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文字学奠基之作,了解古代文化的经典文献。
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始自先秦,到汉代出现了四部重要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被称为“辞书之祖”的《尔雅》,世*语言学史上极早的方言比较词汇集《方言》,我国文字学史上首部之作《说文解字》和我国词源学首部专著《释名》。这四部著作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历代治学者的必读书目,而其中记录的大量先秦两汉词汇,也使其成为一般读者了解古代文化、制度、名物的经典文献。
☆影印加注字头索引,方便阅读与检索的平价好书。
为向广大对古代文化、传统小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便于使用的小学经典著作,我们在选取精良底本影印的基础上,对文本加以圈点断句,于每页天头添加了楷书字头,并在书后编制了音序、笔画索引,既充分展现了刻本原貌,又便于读者阅读使用,实现了版本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度统一。对于底本字迹模糊、缺损之处以及部分,书后撰写了编者注,可供读者参考。
《尔雅》是我国首部词典,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早已成为传统小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训诂学、文字学、词汇学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以影印面貌行世的单注本《尔雅》并不多见,此次我们选取较为经典的宋刊十行本进行影印,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既便于阅读又有较版本价值的读本。
《方言》是汉语方言学的首部著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东晋郭璞为之作注,其注本流传下来即今本《方言》。李孟传浔阳郡斋刻本为《方言》存世宋椠孤本,现以此为底本影印,加以圈点断句,并编制音序、笔画索引,以方便读者。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
《释名》原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该书试图说明词的“所以之意”,而声训是它的途径,作者力图以声训探寻事物命名之源,保留了很多上古汉语的信息,对后世的训诂学影响很大。
【《方言》撰者】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汉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以文章名世,喜文字训诂,尤喜好研讨各地方言,在前人林闾翁儒等采集的基础上,利用孝廉和士兵集中长安的机会,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材料,并采摘古代典籍有关词汇,历时二十七年,撰成《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
【《说文解字》撰者】许慎,东汉人,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人。曾经从师于贾逵,习学古文,博通经籍,当时的人谓“五经无双许叔重”。
【《释名》撰者】刘熙,字成国,东汉学者,青州北海人(今山东潍坊)。据后世学者研究,刘熙是汉末名士。
出版说明:
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又称小学,为治经明史之基础,其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先秦的萌芽时期,到汉代出现了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作为传统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这四部典籍为历代治学者所重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下传统文化深受重视,许多读者由文而史,而经,进而对上述四种小学典籍产生了很大兴趣,却苦于找不到一种既有一定性,又便于使用的本子。有鉴于此,我们不以所谓善本、孤本为追求目标,而选取四种经典版本加以影印,施以圈点句读、标示字头、编制索引,为学界提供方便精善的读本。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种经典汇编,我有些担心它的实用性,毕竟现在获取信息太便捷了,一个APP或许就能给出几个简单的解释。但读了几天后,我彻底打消了这个疑虑。这四部著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的“溯源”能力,它们提供的不是一个静态的解释,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链条”。比如,通过《释名》的对应关系,我能清晰地看到古人是如何根据事物的功用来命名它们的,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是现代语言习惯中已经消退的。而且,这套书的版本选择和校注非常可靠,没有那种随处可见的低级错误,这对于需要长期参考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成功地将原本散落在浩瀚典籍中的精粹,浓缩成了一个可以随时取用的“知识金矿”,让古人的智慧得以跨越千年,继续滋养我们的思维。
评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习者,我对各种语言学专著都有所涉猎,但通常那些工具书都显得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很难坚持读下去。然而,这套书中的几部作品,虽然研究的是古代语言现象,但其论述逻辑和案例选择却异常清晰。特别是其中关于地域性词汇差异的探讨,对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的根源非常有帮助。作者们不是生硬地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比,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规律。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侦探游戏,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比较不同的语言现象,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精彩的语言学史诗。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四部重要的古代语言学著作,更在于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古代语境分析体系。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词义,没有这四部作为基础参照,很多微妙的语境和情感色彩都会被现代的理解所“稀释”。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的,一个侧重于字形本义,一个侧重于词义辨析,一个侧重于名词的解释,另一个则提供了更广阔的地域性词汇背景。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读《诗经》和《楚辞》,以前读不懂的诗句,现在通过对照这些古代的“词典”,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对于任何致力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我之前对古代汉语的认识非常有限,总觉得像《说文解字》这种书是高不可攀的“天书”,只存在于象牙塔里。但真正开始阅读这套书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它不是枯燥的词汇罗列,而是充满了对古代生活场景的想象空间。比如,当你查到一个简单的象形字,书里会细致地解析它的结构和演变,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古人造字是如此的富有智慧和画面感。这种从字源追溯到文化脉络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通往先秦两汉时期社会风貌的大门,让我体会到语言和文化是如何紧密相连、共同呼吸的。这种“顿悟”的瞬间,是阅读其他任何现代书籍都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复古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泛黄的米白色,让人有种捧读珍宝的庄重感。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用传统书法字体排版的样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会让人觉得老气。内页的排版也相当用心,字体的选择和行距都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不像有些古籍影印本那样让人眼花缭乱。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用心。不过,如果是对古籍原貌有极致追求的学者,可能会觉得它在还原度上稍微“美化”了一些,但对于像我这样想亲近经典又怕被晦涩文字劝退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适度的优化恰到好处,是值得入手的一套“传家宝”级别的书籍。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