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之道(全國領導乾部國學教育係列教材)

廉政之道(全國領導乾部國學教育係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舒紹福,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 著
圖書標籤:
  • 廉政文化
  • 國學經典
  • 領導乾部
  • 黨風廉政
  • 道德修養
  • 國學教育
  • 反腐倡廉
  • 為政之道
  • 傳統文化
  • 警示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289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987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全國領導乾部國學培訓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頁數:28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積澱瞭豐富的廉政思想資源,“廉”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思想。從夏商周的堯虞舜到春鞦諸子百傢,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為政以德、以廉為本、關心民瘼、愛護民眾、崇德尚能、崇尚節儉、清心養廉、遏製貪欲等廉政思想舉不勝舉。廉潔為本的為政之道、仁愛民眾的為官之道、戒奢從儉的為官之德、禮法為要的治國之道,無不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廉政之道。廉政之道是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可資利用傳統資源,對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也有重要的啓示和藉鑒作用。

作者簡介

舒紹福,國傢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兼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廉政建設、政治文化、執行力與領導力、政治文化與政治溝通。

目錄

第一章 勵精為政,廉潔為本5
一、正己化人6
二、至廉而威13
三、居之無倦,行之以忠23
四、為政莫若至公29
五、兼聽則明,偏聽則暗47
六、清介自守,知止可以不殆51
第二章 為官之道,仁愛民眾…62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寜63
二、治理之要,在於安民71
三、善藏者,藏富於民…78
四、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88
五、利民養民,知與之為取98
六、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108
七、國保於民,民保於信119
第三章 儉以養廉,戒奢尚儉132
一、剋勤於邦,剋儉於傢133
二、儉以養廉,儉以助廉139
三、儉者自儉,謹身節用151
四、大道至簡,舉實事,去無用159
第四章 為政尚學,氣正風清164
一、政教之道,共在書內165
二、養心寡欲,養浩然之氣170
三、慎微防萌,以斷其邪175
第五章 重德尚能,選賢與能182
一、興賢育纔,官人惟賢183
二、識纔任賢,知人善任191
三、選賢任能,俊傑在位199
四、任人為公,不避親仇204
五、察能授官,量材授任212
第六章 治國之道,禮法為要219
一、隆禮重法 220
二、至廉而威230
三、以法治吏234
四、重典治吏 238
第七章 為政之要,守責擔當247
一、在其位,謀其政248
二、任人宜責實效 257
三、按名督實,按實而定名261
參考文獻270

精彩書摘

廉政之道是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結晶。中華文明積澱瞭豐富的廉政思想資源,“廉”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思想。廉政這個話題,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韆年的文化傳統。從夏商周的堯虞舜到春鞦時期的諸子百傢,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為政以德、以廉為本、關心民瘼、愛護民眾、崇德尚能、提倡節儉、清心養廉、遏製貪欲等廉政思想舉不勝舉。廉潔為本的為政之道、禮法為要的治國之道、仁愛民眾的為官之道、戒奢從儉的為官之德、選賢與能的用人之道,無不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廉政之道。
廉政,顧名思義,就是清廉並且剋盡職守、勤於政事。廉政既要做到廉潔,不以權謀私,還要實現勤政,兩者缺一不可。光廉潔不勤政,或隻勤政不廉潔,都不是真正的廉政。古人甚至用六個維度來評判是非做到廉政:一是廉善,是指能夠做到廉潔並且善於辦事;二是廉能,是指能夠做到廉潔並且推行政令;三是廉敬,是指能夠廉潔並且謹慎勤勞;四是廉正,是指能夠做到廉潔正直、清廉公正;五是廉法,是指能夠做到廉潔並且守法;六是廉辨,是指能夠做到廉潔並且能夠明辨是非。
時至今日,重讀古代經典,可見古人的“廉政之道”依然是可資利用的資源,具有重要的藉鑒價值:第一,講廉政、守清廉先要做到厘清公私、關心民瘼、執政為民。公生明,廉生威,秉公用權,廉潔執政,可以贏得威望,獲得愛戴;關心民瘼,服務行政,可以贏得追隨。第二,講廉政、守清廉要做到廉潔正直、以德促廉。廉潔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自律與自守。清正廉潔是古代政治傢、思想傢對自身品德修養的自覺追求。廉潔行政,儉以養德,以德執政,纔能德行惠民,使眾人行。第三,德法相濟、共促廉政。廉政既要注重隆禮,靠軟約束,又要依靠重法,靠硬約束。既要以禮化吏,又要用法治吏,唯其如此,纔可廉政。當然,傳統的支離破碎並非皆是精華,又非徹底無望,古代的經典就擺在那裏,需要我們撥雲見日,加以明辨。

前言/序言


《廉政之道》並非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聚焦於一個核心主題: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構建和踐行一種清正廉潔的政治品格和行為準則。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條規或批判腐敗現象,而是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思想的智慧寶藏,探尋那些曆經韆年而不衰的道德準則和精神力量,並將其轉化為指導當代領導乾部廉潔從政的生動實踐。 一、 溯源而上:以古聖先賢的智慧照亮廉政之路 本書的開篇,便將讀者帶入一個宏大的曆史迴廊。它並非碎片式地摘引古籍,而是精心選取瞭那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錶性和影響力的思想流派和人物,來闡釋廉政的深刻內涵。 儒傢思想的精髓: 儒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為廉政建設提供瞭思想根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不僅是對個人品德的最高要求,更是對治理者政治操守的根本指引。書中會詳細解讀“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如何與為官之道相契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如何在公共事務中體現為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廉者,民之本也”,孔子、孟子等先賢關於“廉”的論述,將被深入剖析,揭示其超越時代的價值。我們還會探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格局差異,以及“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道德堅守,這些都為領導乾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財富觀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道傢思想的啓示: 相較於儒傢的積極入世,道傢思想以其“無為而治”、“返璞歸真”的理念,為廉政提供瞭另一種審視角度。老子在《道德經》中提齣的“不爭”、“知足”、“少私寡欲”等思想,對於領導乾部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水至柔,而能剋至剛”,道傢提倡的柔韌、謙遜,以及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能夠幫助領導乾部培養一種平和的心態,不為外界誘惑所動搖。莊子“齊物論”中對名利的超脫,以及“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的境界,也為領導乾部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清明提供瞭智慧。 法傢思想的警醒: 盡管法傢思想常被視為嚴苛與功利,但其對“法不阿貴”、“賞罰分明”的強調,對於構建廉潔高效的治理體係,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書中將分析法傢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約束公權力,防止濫用。《韓非子》中的“君失其所,國必傾危”,以及對官員“循吏”、“貪吏”的區分,都為我們理解權力運行的規律和監督機製提供瞭曆史的藉鑒。法傢對“公器私用”的嚴厲批判,也為當代反腐敗鬥爭提供瞭重要的思想支撐。 其他思想流派的補充: 除瞭儒、道、法,本書還會適時引入兵傢、墨傢等思想流派的智慧。例如,兵傢“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可以轉化為對自身權力邊界的認知和對風險的防範;墨傢的“兼愛”、“非攻”,可以理解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些多元化的思想資源,共同構成瞭《廉政之道》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底蘊。 二、 剖析當下: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廉政建設 《廉政之道》並非沉溺於古代的故紙堆,而是緻力於將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與當代領導乾部的實際工作相結閤,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權力觀的重塑: 權力是柄雙刃劍。書中將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德配其位”、“權為民所用”的觀念。如何理解“公權”的本質,如何避免“權為私用”,如何從“利”的誘惑中解脫齣來,保持“潔身自好”,這些都是本書著力分析的重點。通過對古代“賢臣”、“名吏”的榜樣力量的挖掘,引導領導乾部建立起正確的權力觀,將權力視為服務人民、造福社會的工具,而非謀取私利的資本。 利益觀的校正: 物質利益是腐敗的重要誘因。本書將解析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義利觀”的辯證思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何理解“道”,如何區分“正當利益”與“不正當利益”,如何做到“見利思義”,書中將提供深刻的洞察。通過對曆史上因貪婪而敗壞的官員案例的反思,以及對那些“清貧一生,廉名永傳”的先賢的追溯,來引導領導乾部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做到“知足常樂”,不為物欲所迷。 責任觀的強化: 廉政不僅僅是個人品德問題,更是對國傢、對人民負責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官者,當思民之所憂,慮民之所難”,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的傢國情懷,將是本書著力闡釋的重點。領導乾部如何纔能真正擔當起肩上的責任,如何纔能將“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如何纔能在麵對復雜局麵時,做齣最符閤人民利益的決策,這些都將通過對傳統責任倫理的解讀,得到深入的解答。 監督觀的更新: 傳統的“民之所欲,常在君側”以及“諫官”製度,為我們提供瞭監督權力的曆史思路。本書將探討如何將這些傳統智慧與現代的製度監督相結閤,構建更加有效的權力製約機製。如何理解“防微杜漸”,如何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製,都將在本書中得到深入的探討。 三、 實踐導嚮:將理論轉化為行動指南 《廉政之道》的最終目的,是為全國領導乾部的國學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法。 學習方法與路徑: 書中將提齣具體的學習方法,引導領導乾部如何有效地學習國學經典,如何從經典中汲取智慧。例如,如何通過“讀史明鑒”,如何通過“以古鑒今”,如何通過“學用結閤”,來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 情景模擬與案例分析: 為瞭增強教材的實踐性,書中可能會包含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剖析古代的廉政故事,以及當代的一些反腐案例,從中提煉齣經驗教訓。通過情景模擬,引導領導乾部思考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運用傳統智慧做齣廉潔公正的決策。 個人修養與行為規範: 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會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從“慎獨”、“慎微”的功夫,到“寡言”、“守口”的戒律,再到“待人接物”的禮儀,都將涵蓋在內,旨在幫助領導乾部將廉政的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 係統性與傳承性: 作為“全國領導乾部國學教育係列教材”之一,《廉政之道》與其他係列教材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它將與其他教材共同構築起一個全麵、係統的國學教育平颱,為培養高素質的領導乾部隊伍提供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廉政之道》是一本緻力於挖掘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廉政的智慧,並將其轉化為指導當代領導乾部廉潔從政的行動指南。它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次對個人品格和政治操守的深刻反思,一次對國傢治理和民族未來的鄭重承諾。通過閱讀本書,領導乾部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廉政的時代意義,更堅定地踐行廉政的職業操守,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齣自己應有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廉政之道》,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說教匯編,充斥著各種條條框框和官方術語。然而,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書中的論述並非闆上釘釘、不容置疑的教條,而是如同一麵精心打磨的古鏡,映照齣曆史的深邃與人性的復雜。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做”,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何如此”。通過對古代賢哲們在治國理政、修身養性方麵的深刻見解進行梳理和闡發,作者巧妙地將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智慧,與當下反腐倡廉的時代命題緊密連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德”的探討,它不僅僅是道德規範的遵守,更是一種內在的自覺和擔當。當讀到諸如“苟富貴,勿相忘”這類質樸的格言,在與書中對權力製約、公私分明的論述結閤時,那種穿越時空的共鳴感油然而生。它讓我意識到,廉政並非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路徑,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與古聖先賢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智慧之光,在字裏行間閃爍,啓迪著我對於“何為真正的領導者”這一問題的更深層思考。

評分

坦白說,最初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全國領導乾部國學教育係列教材”的定位。我期望從中獲得一套係統的、權威的理論框架。然而,閱讀的深入,讓我發現瞭它更內在的魅力。書中並非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對曆史的敬畏和對人性的尊重。作者在引述古代典籍時,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將其精神內核提煉齣來,並與當代社會現實進行有機結閤。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知足常樂”的論述,它在書中被賦予瞭新的含義,與領導乾部的廉潔自律緊密相連。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知足”,並非是安於現狀,而是對物質的淡泊,對精神的追求,以及對責任的擔當。當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不貪不占”,他的內心是寜靜而強大的。書中對“正心”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強調瞭內在修養的重要性,認為隻有內心正直,纔能做齣公正的決策,纔能贏得他人的信任。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對於“廉潔”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如何成為一名有擔當、有智慧的領導者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在於灌輸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否點燃思維的火花。《廉政之道》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像傳統的教材那樣,上來就講授各種條目和規定,而是從更宏觀、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書中對“道”的闡釋,讓我耳目一新。它將“道”與“廉政”相結閤,賦予瞭廉政更深層次的哲學內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無為而治”的解讀,它並非不作為,而是順應規律,以更智慧的方式去管理。這種智慧,體現在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以及對自身修養的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各種現實場景,並嘗試運用書中提齣的理念去分析和理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引導我跳齣日常的瑣碎,從更廣闊的曆史和哲學視野來審視當前的挑戰。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讓我看到瞭廉政建設更深遠的意義和價值,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踐行這種“道”的智慧。

評分

在閱讀《廉政之道》之前,我對“國學”與“廉政”的關聯,一直停留在比較錶麵的理解上。以為不過是引用一些古訓,進行一些道德說教。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更加係統、更加深刻的理論體係。作者通過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深入挖掘,揭示瞭廉政並非僅僅是一種政治製度或法律規範,而是一種深植於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價值追求。書中對“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的闡釋,在與廉政主題結閤時,展現齣瞭強大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論述,它將廉潔的內在價值與人的精神境界緊密聯係起來。一個廉潔奉公的領導乾部,必然擁有更加開闊的心胸和更加堅定的意誌。書中對“公”與“私”的辯證分析,也讓我茅塞頓開。它讓我認識到,權力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使用者如何去駕馭。當一個人能夠將“公”置於“私”之上,他纔能真正做到廉潔自律,纔能贏得人民的信賴。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材,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哲學啓迪,讓我對廉政建設有瞭更宏觀、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與其說是知識的增益,不如說是認知的重塑。它以一種齣人意料的視角,解構瞭我們對於“權力”和“欲望”的慣常理解。書中並非簡單地批判貪腐,而是深入挖掘其根源,探討在權力場域中,人性的脆弱如何被放大,欲望如何滋生。讀到關於“德不配位”的論述時,我深感觸動。它揭示瞭當一個人缺乏足夠的道德修養去駕馭手中的權力時,所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書中引用的許多曆史案例,雖然年代久遠,卻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極強的警示意義。我驚訝地發現,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故事,與當下發生的許多事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曆史的鏡像效應,讓人不得不審視自身,反思我們是如何被欲望所驅動,又該如何去駕馭這股強大的力量。它並沒有提供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是提供瞭一套深刻的洞察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權力的本質,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責任和挑戰。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闢的論述,試圖將它們內化為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