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上)

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賡哲 著
圖書標籤:
  • 唐玄宗
  • 李隆基
  • 曆史
  • 傳記
  • 政治
  • 文化
  • 盛唐
  • 衰落
  • 權謀
  • 鑒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總社
ISBN:978756138333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610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20
字數:19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勵精圖治?孝悌有愛?風流天子?寵信奸臣?
  深度解析唐玄宗多張麵孔後的帝王心機
  何為忠臣?何為奸臣?何為能臣?何為庸臣?
  顛覆你對姚崇、宋璟、張說、高力士、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的認知
  央視同步講座《百傢講壇》2016年開年力作《開元盛世》熱播
  圖書比講座多配有20多頁全彩精美圖片

內容簡介

  經過唐玄宗君臣的勵精圖治,唐朝國力強大,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頗有建樹,成為後世緬懷的盛世。天寶末年政治的失當又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本書對姚崇、宋璟、張說、宇文融、李白、高力士、武惠妃、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楊貴妃等關鍵人物及相關事件進行瞭切片式的分析,背後反映瞭唐玄宗一貫的平衡政策。

作者簡介

  於賡哲,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央視《百傢講壇》人氣主講人。擅長將曆史與現實結閤,如福爾摩斯般通過有限的史料、發散式推理和點觸式聯想,“復活”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和一個個生動豐滿的曆史人物,已經齣版曆史普及讀物《狄仁傑真相》《巾幗宰相上官婉》《大唐英雄傳》《她世紀——隋唐的那些女性》等。

精彩書評




目錄

第一講 何謂開元盛世/001
玄宗的大閱兵:殺將立威/ 003
開元新時代/ 006
唐王朝如何走嚮衰敗/009
第二講 兩座樓的秘密/013
“姚崇十策”:賢相如何登上相位/ 015
“蘿蔔加大棒”:玄宗如何避免兄弟廝殺/ 021
第三講 傢事國事/025
殺母之仇:李隆基的童年陰影/ 027
沒有下一個武則天:玄宗為何不立新後/ 028
十王宅、百孫院:兒孫之策的遺患/ 034
第四講 賢相沉浮/037
皇權相權何以平衡/039
賢相姚崇為何下颱/ 042
繼承者:“賢而泥”的宋璟/ 045
第五講 高力士的勵誌人生/051
齣身名門的宦官/ 054
帝之股肱:高力士獲重用/ 057
高力士迫害李白:有無其事/ 060
第六講 能臣是非/063
唐玄宗的難題/ 065
財政高手宇文融/ 067
能臣為何不受待見/ 069
反對者張說:“泰山”何來/ 070
第七講 把脈盛唐經濟/075
唐朝經濟何以發展/ 077
唐玄宗如何發展經濟/ 080
盛世下危機暗藏:問題齣在哪兒/ 083
第八講 李白的六大謎團/087
李白的外貌是怎樣的/ 089
李白有什麼樣的性格/ 090
李白有怎樣的胸懷抱負/ 093
李白為何不參加科舉/ 094
李白的婚姻狀況究竟如何/ 095
第九講 大詩人壯誌未酬/099
長安失意:上層文化圈沒朋友/ 101
仰天大笑齣門去:是金子總會發光/ 103
良寶終見棄:當官不是作詩/ 106
明珠暗投:詩人偏偏想做政客/ 107
第十講 最後的賢相/113
嶺南的英纔/ 115
新路通嶺南:張九齡與唐代南方的開發/ 118
武惠妃的如意算盤/ 120
第十一講 政壇大地震/123
保,還是廢:張九齡、李林甫的宰相之爭/ 125
齣人意料的新太子/ 130
第十二講 功過李林甫/135
李林甫得勢全靠拍馬屁嗎/ 138
負麵形象從哪兒來/ 143
第十三講 玉環入宮之謎/147
是誰推薦瞭楊玉環/ 150
高力士推薦楊玉環的動機何在/ 151
唐玄宗接納楊玉環有無心理障礙/ 157
第十四講 華清一夢/159
壽王妃變貴妃/ 161
荔枝從何來/ 162
梅妃,是否確有其人/ 167
第十五講 裙帶生風/171
一女得寵,雞犬升天/ 173
楊傢三姐妹:都不是省油的燈/ 175
楊傢三兄弟不如國忠/ 179
第十六講 楊國忠得勢/183
楊國忠得勢背景/185
遠親兄弟何以得勢/ 187
楊國忠李林甫的聯手/ 191
第十七講 壯哉開元/195
迴望盛世:“盛”在何處/ 197
盛世頹態的信號/ 202

精彩書摘

  功過李林甫(部分)
  李林甫這個人,史書說他口蜜腹劍、陰險狡詐。但有意思的是,他同時也是一個頗具威望之人,當時朝野上下對他就是一個“服”字。比如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擔任國子司業期間,根據《封氏聞見記》的記載,“頗振綱紀”。國子司業基本相當於最高學府的副校長,他這樣一個低文化水平的人,在這種高層次的文化機構裏乾得有聲有色,著實令人颳目相看。
  李林甫當宰相期間,大權在握,與我們印象裏弄權、貪汙的奸臣不一樣,在一般情況下,他能保持做事公平,行為舉止皆有法度。《舊唐書》捲一〇六《李林甫傳》說:“自處颱衡,動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也就是說李林甫是個小心謹慎之人,尤其是在人事任免這個敏感問題上,可以做到基本的依法辦事。因此朝野上下對他也是敬畏有加。
  關於李林甫的威懾力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天寶年間安祿山得勢,被拜為大夫,但安祿山是個粗人,再加上皇帝寵信,所以十分傲慢。李林甫決心挫一挫他的銳氣。當時和安祿山同為大夫的還有王?,此人是李林甫的人,他們二人聯手給安祿山上瞭一課。當時安祿山、王?一起來拜見李林甫。王?見到李林甫之後,疾步快趨,畢恭畢敬地行禮,遠遠超齣瞭一般下級對上級的那種恭敬,是一種戰戰兢兢的恭敬。安祿山見到王如此恭敬,原本還直直的腰杆不由自主地也跟著彎瞭,而且彎得比王?還厲害,旁邊人看瞭都樂。
  另外,李林甫手下耳目眾多,經常打探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行蹤。他又用此招對付安祿山。安祿山每有什麼舉動,有什麼打算,李林甫都心知肚明,而且故意對安祿山當麵點破。安祿山不明就裏,以為李林甫有通神的本領,所以此後每次見李林甫,就算是隆鼕臘月也能齣一身汗。
  後來安祿山到地方上當節度使,每次有使者入京歸來,他都要問:宰相有沒有說什麼和我有關的話?使者如果迴答說:宰相說您乾得不錯。安祿山就歡呼雀躍。一旦使者說:宰相說瞭,要你小心行事。安祿山就嚮後一仰,拍著椅子說:啊呀,我要完蛋瞭,我要死瞭。有人把此事匯報給唐玄宗,唐玄宗聽瞭隻是微微一笑。其實,唐玄宗一生都在追求群臣間的平衡,有個人能與安祿山製衡,他自然樂見其成。有關安祿山對李林甫的懼怕,《劍橋中國隋唐史》是這樣評價的:“雖然他力量強大,但他個人仍非常畏懼李林甫,這種關係在這些動亂的年代裏對維持朝廷的穩定起瞭重要的作用。”所謂“動亂的年代”指的是天寶時期的多事之鞦。此時安祿山還未謀反,但很多不確定因素在發酵,在這個微妙的時刻,隻有李林甫能鎮住安祿山,這就叫惡人還需惡人磨。李林甫死瞭以後,楊國忠當權,安祿山看楊國忠不過是軟弱無能之人,所以他也就肆無忌憚發動兵變瞭。
  ……

前言/序言


《盛世的裂痕:從開元到天寶的權力迷局》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唐朝自開元盛世的巔峰,逐步滑嚮天寶之亂的復雜曆史進程,聚焦於唐玄宗李隆基統治下,帝國由極盛轉衰的關鍵節點。這不是一部聚焦於個人情感或瑣碎宮闈秘事的傳記,而是一部側重於製度演變、權力結構重塑與精英階層動態的政治史論著。全書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輔以細緻的史學考證,力圖揭示盛世背後潛藏的結構性矛盾如何一步步將帝國推嚮深淵。 第一部:開元之治的基石與隱憂 本書的開篇迴溯瞭李隆基如何通過“先天政變”登基,以及他初期推行的改革措施。我們詳細考察瞭“開元盛世”的政治經濟基礎:三省六部製的精細化運作、租庸調製(及後來的兩稅法醞釀)的初步成效、以及對外戰爭中對突厥霸權的終結。重點在於分析這些成就的內在機製,特彆是其對中央集權和地方行政效率的貢獻。 然而,盛世的錶象之下,本書著重揭示瞭結構性的裂痕。首先是冗官與吏治的鬆弛。隨著國傢財富的積纍和行政層級的膨脹,官僚體係的效率開始下降,朋黨之風的萌芽在朝堂中若隱若現。我們分析瞭科舉製度在擴大官僚隊伍的同時,如何未能完全解決選纔的質量問題,以及士族與寒門之間的張力在這一時期是如何被暫時壓製的。 其次是軍事製度的異化。本書詳述瞭府兵製如何從有效的兵役製度逐漸走嚮衰敗,中央對地方軍事力量的控製力開始齣現鬆動。節度使製度的創立與早期發展,雖然在平定邊患中發揮瞭關鍵作用,但其權力過大的設計理念,已然為日後的藩鎮割據埋下瞭伏筆。我們通過對邊疆戰事記錄的細緻比對,論證瞭這種製度性安排的“雙刃劍”效應。 第二部:權力的集中與製衡的瓦解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探討唐玄宗中後期,權力結構是如何發生深刻變化的。隨著宰相製度的改革,玄宗傾嚮於任用少數親信大臣,這極大地提高瞭決策效率,但也削弱瞭集體決策的製衡作用。我們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核心決策圈的人事變動,分析瞭宰相權力來源的變遷——從製度授權轉嚮君主恩寵。 一個關鍵的議題是財政權的集中與擴張。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國傢財政日益依賴於東南地區的賦稅。本書探討瞭國傢如何通過設立常平倉、鹽鐵專賣等經濟壟斷手段,進一步加強瞭中央對財富的直接控製。同時,我們也批判性地分析瞭這種集中對地方經濟活力和士紳階層利益的擠壓,為日後地方勢力對中央的抵觸埋下瞭經濟基礎。 在此階段,玄宗對道教的熱衷和對宮廷生活的沉溺,並非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權力高度集中的副産品。本書認為,這反映瞭皇帝在對內政務的高度自信後,尋求精神寄托和政治閤法性鞏固的一種方式。 第三部:從“一言堂”到“三司使”的控製 本書對“三司使”的崛起進行瞭專門的論述。三司使,作為掌握財政大權的關鍵職位,其權力如何架空瞭原有的戶部、度支等職能部門,是理解天寶年間政治失衡的重要視角。我們通過對具體財政法令的文本分析,揭示瞭這種權力集中如何加速瞭政治的僵化,使得對基層問題的反饋機製受阻。 同時,我們深入探討瞭李林甫時代的政治生態。李林甫的用人哲學——“抑州牧,重颱閣”——旨在防範地方勢力對中央的挑戰,但其結果卻是加速瞭士族對中央官僚體係的壟斷。本書分析瞭這種壟斷對政治生態的負麵影響:人纔的固化、對異見的壓製,以及對外部新事物的敏感度降低。 第四部:邊患的積纍與內嚮性危機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焦點轉嚮外部壓力與內部危機的交織。我們詳盡分析瞭唐朝與吐蕃、奚、契丹等邊疆政權關係的演變,論證瞭玄宗中後期對邊疆采取的保守甚至退縮的戰略,是如何在短期內減少瞭開支,卻長期削弱瞭唐朝在西域和漠北的控製力。 最核心的論述集中在節度使權力的高度軍事化與“內重外輕”的失衡。本書認為,玄宗對文官集團的過度壓製,以及對地方軍事長官的持續放權(以應對邊患),使得武將集團的勢力膨脹速度遠遠超過瞭文官體係的適應能力。這種權力結構的失衡,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製度原因,而非單純的個人恩怨。 結論:盛世的教訓 本書最終得齣的結論是:開元盛世的巨大成功,恰恰在於其為後來的衰敗積纍瞭最深的結構性矛盾。當皇帝的個人能力無法持續支撐龐大的帝國機器時,製度性的缺陷便會暴露無遺。本書試圖提供一個關於“過度集權”與“權力結構失衡”的曆史案例研究,其對後世統治者的警示意義遠大於對唐玄宗個人的道德評判。全書旨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重構一個復雜帝國的興衰邏輯,提供一個超越“明君昏君”二元論的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之下,作者的敘事風格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剋製與精準。他似乎摒棄瞭許多流行曆史讀物中那種過於煽情或戲劇化的手法,而是采用瞭一種近乎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將史料如同精密的儀器般一一擺放在讀者麵前進行審視。這種“寫實”的筆法,初看或許略顯平鋪直敘,但隨著閱讀深入,那種抽絲剝繭的力量便顯現齣來瞭。你不會被突如其來的高潮打斷思考,而是被一種綿密、有邏輯的論證緩緩牽引,仿佛你正親身走在曆史的迷宮中,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腳印可循。書中對某些關鍵事件的描述,沒有簡單地給齣二元對立的結論,而是展現瞭多方力量相互博弈的復雜性,這使得人物的抉擇和時代的走嚮都變得立體而可信。這種穩健的敘述節奏,極大地考驗瞭讀者的耐心,但迴報卻是對曆史肌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非浮於錶麵的故事梗概。

評分

這本書在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沒有將唐玄宗描繪成一個扁平化的“明君”或“昏君”,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位帝王在不同人生階段所麵臨的內在衝突與外部壓力。我特彆留意到作者是如何處理早期勵精圖治與後期奢靡放縱之間的過渡期的,那種細微的心理偏移、被權力腐蝕的過程,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讓人對“人性”在曆史洪流中的脆弱性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這種描摹並非基於臆測,而是通過對大量史料中隻言片語的重組與推斷,構建瞭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形象。它成功地將一個遙遠的曆史人物拉迴到一個可以被理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類範疇內,使得我們反思的不再僅僅是王朝的興衰,更是關於領導力、野心與自我約束的永恒命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色彩搭配沉穩又不失雅緻,那種深邃的藍與沉靜的灰交織在一起,讓人一眼就覺得這應該是一本有分量的曆史著作。尤其是標題的設計,字體選擇既有古典韻味,又透著一種現代的銳氣,恰到好處地烘托瞭“平衡”與“失敗”這種矛盾的主題。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且富有韌性,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正文行距舒適,頁邊距留白得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在未開始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作者的專業態度肅然起敬。好的裝幀往往預示著內容的紮實,它為即將展開的唐玄宗時代畫下瞭一個充滿暗示性的序幕,讓人迫不及待想要探究那些隱藏在精美外殼下的波瀾壯闊與細微掙紮。

評分

這本書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於其對“得”與“失”的辯證處理。它並非簡單地列舉開元盛世的輝煌成就,或是安史之亂的慘痛教訓,而是將兩者緊密地編織在一起,探討前者如何不可避免地孕育瞭後者。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沉思,那些曾經被視為穩固基石的成功要素,是如何在時間的推移下,悄然演變成體係的桎梏與衰敗的根源。作者成功地構建瞭一種曆史的張力——一種對完美狀態的追求如何最終導嚮不可避免的瓦解。這本曆史著作的價值,正在於它超越瞭簡單的敘事功能,提供瞭一種深刻的、關於周期性與結構性缺陷的哲學反思,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不能忘懷那種曆史的沉重與必然感。

評分

我必須稱贊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廣博與細緻。很明顯,這不是一部簡單拼湊坊間傳聞的作品,其背後凝聚著紮實的文獻功底。在涉及具體製度的討論時,比如早期的賦稅改革或是中後期的軍事調動策略,作者總能準確地引用並闡釋相關文獻的原文要義,同時又能用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解讀。這種學術的嚴謹性,保證瞭論證的可靠性,同時也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唐代中期的認知邊界。書中對於一些常被忽略的次要人物或地方性事件的提及,也展現瞭作者全景式的曆史視野,這些看似邊角料的信息,恰恰構成瞭支撐整體論點的堅實基礎,讓整個曆史圖景顯得無比豐滿和真實可觸。

評分

質量很好,而且價格也很實惠。

評分

瞭解唐代曆史很有用

評分

定有許多津津樂道的題目開嚼,但我寜願想象那是小兒女一時間的玩鬧罷。因為大觀園雖然亦有青春的狂想和萌動,畢竟不是西門大官人的後花園。而春梅遊舊傢亭館的時候,所湧上來的,不過是物是人非過後撲麵而來的淒涼和嘆惋,而《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喪失,則是對往日青春作上最隆重的一次祭奠。而自己慟哭之餘,更像是客觀世界裏偶爾荒謬並昭示著清醒的存在

評分

非常好,送貨很快

評分

書到現在沒有收到,快遞員做事要認真負責

評分

瞭解唐代曆史很有用

評分

評分

是本好書,值得好好看看

評分

何為忠臣?何為奸臣?何為能臣?何為庸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