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对这种“全集”系列通常抱有一种既期待又害怕的态度——期待它的全面性,又害怕它在细节处理上的敷衍。然而,这部明代法书卷的呈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明代行草书中的“欹侧”之美,很多时候,线稿的模糊会极大地干扰对这种动态平衡的把握。但在这里,即便是那些用笔极其迅疾、墨色变化丰富的作品,其层次感和枯湿浓淡的过渡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这使得在学习那些强调速度与激情的大草时,我能更清晰地辨认出“提按顿挫”的关键节点。而且,这套书的开本和装帧设计,非常适合在书房中进行长时间的研读和临习。它不像那种过于巨大的影印本,需要铺陈在很大的桌面上才能看清细节;它在保持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让我感受到出版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商业出版物。
评分作为一名研究古代碑帖的学者,我深知“拓本”与“原迹”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这套明代法书选集中所收录的许多作品,其影印精度高到令人惊叹,它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原作难以触及的遗憾。尤其是对那些装裱复杂的卷轴作品,它在呈现时对“接缝”和“装裱痕迹”的处理方式,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自觉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图片拼贴在一起,而是有意识地将这些历史的印记一并纳入研究的范畴。此外,这套书在不同书家风格的对比维度上做得尤其出色。比如,你可以将早期文徵明的秀雅与晚期祝允明的狂放并置,清晰地看到明代士人书法在张扬个性与恪守古法之间的精彩博弈。这种并置和对比,为我们理解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艺术表达上的转向,提供了极佳的视觉材料。它成功地将一个世纪的翰墨风流,浓缩于纸张之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视觉文献。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这套“中国法书全集”的,当时主要关注的是宋代部分,但很快就被明代卷的精良制作所吸引。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巧妙地将地域性、师承关系以及时代背景融入到选材之中。举个例子,它对吴门书派内部不同书家之间风格的演变和相互影响,做了非常微妙的区分和展示,不像其他一些选本那样只是把“名家”堆砌在一起。阅读过程中,我着重对比了不同时期同一位书法家的笔墨变化,这种细致的对比研究,对于理解“书为心画”的深刻内涵至关重要。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对于部分争议性作品,编者似乎也做了严谨的考证,虽然没有过多冗长的文字说明,但作品的选择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审慎的态度。对于我这样的艺术史学习者来说,这种“眼见为实”的直观感受,远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阐述。这套书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实的视觉基础,让理论得以在扎实的图像证据上进行延伸和讨论。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想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个人创作灵感的源泉。我发现,这部明代卷尤其是在展现那些“非主流”书家作品时,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广度。它没有仅仅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详的“明四家”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如项元汴、董其昌早年风格中那些更具探索性的面貌。这对于希望突破现有藩篱、寻求新变的书法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阅读时,我特别留意那些墨色变化丰富、笔触带有强烈个人情感流露的作品。书中的复印技术完美地再现了“飞白”处线条的力度和枯涩感,以及浓墨处饱满的层次。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古代书法的理解,是被后世刻帖所固化了的。这套“全集”提供了一个“去刻帖化”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直接面对那个时代最鲜活的笔墨现场。它的价值,正在于它所提供的,是无限的解读空间,而非封闭的定论。
评分这部巨著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油墨的晕染效果处理得极其到位,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拓片,也能看出原貌的笔触和墨韵。作为一位对中国书法史抱有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尤其欣赏它对明代书法流派的梳理和呈现。书中对文徵明、祝允明等大家的作品收录之全,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那些罕见的、流传于私人收藏中的精品,得以在这个集子里公开展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虽然我手边已有一些零散的书法帖本,但像这样系统性地、以如此高规格的出版标准来汇集一个断代书风的“全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个字、每一行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纸张的残损痕迹,都在高精度的影印下得到了忠实的记录。这不仅仅是一本供人临摹的书,更是一部可以供研究者细致入微考察的“活化石”。翻阅时,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书法家们运笔时的气息和力量,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是普通印刷品难以给予的体验。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明代书法的同道来说,这套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宋元以来的书法,基本是以帖学为主流,明朝也沿续下来,并继续发展。在前期、中期、晚期各个不同阶段,呈现小不同的风貌,也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名家。《中国法书全集(15)·明4》明代卷共收入了四百余位书家的六百余件作品。虽然数量如此之大,但仍不免挂一漏茁。尽管如此,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明初有「三宋二沈」,明中期吴门书家各擅胜场;晚明大师辈山,如徐渭、「邢、张、米、董」四家以及「倪、黄」等都形成了鲜明的仙人面貌,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峰,并对清代的书法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影印效果一般,内容缺乏造像记、墓志铭等
评分别个买的,艺术家世界我不懂
评分隋代书法承魏晋南北朝遣韵而启大唐风骨,五代书坛继唐之余绪而开宋之新风。隋代智永与五代杨凝式,乃继往开来的两位重要书家,唐之盛与宋之兴,二家功不可没。至若唐之书坛,则名家辈出,群星璀璨。楷如欧、虞、颜、柳,草则颠张醉素,行若平原北海,无不具开创之功。其余名家若陆东之、孙过庭之辈,不可胜数。而以文学名世,落笔超群者,如李太白、贺知章、杜牧等更见大有人在。尤令人叹为观止者,隋唐五代写经书法的成就更是空前绝后。其中楷书,不只精工谨严,更见风貌多样。而行书则妩媚婀娜,别有风韵。尤其章草,古朴灵动、洋洋洒洒,极为罕见,而国内所藏又几乎尽在此书中矣。
评分快递送到家里~很好很好~半价入手的~
评分宋元以来的书法,基本是以帖学为主流,明朝也沿续下来,并继续发展。在前期、中期、晚期各个不同阶段,呈现小不同的风貌,也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名家。《中国法书全集(15)·明4》明代卷共收入了四百余位书家的六百余件作品。虽然数量如此之大,但仍不免挂一漏茁。尽管如此,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明初有「三宋二沈」,明中期吴门书家各擅胜场;晚明大师辈山,如徐渭、「邢、张、米、董」四家以及「倪、黄」等都形成了鲜明的仙人面貌,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峰,并对清代的书法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别个买的,艺术家世界我不懂
评分不错的东东,值得购买。
评分书是好书,开本的原因吧,图片太小不很清晰,一些图似乎底本就不清晰,或许不是现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