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特利奇哲學史》(十捲本)簡介�� RoutledgeHistoryofPhilosophy (TenVolumes)�プ苤鞅啵海塾ⅲ菖兩鶘�(G H R Parkinson)11.K[加]杉剋爾(S G Shanker) 《勞特利奇哲學史》對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直到現在的西方哲學史提供瞭一種編年式的考察。它深入地討論瞭哲學的所有重要發展,對於那些普遍公認的偉大哲學傢提供瞭很大的篇幅。但是,較小一些的人物並沒有被忽略,在這十捲本的哲學史中,包括瞭過去和現在的每一個重要哲學傢的基本和關鍵的信息。這些哲學傢被明確地置於他們時代的文化特彆是科學的氛圍之中。這部《哲學史》不僅是寫給專傢看的,而且也是寫給學生和普通讀者看的。各章都是以淺近的風格寫成,每一章的作者都是這一領域公認的專傢,全書130多位頂尖的專傢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等十多個國傢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每一章後麵附有大量的參考書目,可供深入研究者參考。有詳細的哲學大事曆史年錶,涵蓋瞭從公元前8世紀至1993年西方哲學發展的全部曆史,後麵還附有專業術語的名詞解釋和文獻、主題、人名索引。該書是代錶當今世界哲學史研究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著作。�� 第一捲《從開端到柏拉圖》分捲主編:C.C.W.泰勒,1997年齣版。JP1VolumeI:From the Beginning to Plato,edited by C.C.W.Taylor,1997.�� 第二捲《從亞裏士多德到奧古斯丁》分捲主編:大衛·福萊,1999年齣版。VolumeII:From Aristotleto Augustine,edited by David Furley,1999. 第三捲《中世紀哲學》分捲主編:約翰·馬仁邦,1998年齣版。VolumeIII:Medieva lPhilosophy,edited by John Marenbon,1998.第四捲《文藝復興和17世紀理性主義》分捲主編:G H R 帕金森,1993年齣版。�ァ �VolumeIV:The Renaissance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Rationalism,edited by G H R Parkinson,1993. 第五捲《英國哲學和啓濛時代》分捲主編:斯圖亞特·布朗,1996年齣版。��VolumeV: British Philosophy and the Age of Enligh ten ment,edited by Stuart Brown,1996. 第六捲《德國唯心主義時代》分捲主編:羅伯特·C·所羅門,凱特�┝幀お狹·希金斯,1993年齣版。VolumeVI:The Age of German Idealism,edited by RobertC Solomon&KathleenM; Higgins,1993. 第七捲《19世紀哲學》分捲主編:C L 滕,1994年齣版。VolumeVII:TheNineteenthCentury,editedbyC L Ten,1994. 第八捲《20世紀大陸哲學》分捲主編:裏查德·柯爾內,1994年齣版。VolumeVIII:Twentieth�睠entu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edited by Richard Kearney,1994. 第九捲《20世紀科學、邏輯和數學哲學》分捲主編:斯圖亞特·G·杉剋爾,1996年齣版。VolumeIX: Philosophy of Science,Logic and Mathe maticsinthe Twentieth Century,edited by Stuart G Shanker,1996. 第十捲《20世紀意義、知識和價值哲學》分捲主編:約翰·V·康菲爾德,1997年齣版。VolumeX:Philosophy of Meaning, KnowledgeandValueintheTwentiethCentury,editedbyJohnV Canfield,1997. 序 哲學史,正如它的名字所意指的一樣,它錶示兩個非常不同的學科的統一,它們中的一個學科給另一個學科強加瞭嚴格的限製。作為思想史中的一種活動,它要求人們獲得一種“曆史的眼光”:對它研究的那些思想傢是怎樣看待他們力圖解決的問題、他們討論這些問題的概念框架、他們的假設和目的、他們的盲點和偏差等有一種透徹的理解。但是,作為哲學中的一種活動,我們所要做的不能僅僅是一種描述性的工作。我們的努力有一個關鍵性的方麵:我們對說服力的探求和對論證發展路徑的探求一樣重要,因為哲學史中的許多問題不僅對哲學思想的發展可能曾經産生過影響,而且它們今天繼續盤踞在我們心中。所以,哲學史要求與它的實踐者們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我們完全是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閱讀這些著作,我們能看齣為什麼微小的貢獻仍然是微小的,而龐大的體係卻崩潰瞭:有時是內部壓力的結果,有時是因為未能剋服一種難以剋服的障礙,有時是一種劇烈的技術或社會的變化,並且常常是因為理智的時尚和興趣的變化。然而,因為我們對許多相同的問題的持續的哲學關注,我們不能采取超然的態度來看這些工作。我們想要知道從那些不重要的或是“光榮的失敗”中吸取什麼教訓;有多少次我們想要以疏漏的理論來為一種現代的相關性辯護,或者重新考慮“光榮的失敗”是否確實是這樣,或隻是超越它的時代,或許甚至超越它的作者。因此,我們發現我們自己非常像神話故事中的“激進的翻譯傢”,對現代哲學傢們如此著迷,力圖用作者自己的文化眼光,同時也以我們自己的眼光來理解作者的思想。這可能是一項令人驚嘆的任務,在曆史的嘗試中我們多次失敗,因為我們的哲學興趣是如此強烈;或者是忽視瞭後者,因為我們是如此的著迷於前者。但是哲學的本性就是如此,我們不得不掌握這兩種技能。因為學習哲學史不隻是一種挑戰性的、吸引人的消遣活動,把握哲學與曆史和科學這兩者是怎樣密切聯係而又相互區彆的,這是瞭解哲學本性的一個根本性的因素。�� 《勞特利奇哲學史》對西方哲學從它的開端到當代的曆史提供瞭一種編年的考察。它的目的是深入地討論所有重大的哲學發展,本著這個初衷,大部分篇幅被分配給那些普遍公認的偉大哲學傢。但是,較小一些的人物並沒有被忽略。我們希望在這十捲本的哲學史中,讀者將至少能夠找到過去和現在的任何重要哲學傢的基本信息。哲學思維並不是脫離其他人類活動而孤立發生的,這部《哲學史》力圖將哲學傢置於他們時代的文化特彆是科學的氛圍之中。某些哲學傢確實把哲學僅僅看做自然科學的附屬物,但是即使排斥這種觀點,也幾乎不能否認各門科學對今天被我們稱為哲學的東西確實有過巨大的影響,清晰地闡明這種影響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大部頭的著作並非想要提供一種曾影響過哲學思維的那些因素的單純記錄,哲學是一個有著它自己的論證標準的學科,錶現哲學論證發展的方式是這部哲學史關心的重點。說到“今天被我們稱為哲學的東西”,我們可能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今天對於哲學是什麼隻存在一種觀點,肯定不是這麼迴事。相反,在那些自稱是哲學傢的人們當中,他們對於這個學科的本性的意見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在今天存在的、通常分彆描述為“分析”哲學和“大陸”哲學的兩個主要的思想學派之中。作為這部《哲學史》的總主編,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搞派性之爭。我們的態度是一種寬容的態度,我們希望,這部十捲本�┑鬧�作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哲學傢們是怎麼達到他們現在所占有的這些位置的。�� 最後一點要說的就是,長期以來,哲學成為一個高度技術化的學科,它有自己的專有術語。這部哲學史不僅是寫給專傢看的,而且也是寫給普通讀者看的。為瞭這個目的,我們力圖保證每一章都以一種貼近讀者的風格寫成。由於專業性是不可避免的,在每一捲的後麵,我們提供瞭一個專業術語的名詞解釋錶。我們希望,這樣,這個十捲本將會拓寬我們對這個學科的瞭解,而這個學科對於所有勤於思考的人們來說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