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

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 著,袁勝育,郭學堂,葛騰飛 譯
圖書標籤:
  • 美國曆史
  • 外交史
  • 國際關係
  • 政治史
  • 20世紀初
  • 美國崛起
  • 國傢認同
  • 地緣政治
  • 曆史研究
  • 美國對外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05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156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社科文獻學術譯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8
字數:53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美國曆史上就是一個危險的國傢,擴張成性。美國的外交傳統就是乾涉,這個危險的國傢從小就不老實。在美國雄心勃勃的擴張後麵是美國自立國之初就擁有的關於世界和人性的一整套獨特的理想和理念,正是這套理想和理念讓美國變成危險的國傢。從美國立國的理念派生齣來的理想主義和乾涉主義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流和大方嚮。《危險的國傢》是瞭解美國在世界上作用的一部重要著作,卡根關於美國外交政策傳統的觀察,為人們理解美國外交政策,特彆是意識形態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男,1958年9月26日生於希臘雅典,美國曆史學傢、外交政策批評傢。現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美國喬治敦大學曆史學副教授。曾擔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助理長達13年。多次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全球專業百位思想傢”。先後獲得耶魯大學曆史學學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和美利堅大學美國史博士學位。

袁勝育,男,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法學博士。曾執教於南京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係、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1999-2000年赴西撒哈拉,任聯閤國西撒哈拉特派團觀察員。現任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比較政治學、國際政治理論、大國關係(美俄關係)、當代全球問題。

郭學堂,男,法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係副教授,上海國際關係學會理事,上海美國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大國關係、中國國際戰略研究、能源地緣政治研究等。
葛騰飛,男,法學博士,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係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博士後,中華美國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國際戰略、美國外交。著有《美國政治發展與對外政策》、《美國新軍國主義》(譯著)等,發錶論文和時評百餘篇。

目錄

序 言【董建華】/1
第1章 第一批帝國主義者/1
“山巔之城”的神話:清教徒使命的美國化/1
擴張主義者的“使命”/8
“野蠻政策”/13
力量與獨立/27
第2章 革命時期的外交政策/37
美國革命和美國外交政策普遍化/37
從強到弱:“實用理想主義”的誕生/52
民族主義與外交政策:《美國憲法》的齣颱/66
第3章 自由主義與擴張/73
洛剋人和自由擴張/73
美國人的印第安人政策:權力和責任/84
通商與地中海/97
第4章 到告彆演說及其以後/109
美國對外政策的國內根源/109
告彆演說:政治和政策/119
呼喚偉大/134
第5章 “和平的徵服”/138
美國的擴張意識形態(1800~1823年)/138
戰爭和民族主義/151
第6章 君主製年代的共和國168
後拿破侖時代的美國與全球意識形態鬥爭/168
意識形態和擴張:走嚮門羅主義/180
第7章 蓄奴製的對外政策/193
蓄奴製的“國傢利益”/193
進步的文明和“古老的文明”/201
密蘇裏危機/210
蓄奴製與對外政策的“現實主義”/215
無賴國傢美國:南部與英國反蓄奴製徵伐的對抗/227
得剋薩斯的兼並:一個“南部問題”/235
第8章 天定命運/242
北方的遏製,南方的擴張:美國的雙頭外交政策/242
南部的熱帶帝國夢想/253
第9章 超越民族利益/267
北方的對外政策:超越奴隸製度/267
共和黨和“金蘋果”/281
第10章 戰爭與進步/289
“第二次美國革命”/289
共和黨人的願景/306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明”/313
第11章 實力到野心,野心到實力/329
安全的增強/329
從實力到野心:西半球/332
從實力到野心:亞洲和太平洋/353
從野心到實力:新海軍/370
第12章 道德和霸權/390
民主的意見分歧/390
人道主義者的戰爭/408
參考文獻/455
緻 謝/481

前言/序言

1817年,美國駐倫敦大使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嚮國內報告說,“目睹瞭我們的人口和實力的巨大增長,歐洲普遍的感覺是,一旦我們聯閤起來,我們將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非常危險的成員。因而他們希望——這也是他們滿懷信心期待的——我們將不會長久地聯閤在一起”。1819年,一位齣訪歐洲歸來的國會議員報告說,與他交談過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根深蒂固地認為我們是一個野心勃勃、侵略成性的民族”。
如果今天的大多數美國人得知,甚至當美國尚處在繈褓之中的時候,世界上許多人就將它視為一個非常危險的國傢,他們將感到十分吃驚。世人在提到美國革命前後幾十年這個國傢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時,他們想到的往往是“孤立”“不捲入”“中立”之類的詞語。正如新教牧師約翰·溫索普(John Winthrop)的一句名言所說,早期美國人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為他人所效法的“山巔之城”。華盛頓的“告彆演說”重申瞭美國外交政策的這一孤立主義內核,反對承擔外部的義務,錶達瞭典型的美國願望:希望置身於這個腐敗世界之外。門羅主義則進一步確認瞭這一孤立主義和與世隔絕的傳統。諸如此類的說法也得到廣泛認可。
然而,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人們卻並不是這樣來看美國人的。在北美大陸、在西半球、在歐洲,那裏的民族和國傢,齣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將美國人視為危險的。首要的原因,是他們的侵略性和似乎對領土與支配性影響力不知饜足的欲望。在18世紀20年代後期,一個墨西哥委員會得齣的結論是,美國人是一個最為“野心勃勃的民族,毫無誠信,總是覬覦著鄰國的土地”。自17世紀早期以來,在整個北美大陸一直遭到驅趕的印第安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不僅如此,先後被美國人從土地上驅離和從水道上趕走的西班牙人、法國人、俄羅斯人,還有英國人,同樣也是這麼看待這些被法國外交官形容為“人多勢眾”“好戰”“不安分”的美國人的。這些野心勃勃的美國人是“一個可怕的敵人”。
但是,侵略性的領土擴張主義並非是造成年輕的美利堅閤眾國在他人的眼中顯得危險的唯一特質。美國革命性的意識形態及其附帶的似乎要吞噬掉其所觸及的一切文化的自由主義和商業社會所構成的危險,如果不是比前者更令人擔憂,那也是與之旗鼓相當的。1794年,路易斯安那的西班牙總督警告說,美國的人口和文化都“在寂靜中推進和增殖”,“對西班牙人來說,其可怕的程度不亞於他們的武器”。
這個基於人類平等和天賦權利原則建立的共和國甫告成立,立即得到世界上許多人的贊美和祝賀。世界上大多數國傢的政府卻是憂慮重重的。西班牙駐巴黎大使評論道,“這個聯邦共和國誕生時可謂是一個侏儒”,“但它成長為巨人的那一天終將來到”。這位大使深信,這個國傢可怕的力量源泉,在於它的共和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府,“信教的自由,在一片廣袤土地上建立一個新的族群的便利,以及一個新政府的優勢,將吸引大洋彼岸各個國傢的農民和工匠。不齣幾年,我們將憂心忡忡地注視著這個專橫的巨人的存在”。
緊隨美國革命之後的數十年裏,革命的浪潮席捲大西洋,保守的君主製和專製製度的維護者越來越驚恐地注視著這些浪潮。剋萊門斯·馮·梅特涅王子(Prince Klemens von Metternich)警告道:“如果這股邪惡學說和罪惡範例的禍水蔓延到整個美洲”,“我們政府的道德力量,以及使歐洲免於徹底瓦解的傳統製度的命運將如何?”當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總統在1823年宣布後來廣為人知的門羅主義之後,梅特涅擔憂“我們眼見著成長和壯大的”美國人,已經“突然變得不再滿足於現有的空間對其野心的桎梏……並以一種”與美國革命本身相比“更具挑釁性、一樣毫無顧慮、危險程度不相上下的全新的反叛行為,使歐洲驚恐不安”。
這種美國人對自身的認知和其他人對它的認知之間的差彆,在這個國傢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美國人一直珍視這樣一種自我形象:天生是內嚮型的、超然物外的,隻是偶爾地、間斷地冒險涉足世界事務,而且通常是對外部攻擊或者是對所感受到的威脅做齣反應。盡管經曆瞭400年的持續擴張,越來越深地捲入世界事務,盡管進行瞭無數次戰爭、乾涉和對外國領土的長期占領,這種自我認定的形象一直沒有改變。這些事似乎隻是個意外或者是命運的非正常變故。即便是當美國已經上升到全球霸權地位,其觸角和影響力席捲整個大陸而且漂洋過海的時候,美國人仍然深信他們的國傢天然傾嚮於被動、漠不關心和與世隔絕。
這種自我意識的缺乏自有其優點。它有時使得世界上很多人更能容忍美國巨大的權力,因為一個對自身行為如此缺乏意識的國傢,與一個有著擴張和徵服藍圖的國傢相比,可能顯得危險性小一些。但它也存在一個問題,即美國人常常意識不到他們的擴張主義傾嚮——政治的、意識形態的、經濟的、戰略的和文化的——碰撞和侵擾瞭其他族群和文化。當得知他人仇恨他們,對他們感到嫉妒,甚至對他們的力量和影響感到恐懼時,他們往往感到吃驚。因此,他們不能預見他們視為正常的擴張行為將可能激起的針對他們的反應,有時是暴力性的反應。
這種自我意識的缺乏還以另外一種方式成為一個問題。美國人不僅常常看不到他們的行為可能激起的彆人的反應,他們甚至不能準確地預見他們自己的反應。美國的曆史就是由這個不斷重復的意外構成的。美國人不僅對其他國傢的行為感到吃驚,而且對美國對其他國傢的行為做齣的迴應感到吃驚。許多美國人深信,他們對這個世界上發生的大多數事情都不在乎,然而當事情發生後,他們卻發現他們的確在乎。就像霍華德·霍剋(Howard Hawks)導演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中,勞倫·巴剋爾對漢弗雷·博格特所說的:“我知道,我知道,你對我要做什麼默不作聲——而一旦我做瞭,你又感到痛苦。”在1944年的那部電影中,齣演博格特的哈裏·摩根是走齣孤立的一個孤立主義的美國的象徵,而巴剋爾的那句颱詞則可概括美國400年的對外政策。
總而言之,如果美國人能夠更好地懂得他們自己、他們的國傢和他們國傢的曆史,他們的境況就會更好,這尤其適用於美國早期對外政策的曆史。在將美國視為一個孤立主義和被動的國傢的神話的籠罩下,我們對美國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對外政策的誤解熟視無睹。這本書嘗試講述一個不同的故事,這個故事更多的不是關於一個孤立主義範例和“山巔之城”,而是關於擴張和野心、理想主義和物質主義。
《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 作者:[作者姓名] 齣版年份:[齣版年份] 齣版社:[齣版社名稱] 內容簡介: 《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它深刻地剖析瞭美國這個新興國傢在建國之初,如何在一片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土地上,逐步確立並擴張其在世界舞颱上的影響力的曆程。本書並非對美國曆史的簡單羅列,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審視瞭美國從一個獨立戰爭後的脆弱共和國,到20世紀初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全球性力量所經曆的復雜而麯摺的演變。作者著力於揭示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危險的國傢”的角色,這種危險性既體現在其內部的矛盾與衝突,也反映在其對外政策的擴張性與顛覆性。 本書的敘事從美國的起源開始,追溯瞭其殖民地的建立、獨立戰爭的艱辛,以及新國傢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的初步奠定。作者詳細闡述瞭美國早期領導人如何運用理想主義的原則與現實主義的策略,在內憂外患中維係國傢的統一與發展。從《獨立宣言》的激昂口號到《聯邦憲法》的精巧設計,再到早期政治派彆的爭鬥與妥協,都為理解美國國傢性格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背景。在此過程中,作者不迴避美國建國過程中所存在的深刻矛盾,例如奴隸製的遺留問題、原住民的命運以及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這些內部的張力貫穿瞭美國曆史的始終,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其對外擴張的邏輯。 隨著國傢的疆域不斷嚮西拓展,以及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而來,美國開始瞭其初步的世界性擴張。作者深入探討瞭“昭昭天命”的理念如何驅動美國吞並領土,並詳細分析瞭美墨戰爭、對夏威夷的吞並等關鍵事件,揭示瞭這種擴張背後復雜的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動因。這一時期的美國,雖然尚未完全形成強大的海外軍事力量,但其經濟的崛起和對新興産業的掌握,已經使其在全球貿易中占據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者在此處強調瞭美國經濟模式的獨特性及其對國際經濟秩序的潛在影響。 進入19世紀下半葉,美國工業實力得到瞭飛躍式發展,金融資本的積纍也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大國。本書著重描繪瞭這一時期美國國內的社會變革,包括城市化進程、移民潮的湧入、勞工運動的興起以及政治腐敗等問題,這些都為理解美國如何應對全球化浪潮奠定瞭基礎。與此同時,美國的外交政策也開始變得更加積極和具有乾預性。19世紀末,美西戰爭的爆發標誌著美國正式邁入瞭帝國主義時代,其對古巴、菲律賓等地的控製,以及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都顯示齣其全球野心的勃勃生長。 作者特彆關注瞭美國如何利用其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和新興的軍事技術,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打開日本國門到參與國際仲裁,再到在兩次布爾戰爭中對英格蘭的支持,美國逐漸擺脫瞭孤立主義的傳統,開始顯露齣其成為世界強國的潛質。本書還探討瞭美國思想界和政界對於國傢在世界上的角色的爭論,一些人主張繼續奉行門羅主義,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有責任和能力在全球推廣其價值觀和利益。 20世紀初,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都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傢。作者詳細分析瞭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大棒政策”,其對巴拿馬運河的控製,以及在美國與歐洲列強爭奪海外市場和資源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還討論瞭美國如何通過其文化産品(如電影、音樂和文學)開始滲透到世界各地,對其他國傢的社會和文化産生微妙但深遠的影響。 《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美國曆史的著作,更是一次對權力、擴張和國傢命運的深刻反思。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細緻的分析,揭示瞭美國作為一個“危險的國傢”的復雜麵嚮。這種危險性並非簡單的侵略性,而是源於其自身內在的矛盾、其獨特的國傢發展模式以及其在全球體係中不斷上升的地位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衝擊。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思考,美國崛起的過程是如何塑造瞭20世紀乃至21世紀的世界格局,以及這種“危險”特質在多大程度上仍然影響著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 本書的敘事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和發人深省的見解。它適閤所有對美國曆史、國際關係和國傢發展理論感興趣的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美國如何從一個年輕的共和國,一步步走嚮世界舞颱的中心,並認識到其崛起過程中所伴隨的復雜性和深遠影響。作者以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展現瞭美國曆史的輝煌與陰影,並促使我們對“強大”的含義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總而言之,《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曆史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為我們理解美國的世界地位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國傢的曆史,更是探討瞭一種力量如何在全球湧動,以及這種力量對世界秩序帶來的變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聽起來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曆史深度。我一直對美國崛起的曆程非常好奇,特彆是它如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年輕的國傢發展成為國際舞颱上的重要玩傢。書名中的“危險”二字更是讓我産生瞭聯想,究竟是它對其他國傢構成瞭威脅,還是它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麵臨著重重危機?從美國建國伊始,一路走到20世紀初,這期間必定經曆瞭無數的挑戰、內部衝突、擴張與變革。我想,作者應該會深入探討那些塑造瞭美國國際形象和實力的關鍵事件,比如獨立戰爭後的鞏固,西進運動帶來的領土擴張,以及在幾次關鍵性的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我很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對這些時期深刻的分析,而不隻是簡單地羅列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危險”讓美國得以崛起,又讓它在世界舞颱上占據瞭獨特的位置?作者會如何權衡美國國內發展與國際互動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

評分

《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預示著它將帶我們踏上一段充滿挑戰和變革的曆史旅程。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傢的今天,必須深入挖掘它的昨天,特彆是它在形成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危險”和挑戰,以及它如何剋服這些睏難,最終在國際舞颱上嶄露頭角。書名中的“危險”二字,讓我聯想到美國在建國之初,麵對內憂外患,如何一步步走嚮獨立並建立穩定的政權;又如何在19世紀,通過嚮西擴張、參與國際衝突,逐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我很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來解釋美國是如何在20世紀初,從一個新興國傢,躍升為世界舞颱上的重要力量。作者會如何看待美國在這一過程中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它是在主動製造“危險”,還是在應對“危險”的過程中實現瞭崛起?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

評分

《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美國曆史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視的側麵進行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關於美國的內部故事,更關乎其如何與世界互動,並最終在全球格局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宏大敘事。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的國際地位,必須從它的根源開始追溯,而這本書恰好做到瞭這一點。從建國初期的篳路藍縷,到麵對歐洲列強的挑戰,再到逐漸拓展自身的影響力,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值得玩味的故事。書名中的“危險”二字,讓我思考,美國在崛起過程中,究竟是主動的擴張者,還是被動的應激者?它是否在發展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製造瞭“危險”,又或是自身成為瞭某種“危險”的對象?我期待書中能夠有精彩的案例分析,解釋那些塑造瞭美國在20世紀初世界地位的具體事件,以及作者如何解讀其背後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動因。

評分

這是一本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引發我思考的著作。標題《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精準地捕捉瞭作者想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我一直在想,當我們談論一個國傢的“世界地位”時,我們到底在衡量什麼?是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文化影響力?還是它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這本書似乎試圖從美國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舞颱上,觀察它如何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逐步確立並鞏固自己的地位。書名中的“危險”,我覺得是雙重的隱喻:一方麵,美國自身的製度、文化、擴張野心可能對其他國傢構成某種“危險”;另一方麵,在曆史的進程中,美國自身也可能麵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危險”。我希望作者能夠詳細闡述,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事件、國內政策以及國際環境,共同作用,使得美國最終在20世紀初,成為瞭一個舉足輕重的世界級大國,並且在此過程中,它又扮演瞭怎樣的“危險”角色。

評分

讀完《危險的國傢: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以一種極為宏觀的視角,勾勒齣瞭美國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的獨特軌跡。它並非僅僅講述美國作為一個國傢的崛起,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全球體係中去考察。從殖民地的萌芽,到獨立宣言的誕生,再到其後一係列對外政策和軍事行動的展開,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權謀與博弈。書名中的“危險”二字,在我看來,並非單嚮的指責,而是揭示瞭一種復雜的雙嚮關係:美國在尋求自身國傢利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捲入瞭地區乃至全球的衝突與競爭,從而既可能成為麻煩製造者,也可能在危機中尋找機遇。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如何解讀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一個區域性強國嚮全球性大國轉變的關鍵因素。是經濟的驅動?意識形態的輸齣?還是其軍事力量的增長?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切。

評分

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

包裝精美,送貨及時,快遞師傅非常客氣

評分

分析美國國際地位確立的曆史過程,值得推薦!

評分

方便快捷,價格閤理。

評分

不錯。速度快,包裝好。

評分

理解美國的一本好書,慢慢讀。

評分

一年前讀的上半部,使勁讀也沒讀完,最近找到瞭下半部,居然兩天內讀完瞭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好書值得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