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民(1961-),男,浙江杭州人,1984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曆史學係並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現為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佛教圖像學、佛教文化、敦煌文獻學等研究,發錶《敦煌321窟、74窟十輪經變考釋》《敦煌龍興寺等寺院藏三階教經籍》《敦煌佛教與石窟營建》等論文、著作近百篇(部)。
我與敦煌佛教圖像研究
如來卍字相與如來心相
一 卍字相
二 如來心相
三 早期石窟與《觀佛三昧海經》
鹿頭梵誌與尼乾子
一 鹿頭梵誌
二 尼乾子
毗那夜迦像
一 敦煌早期的毗那夜迦像
二 唐宋元時期的毗那夜迦像
三 關於敦煌毗那夜迦幾個問題
一佛五十菩薩圖
一 一佛五十菩薩圖的分布
二 一佛五十菩薩圖的文獻資料
三 一佛五十菩薩圖與瑞像崇拜
四 一佛五十菩薩圖探源
五 一佛五十菩薩圖的傳播
傳法高僧圖
一 祖師傳承的由來
二 祖師傳說在中國的流行
三 石窟中的祖師像
四 敦煌石窟中的祖師像
行腳僧圖
一 行腳僧圖調查
二 寶勝如來與寶勝如來信仰
三 李通玄事跡與《李通玄隨虎圖》
四 行腳僧圖與西藏佛教繪畫中的達摩多羅像
五 結論
十六羅漢圖與十六羅漢圖榜題底稿
一 十六羅漢圖的齣現與敦煌壁畫中的十六羅漢圖
二 第97窟《十六羅漢圖》榜題校錄
三 敦煌壁畫《十六羅漢》榜題簡析
《水月觀音經》與水月觀音像
一 敦煌本《水月觀音經》
二 水月觀音像的流行
三 敦煌五代宋時期的水月觀音像
四 敦煌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像
五 敦煌水月觀音流行的原因
地藏圖像
一 地藏信仰的源流與地藏圖像的遺存
二 敦煌地藏圖像研究迴顧
三 地藏的形像與地藏圖像的分類
四 敦煌早期的披帽地藏圖像資料
五 唐前期敦煌的地藏像
六 唐後期敦煌壁畫中的地藏圖像
七 五代宋時期敦煌壁畫中的地藏圖像
八 紙絹畫中的地藏圖像考察
天請問經變
一 關於《天請問經》“頗涉小宗”問題
二 敦煌遺書中的《天請問經》與《天請問經疏》寫本
三 敦煌天請問經變簡述
四 新發現的天請問經變榜題底稿
楞伽經變
一 《楞伽經》在中國的流傳
二 楞伽經變內容考釋
密嚴經變
思益經變
一 敦煌遺書中的《思益經》寫本
二 《思益經》的基本內容及與禪宗的關係
三 敦煌壁畫中的思益梵天所問經變
四 敦煌遺書中的思益經變榜題底稿
尊勝經變
一 第55窟尊勝經變
二 第454窟尊勝經變
三 對幾個問題的看法
孔雀明王經變
一 基本資料與研究史
二 《孔雀明王經》的産生
三 關於道教《孔雀明王經》
四 敦煌、大足的孔雀明王像
五 從孔雀明王像的流行看五代、宋時期中國密教的發展
十輪經變
一 《十輪經》在中國的流行
二 莫高窟第321窟的十輪經變
三 莫高窟第74窟的十輪經變
四 後論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的墨綠色調,配上古樸的字體,立刻就能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那種微啞的光澤,使得插圖的色彩錶現力非常到位,即便是年代久遠的壁畫拓片,也能看齣其微妙的層次變化。裝訂部分處理得也很紮實,開本適中,拿在手裏既有分量又不覺得笨重,很適閤在書房裏靜心翻閱。翻開扉頁,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本身的特有氣味,仿佛一下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那些塵封的往事。整體來看,從材質到工藝,處處體現齣齣版方對學術著作的尊重,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也更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字與圖像。
評分我一直認為,任何深入的研究都離不開對一手資料的深度挖掘,而本書在這方麵的錶現,簡直令人嘆服。那些對於早期石窟遺跡的細緻描摹與比較分析,顯示齣作者可能花費瞭數年時間在田野調查和檔案整理上。書中所引用的那些罕見拓片和殘損壁畫的細節描述,其精確度簡直令人咋舌,甚至連那些難以辨認的筆觸痕跡,作者都能給齣閤理的推測和解釋。這種對“物”的敬畏和對“真”的追求,構成瞭全書最堅實的基石。它不僅僅是在“解讀”圖像,更像是在與那些沉默的古代工匠進行跨越韆年的對話,試圖還原他們創作時的心境與技術,這份學術的嚴謹與執著,是本書最令人肅然起敬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行雲流水,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令人望而卻步的晦澀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旁徵博引卻不顯堆砌,典故的運用恰到好處,既增添瞭文化韻味,又不至於讓非專業讀者感到睏惑。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一些核心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仿佛一位飽學之士正在茶餘飯後,嚮知音娓娓道來自己多年研究的心得體會。這種“有溫度”的敘述,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那些原本隻屬於高深殿堂的知識,能夠以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傳播開來。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反而是一種享受,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嚴謹的知識體係,這種閱讀體驗是相當難得的。
評分我嚮來對古代哲學思辨的演變過程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思想碰撞與融閤。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清晰流暢,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時間軸推進和主題剖析相結閤的敘事策略,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到復雜的議題之中。比如,書中對早期犍陀羅藝術風格如何被中原的審美趣味所“消化”和“改造”的分析,展現瞭極其細膩的觀察力和紮實的文獻功底。作者沒有滿足於簡單的羅列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動力學——是教義的本土化需求,還是社會結構變遷的反映?這種層層剝繭的論證方式,極大地滿足瞭我對於“為什麼會這樣”的好奇心,讓原本抽象的文化史變得具體可感,充滿瞭生命力和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其他相關領域的著作進行交叉印證,這正是優秀學術著作所應具備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相當具有創新性,它似乎成功地跳脫齣瞭傳統“風格史”敘事的窠臼。作者沒有將目光局限於純粹的藝術形式演變,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探討瞭圖像作為一種媒介,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權力結構和信仰體係中被賦權、被利用和被再生産。比如,書中對於某些特定手印和姿態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社會功能”的剖析,就提供瞭全新的解讀維度。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相關議題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圖像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單一固定的,而是在不斷地流變與協商之中産生的。這本著作真正做到瞭引領思考,而不是僅僅提供答案,對於希望尋求新理論突破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參考。
評分十分給力
評分如來卍字相與如來心相
評分書本身不用評價瞭。送貨很快,就一個字好?
評分很好的書,便宜
評分敘事學是文學研究中的熱門領域,而本成果所開展的“空間敘事研究”則是此領域中新的理論方嚮,是目前敘事學研究中最有發展前景、最具學術潛力的領域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對傳統敘事學重視不夠甚至嚴重忽視的敘事的空間維度或敘事作品的空間元素進行係統考察,進而對敘事與空間所涉及的問題展開瞭全麵、係統的論述,從一個新的視角對敘事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屬於文藝基礎理論的創新研究,對於敘事學本身的學科建設,對於文學乃至其他學科的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較為重大的價值。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當天下單,當天收到……可以好好充電咯。
評分送貨快
評分三 一佛五十菩薩圖與瑞像崇拜
評分不錯送貨及時,留著慢慢看,搞活動很劃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