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

《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纽约时报》 著,[英] 奥弗里 编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历史
  • 战争
  • 纪实文学
  • 军事史
  • 美国历史
  • 纽约时报
  • 历史事件
  • 战争纪实
  • 二战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5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961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Public opinion wins wars(舆论打赢战争)。

——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1944年致美国新闻界的信

在《纽约时报》的这些报道中,你可以追溯那段混乱的时光,重温那些重大决策;你会因战胜国领袖的伟大事迹备受鼓舞,也会为战争贩子的虚伪而愤怒。

这是超时代的新闻。对于亲历这场战争的人们,对于渴望了解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取胜的人们,这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

——汤姆·布罗考

史诗打赢战争!

英国二战学者精心布局,《纽约时报》再塑金身。本书直击欧洲、东亚、大洋洲、北非、南亚、中东、北美全部国家及拉美、南非部分国家的战争现场和战时故事,场场鏖战的血与沙,各路精锐的铠与甲,涉及各参战国政治以太、民族性格、人民力量,全球地缘空间格局的大转变、时间线的前因与后果,堪称一部新闻眼、敞示人类命运的荷马战争史诗。这部史诗,可以打赢一切战争。


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纽约时报》走向全世界的160多名战争记者,全面地报道了这场大战。“《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丛书由屡获殊荣的二战史学者理查德·奥弗里亲手挑选,从著名领袖到英勇将军,从铁血战场到平凡士兵,以现场感带领读者感受所有的战役、政治和个人故事,堪称一部宏伟的史诗。本丛书以时间为序,共4册:

《叛逆的帝国》:发端于1919年的战争前史,至1940年12月沙漠反击战。

《对峙与博弈》:1941年1月攻克拜尔迪耶,至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

《染血的勋章》:1943年1月德军发动潜艇战,至1944年9月英军撤出阿纳姆。

《和平的进击》:1944年10月华沙起义失败,至收笔于1948年的战争后史。


作者简介

著者:《纽约时报》

创刊于1851年,世界上卓越超群的报纸之一,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其新闻报道以独特、杰出的深度和广度闻名于世。在全球有30个分社。迄今共获得100多个普利策奖,获奖次数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报纸。

主编:理查德·奥弗里

二战史学者,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国家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出版30多部二战史著作。因其在二战史领域的卓越贡献,2001年被授予莫里森军事历史学会奖。其二战史著作被誉为“高效地对神话进行无情的消除”(艾伦·泰勒),“还原真相,且不可或缺”(《纽约书评》)和“先锋之作”(《时代文学增刊》)。


目录

推荐序

引 言 历史的真相

前 史

德意志帝国军队塞满通往波兰的道路

1919—1939年

第一章

美国能置身于战争之外吗

1939年9—10月

第二章

西线战局胶着

1939年11月—1940年3月

第三章

日不落帝国光辉不再

1940年4—6月

第四章

英国拒绝德国的“和平”提议

1940年7—9月

第五章

希特勒将制定欧洲“新秩序”

1940年10—12月

关键人物、事件简介

致 谢


前言/序言

汤姆·布罗考

  

100年、500年、1000年后,历史学家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会心生疑惑:这是一场全面的战争,它席卷欧洲文明的中心,横跨太平洋,它野心勃勃而又极具杀伤力,然而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冈居然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

从1939年到1945年,你可以在《纽约时报》驻国内外记者的报道中,看到这场战争从开始是多么混乱不堪、错综复杂,充斥着表里不一、背信弃义,甚至是痴心妄想。阿道夫·希特勒唤起了德国狂热的激情,而日本这个岛国则开始将国旗插在远离国境的地方。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纽约时报》用醒目的黑体字《华盛顿认为这场危机很严重》为标题进行报道,详细地描述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是如何花了一整天的时间阅读新闻通讯并收听欧洲电台的节目的。第二天法国动员了800万军人,第三天英国向德国宣战。

然而,9月3日哈罗德·B.辛顿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美国能置身于战争之外吗》的长篇分析文章,文中写到罗斯福对希特勒顾虑重重,但已经暗中备战。同时,辛顿引用罗斯福的话说:“他希望并相信美国能远离危险,而且他的政府将尽其所能地保持远离战火。”

人类历史上这场“最伟大的事件”就这样开始了。不怀好意的德国拉开了序幕,整个欧洲一片哗然,美国总统却依旧举棋不定。

从那天起,《纽约时报》的记者和编辑开始了急行军,以实时追踪事态的发展。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都投身对德作战,《纽约时报》驻伦敦记者詹姆斯·赖斯顿描述说,全城人都猫着腰以躲避德国空袭,之后又记录了温斯顿·丘吉尔是如何一步步晋升到高位的。赖斯顿颇有先见之明地指出:“丘吉尔先生骨子里就有战争因子。他就像一位快乐的老拖船船长,头顶一顶破旧不堪的水手帽,嘴叼一支熄灭了的雪茄。不管是外形上,还是讲话的声音上,他都堪称真正的领袖。”事实上,丘吉尔当之无愧。

消息不断地从东线和西线传来:《英国儿童已经撤离城市》《传说中的苏联严冬即将围困侵略者》《新加坡对日本的威胁将信将疑》《潜艇击沉英国战舰》。

查尔斯·林德伯格仍然公开宣称,反对美国卷入这场战争,还称,美军的妈妈们会强闯国会,要求美国不要参战。

然而,到了1941年秋,罗斯福的个人担忧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战争武器计划,也就是罗斯福所说的“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汉森·鲍德温在《纽约时报》中写道:“‘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武器产量大增。”

30多天之后的一个周日,也就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举国上下一片震惊。正如罗斯福之后对世界所说的,“一个耻辱日”。也正是珍珠港事件使美国迅速卷入了战争。

在现代史上一系列最大的海战中,日本与美国在整个太平洋上,围绕着塔拉瓦、硫黄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等之前闻所未闻的小岛展开殊死搏杀。

这是一场亘古未见的世界大战,战火蔓延到了北非、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和苏联西部,以及所有的海域和领空。

1600万美国人齐心协力,为打击敌人而努力,从深入敌后到烤面包再到包装降落伞,从乘飞机空降作战到乘潜艇潜入深海袭击敌舰,不一而足。

苏联人从东面挺进。同盟国军队齐聚英国,在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统一指挥下,准备发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艾森豪威尔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家农场,性情温和,直到1941年才晋升为陆军上校。

1944年6月6日,同盟国在诺曼底登陆。这是二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斗。这场规模浩大的海陆空协同的军事行动昭示着第三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的疯狂行为即将走向末路。

然而,盟军登陆3小时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其他的新闻记者才得知这一消息。

从那天起,新闻开始变得振奋人心。《纽约时报》头条新闻变成:《纳粹继续猜测巴顿将军的部队的动向》《日军(在塞班岛)被打得落花流水》《B-29轰炸机首度亮相》《苏联红军的进攻一如既往地勇猛》。

苏联军队在东线挺进,同盟国军队从西线打来。德军遭到夹击,虽殊死拼斗,却损失惨重。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历史上的暴君,在柏林的一个掩体内开枪自杀,他那打造千古帝国的邪恶梦想不到10年便走到了尽头。

在太平洋,同盟国军队已把矛头指向日本的本土。除非日本投降,否则一场对谁都没有好处的战争将无法避免。

但最终战争得以避免。日本遭受两颗极具毁灭性的原子弹袭击后,投降了。

这场疯狂的战争于1945年8月宣告结束。这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争结束了。和平来之不易,世界需要史无前例的重建和重组;一场全新的战争,亦即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冷战,揭开了序幕;在一定程度上,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促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在中东地区崛起。

和平虽然并不稳固,但依然让人欣喜。男人重返家园,或读书,或工作,投身于休眠已久的经济建设。妇女孕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新一代。底特律又开始生产民用汽车。超市又可以买到肉类和黄油。一座座新城市在美国东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兴起。

历经硝烟的人们把战争的可怕记忆深埋心底,继续生活,一心要弥补自己、家庭和朋友做出的牺牲。

在《纽约时报》的这些报道中,你可以追溯那段混乱的时光,重温那些重大决策;你会因战胜国领袖的伟大事迹备受鼓舞,也会为战争贩子的虚伪而愤怒。

这是超越时代的新闻。对于亲历这场战争的人们,对于渴望了解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取胜的人们,这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



《时代之潮:战火中的十字路口》 引言 一九三九年,欧洲上空阴云密布,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即将喷发。这注定是一个将被载入史册的年代,一个人类文明承受前所未有考验的时期。在世界政治的十字路口,一些国家固执地走向扩张与侵略的歧途,而另一些国家则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求存,或被迫卷入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旧秩序,重塑了世界格局。 本书《时代之潮:战火中的十字路口》并非一味罗列战役的胜负,而是试图深入探究战争背后错综复杂的动因、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我们将穿越时空的迷雾,重返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从宏观的战略视角到微观的个体经历,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弘画卷。 第一章:阴影下的欧洲,破晓前的黑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欧洲大陆已是暗流涌动。凡尔赛条约的严苛和战败国的屈辱,为新一轮的矛盾埋下了种子。以德国为例,魏玛共和国的动荡不安,使得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得以滋生。年轻的希特勒,以其煽动性的言辞和对国家荣耀的虚幻承诺,迅速攫取了权力。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抓住了德国民众心中积压的不满、对经济困境的绝望以及对旧日荣光的渴望。 在慕尼黑,英法两国领导人绥靖政策的“理性”考量,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何其短视。他们试图通过牺牲小国的利益来换取短暂的和平,却适得其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野心。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也以其扩张性的对外政策,在东非等地展现了其侵略的本性。日本军国主义者早已将目光投向亚洲大陆,他们的野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欧洲轴心国的崛起形成了某种默契。 本书将首先剖析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我们不仅要关注政治家们的密谋和外交官们的斡旋,更要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社会思潮、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发展如何共同推动了历史走向战争。我们将详细解读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的狂妄论调,分析其“生存空间”理论在德国国内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利用宣传机器将仇恨和狂热注入德国民众的血液。同时,我们将关注波兰共和国在东西夹击下的困境,捷克斯洛伐克的无力抵抗,以及西班牙内战作为二战前哨战的残酷教训。 第二章:决战黎明,世界被卷入烈火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的帷幕正式拉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简单的战事记录,而是会探究这场战争的“全球性”特质。它并非一场孤立的欧洲冲突,而是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五大洲、六大洋的全面战争。 我们将详细描述德国“闪电战”的战术精髓,分析其如何在短时间内摧毁波兰的抵抗。随后,我们将聚焦法国的迅速溃败,分析其军队指挥体系的僵化、民众士气的低落以及政治上的分裂如何导致了这个昔日欧洲强权的迅速倒塌。敦刻尔克大撤退,既是军事上的惨痛失利,也是英格兰坚守的开端,它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韧性。 本书的视角将不止步于欧洲战场。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太平洋战场的风云变幻。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其扩张野心的一个重要节点,也直接将美国这个世界经济巨头卷入了战争。我们将分析日本海军的战略构想,以及其在战争初期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原因。 同时,我们将关注北非战场的焦灼对抗。沙漠中的战火,既是英军与德意军队之间的较量,也是战略物资运输线的争夺。隆美尔的“沙漠之狐”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他的战术天才和部队的精锐程度,一度让盟军陷入困境。 第三章:绞肉机与战场,人性的考验 战争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战场上的血与火。本书将尽可能客观而详细地描绘二战中的一些关键战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去理解这些战役的战略意义,以及它们对战争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东线战场上血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西线诺曼底登陆后的艰难推进,再到太平洋战场上惨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和硫磺岛战役,每一个战役都不仅仅是军队的集结和武器的碰撞,更是无数普通士兵用生命谱写的悲壮史诗。 我们将努力还原那些被战火吞噬的城市,如被炸成废墟的考文垂、德累斯顿,以及被战火洗礼过的村庄。我们会描绘士兵们在战壕中的恐惧与勇气,描绘他们对家园的思念,以及他们在残酷环境下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与黑暗。 本书将特别关注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在被占领区,人们如何艰难生存?他们的自由、尊严如何被践踏?我们也将探讨战争宣传在各国国内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认知,有时甚至是扭曲了事实。 第四章:抵抗的火焰,希望的微光 并非所有人都屈服于法西斯势力的铁蹄。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展现二战中的抵抗运动。从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到被日本侵略的亚洲地区,到处都闪烁着反抗的火种。 法国的抵抗组织,在暗中传递情报,破坏德军的补给线,他们用生命谱写着“自由法国”的传奇。苏联人民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以巨大的牺牲抵抗着德军的入侵。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攻势,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我们还将关注那些在战场之外,默默付出的人们。例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的普通人,那些为前线士兵制作补给品的妇女,以及那些在战时坚持科学研究,为战争胜利贡献力量的科学家们。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战争的残酷,更在于展现人类在最黑暗的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不屈的精神。这些微弱的火光,汇聚起来,最终照亮了驱散黑暗的道路。 第五章:战争的遗产,重塑的世界 当最后一声枪响在欧洲和亚洲的上空沉寂,世界并未就此迎来真正的安宁。战争的结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本书将分析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刻影响。联合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社会对集体安全机制的追求。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奠定了冷战的格局,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在战后持续了数十年。 我们将探讨战争对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原子弹的发明,以及战后核时代的来临。我们也将关注战争对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以及人类价值观产生的长期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战争留下的伤痕,以及它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将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中。《时代之潮:战火中的十字路口》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场改变世界的战争,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以及在面对挑战时,人类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力量。这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人性的颂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厚重的纸张和密集的文字,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久远而又真实的世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与宏大,更是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历史的长河中,总有无数普通人的故事被淹没,但正是这些鲜活的生命,才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面貌。《纽约时报》作为一家享有盛誉的新闻机构,其报道的视角往往更加贴近现场,更能捕捉到时代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收录那些来自前线士兵的日记,平民百姓的口述,甚至是当时报纸上刊登的那些充满情感和温度的报道。 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带我“亲历”珍珠港的硝烟,感受斯大林格勒的严寒,体验诺曼底登陆的惊心动魄。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让我“听到”那些士兵在战壕中的低语,看到他们在异乡思念家人的眼神,理解那些在轰炸中幸存下来的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这种从个体视角出发的叙事,往往比冰冷的数字和宏大的战略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人理解战争的代价和人性的复杂。我渴望在这些文字中,找到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感受到那些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

评分

作为一本“全纪实”,我期望它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时间轴,清晰地梳理出二战从爆发到结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这对我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我常常在阅读某些事件时,发现自己对它们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的位置感到模糊。这本书能否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扎实的二战框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事件,而是能够通过精炼的文字,串联起各个战役、政治决策和外交斡旋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设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随时翻阅目录或索引,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特定时期或事件。比如,当读到某个重要的转折点时,我希望能够方便地回溯到之前的背景信息,或者向前查阅其后续影响。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和便捷,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海量的信息。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案头的“二战百科全书”,随时可以查阅,随时可以温习,让我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不再感到迷失。

评分

《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 在书店的琳琅满目中,一本厚重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与张力,仿佛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即将展开。我并非历史专家,对二战的了解更多是碎片化的,来自于电影、电视剧和一些零散的读物。然而,正是这种“碎片化”反而让我对这部“全纪实”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它能够将那些零散的拼图一一衔接,勾勒出一个更完整、更深刻的二战图景。 我尤其对“叛逆的帝国”这个副标题感到着迷。在我的印象中,二战的交战方似乎有着固定的阵营划分,胜利者与失败者界限分明。然而,“叛逆”二字,却似乎暗示着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可能存在着盲点,或者说,某些被定性为“侵略者”的帝国,其崛起和扩张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甚至带有某种“反抗”或“颠覆”旧秩序的动机。这让我开始思考,历史的真相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简单?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社会思潮,孕育了这样一个“叛逆的帝国”?这本书是否会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个动荡的年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揭示那些被掩埋或被忽视的真相。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二战书籍中,《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叛逆的帝国,之所以让我驻足,更多的是源于它承诺的“全纪实”与“叛逆”的碰撞。我渴望的,不仅仅是这场全球性冲突的宏大叙事,更是隐藏在事件背后,那些不那么“光彩”或不那么“主流”的侧面。我设想,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政治博弈,那些鲜为人知的军事策略失误,甚至是那些在战争机器运转下,被无情碾压的普通人的日常。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构”的视角,它不会轻易地将任何一方神化或妖魔化,而是试图去理解,去解释,去呈现。在“叛逆的帝国”这个副标题下,我看到了挑战传统史观的可能,看到了对历史真相更深层次的探寻。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让我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理解它为何发生,又为何走向那个最终的结局。它是否能够让我在阅读后,对二战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善恶之争”,而是对人性、权力、国家以及时代洪流的复杂交织,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

“叛逆的帝国”这个词,让我对本书在视角和分析上的独特性充满了期待。通常,我们接触到的二战史,往往是以同盟国胜利者的视角为主导。然而,一个“叛逆”的帝国,其自身存在的逻辑、其扩张的驱动力,以及其最终的覆灭,都可能有着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解读。《纽约时报》作为一家美国的媒体,其立场自然有其倾向性,但多年的新闻实践,也应该培养了其在报道和分析时,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和多角度审视的能力。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构成“叛逆帝国”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领导人的野心,更包括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族主义情绪的滋长、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甚至是某些被压抑的历史情结。它是否会挑战我们对于“正义”与“邪恶”的简单二元划分?它是否会揭示那些看似“正义”的一方,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或错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反思”,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被广泛传播的英雄主义或悲情叙事。

评分

好好啊嗯嗯我是我的时候我们一起

评分

京东送货好快,好书,送货小哥服务很好

评分

书非常好,感受到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购物的快感,谢谢京东的快递员

评分

书非常好,感受到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购物的快感,谢谢京东的快递员

评分

挺好的 物流也快 包装的非常好

评分

好好啊嗯嗯我是我的时候我们一起

评分

书写的很不错,质量也很好的,很满意。

评分

京东送货好快,好书,送货小哥服务很好

评分

孩子很喜欢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