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opinion wins wars(舆论打赢战争)。
——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1944年致美国新闻界的信
在《纽约时报》的这些报道中,你可以追溯那段混乱的时光,重温那些重大决策;你会因战胜国领袖的伟大事迹备受鼓舞,也会为战争贩子的虚伪而愤怒。
这是超时代的新闻。对于亲历这场战争的人们,对于渴望了解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取胜的人们,这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
——汤姆·布罗考
史诗打赢战争!
英国二战学者精心布局,《纽约时报》再塑金身。本书直击欧洲、东亚、大洋洲、北非、南亚、中东、北美全部国家及拉美、南非部分国家的战争现场和战时故事,场场鏖战的血与沙,各路精锐的铠与甲,涉及各参战国政治以太、民族性格、人民力量,全球地缘空间格局的大转变、时间线的前因与后果,堪称一部新闻眼、敞示人类命运的荷马战争史诗。这部史诗,可以打赢一切战争。
二战期间,《纽约时报》走向全世界的160多名战争记者,全面地报道了这场大战。“《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丛书由屡获殊荣的二战史学者理查德·奥弗里亲手挑选,从著名领袖到英勇将军,从铁血战场到平凡士兵,以现场感带领读者感受所有的战役、政治和个人故事,堪称一部宏伟的史诗。本丛书以时间为序,共4册:
《叛逆的帝国》:发端于1919年的战争前史,至1940年12月沙漠反击战。
《对峙与博弈》:1941年1月攻克拜尔迪耶,至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
《染血的勋章》:1943年1月德军发动潜艇战,至1944年9月英军撤出阿纳姆。
《和平的进击》:1944年10月华沙起义失败,至收笔于1948年的战争后史。
著者:《纽约时报》
创刊于1851年,世界上卓越超群的报纸之一,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其新闻报道以独特、杰出的深度和广度闻名于世。在全球有30个分社。迄今共获得100多个普利策奖,获奖次数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报纸。
主编:理查德·奥弗里
二战史学者,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国家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出版30多部二战史著作。因其在二战史领域的卓越贡献,2001年被授予莫里森军事历史学会奖。其二战史著作被誉为“高效地对神话进行无情的消除”(艾伦·泰勒),“还原真相,且不可或缺”(《纽约书评》)和“先锋之作”(《时代文学增刊》)。
推荐序
引 言 历史的真相
前 史
德意志帝国军队塞满通往波兰的道路
1919—1939年
第一章
美国能置身于战争之外吗
1939年9—10月
第二章
西线战局胶着
1939年11月—1940年3月
第三章
日不落帝国光辉不再
1940年4—6月
第四章
英国拒绝德国的“和平”提议
1940年7—9月
第五章
希特勒将制定欧洲“新秩序”
1940年10—12月
关键人物、事件简介
致 谢
汤姆·布罗考
100年、500年、1000年后,历史学家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会心生疑惑:这是一场全面的战争,它席卷欧洲文明的中心,横跨太平洋,它野心勃勃而又极具杀伤力,然而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冈居然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
从1939年到1945年,你可以在《纽约时报》驻国内外记者的报道中,看到这场战争从开始是多么混乱不堪、错综复杂,充斥着表里不一、背信弃义,甚至是痴心妄想。阿道夫·希特勒唤起了德国狂热的激情,而日本这个岛国则开始将国旗插在远离国境的地方。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纽约时报》用醒目的黑体字《华盛顿认为这场危机很严重》为标题进行报道,详细地描述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是如何花了一整天的时间阅读新闻通讯并收听欧洲电台的节目的。第二天法国动员了800万军人,第三天英国向德国宣战。
然而,9月3日哈罗德·B.辛顿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美国能置身于战争之外吗》的长篇分析文章,文中写到罗斯福对希特勒顾虑重重,但已经暗中备战。同时,辛顿引用罗斯福的话说:“他希望并相信美国能远离危险,而且他的政府将尽其所能地保持远离战火。”
人类历史上这场“最伟大的事件”就这样开始了。不怀好意的德国拉开了序幕,整个欧洲一片哗然,美国总统却依旧举棋不定。
从那天起,《纽约时报》的记者和编辑开始了急行军,以实时追踪事态的发展。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都投身对德作战,《纽约时报》驻伦敦记者詹姆斯·赖斯顿描述说,全城人都猫着腰以躲避德国空袭,之后又记录了温斯顿·丘吉尔是如何一步步晋升到高位的。赖斯顿颇有先见之明地指出:“丘吉尔先生骨子里就有战争因子。他就像一位快乐的老拖船船长,头顶一顶破旧不堪的水手帽,嘴叼一支熄灭了的雪茄。不管是外形上,还是讲话的声音上,他都堪称真正的领袖。”事实上,丘吉尔当之无愧。
消息不断地从东线和西线传来:《英国儿童已经撤离城市》《传说中的苏联严冬即将围困侵略者》《新加坡对日本的威胁将信将疑》《潜艇击沉英国战舰》。
查尔斯·林德伯格仍然公开宣称,反对美国卷入这场战争,还称,美军的妈妈们会强闯国会,要求美国不要参战。
然而,到了1941年秋,罗斯福的个人担忧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战争武器计划,也就是罗斯福所说的“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汉森·鲍德温在《纽约时报》中写道:“‘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武器产量大增。”
30多天之后的一个周日,也就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举国上下一片震惊。正如罗斯福之后对世界所说的,“一个耻辱日”。也正是珍珠港事件使美国迅速卷入了战争。
在现代史上一系列最大的海战中,日本与美国在整个太平洋上,围绕着塔拉瓦、硫黄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等之前闻所未闻的小岛展开殊死搏杀。
这是一场亘古未见的世界大战,战火蔓延到了北非、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和苏联西部,以及所有的海域和领空。
1600万美国人齐心协力,为打击敌人而努力,从深入敌后到烤面包再到包装降落伞,从乘飞机空降作战到乘潜艇潜入深海袭击敌舰,不一而足。
苏联人从东面挺进。同盟国军队齐聚英国,在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统一指挥下,准备发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艾森豪威尔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家农场,性情温和,直到1941年才晋升为陆军上校。
1944年6月6日,同盟国在诺曼底登陆。这是二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斗。这场规模浩大的海陆空协同的军事行动昭示着第三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的疯狂行为即将走向末路。
然而,盟军登陆3小时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其他的新闻记者才得知这一消息。
从那天起,新闻开始变得振奋人心。《纽约时报》头条新闻变成:《纳粹继续猜测巴顿将军的部队的动向》《日军(在塞班岛)被打得落花流水》《B-29轰炸机首度亮相》《苏联红军的进攻一如既往地勇猛》。
苏联军队在东线挺进,同盟国军队从西线打来。德军遭到夹击,虽殊死拼斗,却损失惨重。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历史上的暴君,在柏林的一个掩体内开枪自杀,他那打造千古帝国的邪恶梦想不到10年便走到了尽头。
在太平洋,同盟国军队已把矛头指向日本的本土。除非日本投降,否则一场对谁都没有好处的战争将无法避免。
但最终战争得以避免。日本遭受两颗极具毁灭性的原子弹袭击后,投降了。
这场疯狂的战争于1945年8月宣告结束。这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争结束了。和平来之不易,世界需要史无前例的重建和重组;一场全新的战争,亦即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冷战,揭开了序幕;在一定程度上,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促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在中东地区崛起。
和平虽然并不稳固,但依然让人欣喜。男人重返家园,或读书,或工作,投身于休眠已久的经济建设。妇女孕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新一代。底特律又开始生产民用汽车。超市又可以买到肉类和黄油。一座座新城市在美国东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兴起。
历经硝烟的人们把战争的可怕记忆深埋心底,继续生活,一心要弥补自己、家庭和朋友做出的牺牲。
在《纽约时报》的这些报道中,你可以追溯那段混乱的时光,重温那些重大决策;你会因战胜国领袖的伟大事迹备受鼓舞,也会为战争贩子的虚伪而愤怒。
这是超越时代的新闻。对于亲历这场战争的人们,对于渴望了解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取胜的人们,这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
翻开这本书,厚重的纸张和密集的文字,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久远而又真实的世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与宏大,更是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历史的长河中,总有无数普通人的故事被淹没,但正是这些鲜活的生命,才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面貌。《纽约时报》作为一家享有盛誉的新闻机构,其报道的视角往往更加贴近现场,更能捕捉到时代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收录那些来自前线士兵的日记,平民百姓的口述,甚至是当时报纸上刊登的那些充满情感和温度的报道。 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带我“亲历”珍珠港的硝烟,感受斯大林格勒的严寒,体验诺曼底登陆的惊心动魄。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让我“听到”那些士兵在战壕中的低语,看到他们在异乡思念家人的眼神,理解那些在轰炸中幸存下来的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这种从个体视角出发的叙事,往往比冰冷的数字和宏大的战略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人理解战争的代价和人性的复杂。我渴望在这些文字中,找到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感受到那些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
评分作为一本“全纪实”,我期望它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时间轴,清晰地梳理出二战从爆发到结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这对我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我常常在阅读某些事件时,发现自己对它们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的位置感到模糊。这本书能否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扎实的二战框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事件,而是能够通过精炼的文字,串联起各个战役、政治决策和外交斡旋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设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随时翻阅目录或索引,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特定时期或事件。比如,当读到某个重要的转折点时,我希望能够方便地回溯到之前的背景信息,或者向前查阅其后续影响。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和便捷,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海量的信息。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案头的“二战百科全书”,随时可以查阅,随时可以温习,让我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不再感到迷失。
评分《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 在书店的琳琅满目中,一本厚重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与张力,仿佛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将展开。我并非历史专家,对二战的了解更多是碎片化的,来自于电影、电视剧和一些零散的读物。然而,正是这种“碎片化”反而让我对这部“全纪实”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它能够将那些零散的拼图一一衔接,勾勒出一个更完整、更深刻的二战图景。 我尤其对“叛逆的帝国”这个副标题感到着迷。在我的印象中,二战的交战方似乎有着固定的阵营划分,胜利者与失败者界限分明。然而,“叛逆”二字,却似乎暗示着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可能存在着盲点,或者说,某些被定性为“侵略者”的帝国,其崛起和扩张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甚至带有某种“反抗”或“颠覆”旧秩序的动机。这让我开始思考,历史的真相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简单?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社会思潮,孕育了这样一个“叛逆的帝国”?这本书是否会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个动荡的年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揭示那些被掩埋或被忽视的真相。
评分在浩如烟海的二战书籍中,《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之所以让我驻足,更多的是源于它承诺的“全纪实”与“叛逆”的碰撞。我渴望的,不仅仅是这场全球性冲突的宏大叙事,更是隐藏在事件背后,那些不那么“光彩”或不那么“主流”的侧面。我设想,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政治博弈,那些鲜为人知的军事策略失误,甚至是那些在战争机器运转下,被无情碾压的普通人的日常。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构”的视角,它不会轻易地将任何一方神化或妖魔化,而是试图去理解,去解释,去呈现。在“叛逆的帝国”这个副标题下,我看到了挑战传统史观的可能,看到了对历史真相更深层次的探寻。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理解它为何发生,又为何走向那个最终的结局。它是否能够让我在阅读后,对二战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之争”,而是对人性、权力、国家以及时代洪流的复杂交织,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叛逆的帝国”这个词,让我对本书在视角和分析上的独特性充满了期待。通常,我们接触到的二战史,往往是以同盟国胜利者的视角为主导。然而,一个“叛逆”的帝国,其自身存在的逻辑、其扩张的驱动力,以及其最终的覆灭,都可能有着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解读。《纽约时报》作为一家美国的媒体,其立场自然有其倾向性,但多年的新闻实践,也应该培养了其在报道和分析时,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和多角度审视的能力。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构成“叛逆帝国”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领导人的野心,更包括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主义情绪的滋长、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甚至是某些被压抑的历史情结。它是否会挑战我们对于“正义”与“邪恶”的简单二元划分?它是否会揭示那些看似“正义”的一方,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或错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反思”,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被广泛传播的英雄主义或悲情叙事。
评分好好啊嗯嗯我是我的时候我们一起
评分京东送货好快,好书,送货小哥服务很好
评分书非常好,感受到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购物的快感,谢谢京东的快递员
评分书非常好,感受到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购物的快感,谢谢京东的快递员
评分挺好的 物流也快 包装的非常好
评分好好啊嗯嗯我是我的时候我们一起
评分书写的很不错,质量也很好的,很满意。
评分京东送货好快,好书,送货小哥服务很好
评分孩子很喜欢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