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重大成效。
  本书系统总结了党中央和中央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在研究内容上,立足于纪律检查是中国共产党一项基础性党内治理制度,从制度概论、基本范畴、职责定位、领导体制、职权配置、运行机制、制度保障、约束机制等方面,阐述了纪律检查工作的理念、机制与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把纪律检查作为一种“制度形态”进行研究,既有理论的支撑与推演,又有历史的梳理与回放,同时有实践的总结与提炼,把实践性强的业务工作提升到理念层面进行分析,着力构建纪律检查工作专门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这在国内对纪律检查工作的研究中尚属首次。
  该书对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深入了解关注党的建设特别是纪律建设,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王希鹏,1982年生,山东即墨人,中央纪委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干部,法学博士。专门从事党风廉政建设与纪检监察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纪检监察》等期刊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讲授《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史》《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等多门课程。2015年荣立中央纪委监察部三等功一次。     
目录
   导论:纪律检查工作是一门科学
第一章 纪律检查制度概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纪律
一 无产阶级政党纪律的起源与发展
二 党的纪律的内涵
三 党的纪律的特征
四 党的纪律的实施过程
第二节 纪律检查制度的概念
一 纪律检查制度的内涵
二 纪律检查制度的基本内容
三 纪律检查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纪律检查制度的本质
一 政治属性
二 纪律属性
三 监督属性
第二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要素
一 纪律检查的主体
二 纪律检查的对象
三 纪律检查的职责
四 纪律检查的职权
五 纪律检查的程序
第二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 揭示功能
二 纠偏功能
三 维护功能
四 助推功能
第三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 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
二 依纪依规独立行使
三 纪检监察一体化
四 专业化
五 秉公执纪
六 保障党员权利
第三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职责定位
第一节 纪律检查职责定位的一般原理
一 找准纪律检查职责定位的意义
二 纪律检查职责定位的基本特征
三 纪律检查职责定位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纪律检查职责变迁脉络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二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初期
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三节 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职责
一 监督职责的内涵
二 突出监督的重点
三 创新监督的方法
第四节 纪律检查机关的执纪职责
一 执纪职责的内涵
二 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
三 实现执纪“零容忍”
第五节 纪律检查机关的问责职责
一 问责职责的内涵
二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问责工作
三 创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问责方法
第四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领导体制
第一节 纪律检查领导体制的一般原理
一 监督权与制约权的机理差异
二 完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的基本要求
三 国外反腐败机构的设置与领导体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纪律检查领导体制改革脉络
一 纪律检查属地领导为主时期
二 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确立时期
三 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发展时期
四 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完善时期
第三节 纪律检查领导体制的改革模式辨析
一 垂直领导模式
二 平行领导模式
三 双重领导模式
四 整合反腐败专门机构
第四节 深化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改革
一 领导体制改革的背景
二 落实“两个责任”
三 强化“两个为主”
四 实现“两个全覆盖”
第五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职权配置
第一节 纪律检查职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 职权明晰原则
二 互补协同原则
三 有效履职原则
第二节 优化纪律检查机关内部职权配置
一 新中国成立后纪律检查机关内设机构变革历史
二 纪律检查机关内设机构设置规则
三 以监督权优化配置为基础规范内设机构职权
第三节 优化上下级纪律检查机关职权配置
一 上级纪律检查机关的职权内容
二 下级纪律检查机关的职权内容
三 强化上级对下级领导的具体对策
第四节 优化纪律检查机关与同级党委职权配置
一 “两个责任”的历史由来
二 “两个责任”的辩证关系
三 党委主体责任的职权内容
四 纪委监督责任的职权内容
第五节 优化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职权配置
一 新中国成立后派驻机构改革的历史脉络
二 驻在部门的职权内容
三 派驻机构的职权内容
四 派出机关的职权内容
第六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党内纪律审查机制
一 纪律审查的概念涵义
二 纪律审查的构成要素
三 纪律审查的重要意义
四 纪律审查存在的问题
五 纪律审查的方法创新
第二节 党风政风监督机制
一 党风政风监督的构成要素
二 党风政风监督的重要意义
三 党风政风监督的职责内容
四 党风政风监督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执纪审查工作机制
一 执纪审查的构成要素
二 执纪审查的指挥协同
三 执纪审查的领导体制
四 执纪审查的统一管理
五 执纪审查的组织协调
六 执纪审查的执纪手段
第四节 党的巡视工作机制
一 巡视工作的历史沿革
二 巡视工作的职责权限
三 巡视工作的体制机制
四 巡视工作的程序方法
第七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一般原理
一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构成
二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辩证关系
三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
一 我国反腐败立法模式
二 源头防腐方面的法律设计
三 惩治腐败方面的法律设计
四 以德治腐方面的法律设计
第三节 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一 党内法规的内涵及分类
二 改革开放后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建设情况
三 当前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建设重点
第四节 纪律检查内部制度建设
一 纪律检查机关决策制度
二 纪律检查机关执行制度
三 纪律检查机关监督制度
第八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约束机制
第一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实体约束
一 执纪纪律建设
二 执纪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 职业道德建设
四 教育培训机制建设
第二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程序约束
一 各部门内部的程序性约束机制
二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程序性约束机制
三 上下级机关之间的程序性约束机制
第三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内部约束
一 建立健全纪委常委会监督制约机制
二 发挥纪委内部专门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
三 构建以案件监督管理部门为主导的执纪监督机制
第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外部约束
一 接受人大政协工作监督
二 完善特邀监察员制度
三 依靠人民参与支持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概论》:
  我们必须明确,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必须执行。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各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党的各级组织要自觉担负起维护和执行政治纪律的责任,对大是大非问题要坚定立场,对背离党性的言行要有鲜明态度,对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纪律审查、派驻监督、巡视等渠道,做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审查工作。要加大问责力度,对于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对抗组织审查等行为予以严肃查处,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带动六大纪律严起来、立起来。
  (二)加强对组织纪律遵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组织纪律是处理党组织与党组织、党组织与党员以及党员与党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政治纪律重在讲“忠诚”,廉政纪律重在讲“廉洁”,而组织纪律则重在讲“服从”。
  ……      
前言/序言
   unll
 
    
				 
				
				
					《红色脉络:中国革命的纪律保障》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部僵化的理论手册,而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如何运用严明的纪律,锻造出一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革命队伍,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本书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面临的挑战、应对的策略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旨在展现纪律作为中国共产党“传家宝”的独特价值与强大生命力。  第一章:星火燎原,纪律之基奠定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初创伊始,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以及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如何建立起一套严明的组织纪律,成为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章将重点梳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党的组织原则、政治纪律、群众纪律等 foundational 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将看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如何以身作则,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将党的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克服困难的强大武器。同时,本章还将探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律的约束如何帮助党在根据地内开展土地改革,发动群众,以及在红军长征的艰险历程中,纪律如何成为支撑部队浴血奋战、最终完成战略转移的生命线。  第二章:抗日烽火,纪律铸就钢铁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救亡的重任,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浴血奋战。本章将深入分析,在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以应对党内存在的狭隘经验主义、保守主义、投降主义等错误思潮,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干扰破坏。我们将看到,党的纪律在统一战线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如何确保党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本章还将着重展现,党的纪律在整顿三风(反对主观主义以学习之,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等运动中的重要体现,这些运动不仅提升了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更净化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三章:解放战争,纪律引领走向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章将重点考察,在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将纪律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兵力和装备,以及党内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等情绪,党的纪律在团结全党、统一思想、指挥作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详细阐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论述,如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本章还将剖析,在解放战争的各个重要战役中,纪律如何成为保证我军战略战术得以有效执行、基层官兵能够英勇作战、最终以劣胜优的重要因素。同时,本章还会探讨,在即将建立新中国之际,如何通过严肃的党纪国法,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为新中国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章:建设时期,纪律守护初心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本章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纪律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探讨,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党的纪律来巩固政权,推进经济建设,并抵御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本章还将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纪律在维护国家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虽然这段时期存在一些曲折,但本章将客观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索和实践,如何通过严明的纪律,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完成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  第五章:改革开放,纪律焕发新的生机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本章将深入分析,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审时度势,对党的纪律建设进行创新和发展。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将党纪与国家法律、市场经济的规律相结合,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章还将阐述,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监督机制、严厉查处腐败等方式,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特别是,本章将详细梳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纪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六章:新时代,纪律引领民族复兴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本章将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纪律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将详细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反腐败斗争,构建起全方位的党内监督体系。本章还将深入分析,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鲜明特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及将纪律建设融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我们将看到,严明的党纪是如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政治保障,如何为党赢得民心,如何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结论:  《红色脉络:中国革命的纪律保障》并非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工作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其思想精髓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提炼。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现,纪律,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程的系统梳理,本书将深刻揭示,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一个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领导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党纪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革命、发展与复兴的史诗,它所展现的红色脉络,将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前行道路上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