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信網/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

現代通信網/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娟,楊武軍 著
圖書標籤:
  • 通信原理
  • 現代通信
  • 通信網絡
  • 電子信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規劃教材
  • 十三五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6410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94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8
字數:6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現代通信網“分組化、寬帶化、移動化、融閤化”的發展現狀,圍繞通信網絡體係架構,係統地介紹瞭現代通信網的工作原理、體係結構、關鍵技術等。具體講解時均以業務需求和網絡關鍵技術為綫索,從背景和原理入手,介紹瞭每一種網絡技術的體係結構和各部分功能。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傳送網、分組交換原理、以太網、互聯網及TCP/IP協議、傳統電話網、IP電話網、移動通信網、寬帶接入網、網絡管理、網絡融閤與演進等。
  本書內容新穎、翔實,講述深入淺齣,便於自學,可以作為普通高等院校通信、信息、電子等專業的本科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也可作為電信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通信網的基本概念 1
1.1.1 從點到點通信到交換式通信網 1
1.1.2 現代通信網的定義與構成 3
1.1.3 通信網的類型與拓撲結構 7
1.1.4 通信網的業務 9
1.1.5 通信網的服務質量 10
1.2 通信網的交換技術 11
1.2.1 交換的概念 11
1.2.2 電路交換技術 16
1.2.3 分組交換技術 17
1.2.4 其他交換技術簡介 19
1.3 通信網的體係結構及標準化組織 20
1.3.1 分層體係結構 21
1.3.2 OSI與TCP/IP體係結構 23
1.3.3 主要標準化組織 27
1.4 通信網的發展 30
1.4.1 通信網發展曆程 31
1.4.2 通信網的發展趨勢 33
習題 35
第2章 傳送網 37
2.1 傳輸介質與復用方式 37
2.1.1 概述 37
2.1.2 傳輸介質 38
2.1.3 多路復用方式 42
2.2 麵嚮電路型的傳送網 47
2.2.1 PDH係統簡介 47
2.2.2 SDH傳送網 48
2.2.3 光傳送網 59
2.3 麵嚮分組型的傳送網 66
2.3.1 PTN傳送網産生背景 66
2.3.2 PTN的定義和分層結構 67
2.3.3 PTN的功能平麵 68
2.3.4 PTN多業務適配技術 68
2.3.5 PTN的網絡結構 71
2.4 智能自動光交換網絡 72
2.4.1 基本概念 72
2.4.2 體係結構 72
2.4.3 接口類型 73
2.4.4 ASON支持的連接 74
2.4.5 ASON國際標準化進展 75
習題 75
第3章 分組交換原理 77
3.1 幀定界 77
3.1.1 幀的定義 77
3.1.2 幀定界 77
3.2 流量控製 80
3.2.1 流量控製的分類 80
3.2.2 停-等式協議 80
3.2.3 滑動窗口協議 81
3.3 差錯控製 83
3.3.1 概述 83
3.3.2 差錯檢測 84
3.3.3 重發糾錯 86
3.4 路由選擇 88
3.4.1 圖論的基本概念 88
3.4.2 鏈路狀態路由算法 89
3.4.3 距離-嚮量路由算法 91
習題 95
第4章 以太網 97
4.1 計算機局域網 97
4.1.1 局域網的概念 97
4.1.2 局域網的參考模型 98
4.1.3 局域網相關標準係列 99
4.2 以太網工作原理 99
4.2.1 以太網的發展背景 99
4.2.2 以太網的物理層 100
4.2.3 以太網的MAC層 103
4.3 共享式以太網 106
4.3.1 CSMA/CD協議 106
4.3.2 共享式以太網原理 109
4.4 交換式以太網 111
4.4.1 以太網交換機工作原理 112
4.4.2 生成樹協議 117
4.4.3 虛擬局域網(VLAN) 120
4.5 高速以太網 124
4.5.1 高速以太網概述 124
4.5.2 快速以太網 124
4.5.3 吉比特以太網 125
4.5.4 10吉比特以太網 127
4.5.5 40/100吉比特以太網 129
習題 131
第5章 互聯網及TCP/IP協議 133
5.1 互聯網概述 133
5.1.1 網絡結構 133
5.1.2 TCP/IP協議 136
5.2 網絡層 139
5.2.1 IP協議 139
5.2.2 地址解析協議 150
5.2.3 互聯網控製消息協議 151
5.2.4 路由器原理 152
5.3 路由協議 157
5.3.1 分層路由與自治係統 157
5.3.2 OSPF協議 159
5.3.3 BGP協議 164
5.4 傳輸層 170
5.4.1 端口號與應用進程 171
5.4.2 UDP協議 172
5.4.3 TCP協議 173
5.5 應用層 178
5.5.1 應用的結構與分類 179
5.5.2 DNS 180
5.5.3 DHCP 185
5.5.4 Web與HTTP 186
5.5.5 P2P與BitTorrent 191
5.6 IPv6與MPLS 195
5.6.1 IPv6 195
5.6.2 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 201
習題 208
第6章 傳統電話網 212
6.1 概述 212
6.1.1 傳統電話網的特點 212
6.1.2 傳統電話網的體係架構 213
6.2 傳統電話交換網 214
6.2.1 傳統電話交換網的組成 214
6.2.2 數字程控交換機簡介 215
6.2.3 傳統電話網的網絡結構 219
6.2.4 傳統電話網的路由選擇 222
6.2.5 電話網的編號計劃 225
6.3 No.7信令係統 226
6.3.1 信令的基本概念 227
6.3.2 No.7信令係統的結構與
信號單元 229
6.3.3 No.7信令網 235
6.3.4 電話業務呼叫接續過程 239
6.4 智能網 241
6.4.1 智能網的基本概念 242
6.4.2 智能網的結構 243
6.4.3 智能網業務 245
習題 247
第7章 IP電話網 249
7.1 概述 249
7.1.1 IP電話網的發展背景 249
7.1.2 基於分組交換的電話網
體係架構 251
7.1.3 VoIP關鍵技術 251
7.1.4 IP話音信號的封裝過程 252
7.2 基於H.323協議的IP電話網 253
7.2.1 基於H.323 協議的IP電話網的
組成 253
7.2.2 H.323協議 255
7.3 基於SIP協議的IP電話網 257
7.3.1 SIP協議簡介 257
7.3.2 基於SIP的IP電話網的組成 260
7.3.3 SIP消息簡介 260
7.3.4 SIP呼叫流程 263
7.4 基於軟交換的IP電話網 266
7.4.1 軟交換的基本概念 266
7.4.2 基於軟交換的網絡體係結構 267
7.4.3 軟交換呼叫控製原理 271
7.4.4 基於軟交換的組網方案 275
習題 278
第8章 移動通信網 279
8.1 移動通信概述 279
8.1.1 移動通信的分類 280
8.1.2 移動通信的發展曆史 280
8.1.3 覆蓋方式 281
8.1.4 係統構成 282
8.1.5 多址技術與雙工方式 283
8.1.6 移動通信網絡結構及號碼 288
8.2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 290
8.2.1 GSM係統 290
8.2.2 CDMA係統 301
8.3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 306
8.3.1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概述 307
8.3.2 WCDMA移動通信係統 309
8.3.3 CDMA2000移動通信係統 317
8.3.4 TD-SCDMA 321
8.4 第四代移動通信係統 323
8.4.1 LTE概述 323
8.4.2 係統結構 324
8.4.3 幀結構與信道類型 327
8.4.4 LTE-Advanced 329
8.5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 330
8.5.1 5G願景與需求 330
8.5.2 5G研究進展 331
習題 332
第9章 寬帶接入網 334
9.1 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334
9.1.1 接入網的發展背景 334
9.1.2 接入網的定義和定界 335
9.1.3 功能和協議參考模型 336
9.1.4 接入網的主要接口 338
9.1.5 IP接入網 339
9.1.6 G.902與Y.1231比較 340
9.2 寬帶有綫接入網技術 341
9.2.1 銅綫接入網 341
9.2.2 光縴接入網 345
9.2.3 HFC接入網 351
9.3 寬帶無綫接入網技術 353
9.3.1 無綫局域網(WLAN) 354
9.3.2 無綫城域網(WMAN) 361
習題 364
第10章 網絡管理 365
10.1 概述 365
10.2 電信管理網 366
10.2.1 TMN簡介 366
10.2.2 標準 367
10.2.3 TMN的體係結構 367
10.2.4 TMN的信息結構 369
10.2.5 TMN的物理結構 372
10.2.6 TMN的網絡結構 372
10.3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374
10.3.1 SNMP的體係結構 374
10.3.2 SNMP消息 375
10.3.3 SMI/MIB 377
習題 379
第11章 網絡融閤與演進 380
11.1 概述 380
11.1.1 網絡融閤的基本概念 380
11.1.2 電信網絡架構的演進 381
11.1.3 NGN簡介 384
11.2 IMS技術 386
11.2.1 IMS的基本概念 386
11.2.2 IMS體係結構 387
11.2.3 3GPP IMS業務模型 390
11.2.4 IMS基本信令流程 392
11.3 固定移動融閤(FMC) 394
習題 397
參考文獻 398

前言/序言


《通信網絡技術前沿與實踐》 內容簡介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通信網絡作為支撐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石,其演進速度之快、技術創新之密集,前所未有。從最初的語音通信,到如今萬物互聯、智能協同的復雜生態,通信網絡經曆瞭顛覆性的變革。本書《通信網絡技術前沿與實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視角,去理解和掌握當前通信網絡領域的核心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實際應用。本書不僅梳理瞭通信網絡的演進曆程,更著重於探討其前沿技術在構建下一代智能通信係統中的關鍵作用,並結閤大量實踐案例,展現瞭這些技術如何落地並解決現實世界的通信難題。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應用的廣闊範圍,特彆關注瞭以下幾個核心方麵: 第一部分:通信網絡基石的現代解析 在深入探討前沿技術之前,本書首先對構成現代通信網絡的關鍵基礎技術進行瞭現代化解讀。這部分內容旨在為讀者建立牢固的知識體係,確保在理解復雜的新技術時,能夠有清晰的脈絡和深刻的洞察。 核心網絡架構演進與重塑:本書將詳細解析從傳統電路交換到分組交換,再到當前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演進曆程。重點在於闡述SDN如何通過控製與轉發的分離,實現網絡的集中化管理和靈活性;NFV如何將傳統的專用網絡硬件功能遷移到通用服務器上,從而降低成本、提高部署效率和彈性。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技術如何賦能更智能、更敏捷的網絡部署和管理。 傳輸與接入技術的新紀元:本書將聚焦於當前高速、高可靠傳輸技術的發展。在傳輸層麵,會深入分析光縴通信技術的最新進展,如更高階的調製格式、相乾光通信技術在超長距離傳輸中的應用,以及波分復用(WDM)技術在提高信道容量方麵的作用。在接入層麵,將詳細介紹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關鍵技術,包括毫米波、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波束賦形(Beamforming)等,並展望其在滿足海量連接、超低時延和超高帶寬需求方麵的潛力。同時,也會探討固定接入網的最新進展,如光縴到戶(FTTH)的普及和下一代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技術的演進。 IP網絡與路由協議的智能化:雖然IP網絡已是通信的骨乾,但本書將探討如何在IP層實現智能化。我們將分析當前主流路由協議(如BGP、OSPF)的運行機製,並深入探討如何利用AI和大數據技術來優化路由決策,提高網絡擁塞管理和故障恢復能力。SDN在IP層的影響也將是重點討論的內容,包括如何利用OpenFlow等協議實現更靈活的流量工程。 第二部分:前沿通信技術深度解析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將聚焦於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將主導通信網絡發展的關鍵前沿技術,並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技術解讀。 人工智能在通信網絡中的融閤應用:本書將係統性地闡述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如何賦能通信網絡。從網絡資源的智能調度、網絡性能的預測性維護、網絡安全的威脅檢測與防禦,到用戶體驗的個性化優化,AI的應用場景將得到詳盡介紹。我們將討論強化學習在網絡策略優化中的作用,以及深度學習在信道估計、信號解碼等底層技術上的突破。同時,也會探討AI在網絡切片管理、邊緣計算資源協同等方麵的應用。 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Beyond 5G/6G)的探索:在5G的基礎上,本書將展望並深入分析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通常稱為6G)的研究方嚮和潛在關鍵技術。這包括對太赫茲(THz)通信、智能超錶麵(RIS)、空天地一體化通信網絡的設想,以及其在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全息通信、數字孿生等革命性應用中的潛力。我們將探討6G可能帶來的通信範式轉變。 邊緣計算與分布式智能網絡:隨著物聯網(IoT)設備的爆炸式增長和對低時延服務的需求激增,邊緣計算正成為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詳細闡述邊緣計算的架構、關鍵技術,以及它如何與5G/6G網絡協同工作。我們將探討如何在網絡邊緣部署計算和存儲資源,以減少數據傳輸延遲,降低核心網負荷,並支持實時AI推理和應用。 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新挑戰與應對:隨著通信網絡的復雜化和互聯互通程度的提高,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本書將深入探討當前通信網絡麵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如DDoS攻擊、數據竊聽、身份僞造等。同時,我們將重點介紹區塊鏈、零信任安全模型、差分隱私等新興安全技術在提升通信網絡安全性和用戶隱私保護方麵的應用。 第三部分:通信網絡實踐與行業應用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是本書的核心理念。這一部分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實際應用場景,展示前沿通信技術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落地,並為各行各業帶來變革。 智慧城市與物聯網通信:本書將探討通信網絡如何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從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環境監測到公共安全,我們將分析物聯網通信技術(如NB-IoT, LoRaWAN)在這些領域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5G/6G網絡實現海量設備的連接和數據的高效傳輸與處理。 工業互聯網與通信的融閤:工業4.0時代,通信網絡在工業自動化、智能製造、遠程控製等方麵的作用日益凸顯。本書將深入分析工業以太網、TSN(Time-Sensitive Networking)以及5G在工業場景下的應用,探討如何實現高可靠、低時延的生産綫通信,以及如何通過網絡實現設備間的協同和數據共享。 金融科技與通信的聯動:金融領域的通信需求以高安全性、低時延和高可靠性為核心。本書將探討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交易安全、數據防篡改等方麵的應用,以及5G網絡如何支持更快捷的移動支付、遠程銀行服務等。 新興應用場景的通信保障:本書還將涵蓋一些新興的應用場景,如自動駕駛通信(V2X)、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的通信需求、遠程醫療的通信挑戰等。我們將分析這些場景對通信網絡提齣的獨特要求,以及現有和未來通信技術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網絡部署、運維與優化的最佳實踐:除瞭技術本身,本書還會分享網絡部署、運維和優化的實際經驗。從網絡規劃、設備選型,到故障診斷、性能監控,再到自動化運維和智能化優化,將提供實用的指導和建議。 本書特色 前沿性與全麵性並重:本書緊跟通信技術發展的最新步伐,涵蓋瞭當前最熱門和最具潛力的前沿技術,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瞭完整的知識體係。 理論與實踐深度結閤:本書不僅提供深入的技術解析,更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現瞭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 多學科交叉視角:本書融閤瞭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信息論、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麵嚮未來:本書的視角著眼於未來通信網絡的發展,旨在幫助讀者理解並參與到下一代通信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中。 《通信網絡技術前沿與實踐》適閤於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通信、網絡、IT等領域工作的工程師、研究人員和技術愛好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現代通信網絡的運作原理,掌握前沿技術的核心要義,並能夠將其應用於實際的工程實踐中,共同推動通信技術的進步與創新。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選擇《現代通信網》這本書,是希望能夠係統性地瞭解一下通信網絡這個“看不見的血管”是如何為我們這個信息時代提供動力的。不得不說,這本書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像一些科普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真正地深入到技術的核心。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比如在介紹信道復用技術時,會詳細分析各種技術(如FDM, TDM, CDM)的原理,並且會結閤現實中的應用,比如早期的廣播電視,後來的GSM網絡,再到現在的4G/5G,讓你能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演進並改變我們的生活的。我尤其喜歡它關於網絡流量管理和擁塞控製部分的講解,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網絡的穩定性和性能至關重要。它解釋瞭為什麼在高並發情況下網絡仍然能夠保持相對的流暢,以及其中的各種機製是如何運作的。此外,書中對各種網絡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基站)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也進行瞭詳細的介紹,讓你明白這些設備在整個通信網絡中的位置和作用。這本書的知識體係非常完整,從最底層的物理傳輸,到中間的網絡協議,再到上層的應用服務,都進行瞭全麵的覆蓋。我感覺讀完這本書,我對通信網絡不再是停留在“會用”的層麵,而是有瞭一定的“理解”,甚至能夠站在更高層麵去思考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評分

這本《現代通信網》簡直打開瞭我的新世界大門!之前對通信這塊的認識一直停留在很基礎的層麵,比如手機信號、Wi-Fi之類的,覺得它們就是“神奇地”工作著。但這本書不一樣,它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地為我揭示瞭現代通信網絡錯綜復雜的幕後機製。從最基礎的信號編碼、傳輸介質的物理特性,到復雜如蜂窩網絡、光縴通信、衛星通信等各種網絡的體係架構和關鍵技術,都講解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清晰。我特彆喜歡它對各種協議的梳理,比如TCP/IP的層次模型,不同層級負責什麼,數據包如何在這些層級之間傳遞,以及各種路由選擇算法的原理,讀起來就像在破解一個精密的密碼係統,非常有成就感。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和圖示,讓我這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大緻理解一些高深的理論,比如延遲、帶寬、吞吐量這些概念,不再隻是抽象的數字,而是與我們日常上網、視頻通話的體驗息息相關。我之前以為通信網就是一堆綫纜和設備連在一起,看完這本書纔意識到,它是一個高度集成、動態演進的復雜係統,涉及物理學、計算機科學、信息論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融閤。尤其是一些關於網絡安全、流量控製和擁塞避免的章節,讓我對通信網絡的穩定性、可靠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雖然篇幅不小,但內容緊湊,知識密度很高,讀起來很有挑戰性,但也因此收獲巨大。

評分

購買《現代通信網》純粹是齣於對現代信息社會運轉方式的好奇。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天使用的互聯網、手機通信,背後一定隱藏著一套極其復雜卻又極其精密的係統。這本書,就好比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這扇神秘的大門。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勾勒齣整個現代通信網絡的框架,然後逐層深入,剖析其中的細節。我最欣賞的是它在講解網絡層級結構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圖示,讓我理解瞭每一層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的協作關係。例如,在討論應用層時,它介紹瞭HTTP、FTP等協議如何讓我們能夠瀏覽網頁、下載文件;在傳輸層,TCP和UDP的區彆以及它們各自的應用場景被闡述得一清二楚,讓我明白為什麼在綫視頻需要TCP的可靠性,而實時遊戲更偏愛UDP的低延遲。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一些基礎理論,比如信號的頻譜分析、信道的編碼和糾錯機製,這些內容雖然有些專業,但作者的講解方式讓我也能大概領會其精髓。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習以為常的“連接”背後,是一個由無數協議、算法、硬件共同支撐的龐大而復雜的生態係統,其設計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是被它的“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這個標簽吸引過來的,總覺得這類教材的內容會比較係統和權威。讀起來果然名不虛傳。《現代通信網》這本書,就像一個全景式的通信網絡博物館,裏麵陳列著從古至今(相對而言)各種通信技術和網絡架構的演變與發展。它不僅涵蓋瞭我們現在接觸到的各種網絡,比如寬帶接入網(DSL、光縴)、移動通信網(2G到5G)、無綫局域網(Wi-Fi)等,還對它們的技術演進曆程進行瞭梳理,解釋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勢,以及每代技術的核心突破點。比如,它詳細解釋瞭從電路交換到分組交換的巨大變革,以及IP協議如何成為現代通信的基石。書中對各種傳輸介質的物理特性分析也非常到位,從同軸電纜到光縴,從微波到毫米波,都有詳盡的闡述,讓你明白為什麼不同的介質適用於不同的通信場景。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網絡分層模型時,會把每一層的功能、協議以及傳輸過程中的數據單元(如幀、包、段)都描述得非常清楚,並且會舉例說明數據在不同層級之間是如何被封裝和解封裝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邏輯性極強,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應用,循序漸進,讓人感覺知識的吸收過程非常順暢。

評分

初次翻開《現代通信網》,我的第一感受是“乾貨滿滿”。這本書毫不含糊地直接切入主題,沒有太多華麗的引言,上來就是紮實的理論和技術講解。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將如此龐雜的通信網絡知識體係,按照邏輯順序層層剝離,清晰地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羅列技術名詞,更注重解釋這些技術背後的原理和設計思想。比如,它會深入剖析不同調製解調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在講述多址接入技術時,不僅介紹瞭FDMA、TDMA、CDMA,還分析瞭OFDMA在4G、5G中的重要作用。我對書中關於網絡拓撲結構和路由協議的講解印象尤為深刻,它詳細闡述瞭星型、總綫型、環型等不同拓撲結構的特點,以及RIP、OSPF、BGP等路由協議的工作原理和它們如何協同工作,確保數據能夠高效、準確地從源端送達目的地。讀到後麵,關於SDN(軟件定義網絡)和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的內容,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些新興技術如何改變傳統網絡架構,提升網絡靈活性和可編程性,為未來的通信網絡發展勾勒齣瞭清晰的藍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嚮於嚴謹的學術論文,但又不至於晦澀難懂,對於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會更容易一些。我感覺這本書更適閤作為一本深入研究通信網絡原理的參考書,或者給想要在這個領域深耕的同學提供一個堅實的地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