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放大本系列 孙过庭 书谱

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放大本系列 孙过庭 书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海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孙过庭
  • 书谱
  • 中国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古代书法
  • 名家名作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4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5644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该丛书所选品种为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临摹范本、欣赏作品,同时也是书法学习者、大中专院校艺术系学生临摹和欣赏书法的佳范本。
  本丛书由张海先生做主编,共48册,每册单独定价,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单册购买,也可成套购买。
  本套丛书所选图版,皆为善本,有些是传世孤本。书前有碑帖全拓,内文有对应的释文,书后有碑帖简体释文句读。
  本套丛书原色印刷,设计精美,印刷精良,用纸考究,品种齐全。尤其是一些近现代书法家的作品,如毛泽东、启功、林散之等名家书法作品,目前市场难得,因此,本丛书为读者提供了齐全、优秀的书法学习范本。

内容简介

  《书谱》为论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之专著,本身亦具书法艺术价值,其文章更具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法理论之重要著作,它对书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书谱》书于垂拱三年(687),对自汉迄魏晋之草书诸大家均有详述。草书体裁写来翰逸神超,浑朴流润,有绵里裹铁之妙,尤其起落笔之俊逸,字态笔姿之潇洒,既深入晋王堂奥,又得汉魏神髓,浓润圆熟,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作者简介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
  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放大本系列”中其他卷册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突出不同书法家的独特风格和作品价值,同时避免提及孙过庭《书谱》。 --- 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放大本系列 系列总览: 本系列旨在以高清、大开本的形式,系统呈现中国书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体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我们深知,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更是时代精神与个人心性的物化载体。通过对原作的细致考据与精确复刻,本系列致力于为书法爱好者、研究者及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最接近原作的视觉体验,深入领略历代大师笔墨中的精微变化与雄浑气象。 本系列其他分册亮点介绍: 一、 魏晋风骨: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精选) 核心内容: 本卷聚焦于“书圣”王羲之的传世代表作《兰亭集序》(神龙本、冯承素本等重要唐代摹本精选)。 艺术价值解读: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地位无可撼动。本卷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唐摹本,旨在还原初晋士人的风流气韵与自然天成之妙。通过放大细节,观者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王羲之如何运用“点如高峰坠石,曲如九曲之藤”的笔法,将对生命的感悟融入笔端。 细节赏析重点: 字体的变化: 深入剖析全篇二十九个“之”字形态的迥异,揭示行书“不拘一格,自然天成”的奥秘。 墨色的层次: 摹本中特有的枯湿浓淡变化,展现了书写时情感的跌宕起伏。 章法布局: 领略其行云流水般的章法结构,如何将近五百字布局于一方小册之上,疏密得当,气脉连贯。 二、 雄强之势: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重现) 核心内容: 本卷集中展示楷书大家颜真卿的悲愤之作——《祭侄文稿》。 艺术价值解读: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悼念其侄颜季明而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深刻体现了“颜体”的浑厚与正大,更承载了唐代士人的忠义与悲怆。本放大本力求还原其在极度悲痛中,笔势由沉稳转为激越的完整过程。 细节赏析重点: 结构之“重”: 观察颜真卿如何通过饱满的结字和粗重的中锋用笔,确立楷书的雄强基调。 笔势之“变”: 特别聚焦于稿纸后半段,墨迹的洇散、笔画的牵丝和飞白,如何直观地记录了书写者心绪的失控与情感的爆发,这是其超越一般书法的关键所在。 “颜筋”的体现: 放大分析点画起收处的方圆兼备,体会其楷书向行书过渡时的内在力量。 三、 遒劲内敛:柳公权《玄秘塔碑》(精拓本复原) 核心内容: 本卷聚焦于晚唐楷书大家柳公权的代表作《玄秘塔碑》(及其高质量拓本)。 艺术价值解读: 柳公权以其骨力洞达、结构严谨的书风,被誉为“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柳”。《玄秘塔碑》是其楷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至深。本卷采用最为清晰的宋拓或明拓为底本进行扫描放大,力求展现柳体的“骨气”与“法度”。 细节赏析重点: 瘦硬的笔画: 细致观察柳体如何摒弃颜体的丰腴,转而追求瘦劲挺拔的线条,达到“颜筋柳骨”中“骨”的极致体现。 字形结构: 深入剖析其字形偏长的倾向和“楷模”般的端正布局,体会其“方整”中蕴含的法度之美。 间架结构: 欣赏其笔画间的精确呼应和空间分配,尤其注意横画的收笔和竖画的挺拔处理。 四、 潇洒自如:米芾《研山铭》 核心内容: 本卷集中展示北宋大家米芾的代表性墨迹——《研山铭》。 艺术价值解读: 米芾,世称“米颠”,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其书法追求“刷”的美感,讲求意到笔随,极具动感与创新精神。《研山铭》是其中年成熟期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八面出锋”的独特技巧和洒脱不羁的文人情怀。 细节赏析重点: “八面出锋”的技法: 放大观察每一笔的起笔和收笔,米芾如何调锋转笔,使笔画的各个侧面都能显现,形成一种动态的美感。 欹侧的章法: 领略其行文中自然形成的左右欹侧姿态,笔势连贯,如疾风过竹,一气呵成。 墨迹的晕染: 欣赏米芾墨迹中特有的干湿对比,某些飞白处仿佛瞬间完成,极富视觉冲击力。 --- 本系列特色: 1. 超大开本复刻: 采用博物馆级高清扫描技术,确保细节纤毫毕现,远胜传统印刷品。 2. 版本考证严谨: 选取历代公认的艺术价值最高、流传有序的经典版本进行制版,并附有详尽的版本说明。 3. 专业导读: 每册均配有资深书法史学家的导读文章,从时代背景、风格演变、技法分析等多维度深入解读作品。 本系列旨在构建一座可供近距离观摩的“书法精品殿堂”,让读者在翻阅之间,亲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时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放大本系列》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最近入手了其中几本,真的被那种精雕细琢的用心程度给震撼到了。首先,从装帧设计上看,就透着一股典雅古朴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一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放大效果的处理,很多细节,比如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笔锋的提按顿挫,以前看小尺寸的拓片或者摹本时总是捕捉不到位,现在在放大本里看得清清楚楚,仿佛能透过纸面直接感受到古人的气息。特别是对于那些线条变化微妙的作品,这种放大带来的直观冲击力是革命性的。它不仅仅是让你“看”作品,更是让你“研究”作品。对于想深入学习传统笔法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视觉信息量是空前丰富的,为临摹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书法有追求的朋友们,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标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法收藏爱好者,我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书法出版物都有所涉猎,但坦白讲,大多数出版物在“还原度”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要么是影印失真,墨色偏灰;要么是装订粗糙,影响翻阅。这套《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放大本系列》无疑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他们的校对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微小的紕漏,比如纸张的纤维走向,或者因年代久远留下的自然斑驳,都被细致地保留了下来,这对于研究作品的“物质性”非常重要。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原貌重现”的执着。对我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学习资料,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它让那些原本只能在博物馆深处才能近距离接触的国宝级墨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书房。

评分

购买这套书纯属偶然,但它带来的震撼是持久的。我不是专业的书法家,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过去,看那些古帖,总觉得高不可攀,那些精妙之处仿佛是只有天才才能领悟的天赋。然而,这套放大本系列,以其近乎“解剖”式的展示,将那些“天人合一”的瞬间具象化了。我开始理解,原来那些所谓的“神来之笔”,背后蕴含着如此严谨的结构训练和长期积累的控笔能力。它让我意识到,伟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由无数个扎实的“点”和“线”构建起来的。这套书,将高深的艺术语言,用最直接、最宏大的视觉冲击力翻译给了我们,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那份沉甸甸的美学力量。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它点燃了我对传统艺术实践的热情。

评分

我得说说这套放大本系列给我的学习体验带来的巨大转变。说实话,以前自己练字时,总感觉自己的笔法和古帖上那些精妙之处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我试过各种方法,从对着镜子反观,到用尺子量比,但总觉得“意境”难以捕捉。直到我开始研究这套放大本,特别是他们对细节的呈现方式,我才豁然开朗。举个例子,某个大家在转折处那个“藏锋”的处理,以前看小字时总觉得就是轻轻带过,但放到这么大,你才能看到那个入笔时的微微侧锋和蓄力感,那种内在的张力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套书的编排逻辑也很人性化,它不是简单地把原作放大,而是有侧重地展示了不同笔画的结构和动态,这对于理解书家的创作意图至关重要。我现在临摹时,会时不时地拿出放大本来对照,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简直是学习路上的加速器。

评分

我是一位对古代碑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在我的研究领域中,对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的微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以往的资料往往限制了我的深入探究。但是,这套放大本系列彻底打破了这个瓶颈。它的放大尺度之大,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书家在创作时运笔的节奏感和气息连贯性。例如,在分析一些行草书作品时,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关系,常常是决定作品气韵的关键。通过这套书,我能清晰地观察到字距的疏密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体的流动感的,这种观察,即使用放大镜对着普通拓片也难以达到如此直观的效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图像,更是一种对书法“运动轨迹”的深入解析,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学术视野和论证素材。

评分

喜欢书法,喜欢写字,养生

评分

很好的字帖,第二次购买了

评分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评分

书法老师推荐买的教材。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评分

书法老师推荐买的教材。

评分

喜欢书法,喜欢写字,养生

评分

超大开本,印刷清晰,是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