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思明,李明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4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4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35
套装数量:2
字数:1968000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绵延传承至今,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与动力。农业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与核心。回顾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许许多多既有民族特色、又与区域特点相结合,适应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系统,如桑基鱼塘系统、稻鸭共生系统、旱地农业灌溉系统等。这些系统既是几百年的农业经验累积,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既环保健康,又提高土地利用率;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又富含文化、历史、科技、审美等价值。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如果有些问题不能解决,不妨问问古人。几千年的经验与智慧,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可能。就像我们不断探索更广阔的宇宙、揭示更细微的结构,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还原更加立体和多彩的昨天。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梳理了10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一次全面梳理、分类、总结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再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并彰显了自然之美、技术之美、智慧之美、创造之美、民族之美和文化之美。跨越时空,将历史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历史和古人给我们的问题与答案。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丛书》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荣获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并顺利结项,是国内一套系统梳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图书。该套图书对我国悠久、辉煌的农业史进行了完整地追溯,对中华农耕文化地域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和发展多样性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既在历史、社会、文化、审美等层面进行整体性、全方位地剖析,又在科学、经济、环境等领域多角度、全视野地探索,大气磅礴的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画卷。对展现中华民族的创新、勤奋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和民族认同感有重要意义。更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丛书兼具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立足于科学与文化普及,既有学术深度,又有普及广度,科普性逐卷增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设计精美,内容全面、系统、翔实。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业文化、构建中华优秀农业文化传承体系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繁荣发展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上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分上、下两册,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思明:1961年11月出生,湖南株洲人, 农学博士。 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主编。 长期从事农业史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因学术方面的成就,先后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会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建立情况

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体系

第2章 中国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粟作遗址

二、稻作遗址

三、渔猎遗址

四、游牧遗址

五、贝丘遗址

六、洞穴遗址

第3章 中国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畜禽类遗产

二、作物类遗产

第4章 中国工程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运河闸坝工程

二、海塘堤坝工程

三、塘浦圩田工程

四、陂塘工程

五、农田灌溉工程

第5章 中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土地利用技术

二、土壤耕作技术

三、栽培管理技术

四、防虫减灾技术

五、生态优化技术

六、畜牧养殖兽医渔业技术

第6章 中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整地工具

二、播种工具

三、中耕工具

四、施肥积肥工具

五、收获工具

六、脱粒工具

七、农田水利工具

八、农用运输工具

九、植物保护工具

十、加工工具

十一、生产保护工具

十二、渔具

十三、养蚕工具

第7章 中国文献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综合性类文献

二、时令占候类文献

三、农田水利类文献

四、家具类文献

五、土壤耕作类文献

六、大田作物类文献

七、园艺作物类文献

八、竹木茶类文献

九、畜牧兽医类文献

十、蚕桑渔类文献

十一、农业灾害及救济类文献

第8章 中国特产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产品类特产

二、林业产品类特产

三、畜禽产品类特产

四、渔业产品类特产

五、农副产品加工品类特产

第9章 中国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田)地景观

二、园地景观

三、林业景观

四、畜牧业景观

五、渔业景观

六、复合农业系统

第10章 中国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耕类聚落

二、林业类聚落

三、畜牧类聚落

四、渔业类聚落

五、农业贸易类聚落

第11章 中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

一、农业生产民俗

二、农业生活民俗

三、民间观念与信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古代度量单位换算表

精彩书摘

福州茉莉花

作为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的茉莉花,在西汉时期就远从“佛国”落户于福州。据记载,茉莉花在福州“落户”,正是汉代初年闽越王无诸受册封,着手修筑福州城的时候。可以说,茉莉种

植的历史几乎与古城福州一样源远流长,因此,福州城最初便以茉莉花著称。北宋时,由于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古人发现茉莉有着安神、解抑郁,中和

下气的功效,福州作为茉莉花之都,茉莉花茶因此诞生,使茉莉花的种植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清朝咸丰年间,由于福州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使福

州成为中国最大的茉莉花产地。


库尔勒香梨

香梨,维吾尔语叫“奶西姆提”,意思是喷香的梨子。库尔勒地区种植香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公元5世纪晋代葛洪撰《西京杂记》中记载:“瀚海梨,出渤海北,耐寒不枯”。“瀚海”即塔里木,“瀚海梨”即库尔勒香梨。公元7世纪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有关于库尔勒香梨的记载。据说《西游记》中的人参果,就是指香梨。1924年法国万国博览会1 432种梨中,库尔勒香梨仅次于法国白梨被评为银奖,有“世界梨后”之称。


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代留下的杰作。据《尚书》记载,早在3 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就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自唐朝初期(1 300 多年前)哈尼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定居下来并开垦大量梯田之后,梯田文化就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元阳哈尼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 000 多米的山上,甚至达到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面积达60 多万亩,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 万亩,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也是梯田风景的代名词。


祁连山草原游牧景观

祁连山在古匈奴语中意为“天之山”,又名夏日塔拉(也叫黄城滩、皇城滩、大草滩)。其代表是位于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盆地中的大马营草原。这里曾是匈奴王、回鹘人及元代蒙古王阔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草原。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藏族史诗《格萨尔》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而尧熬尔人和蒙古人均称之为“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每年七八月,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大马营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微风吹来,会使人产生返璞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这里地形平坦、水草丰美,蜚声中外的远东第一大牧场——山丹军马场就建于此。


昌都锅庄舞

有关锅庄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其遥远的洪荒年代,藏族人普遍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歌舞,例如这样的唱词:第一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上面天界来,拉青仓巴嘎博也驾临;第二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中间人界来,念青格拉也驾临;第三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下面海界来,祖纳仁青也驾临。再次,有关于锅庄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竣工时,松赞干布命令所有的观众围着寺庙欢歌而后延续下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大衰,吐蕃赞普墀松德赞在位期间,既大力发展佛教,又广拓吐蕃疆土,号称大蕃,也正是在此时期,锅庄舞在今天的丽江及其周边地区普遍盛行。


土族於菟

“於菟”舞是随历史的变迁从江南楚地或楚人后裔巴人住地流传而来,在村民祭山神习俗中,由巫觋传承沿袭保留至今。是楚风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前言/序言

经济层面,农业是支柱产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该丛书的传统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开阔了思路,提供了更多选择。并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文化层面,优秀的传统农业理念是基础与核心,促进形成中国农业科技与文化系统。既包含一般的农业生产生活智慧,又衍生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该丛书立足于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

社会层面,先进的农业技术与文化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石。因为地域的限制和条件的或缺,农业发展往往是在一个地区逐渐向周围扩散,农业稳定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该丛书用优秀的个案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参考。

环境层面,传统农业的可持续性,让我们重新发现自然的力量和古人的农业经营思想,为解决环保问题提供建议。该丛书将环保高效的复合农业展现在我们面前。

历史层面,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只是横向的国际联系,更有历史纵向的分析与反思,以史为鉴,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问题与答案。该丛书认真的梳理与记录,就是凝固的历史。

审美层面,历经时空的变迁,仍能保留至今,说明是经验与智慧的精华,沉淀出更多的美。该丛书既包含自然之美、技术之美、智慧之美,也显示地域之美、民族之美、文化之美。

为了避免将美变成殇,为了更好的推广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丛书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热爱中国农业文化。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套装上下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