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操作系统风云录:历史演进与物联网未来

嵌入式操作系统风云录:历史演进与物联网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小庆 著
图书标签:
  • 嵌入式系统
  • 操作系统
  • 物联网
  • 历史
  • 技术演进
  • 实时操作系统
  • μC/OS
  • FreeRTOS
  • Linux
  • ARM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0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667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回顾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演进历史,主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技术特点、成长历程以及背后的商业故事,展望了嵌入式操作系统未来的技术路径、市场发展趋势和物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并按时间轴讲述了从RTOS、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到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以技术为视角剖析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云计算等重要技术,从手机、通信、汽车和可穿戴设备几个市场讨论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从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知识产权角度讨论了商业模式的问题。本书适合电子信息行业的人士阅读,尤其适合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和工业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和营销人士阅读,也可供从事嵌入式系统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老师,以及高校计算机、物联网、电子信息和自动控制等专业学习嵌入式课程的学生学习参考。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认识嵌入式操作系统1
什么是嵌入式系统2
什么是嵌入式操作系统2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类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4
第2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历史6
VRT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拓者7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摩托”系11
C/OS的故事13
风河—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常青树18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红花绿叶22
第3章 开源的嵌入式操作系统27
开源软件与嵌入式操作系统28
嵌入式系统开源软件的思考32
构建你自己的Linux37
从Montavista看嵌入式Linux的发展40
Linux和Android:谁更适合你47
第4章 IT大佬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梦53
微软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54
ARM:成长中的烦恼63
如何看待谷歌的Brillo OS73
第5章 欧洲的嵌入式操作系统76
OSE—来自北欧的RTOS77
安全操作系统—SafeRTOS80
开源新兵FreeRTOS81
第6章 亚洲的嵌入式操作系统86
中日在发展嵌入式软件上的不同思路87
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TOPPERS剖析89
RT-Thread的发展历程107
第7章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114
嵌入式Linux的实时性技术115
提高嵌入式Linux时钟精度的方式121
嵌入式Linux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123
第8章 嵌入式系统安全131
物联网中的嵌入式安全132
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物联网安全133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给我们的启示138
第9章 嵌入式系统与云计算141
云计算、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142
互联网与物联网协议146
第10章 手机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151
手机:嵌入式操作系统必争之地152
手机设计挑战嵌入式Linux159
第11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168
我与嵌入式通信产品开发169
嵌入式Linux在通信设备中的应用171
基于嵌入式Linux的无线网络设备开发176
汽车电子:群雄逐鹿的新战场182
第12章 嵌入式软件的知识产权187
嵌入式软件的知识产权188
谈谈FreeRTOS及其授权方式195
第13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200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现状和未来201
Android方兴未艾204
第14章 可穿戴设备与嵌入式操作系统208
可穿戴设备市场回顾和展望209
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212
第15章 物联网操作系统219
什么是物联网操作系统220
物联网与开源软件227
物联网操作系统的新进展241
后记 我与嵌入式系统20年247

前言/序言

  我是在1994年正式进入嵌入式系统这个领域的,之前10年,我虽然参与过工业自动化和通信设备开发项目,但在当时,它们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嵌入式系统。可以这样讲,1994年之前我对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嵌入式操作系统基本上是一无所知。20多年一路走过来,我与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写作的初衷本书最初的构想还要从2008年整理的一本小册子《嵌入式系统文集》说起。就在那一年,我自己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我将前几年撰写的20余篇文章整理成文集,并印刷了一小批送给我的朋友,这算是本书的雏形。
  2011年,我在桂林参加飞思卡尔大学计划的交流会,期间我做了一个题为“嵌入式系统:以变应变、未来无限”的发言。听了我的发言,同去参会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就建议我写一本关于嵌入式操作系统历史的书籍。之后,他还很热情地寄给我一本吴军写的《浪潮之巅》。这位朋友的鼓励是我写成本书的一个推动力。
  2013年下半年,与非网的刘福锋和高扬两位主编找到我,希望我能写一个介绍嵌入式操作系统发展历史的系列文章。经过构思,我前后花2个月时间完成了12篇文章,并于2014年1~3月在与非网“嵌入式操作系统史话”栏目上发表。这些文章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也让初学者弄清楚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产品变迁历史。这一次的系列文章让我对嵌入式操作系统历史的知识积累更加丰富,也让我确定了撰写嵌入式操作系统风云录图书的计划。
  2014年中期,我把与非网文章的链接发给了对嵌入式Linux很感兴趣的张国强先生,当时他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策划编辑。他很热情地邀请我写一本嵌入式操作系统科技史的图书。于是写这本书就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此外,我确信物联网操作系统将是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也是我下定决心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在2013年年底写“嵌入式OS的未来”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是预感到物联网操作系统可能成为嵌入式产业界未来关注的方向。
  本书的内容本书共15章,包括史话、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和发展几大部分内容。书中全面回顾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演进历史,主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技术特点、成长历程以及背后的商业故事,展望了嵌入式操作系统未来的技术路径、市场发展趋势和物联网时代的新机遇。本书以时间为轴,讲述了从RTOS、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到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以技术为视角,剖析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云计算等重要技术;从手机、通信、汽车和可穿戴设备几个市场角度讨论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从嵌入式操作系统知识产权的角度讨论了商业模式的问题。嵌入式操作系统起源于北美,主要的创新也来自北美,但近年来,欧洲和亚洲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发展也颇具特色,潜力无限,所以本书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了欧亚市场。
  致谢早在1988年我在北航计算机应用专业攻读研究生期间,田子钧和庄梓新两位导师就曾细心指导我对微处理器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段经历为我今后从事嵌入式系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美国著名的嵌入式系统人士Jack Ganssle于2011年年底所说:“在微处理器出现之前,如果你想在电子产品中加入计算机,那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在今天,任何电子产品如果没有嵌入智能,那将是无法想象的。”
  真正引领我走入嵌入式操作系统大门的是Jim Ready和Andre Kobel。Jim是技术专家和成功的创业者,他善于把握大方向。Andre精于销售和市场开发,他的帮助最为直接和有效。这两位前辈给了我进入嵌入式操作系统领域的信心,借助于Jim Ready创建的Ready System和Microtec Research公司的产品,我顺畅地走上了嵌入式系统的研究道路。
  2009年以后,我有幸与何立民教授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杂志社共事。何老是中国单片机的开拓者之一,他敏捷的思维、开放的思想,以及严谨的作风让我受益匪浅。与何老等人共同创建的嵌入式系统联谊会让我有机会与高校嵌入式和物联网专业方向的老师相识并交流,加上后来我自己亲身参与高校的嵌入式和物联网的教学工作,这些让我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多了一个维度。
  在学习和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20多年中,许多学生、老师、企业和媒体界的朋友都给过我多方的帮助和支持,这里无法一一细说,借本书出版之机,谨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多位朋友的帮助,他们的贡献让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这里一并奉上我的衷心感谢!这些朋友是:我与Microtec Research和Montavista合作时的老朋友Jim Ready,他给了我一些珍贵的史料,并为本书撰写推荐序(Jim现在在Cadence公司工作,任软件开发和业务发展集团的副总裁);Bill Weinberg(Bill曾在Montavista和Black duck工作,现在在OSDL工作)和Jun Sun博士(Jun曾在Montavista和Google工作);Micrium的Jean Labrosse和Christian Legare;麦克泰公司我的同事江文瑞和张爱华;还有曾经在麦克泰公司实习的李少莆博士、黄武陵博士和王霞女士;北京理工大学马忠梅副教授;中兴成都研究所的钟卫东总工程师;北京凯思昊鹏董事长顾玉良博士;RT-Thread的创始人熊谱翔以及Synopsys武汉研究中心的任蔚博士等人,麦克泰公司及其合作伙伴也给我提供了资料。
  我还要感谢多年来科技媒体界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嵌入式联谊会的支持媒体(http://www.esbf.org.cn/),科技媒体在宣传嵌入式操作系统上一直不遗余力。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家人,我的太太和儿子,他们倾力的支持才能让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我太太帮助我审阅了全书,并帮助我精心梳理文字;我儿子何灵渊帮助我整理了文章。感谢他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能一直做我喜欢的事。
  2016年2月23~25日,我访问了德国的纽伦堡,参加Embedded World 2016会议和展览。这个展览中,全球著名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和工具公司悉数登场。比如微软展示了Windows 10 for IoT,ARM演示了embed OS和谷歌Brillo,QNX展示了汽车电子应用,Gree Hills和卡巴斯基展示了安全操作系统,Micrium展示了最新的创客版本—c/OS for maker。现场我还看到了Expresslogic、Mentor Graphic、WindRiver(在Intel展位)等著名企业。欧洲Enea和FreeRTOS,德国的Segger、SYSGO、euros也参加了展示,这些公司在欧洲市场都颇有名气。此外还有更多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认证、测试服务和应用方案的中小企业也来到现场。150余场技术报告中,许多都是嵌入式操作系统相关的内容,在欧洲物联网和工业4.0发展浪潮中,嵌入式操作系统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一门软硬结合、覆盖广泛的应用和工程技术,在当前物联网浪潮袭来之际,嵌入式操作系统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创建了www.hexiaoqing.net网站,将我过去20多年所写的文章和会议发言的PPT,以及相关的资料全部放在上面,欢迎对嵌入式操作系统有兴趣的朋友随时浏览,也欢迎朋友们随时以任何方式与我交流和探讨。再次感谢大家!
  何小庆2016年4月20日写于北京海淀中关村
  Foreword 推荐序计算机技术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是业内人士担心这一重要技术的发展历史并没有被正确地保留下来。即使是能够以实物保留的硬件,不少也已经被拆解,无法让后人完整地学习和了解。事实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山景城的计算机博物馆正是为了保存计算机技术的历史而创建的。对于软件而言,如何保存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也许只有手册、源代码列表或者磁带可以保存。
  针对这一问题,Allan(何小庆的英文名)决定撰写本书,以自己的力量来更好地保存软件的历史。嵌入式软件的特性决定了它们隐藏在航空、运输、通信等众多大型应用领域中,对于外界基本是不可见的(除非它们出了故障)。这也意味着除了少数业内人士以外,更多的人根本都不知道这些软件的存在。尽管如此,嵌入式软件全天候、可靠、安全地运行对于整体系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在个人计算机兴起的时代,Intel公司的处理器也遇到了类似的苦恼,但他们成功地通过Intel Inside宣传项目让自己的品牌广为人知。很遗憾,对于嵌入式操作系统而言,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关于“内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宣传活动来让更多的人知晓它。
  尽管嵌入式系统业内没有像Intel这样成功地宣传自己的公司,但好消息是,Allan是业内先锋之一,他处在能够记录历史的独特位置上。20世纪90年代早期,Allan是中国嵌入式软件市场最早的企业家之一,他先创建了Ready System中国,后来创建了BMR(麦克泰)。近30年来,Allan一直在推动RTOS技术和嵌入式Linux的应用。1992年前后,Allan加入了国际嵌入式系统社区,他也很可能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Linux和互联网用户之一(Linux在1991年首次发行)。Allan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企业家,他说到做到(在硅谷,这是衷心的赞美)。
  在本书中,你能够体会到保留软件历史的核心,听到内行人士亲自向你讲述历史。在此向Allan致以敬意,感谢他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撰写本书。
  Jim Ready2016年2月9日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库比蒂诺

《代码的呼吸:嵌入式系统的那些事儿》 一、 序章:寂静的巨人 在现代科技的洪流中,我们似乎总被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终端设备所吸引——智能手机的轻巧触控,智能家居的便捷联动,以及那些描绘未来蓝图的智能汽车。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庞大而沉默的王国,它无处不在,驱动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却又鲜少被大众所提及。这个王国,便是嵌入式系统。 它们是微型心脏,跳动在您的信用卡中;它们是敏锐的神经,感知着环境的变化,从温度计的指针到工业机器人的手臂;它们是智慧的内核,让简单的电器升级为智能设备,让复杂的机器协同运转。正如宇宙万物皆由原子构成,现代科技的繁荣,离不开无数颗微小而强大的“嵌入式”之心。 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陈旧的历史陈列。它是一次深入的探险,一次与代码的对话,一次对嵌入式系统这个“寂静的巨人”的全面解读。我们将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它从诞生之初,如何一步步演进,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以及它如何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的未来。 二、 溯源:萌芽与成长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并非横空出世。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科学的早期。当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计算能力集成到特定功能的设备中时,嵌入式系统的雏形便已显现。 早期的尝试与奠基: 想象一下,在上个世纪中叶,当计算机还是笨重的庞然大物,并且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领域时,就已经有人在思考如何让计算能力变得更加“实用”和“便携”。早期的集成电路(IC)技术的发展,为将更多的逻辑门集成到更小的芯片中奠定了基础。虽然彼时尚未有“嵌入式系统”的明确定义,但将计算逻辑植入特定硬件以实现特定功能的思想,已经开始孕育。例如,一些早期的航空电子系统、工业控制器,就已经具备了嵌入式系统的某些特征。 微处理器的黎明: 真正的转折点,无疑是微处理器的诞生。1971年,Intel 4004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这枚小小的芯片,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的所有功能,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成本大大降低。随后,Intel 8080、Motorola 6800等一系列高性能微处理器相继问世,它们如同火种,点燃了嵌入式系统蓬勃发展的热情。这些微处理器不再需要与复杂的周边电路协同工作,可以直接驱动各种外设,从而能够被嵌入到更广泛的设备中。 “嵌入式”概念的形成: 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成熟,以及各种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发展,将计算能力“嵌入”到非计算机类的设备中,变得越来越可行。这个时期,“嵌入式系统”这一术语逐渐被广泛接受,它特指那些为了执行特定功能而设计的、集成在大型设备或系统中的计算机系统。这些系统通常具备实时性、可靠性、低功耗等要求,与通用计算机的通用性、灵活性有所区别。 三、 架构的演进:硬件与软件的交响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是硬件与软件相互促进、协同进化的过程。每一次硬件技术的突破,都为软件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软件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着硬件的设计和优化。 从单片机到SoC: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 MCU): 单片机是嵌入式系统领域最早也最普及的形态之一。它将CPU、内存(RAM、ROM/Flash)、输入/输出(I/O)接口等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这使得设计成本低廉、体积小巧、功耗较低的嵌入式设备成为可能。从早期的8位单片机,到后来功能日益强大的16位、32位单片机,MCU在消费电子、家电、玩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许多嵌入式系统的“心脏”。 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a Chip, SoC): 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SoC的概念应运而生。SoC不仅集成CPU、内存和I/O,还可能集成图形处理器(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网络控制器、多媒体编解码器等多种功能模块,甚至将无线通信模块(如Wi-Fi、蓝牙)也集成进来。这使得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在一块芯片上实现,极大地简化了产品设计,降低了功耗和成本,并提高了性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高端智能家居设备等,都广泛采用了SoC技术。 操作系统的角色: 裸机时代: 在早期,许多嵌入式系统没有操作系统,程序直接在硬件上运行,被称为“裸机”编程。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对于复杂系统而言,管理任务、资源和设备变得异常困难。 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兴起: 随着嵌入式系统功能日益复杂,以及对实时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实时操作系统(RTOS)应运而生。RTOS能够高效地管理任务调度、内存分配、中断处理等,并保证系统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VxWorks、QNX、RTLinux等RTOS,在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等对可靠性和实时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TOS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预测的运行环境,使得开发复杂应用程序成为可能。 通用操作系统的嵌入: 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一些通用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Embedded等,也被移植到嵌入式领域。Linux以其开源、灵活、可定制的特点,在智能电视、路由器、嵌入式服务器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Windows Embedded则在工业控制、POS机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通用操作系统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嵌入式开发的门槛,并带来了更丰富的应用生态。 通信协议与网络: 嵌入式系统的演进,也伴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从最初的串行通信,到并行的总线通信,再到如今的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 有线通信: SPI、I2C、CAN、Ethernet等,在设备内部通信或短距离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线通信: Wi-Fi、Bluetooth、Zigbee、LoRa、NB-IoT、5G等,将嵌入式设备连接到互联网,构建起庞大的物联网。这些协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嵌入式设备的连接能力、功耗和通信距离。 四、 应用的渗透:无处不在的智能 嵌入式系统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石,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驱动力。 消费电子: 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智能电视、智能音箱,再到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手环),嵌入式系统赋予了这些产品强大的计算能力、交互性和互联能力。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丰富和个性化。 智能家居: 智能照明、智能门锁、智能家电、安防系统……嵌入式系统是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的核心。它们使得家中的各种设备能够互联互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语音助手进行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提升了生活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汽车电子: 现代汽车早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集成了数百万行代码的“轮子上的计算机”。发动机控制单元(ECU)、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系统……这些都高度依赖于嵌入式系统。它们负责车辆的性能调优、安全防护、导航娱乐,甚至未来自动驾驶的实现。 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IoT): 在工业领域,嵌入式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工业4.0的关键。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布式控制系统)、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等,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支持。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工业物联网设备,通过嵌入式系统采集数据、执行指令,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医疗健康: 便携式医疗设备(如血糖仪、心电图仪)、医学影像设备(CT、MRI)、手术机器人、智能输液泵等,都采用了嵌入式技术,以实现精确的测量、可靠的控制和高效的诊断,挽救生命,提升健康水平。 航空航天与国防: 在这些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嵌入式系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飞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雷达系统、通信系统等,都需要高度可靠、实时的嵌入式解决方案。 通信与网络设备: 路由器、交换机、基站、调制解调器等网络设备,其核心功能都由嵌入式系统承担。它们负责数据的包转发、协议处理、网络管理,支撑着我们日常的网络通信。 五、 挑战与未来:迈向万物智联 尽管嵌入式系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安全挑战: 随着嵌入式系统日益普及并连接到网络,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设备被攻击、数据泄露、系统被篡改等风险,要求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将安全因素置于首位,构建起坚固的安全防线。 功耗与性能的平衡: 许多嵌入式应用(尤其是在移动设备和物联网终端)对功耗有着极致的要求,而同时又需要更强大的处理能力来支持更复杂的算法和功能。如何在有限的功耗下实现高性能,是设计者需要不断权衡的难题。 实时性与可靠性的保障: 在许多关键应用领域,如汽车、医疗、工业控制,系统的实时响应和高可靠性是生命攸关的。确保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稳定、准确地工作,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 开发复杂性与人才需求: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涉及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网络等多方面的知识,其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这要求开发者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嵌入式开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走向智能化与边缘计算: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算法正逐渐向嵌入式设备迁移,催生出“边缘智能”。将AI能力部署在终端设备上,可以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低的延迟、更强的隐私保护,并减轻云端的压力。未来的嵌入式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学习、做出决策。 万物互联的普及: 物联网(IoT)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海量的嵌入式设备将连接到互联网,形成一个庞大的智能网络。这将带来巨大的应用前景,但也对嵌入式系统的互联互通、协同工作、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 结语:代码的呼吸,世界的脉搏 《代码的呼吸:嵌入式系统的那些事儿》希望带您领略嵌入式系统这片广阔而深邃的天地。它们是科技进步的无声推动者,是万物互联的坚实基石。从微小的传感器到庞大的工业控制系统,从您手中的智能手机到驱动未来自动驾驶的汽车,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它们用代码的语言,诉说着这个世界的脉搏,驱动着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智能、便捷和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是关于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智慧,是关于那些默默工作的“代码的呼吸”。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领域,感受代码的力量,理解世界的运行,并共同期待那个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上一段是对系统演进的历史深度挖掘,那么这本书在展望未来时,也同样充满了洞察力。在物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嵌入式系统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趋势。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罗列,而是结合了物联网的特性,分析了未来嵌入式操作系统可能的发展方向。从轻量级操作系统在低功耗设备上的应用,到面向大规模分布式物联网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挑战,再到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的融合,书中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推测。 特别是关于安全性在未来嵌入式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操作系统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这部分内容让我觉得非常前瞻。作者的观点,不仅仅是基于技术上的可能性,更是结合了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他描绘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图景,让我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就像一个指南针,为我指明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中,值得关注的方向和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点。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嵌入式操作系统演进历程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内容详实,脉络清晰。从早期单片机上的简陋实时内核,到如今功能强大的Linux、RT-Thread等,作者以极其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轨迹。书中不仅梳理了各个经典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诞生背景、核心技术特点,还深入剖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整个嵌入式产业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于那些对嵌入式系统底层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更是在讲述技术背后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设计理念会成为主流,为什么某些系统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书中对CPU架构、内存管理、进程调度、中断处理等核心概念的讲解,都力求深入浅出,即使是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在细读之下有所领悟。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行业内的轶事和人物故事,让原本枯燥的技术史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工程师娓娓道来他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只不过这位工程师的视野更加开阔,他所讲述的是整个嵌入式操作系统领域的发展史。从最初的简单到如今的复杂,每一个阶段的变革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和思想的演进,而这本书就是这些演进的忠实记录者。我看到了那些在技术浪潮中坚持下来的经典,也看到了那些被时代淘汰的遗珠。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技术细节时,常常会从“为什么”的角度去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例如,为什么早期RTOS会采用特定的调度算法,为什么后来的系统会引入更复杂的内存管理机制。这种追根溯源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背后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作。它不光是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创新与迭代的生动史诗。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是嵌入式开发的一名普通从业者,平时主要接触的是某个特定领域和某个特定RTOS。阅读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跳出“部门视角”,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去审视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书中对不同操作系统之间优劣势的客观比较,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配性分析,都让我对“最好的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存在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 作者在介绍不同操作系统的技术特性时,非常注重细节,而且常常会引用一些权威的论文和技术文档。这使得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但也非常可靠。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RTOS如VxWorks、QNX等早期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这些内容让我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以及它们的技术创新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系统设计。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原理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领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追溯它的根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介绍当前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是带我回到了那个计算资源极其有限的年代,去感受工程师们如何在“白纸”上一点点构建起系统的基石。我看到了早期的RTOS是如何应对严格的时间限制和资源约束的,也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曾经辉煌的系统最终被更灵活、更强大的开源系统所取代。这本书对于理解操作系统设计的权衡与演进,以及技术发展的必然性,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小小的嵌入式设备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智慧和心血。 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实时性保证和驱动模型演进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用清晰的图示和严谨的逻辑,解释了诸如硬实时和软实时的区别,以及不同驱动模型如何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这些理论知识,在结合了实际案例的讲解下,显得格外有说服力。我甚至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联想到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从中找到启发。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回顾,它对当前的嵌入式开发工作,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好教材好卖家

评分

很好

评分

可以不错,学习了

评分

看着不错,挺好的,京东自营不错~

评分

不错,还好还好,据说评价要达到一定的字数

评分

发货迅速,包装安全,非常满意。

评分

好书 非常满意

评分

不错,系统回顾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历史。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