龜鱉與經濟蛙類高效養殖與利用

龜鱉與經濟蛙類高效養殖與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典友,高本剛 著
圖書標籤:
  • 龜鱉養殖
  • 經濟蛙養殖
  • 水産養殖
  • 特種養殖
  • 養殖技術
  • 生態養殖
  • 農業科技
  • 養殖效益
  • 水産經濟
  • 養殖利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89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6736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字數:23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適閤養殖技術人員、養殖企業生産和管理人員、養殖專業戶閱讀和使用,亦可供相關專業學生和科研人員參考。
精選瞭生産中各種常見的經濟價值高、養殖效益好的龜鱉和蛙類養殖技術,使讀者很方便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閤的養殖項目,並快速掌握養殖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瞭目前我國主要龜鱉與經濟蛙類養殖的主要品種、生物特徵、生活習性、養殖場所選擇與建造、食性與餌料配製、飼養管理和綜閤生態養殖、繁殖、疾病防治、捕捉與裝運方法、藥材加工與利用等。全書文字通俗易懂,適閤養殖技術人員、養殖企業生産和管理人員、養殖專業戶閱讀和使用,亦可供相關專業學生和科研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高本剛,安徽省皖西學院大彆山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所,教授,多年來從事多種經濟動物養殖研究和生産,具有豐富的生産實踐經驗。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龜類飼養與繁殖
第一節 烏龜飼養與繁殖 1
一、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 1
二、幼龜的飼養管理 2
三、果園養旱龜 3
四、繁殖技術 5
五、龜病害防治 8
第二節 黃喉水龜飼養與繁殖 12
一、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 12
二、飼養前的準備工作 13
三、飼養技術 14
四、繁殖技術 16
第三節 黃緣盒龜飼養與繁殖 18
一、形態特徵 18
二、生活習性 18
三、飼養池的建造 19
四、飼養管理 20
五、繁殖技術 21
第四節 三綫閉殼龜飼養與繁殖 22
一、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 22
二、養殖池的準備及消毒 23
三、幼龜放養 23
四、飼料選擇及投喂 23
五、日常管理 24
六、疾病防治 24
第五節 平胸龜飼養與繁殖 25
一、形態特徵 25
二、生態習性 25
三、飼養管理 26
四、繁殖 28
第六節 眼斑水龜飼養與繁殖 28
一、形態特徵及生態習性 28
二、龜池建造 29
三、引種與親龜選擇 30
四、飼養管理 31
五、繁殖技術 32
六、疾病防治 33
第七節 地龜飼養與繁殖 34
一、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 34
二、飼養管理 35
三、人工孵化 35
第八節 紅耳龜飼養與繁殖 36
一、形態特徵 36
二、生態習性 36
三、龜池的建造 37
四、引種的選擇 38
五、飼養管理 38
六、繁殖技術 41
第九節 鰐龜飼養與繁殖 42
一、形態特徵 42
二、生態習性 44
三、龜場建造 45
第十節 綠毛龜培育與飼養管理 50
一、培養綠毛龜的優良龜種形態特徵 50
二、黃喉水龜的生態習性 53
三、基枝藻的形態結構和采集 53
四、養殖場地及容器的選擇 54
五、綠毛龜的接種培育 55
六、綠毛龜的飼養管理 58
七、綠毛龜的裝運 62
第二章 鱉類飼養與繁殖
第一節 鱉的飼養與繁殖 64
一、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 64
二、鱉苗的選擇與飼養 66
三、稻田養鱉 71
四、繁殖技術 73
五、病害防治 78
六、鱉的捕捉 84
第二節 山瑞鱉飼養與繁殖 86
一、形態特徵 86
二、生態習性 88
三、飼養池建造 88
四、飼養管理 89
五、繁殖技術 91
第三章 經濟蛙的飼養與繁殖
第一節 牛蛙的飼養與繁殖 93
一、形態特徵與生態習性

前言/序言


《錦綉山河:中國古建築的韆年風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度解讀中國古代建築輝煌成就的百科式巨著。從遠古洪荒的夯土民居,到秦漢雄渾的宮闕城池,再到唐宋的恢弘氣度,明清的精雕細琢,直至晚清民國的風格演變,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嚴謹的學術態度,以及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漫步於中華大地上散落的無數瑰寶之間。本書不僅僅是建築構件的堆砌,更是一次關於中國哲學思想、社會結構、審美情趣、技術工藝乃至民族精神的深度探索。 第一篇:源起與奠基——遠古迴響與秦漢雄風 遠古的先民如何應對自然,創造瞭最早的生存空間?本書將從史前遺址的發掘成果齣發,解析仰韶、龍山等文化中的建築遺跡,追溯中國建築的萌芽。在“ estaba”的氛圍中,我們看見瞭先民們對土地的敬畏,對集體的凝聚,以及對生命延續的樸素追求。 隨後的秦漢時期,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帝國拔地而起。本書將聚焦於鹹陽宮、阿房宮(雖已湮滅,但其想象中的宏偉仍是文化符號)、未央宮等帝王宮殿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考證。深入剖析其“上承天意,下撫萬民”的政治理念如何體現在恢弘的尺度、嚴謹的布局和對稱的軸綫上。長城的修築,不僅是軍事防禦工程,更是中華民族意誌的象徵,本書將探討其不同朝代的修建特點、材料運用與戰術考量。漢代的闕樓、陵墓、橋梁,無不展現著帝國氣象。從鬥拱的雛形到木構架的初步成熟,從夯土技術的精進到瓦當的藝術化,秦漢建築為後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二篇:盛世華章——唐宋氣象與多元融閤 唐朝,中國曆史上最開放、最繁榮的時代之一。本書將深入探究長安城、洛陽城等都城的規劃藝術,分析其棋盤式布局、坊市製度的演變。重點介紹唐代寺廟建築的雄偉壯麗,如大慈恩寺、佛光寺等,解析其建築風格的多元融閤,如何吸收瞭印度、中亞的佛教建築元素,又如何影響瞭日本、朝鮮等鄰國。唐代的宮殿建築,如大明宮,其龐大的體量、層疊的屋頂、精美的彩繪,無不體現著盛唐的自信與開放。書中還將探討唐代的佛塔,從木塔到磚塔,展現瞭技術與藝術的進步。 宋朝,雖然在政治上相對保守,但在文化、經濟和建築藝術上卻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本書將細緻描繪宋代建築的精巧與細膩。從《營造法式》的問世,我們得以窺見宋代建築師對木構架體係的精確計算與規範化。城市規劃上,宋代城市更加注重商業的繁榮,突破瞭坊市界限,本書將通過對開封、杭州等都城的描繪,展現宋代城市生活的生動畫麵。在園林建築方麵,宋代的疊山理水、亭颱樓閣,更是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推嚮極緻,營造齣“步移景異”的藝術境界。本書將重點分析宋代園林大師的造園理念與實踐。同時,宋代齣現的更為成熟的磚石建築,如趙州橋等,也將在書中得到詳盡的解讀。 第三篇:精工與傳承——明清雕琢與地域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集大成時期。本書將重點梳理明清建築的規範化、程式化以及日益精美的裝飾風格。北京的紫禁城,這座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傢宮殿建築群,將是本書的重中之重。從午門到太和殿,從乾清宮到禦花園,本書將逐一解析其功能布局、建築形製、色彩運用、雕梁畫棟的精湛工藝。故宮的建築,不僅是皇權的象徵,更是中國古代建築美學和技術的高度凝結。 本書還將深入探究明清時期各地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例如,江南的園林住宅,如蘇州園林,如何通過精巧的空間布局、水石的巧妙運用,營造齣“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詩意空間。徽州民居,以其白牆黛瓦、馬頭牆的獨特造型,展現瞭徽商的富裕與地域文化的融閤。山西的古民居和會館,則以其厚重的曆史感、精美的磚雕木刻,訴說著晉商的輝煌與傢族的榮耀。南方建築的精巧雅緻、北方建築的雄渾大氣,地域文化的差異如何在建築中得以體現,本書將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明清時期宗教建築的演變,如寺廟、道觀、清真寺等的建築風格與宗教思想的結閤。佛塔的進一步發展,如喇嘛塔的齣現,也將在書中得到介紹。明清建築在材料運用、工藝技術上的進步,如琉璃瓦的普及、彩繪技藝的成熟,也將一一呈現。 第四篇:時代的印記——近代轉型與文化傳承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把目光投嚮近代。隨著西方文明的湧入,中國建築開始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本書將探討晚清民國時期,在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下,中國建築齣現的摺衷主義、中西閤璧等現象。如上海、天津等地的萬國建築博覽群,以及一些近代公共建築的興起,都反映瞭這一時期的建築特點。 然而,在曆史的洪流中,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並未完全消失。本書將強調,盡管建築形式發生瞭變化,但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審美追求,依然在中國人的心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本書的結尾,將呼喚對中國古建築的保護與傳承,認識到它們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本書的特色: 宏觀與微觀並重: 既有宏大的曆史脈絡梳理,又有對具體建築實例的細緻解讀,包括其結構、材料、工藝、功能、文化內涵等。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建築史、考古學、社會史、哲學、美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力求展現中國古建築的豐富麵嚮。 圖文並茂: 大量精美的圖片、示意圖、平麵圖、剖麵圖等,直觀展現建築之美,幫助讀者理解建築結構與空間關係。 人文關懷: 在介紹建築的同時,深入挖掘其背後的人文故事、社會背景和時代精神,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古建築的生命力。 通俗易懂: 語言生動流暢,避免過度學術化,力求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略中國古建築的魅力。 《錦綉山河:中國古建築的韆年風華》 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建築之旅,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它將帶您走進一座座古老的殿堂,感受韆年曆史的迴響,理解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發現那些隱藏在磚瓦木石間的,永恒的東方美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作者的敘事風格帶著一種老一輩養殖專傢特有的沉穩和經驗的厚重感。它不像許多技術書籍那樣乾巴巴地堆砌公式和術語,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一些作者早年在基層實踐中遇到的“坑”和“絕招”。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市場對接和産品深加工的探討。在許多養殖技術書籍止步於“養齣來”的時候,這本書更進一步地探討瞭如何“賣齣去”和“賣齣高價”。書中列舉瞭多個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精細化分級和特定的加工工藝(比如煙熏、醃製等),將原本價值一般的養殖産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禮品或藥膳原料。這種前瞻性的市場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立刻提升瞭一個檔次。我感覺作者不僅是一個技術專傢,更是一個成功的市場運營者,他傳授的不僅僅是如何養殖,更是一種如何將養殖業做成可持續事業的商業智慧,這對於當前的農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和及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封麵上那隻大眼瞪圓的青蛙占據瞭視覺的中心,背景則是幾隻神態各異的烏龜,色彩搭配上選用瞭一種偏嚮自然泥土和水塘的色調,給人一種非常專業且貼近實際的印象。我翻開內頁,首先被吸引的是其詳盡的圖錶和數據分析,作者似乎對不同養殖環境下的生長周期和飼料轉化率有著深入的觀測和記錄。特彆是關於水體淨化和病害預防的章節,描述得極為細緻,不僅僅是羅列瞭常用的消毒劑和藥物,更深入探討瞭生態平衡在規模化養殖中的關鍵作用。比如,書中詳細比較瞭傳統土池養殖與現代循環水養殖係統在初期投入、長期維護成本以及産齣效率上的差異,這對於我這種正在考慮擴大規模的養殖戶來說,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書中對不同品種的習性差異分析也很有見地,例如對於特定氣候帶下特定龜類的越鼕管理,給齣瞭操作性極強的步驟指南。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實用性遠超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本手把手的操作手冊,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稱贊,尤其是在技術集成和創新應用方麵展現齣瞭領先水平。其中關於“智能化監控”的那一章,讓我大開眼界。作者沒有停留在理論探討上,而是具體介紹瞭如何利用現有的物聯網技術,搭建低成本的溫濕度、溶氧度實時監測係統,並通過手機端實現遠程報警和參數微調。書中甚至給齣瞭幾款開源硬件的推薦和基礎搭建教程,這對於那些希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武裝自己農場的年輕從業者來說,簡直是一份寶貴的“數字轉型秘籍”。這種將傳統農技與前沿科技無縫嫁接的能力,是這本書區彆於市麵上其他同類書籍的核心競爭力。它不僅解決瞭眼下的生産問題,更指明瞭未來十年水産養殖業的發展方嚮,確實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工具書和戰略參考書。

評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結構編排上非常注重邏輯的嚴密性,從基礎的選址、設備選型開始,逐步過渡到日常管理、疫病防控,最後聚焦於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層層遞進,幾乎沒有閱讀上的阻滯感。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對“經濟效益”的衡量維度進行瞭拓寬。傳統上我們隻看投入産齣比,但這本書引入瞭“環境負荷指數”的概念,強調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對水體汙染和生態影響進行量化評估。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生物過濾、人工濕地等技術手段,將養殖廢水轉化為可再利用資源,從而顯著降低環保罰款的風險和運營成本。這種將生態責任與經濟目標深度融閤的理念,在當前環保高壓態勢下,顯得極其必要和前衛。它真正體現瞭現代可持續農業的內涵,而非僅僅是傳統粗放式養殖的修補方案。

評分

這本書的字體排版和圖文搭配處理得相當人性化。在講解復雜操作流程時,經常穿插著清晰的流程圖和實景照片,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例如,在描述一個復雜的換水和消毒循環係統時,配上的透視圖,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各個閥門和水泵的作用,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清晰瞭數倍。另外,作者在文字中展現齣的那種對物種的敬畏之心也令人動容。在討論一些稀有或保護物種的養殖時,書中反復強調瞭“不傷害野生資源,以人工繁育替代野外捕撈”的倫理底綫,並在技術細節中體現瞭如何模擬自然環境以保證動物福利。這種對生命的尊重,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人文關懷得到瞭很好的統一,它告訴我們,高效養殖不等於犧牲動物的健康與尊嚴,而是通過科學手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