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

決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剋裏斯蒂安·格拉夫·馮·剋羅科夫 著,衛茂平 譯
圖書標籤:
  • 成長
  • 選擇
  • 人生
  • 命運
  • 自我
  • 思考
  • 勵誌
  • 現實
  • 青年
  • 未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103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65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卡爾·施米特研究文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6
字數:1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剋羅科夫此書涉及闡明1933年之前,導緻德國墜入暴力統治的精神發展和有影響人士。對他來說,在雲格爾,施米特和海德格爾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什麼造就瞭德國的素質。
  在探討他們的精神共性時,“決定”的範疇作為解釋之鑰有助於他們以這個概念展示,作傢,公法學傢和哲學傢,恰恰在這種對空洞和純粹的決斷之存在主義的稱頌中,互相一緻。但這裏不僅僅關涉這三個魏瑪共和國重要人物的精神親和力。剋羅科夫也勾勒齣一種“反市民的市民性”的氛圍,它明顯地參與瞭為法西斯主義的鳴鑼開道。

內容簡介

  此書以“如何做齣戰爭決斷的問題”為主題,對二戰之前三位德國著名的知識分子與當時的社會思潮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做齣瞭透徹的分析和闡述,是部不朽的名作。此書是部學術暢銷書,齣版後即一銷而空,1990年再版,1999年齣版日文譯本。

作者簡介

  剋裏斯蒂安·格拉夫·馮·剋羅科夫(Christian Graf von Krockow),是20世紀德國的一位政治學傢、曆史學傢和作傢。20世紀60年代起,以政治學教授的身份先後任教於哥廷根師範大學、法蘭剋福大學,70年代以後一直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從事寫作。

目錄

總序1
決斷主義視閾下的德國三哲(代譯序)1
再版前言1
前言1
第一章 準備1
第一節 曆史意識和主體性1
1自然法和曆史主義1
2剋爾愷郭爾和馬剋思5
3極端曆史性問題8
第二節 實證論的國傢概念13
1民族的權力國傢13
2法治國傢19
第三節 市民針對自身的戰鬥22
1緒論22
2生命哲學22
3青年運動25
4斯特凡?格奧爾格圈子28
5戰爭爆發和戰爭意識形態30
6共和國和獨裁國傢33
第二章 雲格爾、施米特和海德格爾的“決斷主義”49
第一節 恩斯特?雲格爾:戰鬥49
1戰爭的經曆49
2戰鬥的意義51
3總動員和工人54
4與社會主義的關係57
第二節 卡爾?施米特:決定59
1政治的概念59
2例外和決定60
3附錄:反對法西斯主義中的客觀性的鬥爭62
4主權和專政63
5議會主義和民主65
6補充:與實證主義的關係和對於人的本質的理解68
第三節 馬丁?海德格爾:斷然71
1緒論:解釋的問題71
2此在的本質72
3此在的存在作為操心和共在72
4朝嚮死亡的存在和本真性76
5斷然78
6時間性80
7曆史和曆史性83
第四節 浪漫主義的結構和決斷主義的功能85
1問題的重要性和特性85
2施米特對浪漫主義結構的定義86
3逃避現實88
4審美化和私人化90
5交談和空話92
6政治的功能94
第三章 背離和解體109
第一節 緒論109
第二節 卡爾?施米特具體的秩序思想110
1新立場110
2具體的秩序思想和本質意誌111
3本質意誌和同一事物的永恒復歸114
4自然法和決斷主義之間具體的秩序思想118
5歐洲的秩序思想120
第三節 恩斯特?雲格爾的本質的思維122
1作為“形象”(Gestalt)的工人122
2星象學的相應124
3形而上學和科學125
4政治的決定128
5本質的思維的失敗131
第四節 馬丁?海德格爾的本質的思維和存在問題131
1本質的思維131
2形而上學的問題132
3思維的轉嚮134
4附錄:與哲學人類學的關係136
5存在的命運137
6世界史的辯證法140
7本質的思維的驟變142
第四章 決定和曆史性153
第一節 至今的觀察結果153
第二節 人類行動的結構156
1對一種新開端的可能性的追問156
2可能性和現實158
3附錄:對現象的解釋159
4“實際性”和“意義籌劃”:循環結構的問題161
5行動作為社會學的問題164
6決斷主義批判167
7行動和理解172
第三節 決定,曆史性和社會的結構173
1緒論173
2曆史性問題174
3決定的概念176
4決定和曆史性的曆史的製約性176
5決定的社會製約性178
文獻目錄191

前言/序言

  總序
  卡爾?施米特(CarlSchmitt,1888—1985),20世紀德國著名法學傢、政治哲學傢。他齣生於威斯特伐裏亞邦(Westfalen)所屬普萊騰貝格(Plettenberg)地區一戶天主教傢庭,是傢裏的長男。從小,卡爾?施米特就受到瞭良好的教育,培養起瞭人文學科、文學、宗教和希臘語等素養。
  1907年,卡爾?施米特進入柏林大學攻讀法學。過瞭一年,他又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並於1910年取得瞭該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同年,他通過瞭第一輪司法考試。1915年,他又通過瞭第二輪司法考試,取得候補法官(Assessor)的資格,進入慕尼黑總參謀部戰時局工作。從1919年開始,他先後在慕尼黑商科大學(Handelshochschule)、格賴福斯維爾德(Greifswald)大學、波恩大學、柏林商科大學和科隆大學任教。1933年鞦,卡爾?施米特受聘齣任柏林大學教授,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在上述過程中,卡爾?施米特開始介入政治活動,並受到當時在德國流行的各種學說和思潮,如新康德主義、規範主義、決斷主義、威權主義、社會主義、天主教思想等的影響,並對諸如政治獨裁、例外狀態、天主教的穩定性、性惡論、政治浪漫主義、國傢至上等問題産生興趣。1933年5月他加入瞭納粹黨,同年7月他被任命為普魯士邦樞密院顧問(Preu ischerStaatsrat),之後不久又被任命為德國民族社會主義法學研究者協會大學教授專傢團主席。與此同時,他參加瞭《關於協調各邦與中央關係的第二部法律》和《普魯士邦社團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1945年柏林淪陷時,卡爾·施米特被蘇聯紅軍逮捕,釋放後又於同年9月在柏林被美軍拘留,1947年3月作為證人和嫌疑犯被移送到紐倫堡軍事法庭,但最後沒有受到指控,於同年5月被釋放。之後,他就迴到瞭傢鄉普萊騰貝格,安度晚年。
  卡爾?施米特一生著述豐碩,其作品涉及法學、曆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神學、文學、倫理學、戰爭與國際關係等眾多領域,代錶性著作有:《法律與判斷:法律實踐問題研究》(1912年)、《國傢的價值與個人的意義》(1914年)、《政治的浪漫派》(1919年)、《論獨裁:從現代主權思想的肇興到無産者的階級鬥爭》(1921年)、《政治的神學》(1922年)、《羅馬天主教與政治形式》(1923年)、《當今議會製的思想史狀況》(1923年)、《政治的概念》(1927年)、《憲法學說》(1928年)、《憲法的守護者》(1931年)、《閤法性與正當性》(1932年)、《國傢、運動、民族》(1933年)、《論法學思維的三種模式》(1934年)、《托馬斯·霍布斯國傢學說中的利維坦》(1938年)、《陸地和海洋》(1942年)、《歐洲公法的國際法中大地的法》(1950年)、《四論整個歐洲對柯特的解釋》(1950年)、《哈姆雷特或赫庫芭:時代侵入戲劇》(1956年)、《遊擊隊理論》(1963年)、《政治的神學續篇》(1970年),等等。這些作品為卡爾?施米特贏得瞭巨大的學術聲譽,其學說和觀點不僅長時間影響著德國,也波及瞭整個西方世界。受他影響的人有:德國的思想傢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政治哲學傢列奧?施特勞斯(LeoStrauss)、埃裏剋?沃格林(EricVoegelin)、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法學傢恩斯特沃爾夫岡?伯肯弗爾德(Ernst WolfgangB ckenfrde)、恩斯特?魯道夫?鬍貝爾(ErnstRudolfHuber),宗教社會學傢雅各布?陶布斯(JacobTaubes),曆史學傢萊因哈特?科澤勒剋(ReinhartKoselleck);法國的哲學傢雅剋?德裏達(JacquesDerrida)、阿蘭?巴迪烏(AlainBadiou)、艾蒂安?巴利巴爾(tienneBalibar),社會學傢硃利安?弗洛因德(JulienFreund);意大利的政治哲學傢喬治?阿岡本(GiorgioAgamben)、安東尼奧?內格裏(AntonioNegri)、詹弗蘭科?米利奧(GianfrancoMiglio)、保羅?威爾諾(PaoloVirno);斯洛文尼亞的心理分析學傢斯拉沃熱?齊澤剋(Slavojiek)等,這些學人和思想傢在國內學界中不乏響當當的名字。
  由於卡爾?施米特特殊的人生經曆,以及其在作品中錶達的政治立場和學術觀點,因此西方學術界對其人品和學術形成瞭多重評價。關於此點,我國研究施米特的專傢劉小楓教授在《施米特與政治法學》(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一書的“編者前言”中,已經有瞭詳細的論述,此處不再展開。我們認為,不管人們對施米特的評價如何不同,西方學界的左派、右派還是中間派,基本上都承認卡爾?施米特深刻地影響瞭20世紀西方的政治和法學思想,是20世紀最具學術創造力和思想輻射力的學者之一,也是該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與同時代的大文豪恩斯特?雲格爾(ErnstJünger,1895—1998)和大哲學傢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1976)齊名。在卡爾·施米特的思想遺産中,持不同政治立場的法學、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神學、文學、國際關係等各領域的學者,都可以從中汲取對自己有價值的觀點、方法和立場。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編輯這套“卡爾?施米特研究文叢”的目的所在。
  收入本文叢的主要有卡爾?施米特的原著,以及一些代錶性的研究卡爾?施米特的作品,分彆是:《哈姆雷特或赫庫芭:時代侵入戲劇》《攻擊戰爭論》《卡爾?施米特/恩斯特?雲格爾書信集:1930—1983年》《例外的挑戰:卡爾?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導論(1921—1936年)》《卡爾?施米特——德意誌國傢的理論傢》《決定——論恩斯特?雲格爾、卡爾?施米特、馬丁?海德格爾》《卡爾?施米特在第三帝國》《卡爾?施米特與猶太人》《市民法理論與法西斯主義——卡爾?施米特理論的社會功能與現實影響》《對立的綜閤體:卡爾?施米特論集》。我們想,通過上述作品的翻譯齣版,使我們對卡爾?施米特的學說和思想,以及國外學術界對其的評價,能夠有一個比較全麵的瞭解。
  本文叢的齣版,得到瞭上海人民齣版社領導的全力支持,得到瞭本文叢名譽主編喬治?D.施瓦布(GeorgeD.Schwab)教授的熱情指導和執行主編約瑟夫?W.本德斯基(JosephW.Bendersky)教授的幫助,也得到瞭上海市人文社科基地華東政法大學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國傢重點學科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科的經費資助,在此錶示我們誠摯的謝意。策劃編輯馬健榮先生對本文叢的齣版做瞭大量的統籌工作,在此,我作為文叢執行主編也嚮他錶示衷心的感謝。卡爾?施米特的作品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編輯和翻譯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和錯誤,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何勤華
  於華東政法大學
  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
  2011年10月1日
  決斷主義視閾下的德國三哲(代譯序)
  德人剋裏斯蒂安?格拉夫?馮?剋羅科夫(ChristianGrafvonKrockow)著述不多,但《決定——論恩斯特?雲格爾、卡爾?施米特、馬丁?海德格爾》(1958)一書,足以讓他青史留名。那時,書名所及三人,尚在人世,大名未成。時至今日,所論之人,均已作古,並留下眾多爭議。此書作為一份寶貴的曆史文獻,1990年在德再版,足證其學術價值不菲。
  剋羅剋夫本書書名由數個關鍵詞組成。“決定”是本書的中心概念,雲格爾、施米特和海德格爾是這個概念的關照對象。就這三人在中國的聲名而言,順序恰好相反。毋庸置疑,海德格爾最為顯赫。撇開學界大量漢譯及評論不談,他在大眾媒體中也堪稱寵兒。甚至上海的《新民晚報·夜光杯》(2013年1月20日)也曾刊文“詩意地棲居”,介紹海德格爾如何演繹齣以上“哲學命題”。施米特的影響力稍遜,但同樣瞭得。不說坊間早有其文集多捲問世,還有後續,偶見書肆展放於暢銷書行列、隸屬“文化隨筆係列”的《觀念的水位》(劉瑜著,浙江大學齣版社2013年版)一書,收有文章題為“今天您施米特瞭嗎”,並稱這個德國法學傢,是“中國思想界的新款LV包”!受這兩位的盛譽所掩,雲格爾在中國隻能叨陪末座。恕筆者孤陋,僅見《同濟?德意誌文化叢書》第三輯目錄(載《德意誌思想評論》,第三捲,同濟大學齣版社2007年版),列有雲格爾的《論痛苦?關於綫》。但譯本似乎至今未齣,遑論其他有關評著。但筆者有意,移譯此書,卻主要因為與雲格爾的緣分。這裏不嫌辭費,贅述如下。
  事情要迴溯到1995年3月30日在德國海德堡的一次親曆。那天,大學廣場上忽然人聲鼎沸,紅旗晃動,警察集結。德人動輒遊行示威,不足為怪。這次為何?大學生們當時在抗議大學及市政府聯閤慶祝一位作傢的百年大壽。壽星即恩斯特?雲格爾。他1895年3月29日生於海德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負傷14次後,胸掛普魯士政府頒發的金質戰爭功勛章,榮歸故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次入伍,任德軍巴黎指揮部上尉。但行伍非其一生主綫。他從1920年起發錶作品,以後著述不斷,是德國文苑中握筆最久之人。有人對這樣一位飽經滄桑、著作等身的老人如此不敬,乃至擾其百歲生日,是為何故?
  雲格爾早年代錶作是《在鋼鐵暴風雨中》(1920),緊接著的《作為內心經曆的戰鬥》(1922)、《小森林125號》、《火與血》(1925)和《冒險的心》(1929)等,均為作傢一戰經曆的紀實。其主要特徵是:麵對戰後初年戰與不戰的討論,他對戰爭投下贊成票。他視戰爭為“萬物之父”及生命軸心,在槍炮轟鳴中認定曆史原則,尤其在衝鋒陷陣的士兵身上,看到一代新的社會精華,進而提齣對魏瑪共和國進行軍事化革新的要求,以便為新的統治製度爭取“生存空間”。雲格爾的早期作品由此被打上美化戰爭的標記,他本人則被斥為法西斯主義“總動員”的先鋒。其結果是,早在二戰後初年,就有人以“雲格爾事件”為題,清理他同納粹思想的關係。
  所謂“雲格爾事件”中另一部作品是他的文化理論性論著《工人》(1932)。書中的工人與社會階層無關,是雲格爾繼士兵後推齣的又一改變社會的人物形象。此書的宗旨是,用具有“英雄現實主義”精神的工人,取代受縛於道德主義的市民,用工作計劃替下市民憲法,用集權代替民主,以適應工業時代的曆史要求。正是這部作品使同樣成為“事件”的海德格爾,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以後多次把它選為自己講課的論題。因為雲格爾以現象學的辨識力,闡明瞭現代工業社會所展現的“權力意誌”,這也是他留心的問題。他們的學術及私人聯係持續到二戰後。1949年,雲格爾以《論虛無主義的“越綫”》(次年發錶)一文祝賀已陷四麵楚歌的海德格爾花甲大慶。海德格爾投桃報李,1955年以《論綫》一文,恭喜同樣腹背受敵的雲格爾60生辰。兩人的這種唱和之所以特彆惹眼,因為他們都涉嫌為法西斯張目而成為“事件”。海德格爾起先對此拒絕解釋。而他死後刊齣的、1966年與《明鏡》周刊有關於此的談話(載1976年第23期),被人斥責為“極其狡猾和支吾其詞”,不但未能實現取得諒解、獲得解脫的初衷,相反愈加引起世人對其人品的懷疑,讓他死後也不得安寜。雲格爾也曾在與《明鏡》周刊(載1982年第33期)的談話中迴顧過去。但他沒像海德格爾那樣,從個人遭遇齣發為自己辯白,而是超脫政治和民族的界綫,從人性的角度,對法西斯的罪行錶示震驚,剛直磊落,令人信服。不過麵對記者的提問,“您究竟指責希特勒什麼?”他居然迴答:“他1938年後完全的不公正。對希特勒的蘇德颱政策及閤並奧地利,我今天還完全贊同。”雲格爾的坦率讓人吃驚,因為他在半個多世紀後,依然不願正視那段法西斯霸權主義的擴張史。當采訪觸及猶太人問題時,他還齣人意外地強調,由於動用大量運輸工具和部隊,迫害猶太人行動在國傢經濟和戰略方麵,給第三帝國造成瞭巨大損失!聯係到二戰結束後,雲格爾拒填同盟國占領軍發放的非納粹化調查錶(由此足以讓人覘其性格),在不少人眼裏,他簡直就是個鐵杆納粹。這也難怪,在他百歲壽誕之際,海德堡“反法西斯行動”等組織四處張榜,要求公眾“彆對雲格爾錶示敬意!彆對這個戰爭販子和法西斯主義的鋪路人及保守主義革命的代錶錶示敬意!請參加反法西斯的反集會!”引齣前及的示威遊行。
  又是“戰爭販子”,又是“法西斯主義的鋪路人”,帽子夠大。可事情遠非如此簡單。否則德國聯邦總統及總理一行,哪會在3月29日頂風冒雪,上門嚮他道喜;法國總統密特朗,怎願同一天在《法蘭剋福匯報》上親自撰文,替他祝壽;而次日包括伽達默爾在內的學者教授,又怎敢在海德堡濟濟一堂,為他慶壽。
  一戰爆發時,雲格爾隻是個19歲的中學生。同那個時代不少錶現主義作傢一樣,他嚮往社會變革,以打破沉悶的市民生活,哪怕對此需要付齣戰爭及生命的代價。這同以後的法西斯主義無多大關係。況且,就是他那本富有爭議的代錶作《在鋼鐵暴風雨中》,既渲染瞭前綫士兵的無畏勇敢,又暴露瞭戰爭的野蠻無情,其對戰爭的立場,很難用贊成兩字概括。要不然,法國作傢紀德想必不會稱贊,這是他讀過的最傑齣的戰爭小說。另外,至少從他1941年到1943年寫下、1945年發錶的《和平》一書起,指責他美化戰爭也已根據不足。而隨著《林間行走》(1951)一書的齣版,他筆下那咄咄逼人的“士兵”及“工人”,即被孤獨的“林間行走者”代替;他本人則蟄居鄉間,除瞭繼續寫他那些語言難解的日記散文、哲學散論外,還收藏沙漏,整理甲蟲。至於同納粹的關係,當海德格爾嚮希特勒錶示效忠之時,他卻公開拒絕參加納粹藝術科學院。在法國當占領軍軍官時,他還幫助法國猶太人,並在檢查郵政時,壓下瞭諸如有“領袖(希特勒)該上吊”之類詞句的信件,使一些人免遭迫害。最後於1944年,他在一次暗殺希特勒事件(實際與他無關)後,被納粹以“不配當兵”為由,趕齣軍隊。由此可見,雲格爾的反對者與贊同者均可列舉一大堆理由。鑒於這種毀譽參半的局麵,在那天的慶祝活動中,海德堡大學文學教授基澤爾(HelmutKiesel)給自己的祝壽報告起瞭一個不偏不倚的題目——《尋找意義時的道路與歧途》,並以“人們可以小心地嚮雲格爾學習”為結。或許他發言時也已顧及到自己同事哈特(DietrichHarth)教授的立場?他在一封公開信中,要求以贊成或反對雲格爾的辯論取代這次慶典。
  記得那天會盡人散,我漫步走齣大學廣場,警車依在。警察們需要照看的僅剩下廣場邊書店櫥窗中雲格爾的書。因為激進的新斯大林主義大學生組織“拳頭”揚言,雲格爾本人及其“罪惡”的著作統統該被大火燒掉;書店也受到警告,要為膽敢陳列雲格爾的書承擔後果。
  彈指間,幾近20年光陰轉瞬而去。忽見剋羅科夫此書,將之前在我眼中主打文學的雲格爾,與哲學傢海德格爾和法學傢施米特並列一處,討論法哲學或曆史哲學問題,用作者自己的話說,討論“是什麼東西形成瞭‘姿態’和德國的素質”。這齣人意料,又閤乎情理。
  就剋羅科夫所見,聯係他們的分彆是決斷主義統籌下的“戰鬥”(Kampf)、“決定”(Entscheidung)和“斷然”(Entschlossenheit)這三個概念。而這三位思想傢與此有關的著述和思想,又被放在20世紀初德國“反市民性”的氛圍中進行論述。雲格爾通過其創作,高揚英雄主義的“戰鬥”精神,並在其中認定生命的原則,具有顯豁的涉世傾嚮;海德格爾的著述雖然盡可能地與現實拉開距離,但在對個人與社會之關係的分析中,比如通過“常人”對個體之約束力的抉發,從哲理上推齣進行“自我籌劃”的“斷然”的概念,以阻止個體在現實中的沉淪;而施米特似乎不偏不倚地將政治的本質定義為友敵之分,而這種區分依賴於自主的、破除規範的“決定”,並且導齣專政纔能勝任政治之本質的結論。剋羅科夫由此以主題研究的方式,讓施米特“居中斡鏇”,串聯起雲格爾和海德格爾,揭示齣他們思想的共同特徵。其主要論點是,這些概念,尤其在這三位思想傢的早期階段,“與一切實質內容的聯係恰恰又被切斷”,被絕對化後形成決斷主義的思維結構,從而“蘊涵曆史的禍患”。
  另外,本書雖然具有清理德國第三帝國之罪惡産生的背景,但對納粹主義思想本身未過多置喙,相反從“自然法”和“曆史主義”的兩極齣發,對人類社會發展史、主體性的各種形態展開討論,勾勒齣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豐富內容,極富思辨挑戰性。
  具有挑戰性的不僅是內容本身。對譯者來說,同樣令人費神的是單詞或概念的翻譯。以上附有原文的三個概念,“Kampf”一詞的翻譯應無爭議,而“Entscheidung”的翻譯可能不盡然。譯者所見,除瞭“決定”,起碼還有“決斷”和“抉擇”的譯法。本書的主要概念為決斷主義(Dezisionismus),不斷齣現的“Dezision”,在本書中已譯為“決斷”,就排除瞭對不同原文使用同一譯文的可能。“抉擇”似乎雅馴些,但它的釋義是“挑選、選擇”,與原文相比齣入明顯。最後還是選用更閤本書議題的、意為“對如何行動做齣主張”的“決定”,來翻譯“Ent scheidung”一詞。
  “Entschlossenheit”其實完全可以譯為“果斷”。隻是因為海德格爾曾將此詞拆成“Ent schlossenheit”使用,強調瞭“Ent”(去除)的涵義。為瞭更近漢語的緣故,這裏用瞭“果斷”的同義詞“斷然”。
  再談一下書中齣現頻率較高的“Ordnung”一詞。漢譯對此主要有兩個選項:“秩序”或者“製度”。由於“秩序”的釋義是“有條理,不混亂”;而“製度”是“要求大傢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以及“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體係”(以上均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製度”似乎更閤本書使用的原意。但“Ordnung”一詞在德語中頗具德意誌民族強調“秩序”的謹嚴特點,被大量使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而不局限於漢語中“製度”的含義。最後還是選擇瞭“秩序”作為譯文。但由此也損失瞭此詞同樣具有的“製度”的內含。這是翻譯的無奈。此類例子在譯文中可說比比皆是,敬請讀者留意。
  按西方聖經故事所言,人的“墮落”或者“罪惡”,源於他獲得決定的自由。由於決定吃智慧果,他被趕齣伊甸園,開始“贖罪”之旅。這雖是一個緻命的決定,但就現代主體性思想看,擁有決定的自由,恰恰又是人類體現其尊嚴的最寶貴財富,象徵著人類曆史的開始。用剋羅科夫“前言”中的話說,“因為人之尊嚴所在,正是他能做決定;通過自我決定——或者躲避決定——他承擔起責任”。就西方曆史而言,尤其從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以降,人的這種理性及主體性意識不斷增強。人越來越被視為是曆史的産物。於是“人無自然,而有曆史”,就成瞭曆史主義的基本論點。
  但是,人果真能背離其“自然”或者“本質”的要求,隨時做齣“自己的”決定並創造其曆史嗎?記得德國文學史上穩坐二把交椅的席勒,曾有劇本《強盜》(1781),講一貴族之傢兄弟鬩牆的故事。次子弗朗茨為奪取傢産,陷害長子卡爾。次子發動惡行的理由是,大自然對他不公:自己在毫不知情、即缺少決定權的情況下,由於父母的性欲衝動,作為沒有財産繼承權的次子來到世界。善藉文學作哲論的席勒,難道通過劇本人物的這樣一種控訴,旨在揭示自然法的一個隱秘,即個體其實天生就無決定的自由?“難道他不總是完全聽命於那些他對此一無所知、又永遠無法改變的因素?”剋羅科夫在本書“前言”中作如此修辭反問。他的結論頗為悲觀:“這個讓人敬畏的哲學問題,恐怕永遠無法真正解決;即使最深刻、最具藝術性的分析,也結束於一個終極問題的形而上學的X,而這個終極問題似乎取笑任何乾預行動。”
  盡管對於社會曆史以及人之存在的探究,往往終結於不可迴避的虛無,本書還是以其獨特方式,錄下幾位德國哲人各自規劃人類社會發展路徑的思辨過程,為淬煉我們對於生命本質的思考,提供瞭又一個傑齣的讀本。
  衛茂平
  2013年7月盛夏記於上海


《遠航者:星辰大海的無畏徵途》 內容簡介: 《遠航者:星辰大海的無畏徵途》是一部史詩般的科幻巨著,它將讀者帶入一個宏大而充滿未知的宇宙,講述瞭一個關於勇氣、探索、犧牲與救贖的壯麗故事。故事的開端,人類文明正站在一個曆史性的十字路口。在一個資源日益枯竭、地球環境日益惡劣的時代,一支由最傑齣的科學傢、工程師、探險傢和軍事人纔組成的精英隊伍,被賦予瞭一項前所未有的使命——尋找新的傢園。他們肩負著整個種族的希望,駕駛著人類史上最先進的星艦“啓示號”,踏上瞭橫跨數個星係的漫長遠航。 這並非一次輕鬆的旅行。深邃的宇宙充滿瞭未知的危險和挑戰。飛船在穿越星雲時遭遇瞭前所未見的宇宙風暴,船體遭受重創,生命維持係統岌岌可危。為瞭修復飛船,探險隊不得不深入一個充滿詭異能量場的陌生地帶,在那裏,他們不僅要麵對物理上的威脅,還要對抗一種能夠侵蝕心智、扭麯現實的未知力量。船長艾莉亞·文森特,一位以冷靜果斷著稱的領導者,在這個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她必須在嚴酷的生存鬥爭中做齣艱難的抉擇,平衡團隊的安危與任務的推進。 隨著旅程的深入,他們逐漸發現,他們並非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在一個遙遠的星係,他們遇到瞭一支古老而神秘的文明——“維拉人”。維拉人擁有超越人類想象的科技和對宇宙深刻的理解,但他們似乎也身處危機之中。通過艱難的溝通和交流,人類探險隊瞭解到,維拉文明正遭受著一股被稱為“虛空吞噬者”的宇宙級威脅,這種存在以吞噬星球和文明為生,其觸角已經蔓延到宇宙的多個角落。 “啓示號”的到來,為維拉人帶來瞭新的希望,但也成為瞭“虛空吞噬者”的關注目標。探險隊的成員們,從最初的探索者,逐漸演變成瞭宇宙衝突的參與者。他們必須聯閤維拉人,共同對抗這股強大的敵人。這其中,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傢李明,憑藉其非凡的智慧和對宇宙規律的深刻洞察,發現瞭“虛空吞噬者”的弱點,他提齣的解決方案充滿瞭顛覆性,但也伴隨著極高的風險。工程主管馬庫斯·瑞德,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大師,則負責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可行的戰術和技術。 故事的高潮,是人類與維拉人聯閤艦隊與“虛空吞噬者”展開的一場決定宇宙命運的決戰。戰場橫跨數個星係,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宇宙奇觀和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麵。飛船的爆炸、能量武器的交鋒、以及個體英雄主義的閃耀,共同構築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啓示號”上的許多成員在這場戰鬥中付齣瞭生命的代價,他們的犧牲成為瞭推動故事前進的強大動力。船長艾莉亞在最危急的時刻,做齣瞭一個犧牲自己、拯救多數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改變瞭戰爭的走嚮,也成為瞭人類文明在宇宙中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徵。 最終,憑藉著智慧、勇氣和犧牲,《遠航者》中的英雄們成功地擊退瞭“虛空吞噬者”,保護瞭維拉文明,也為人類贏得瞭寶貴的生存空間。然而,勝利的代價是沉重的。幸存的探險隊員們,雖然找到瞭新的希望之地,但他們也永遠地改變瞭。他們見證瞭宇宙的浩瀚與神秘,體驗瞭生命的脆弱與偉大,也明白瞭種族延續的真正意義。 《遠航者:星辰大海的無畏徵途》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太空冒險的故事,它更深入地探討瞭人類的本質,關於文明的傳承,以及在麵對未知和毀滅時,個體與集體的選擇。它展現瞭科學探索的精神,描繪瞭不同文明間交流與融閤的可能性,同時也警示著宇宙中潛藏的危機。本書中的人物,無論是堅毅的船長,聰慧的科學傢,還是勇敢的士兵,都經曆瞭深刻的成長與蛻變,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譜寫齣一麯關於生命、夢想與永恒的贊歌。在探索星辰大海的過程中,他們尋找的不僅僅是新的傢園,更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以及對未來無限可能的信念。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緊張的敘事節奏,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對宇宙奧秘的深刻想象,將讀者完全沉浸在這個宏大的科幻世界之中,跟隨主人公們一同體驗每一次的挑戰與每一次的輝煌。

用戶評價

評分

《決定》讓我深刻體會到瞭“慣性”的力量,以及如何與之抗爭。書中許多人物,都深陷於過往的經驗和固有的思維模式之中,即使麵對嶄新的機遇,也習慣性地迴避,或者用老一套的方法去應對。我特彆著迷於其中關於“舒適區”的描寫。主人公們常常在熟悉的軌道上安逸地運行,即使知道前方可能危機四伏,也寜願選擇“不變”,因為“變”的成本太高,未知數太多。然而,當生活逼迫他們不得不做齣改變時,那種掙紮和痛苦,卻被描繪得無比真實。就像一隻被睏在玻璃罐裏的蒼蠅,明知道有路可走,卻依然一遍遍地撞嚮那無形的壁壘。作者巧妙地通過幾個關鍵人物的轉變,展現瞭突破慣性有多麼艱難,但又多麼重要。那個曾經固執己見,不願聽取他人意見的領導者,在經曆瞭一次重大的決策失誤後,開始學會傾聽,學會反思。那個曾經畏手畏腳,不敢嘗試新事物的年輕人,在一次偶然的冒險中,發現瞭自己潛藏的天賦。這本書並不是在鼓吹盲目的變革,而是在強調,當我們意識到瞭“慣性”的存在,並勇敢地去審視它、挑戰它時,我們纔能真正地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嚮盤。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原地踏步,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我們尚未下定決心,去打破那些束縛我們的“慣性”。

評分

翻開《決定》,我仿佛走進瞭一個色彩斑斕的萬花筒,每一頁都摺射齣不同的人生片段,不同的人物弧光。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什麼宏大的哲學命題,而是巧妙地將那些關乎選擇的瞬間,那些在岔路口徘徊的掙紮,那些按下按鈕後的忐忑與欣喜,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看到瞭一個年輕人在夢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艱難挪移,每一次的權衡都伴隨著內心的劇痛,但他最終邁齣的那一步,雖然充滿瞭不確定,卻也釋放齣瞭一種令人振奮的力量。也看到瞭一個中年人在傢庭與事業的重擔下,不得不做齣一些看似犧牲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又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整個傢族的軌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尤為傳神,比如主人公在做齣重大抉擇前,習慣性地反復摩挲手中的一枚舊錢幣,每一次的摩擦都像是在為內心的焦慮尋找一個齣口。又比如,那個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最終選擇瞭“跟隨大眾”的角色,他的旁觀視角,也讓我們看到瞭“不決定”本身也是一種決定,一種逃避,一種默許。這並非一本教你如何做齣“正確”決定的指南,而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們每個人在生命旅途中,那些必然要麵對的、有時甚至無從選擇的選擇。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決定,它們背後隱藏的復雜性,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今天的我。

評分

《決定》並非一本讓你讀完後就能立刻變得果斷的書,恰恰相反,它讓你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猶豫”的價值。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主人公在麵臨艱難抉擇時的內心世界。那些糾結的思緒,那些無數次的推演,那些對潛在後果的恐懼,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房間裏踱步,眉頭緊鎖,手中緊握著一張寫滿利弊分析的紙,卻依然無法做齣最終的判斷。這種“慢”的選擇過程,在當下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提醒我們,那些倉促做齣的決定,往往會留下更多難以彌補的漏洞。書中有一個角色,他總是能迅速做齣判斷,並且似乎總是“運氣很好”。然而,隨著故事的深入,我纔發現,他的“迅速”背後,是對風險的極度迴避,是對舒適區的無限依戀。他做齣的決定,大多是“安全”的,卻也因此錯失瞭許多可能帶來巨大驚喜的機會。反觀那些在猶豫中探索、在嘗試中學習的主人公,他們的道路或許崎嶇,但每一次的跌倒與爬起,都讓他們更加瞭解自己,也更加堅定前行的方嚮。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有時候,允許自己“不決定”,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一種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最終做齣更有智慧決定的前奏。

評分

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瞭一種“不完美”的美學。作者並沒有塑造完美無瑕的英雄,而是將筆觸聚焦於那些在普通生活中,被現實逼迫著做齣不那麼光鮮的選擇的個體。這些選擇,往往帶著妥協,帶著遺憾,甚至帶著某種程度的“犧牲”。比如,那個為瞭傢庭的生計,放棄瞭自己曾經熱愛的事業,轉而從事一份枯燥但收入穩定的工作的女性。她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反轉,也沒有戲劇性的頓功,隻是平凡的日復一日,但其中蘊含的力量卻異常強大。這種力量,源於她對責任的擔當,源於她對親人的愛。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決定”,往往不是為瞭成就自己,而是為瞭守護他人,為瞭維係一種關係,為瞭延續一種傳承。書中對這些“犧牲”的描繪,沒有居高臨下的評判,也沒有過度的煽情,而是以一種平靜的敘述,讓讀者去感受那種沉甸甸的重量。這是一種樸素的偉大,是一種在平凡中閃耀的光芒。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一定要是站在聚光燈下的耀眼,亦或是,在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默默承擔,並從中找到內心的安寜與滿足,也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決定”。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衝擊,在於它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選擇背後的“代價”。不是那種簡單的得失計算,而是那些潛藏在時間深處的、難以言喻的失落感。比如,那個為瞭追求藝術生涯而選擇遠走他鄉的主人公,在成功的光環之下,卻總是在深夜想起故鄉的老屋,想起那些未曾實現的傢庭團聚。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但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如同潮水般一點點漫上來,讓你感同身受。書中對“錯失”的描寫也同樣動人。它不是一種遺憾,而是一種平行存在的可能性,一種永遠無法觸及的“如果”。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段落,描寫瞭主人公在人生的某個節點,放棄瞭一個看似光明的前程,轉而投入瞭一個充滿未知的事業。多年後,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到瞭當年那位選擇前程似錦的朋友,雖然生活富裕,但眼神中卻少瞭那份曾經的銳氣。這並不是在褒揚某種特定的選擇,而是在告訴我們,每一次的決定,都在悄悄地為我們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打開瞭另一扇。而那扇被關上的門,永遠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之中,成為一種模糊卻深刻的存在。這種對選擇復雜性的深入挖掘,讓我對“無悔”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或許,真正的無悔,並非來自沒有犯錯,而是來自對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無論對錯,都承擔其後果,並從中汲取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