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世纪的转折标志着哲学能量和哲学天才的丰富且令人激动的爆炸。由康德开启的哲学革命的巨大威力,根据康德估计,是可以和结束中世纪的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的。他在运动中确立的、“德国唯心主义”的快速运动并常常刚愎自用的辩证法激励着现代一些*有创造性的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叔本华和那些反对他们的哲学家例如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
本卷追溯了德国唯心主义从康德和他的后继者在19世纪上半叶的出现,到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的终结。每一章都由该领域中的著名学者所写,作者包括刘易斯?怀特?贝克(德国的背景), 丹尼尔?波奈华, 唐?贝克尔, 帕特里克?加德纳 (康德),丹尼尔?布雷蔡勒 (费希特和谢林), 罗伯特?C?所罗门, 威廉?德弗里斯,利奥?劳赫 (黑格尔),凯特林?M?希金斯 (叔本华), 罗伯特?诺拉(青年黑格尔派,包括马克思) 和朱迪思?巴特勒(克尔凯郭尔)。
《德国唯心主义时代》为哲学和相关学科的学生对这一时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性的导论,对哲学家也提供了新颖独到的解读。该书还包括技术性术语的名词解释,哲学、科学和其他重要文化事件的历史年表。
作者简介
罗伯特?C?所罗门是德克萨斯奥斯丁大学的Quincey Lee Centennial哲学教授,凯特林?M?希金斯是德克萨斯奥斯丁大学的哲学副教授。
目录
总主编序
作者简介
历史年表
导言
第一章 从莱布尼茨到康德
导论
沃尔夫
生平与著作
哲学的数学理想
理性与经验的联姻
本体论和特殊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
沃尔夫的美学体系的完成
鲍姆加登
门德尔松
克鲁修斯
本体论和知识论
自由和充足理由律
兰贝尔特
数学和简单观念
先天知识如何可能
兰贝尔特与康德的通信
特滕斯
特滕斯的经验论倾向
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认知能力
知觉的客观所指
门德尔松一雅各比之争
第二章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柏拉图的遗产
范畴
主观演绎
客观演绎
辩证论
人本主义
第三章 康德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一部分康德的道德哲学
“道德”和“理性存在者”
康德的定言命令:
定言命令的第一公式
定言命令的应用以及完全的义务与不完全的义务之间的区分
定言命令的第二公式
定言命令的第三公式,自律原则与义务
人为什么服从定言命令
第二部分康德的政治哲学
法学的领域、自然的目的以及外在自由的价值·
外在自由和正义概念
外在自由的构成
外在自由的必要条件
康德论国际关系
康德基于假设的社会契约论
康德论反抗和抵制
第四章 康德:《判断力批判》
反思性的判断力和目的概念
审美判断力和经验
美和鉴赏问题
崇高和艺术
审美的与伦理的
目的论判断力及其解释
内在的合目的性与有机体概念
目的论与经验科学
目的论,道德和上帝
第五章 耶拿时期的费希特与谢林
从康德到费希特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知识学”
谢林的自然哲学与同一体系
费希特与谢林的后期哲学
第六章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现象学的精神
《精神现象学》:序言与导论
意识与辩证法
自我与自我意识
理性与精神
结论
第七章 黑格尔的逻辑学与精神哲学
黑格尔哲学中的逻辑与精神一
黑格尔逻辑学的发展过程
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合理前提
逻辑学结构方面的解释难题
任何一种圆满解释必须满足的条件
概念的自我运动
概念
作为主观性理论的逻辑学
能动具体的共相
概念的自我运动
作为形式科学的逻辑学
无预设前提的开端
三重组合与辩证法
附录
第八章 黑格尔:精神与政治
变动性与历史性
辩证法
历史与宇宙精神
世界中的理性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黑格尔的引论
抽象权利
道德
伦理生活
国家
第九章 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与马克思
第十章 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的生平和著作
叔本华宏大的综合
作为表象的世界和充分根据律
理性的矛盾
作为物自体的意志,客体内在的生命
没有自由意志
柏拉图的理念
美学经验
生活就是痛苦
解脱和道德的善
叔本华的理智遗产
第十一章 克尔凯郭尔的思辨的绝望
绝望与未能实现同一性
激情的自我和对信仰的肯定
恐惧、颤栗以及其他内在的激情
关于信仰的矛盾性语言
名词解释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德国唯心主义时代(劳特利奇哲学史 第六卷)》:
就数学的崇高而论,至关重要的是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的绝对的大和无形式,它们带来的是一种知觉上难以驾驭的、无限扩展和没有边界的印象。但是,想象力无法把这种展示给它的东西包含在一种可领会的直观之中的无能,以及我们随后面对这种能力之不足所感受到的不满,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在思想中将这一无限的概念视为一个全体或“绝对的一”来弥补,那是一个可归于理性理论能力的非规定性的理念。因此,正是想象力在感觉表象的层面上徒劳无功地企图达到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局限性,反衬出了我们理性力量的至高无上,揭示出我们被赋予“一种超越一切感官尺度的心灵能力”(Part I,p.102)。在康德关于力学的崇高的讨论中,尽管讨论的主要是理性的实践运用,并且在他的论述中假定了一种独特的伦理特征,但康德还是得出了一个广泛而类似的结论。在数学的崇高中,给我们以强烈印象的是某一现象的巨大的量,然而在力学的崇高这里,显然是像暴风雨或火山喷发这类自然事件所展示出来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威力”吸引着我们。一方面与他之前的伯克一样,康德坚持认为,对于处在这种危险之下的自然的审美鉴赏,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对我们身体上的无助的认识”,我们只有在安全的地方观看它才是可能的;然而另一方面,在他关于由此而产生的满足的解释上,康德则从根本上与伯克分道扬镳了。这种满足的原因并非(像伯克所暗示的那样)归之于我们在情感上的适度,这种情感的适度因为没有威胁人身安全而产生,并且由此而允许我们愉快地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而若非如此就会被经验为令人不愉快的恐惧。
……
德国唯心主义时代(劳特利奇哲学史 第六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德国唯心主义时代(劳特利奇哲学史 第六卷)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