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

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福莱(David Furley) 著,冯俊 等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亚里士多德
  • 奥古斯丁
  • 古典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西方哲学
  • 劳特利奇哲学史
  • 历史哲学
  • 政治哲学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60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71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劳特利奇哲学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劳特里奇哲学史》第二卷对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公元5世纪--即从伯拉图去世到基督教哲学开始--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作的哲学家们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书中有五章专门论述亚里士多德和漫步学派,三章讨论希腊化时期的主要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和怀疑派,两章研究数学和生物学家们的论证,另外用一章来考察新伯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
  书中附有历史年表,专业技术术语的名词解释和广泛的参考书目。该书对波拉特之后的古典哲学家们的方法和成就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和可读性强的考察和分析。

作者简介

  大卫·福莱,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学教授,荣誉退休教授,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名誉研究员。他是《宇宙论问题,希望和罗马自然哲学论集》(1989)-书的作者,曾经是《精神》(phronesis)杂志的主编(1968-1972),并于1990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目录

总主编序
作者简介
历史年表
文献来源
导言  大卫·福莱(DavidFurley)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大卫·福莱
关于自然的论文
《后分析篇》及其他作品中的科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图景
元素的自然运动
诸天的结构
借鉴来的天文学
从天文学到物理学和神学
地上世界的质料及其性质
物质存在的四个等级
复合物的形成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著作
心灵宇宙的统一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阿兰·考德(AlanCode)
第一部分:逻辑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概论
述谓和作为主体的实体
述谓
作为主体的实体
科学知识的结构
三段论
解证和第一原则
第二部分: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概论
作为一般本体论的形而上学
一般本体论是研究原因的一般科学
作为实体之科学的一般本体论
一般本体论怎样并且为什么要研究普遍存在的范畴
一般本体论怎样研究基本的逻辑规则
作为关于实体的理论的形而上学
可感实体:作为可以定义为“这个东西”的存在
可感实体:现实和潜能
作为神学的形而上学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和心灵哲学大卫·盖洛普(DavidGallop)
美学
《诗学》和“诗歌”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
有机结构
诗性虚构和历史
史诗中的“摹仿”
摹仿的愉悦
悲剧的净化作用
心灵哲学
灵魂和身体
营养和繁殖
知觉
想像力及相关能力
理智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政治学
伦理学  罗吉尔·克里斯普(RogerCrisp)
背景与方法
幸福
德性
亚里士多德和现代伦理学
政治学  特雷武·J·桑德尔(TrevorJ�盨aunders)
导论
自然
目标和方法
应用组织和公民
贸易
奴隶
妇女
结论
第五章 漫步学派  罗伯特·W·夏普尔斯(RobertW�盨harples)
该学派和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历史
逻辑学
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命运和天意
灵魂
理智
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结论
第六章 伊壁鸠鲁主义  斯蒂芬·埃弗森(StephenEverson)
伊壁鸠鲁的生平和著作
知觉和认知
原子和虚空
灵魂、物体及其属性
行为和责任
快乐与幸福生活
善的生活与他人
第七章 斯多亚派  布拉德·英武德(BradInwood)
从苏格拉底到芝诺
自然与哲学
逻辑学和逻各斯
物理学和宇宙论
伦理学与哲学成果
结论
学派的发展
第八章 怀疑派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Frede)
导论
阿尔凯西劳的先驱
皮浪
学园派怀疑主义
阿尔凯西劳
卡尼亚德斯
克里托马库斯和斐洛
皮浪派怀疑主义
爱尼西德穆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第九章 希腊化时期的精确科学:原始文本和问题 阿兰·C·博文(AlanC�盉owen)
数学中的运动:阿基米德
月球运动的算术分析:革米努斯
和声科学中的听力和理性:托勒密
结论
第十章 希腊化时期的生物学  R.J.汉金森(R.J.Hankinson)
经验论和原因论
卡里斯塔斯的第欧克勒
希罗费鲁斯
埃拉西斯特拉图
经验论者
阿斯克勒皮亚德
阿塔雷亚的阿瑟那尤斯和预成因
方法医学派医生
盖伦
第十一章 新柏拉图主义 E.K.埃米尔森(EyjólfurK�盓milsson)
概论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巨匠
F生平与著作
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
普罗提诺关于人的观点
波菲利:新柏拉图主义的传播者
普罗克鲁斯:体系的建构者
新柏拉图主义的遗产
第十二章 奥古斯丁  杰拉德·奥·戴利(GerardO�餌aly)
生平及其哲学资源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
信仰与知识
语义学和解释学
伦理学、政治理论和美学
意志
灵魂
感官知觉和想像
记忆
时间
上帝与创世
名词解释
专名索引
主题索引
文献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简介��
  RoutledgeHistoryofPhilosophy
  (TenVolumes)�プ苤鞅啵海塾ⅲ菖两鹕�(G H R Parkinson)11.K[加]杉克尔(S G Shanker)
  《劳特利奇哲学史》对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史提供了一种编年式的考察。它深入地讨论了哲学的所有重要发展,对于那些普遍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提供了很大的篇幅。但是,较小一些的人物并没有被忽略,在这十卷本的哲学史中,包括了过去和现在的每一个重要哲学家的基本和关键的信息。这些哲学家被明确地置于他们时代的文化特别是科学的氛围之中。这部《哲学史》不仅是写给专家看的,而且也是写给学生和普通读者看的。各章都是以浅近的风格写成,每一章的作者都是这一领域公认的专家,全书130多位顶尖的专家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等十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每一章后面附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可供深入研究者参考。有详细的哲学大事历史年表,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至1993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后面还附有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和文献、主题、人名索引。该书是代表当今世界哲学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
  第一卷《从开端到柏拉图》分卷主编:C.C.W.泰勒,1997年出版。JP1VolumeI:From the Beginning to Plato,edited by C.C.W.Taylor,1997.��
  第二卷《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分卷主编:大卫·福莱,1999年出版。VolumeII:From Aristotleto Augustine,edited by David Furley,1999.
  第三卷《中世纪哲学》分卷主编:约翰·马仁邦,1998年出版。VolumeIII:Medieva lPhilosophy,edited by John Marenbon,1998.第四卷《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分卷主编:G H R 帕金森,1993年出版。�ァ �VolumeIV:The Renaissance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Rationalism,edited by G H R Parkinson,1993.
  第五卷《英国哲学和启蒙时代》分卷主编:斯图亚特·布朗,1996年出版。��VolumeV: British Philosophy and the Age of Enligh ten ment,edited by Stuart Brown,1996.
  第六卷《德国唯心主义时代》分卷主编:罗伯特·C·所罗门,凯特�┝帧お狹·希金斯,1993年出版。VolumeVI:The Age of German Idealism,edited by RobertC Solomon&KathleenM; Higgins,1993.
  第七卷《19世纪哲学》分卷主编:C L 滕,1994年出版。VolumeVII:TheNineteenthCentury,editedbyC L Ten,1994.
  第八卷《20世纪大陆哲学》分卷主编:里查德·柯尔内,1994年出版。VolumeVIII:Twentieth�睠entu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edited by Richard Kearney,1994.
  第九卷《20世纪科学、逻辑和数学哲学》分卷主编:斯图亚特·G·杉克尔,1996年出版。VolumeIX: Philosophy of Science,Logic and Mathe maticsinthe Twentieth Century,edited by Stuart G Shanker,1996.
  第十卷《20世纪意义、知识和价值哲学》分卷主编:约翰·V·康菲尔德,1997年出版。VolumeX:Philosophy of Meaning, KnowledgeandValueintheTwentiethCentury,editedbyJohnV Canfield,1997.
  序
  哲学史,正如它的名字所意指的一样,它表示两个非常不同的学科的统一,它们中的一个学科给另一个学科强加了严格的限制。作为思想史中的一种活动,它要求人们获得一种“历史的眼光”:对它研究的那些思想家是怎样看待他们力图解决的问题、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概念框架、他们的假设和目的、他们的盲点和偏差等有一种透彻的理解。但是,作为哲学中的一种活动,我们所要做的不能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工作。我们的努力有一个关键性的方面:我们对说服力的探求和对论证发展路径的探求一样重要,因为哲学史中的许多问题不仅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可能曾经产生过影响,而且它们今天继续盘踞在我们心中。所以,哲学史要求与它的实践者们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完全是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阅读这些著作,我们能看出为什么微小的贡献仍然是微小的,而庞大的体系却崩溃了:有时是内部压力的结果,有时是因为未能克服一种难以克服的障碍,有时是一种剧烈的技术或社会的变化,并且常常是因为理智的时尚和兴趣的变化。然而,因为我们对许多相同的问题的持续的哲学关注,我们不能采取超然的态度来看这些工作。我们想要知道从那些不重要的或是“光荣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有多少次我们想要以疏漏的理论来为一种现代的相关性辩护,或者重新考虑“光荣的失败”是否确实是这样,或只是超越它的时代,或许甚至超越它的作者。因此,我们发现我们自己非常像神话故事中的“激进的翻译家”,对现代哲学家们如此着迷,力图用作者自己的文化眼光,同时也以我们自己的眼光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可能是一项令人惊叹的任务,在历史的尝试中我们多次失败,因为我们的哲学兴趣是如此强烈;或者是忽视了后者,因为我们是如此的着迷于前者。但是哲学的本性就是如此,我们不得不掌握这两种技能。因为学习哲学史不只是一种挑战性的、吸引人的消遣活动,把握哲学与历史和科学这两者是怎样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这是了解哲学本性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
  《劳特利奇哲学史》对西方哲学从它的开端到当代的历史提供了一种编年的考察。它的目的是深入地讨论所有重大的哲学发展,本着这个初衷,大部分篇幅被分配给那些普遍公认的伟大哲学家。但是,较小一些的人物并没有被忽略。我们希望在这十卷本的哲学史中,读者将至少能够找到过去和现在的任何重要哲学家的基本信息。哲学思维并不是脱离其他人类活动而孤立发生的,这部《哲学史》力图将哲学家置于他们时代的文化特别是科学的氛围之中。某些哲学家确实把哲学仅仅看做自然科学的附属物,但是即使排斥这种观点,也几乎不能否认各门科学对今天被我们称为哲学的东西确实有过巨大的影响,清晰地阐明这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大部头的著作并非想要提供一种曾影响过哲学思维的那些因素的单纯记录,哲学是一个有着它自己的论证标准的学科,表现哲学论证发展的方式是这部哲学史关心的重点。说到“今天被我们称为哲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今天对于哲学是什么只存在一种观点,肯定不是这么回事。相反,在那些自称是哲学家的人们当中,他们对于这个学科的本性的意见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今天存在的、通常分别描述为“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两个主要的思想学派之中。作为这部《哲学史》的总主编,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搞派性之争。我们的态度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我们希望,这部十卷本�┑闹�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哲学家们是怎么达到他们现在所占有的这些位置的。��
  最后一点要说的就是,长期以来,哲学成为一个高度技术化的学科,它有自己的专有术语。这部哲学史不仅是写给专家看的,而且也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力图保证每一章都以一种贴近读者的风格写成。由于专业性是不可避免的,在每一卷的后面,我们提供了一个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表。我们希望,这样,这个十卷本将会拓宽我们对这个学科的了解,而这个学科对于所有勤于思考的人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前言/序言


思想的曙光:从柏拉图的理性殿堂到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回响 本书意在勾勒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探寻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以及追寻真理之道路的思想巨匠们所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们将踏上一段跨越数百年、汇聚无数智慧的旅程,从古希腊哲学思维的黎明,逐步走向古罗马晚期新柏拉图主义的繁盛与转型,揭示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哲学如何与宗教、科学、伦理以及政治思想交织融合,共同构建起西方文明的精神基石。 我们的探索始于雅典那熠熠生辉的理性之光。那里,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将哲学从对自然世界的探究转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品格的关注。他那句“认识你自己”,至今仍是引导我们内省的箴言。紧随其后,柏拉图以他那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由永恒不变的理念构成的真实世界,而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他的“洞穴比喻”,生动地揭示了人们在无知状态下的迷茫,以及追求真理、走出黑暗的艰难与光明。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不仅奠定了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基石,更深刻影响了后世对政治、教育和艺术的理解。 然而,哲学的光辉并未止步于柏拉图的理念王国。亚里士多德,这位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开创了另一条哲学道路。他摒弃了理念的超验性,转而关注事物的内在形式与质料,发展了其著名的“四因说”,为我们理解事物生成、发展和存在的规律提供了理论框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至今仍是思维训练的典范;他的伦理学,探讨了幸福的本质和实现途径;他的政治学,分析了不同政体的优劣,为后世政治思想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从宇宙的运行到生命的本质,从道德的规范到城邦的治理,亚里士多德几乎触及了所有重要的知识领域,展现了人类理性探索的广度和深度。 当希腊哲学的光芒逐渐渗透到更广阔的地中海世界,并与古罗马的文化传统相遇时,哲学思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斯多葛学派,以其对理性、德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与力量。他们强调接受命运、控制欲望,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这种哲学思想在罗马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爱比克泰德、塞涅卡和皇帝马可·奥勒留等斯多葛哲学家,他们的著作至今仍是指导人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智慧的经典。 同时,享乐主义思潮也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其主流并非放纵欲望,而是追求适度的快乐,避免不必要的痛苦。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认为真正的快乐源于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这种对“善”的理解,虽然与斯多葛学派的德性论有所不同,但同样指向了如何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罗马哲学的影响下,希腊哲学思想得以传播和发展,并开始与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发生互动。混合主义的思潮逐渐涌现,哲学不再是纯粹的理性思辨,而是开始与人们的生活信仰以及对超越性力量的敬畏相结合。 进入古罗马晚期,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及其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宗教力量,西方哲学进入了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上帝、救赎、罪恶与恩典的教义,对传统的哲学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在此背景下,一种融合了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观念和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哲学流派——新柏拉图主义应运而生。普罗提诺,这位新柏拉图主义的集大成者,以其“流溢说”,将柏拉图的“理念”进一步神化,认为万物都从至高的“太一”流溢而出,并最终回归于“太一”。他描绘了一个由“太一”、“理智”、“灵魂”和“物质”构成的层级秩序,为理解宇宙的生成和个体的精神成长提供了独特的框架。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体验,以及他对灵魂升华、回归本源的追求,对后世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教会哲学的发展中。 同时,奥古斯丁,这位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成为连接古典哲学与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关键桥梁。奥古斯丁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但他又以其独特的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对哲学进行了深刻的重塑。他将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上帝的创造和启示相结合,探讨了时间、记忆、自由意志、罪恶与恩典等问题。他关于“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二元论,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他对内省的强调,以及他对人类心灵深处对真理和上帝的渴望的深刻洞察,使其成为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内心转向”的代表人物之一。奥古斯丁的著作,如《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不仅是神学经典,更是哲学思考的瑰宝,它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充满激情的论辩,塑造了后世西方思想的走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些思想家的核心观点,阐释他们如何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启发,共同编织出西方哲学发展史上这幅宏大而复杂的图景。我们将考察从理性探究的初期萌芽,到理性对超越性世界的观照,再到理性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下寻求真理和生命意义的演变过程。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的精神内核,更能从中汲取智慧,照亮我们自身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的道路。这段思想史的梳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哲学思考的有力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学术的重量。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深沉,油墨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内页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亮光纸,而是带着点哑光质感的米白色,感觉更适合做深度阅读和笔记标记。可以说,从实体质量上看,它完全配得上“经典”的称号。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即使内容跨越了漫长的时间轴,阅读起来也毫无滞涩感,仿佛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领着你穿梭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和后来的罗马帝国晚期,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光是把这套书摆在书架上,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和学习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野心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尝试连接的不仅仅是两个时间点上的思想家,更是一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心灵对话。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那些微妙的诠释差异时的笔触。面对那些存有争议的文本段落,作者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提供了多个有力的解读视角,并且清晰地标注了每种解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这种开放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让人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忍不住要去查阅原始文献,去检验作者的论证是否站得住脚。这套书与其说是一部教材,不如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加入到这场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思想辩论之中,这种互动性非常难得。

评分

与其他从头到尾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哲学史不同,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似乎暗藏着某种更深层次的线索。它巧妙地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设置了“回声”和“呼应”,你会发现,早期的某个命题,在后期的某个论述中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重新浮现,但其核心的焦虑或追求却惊人地一致。这种跨越时空的结构设计,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联结感,不再是孤立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张精密编织的知识网络。这迫使我不断地回顾前面读过的内容,去寻找这些隐藏的关联,阅读的深度和密度因此大大增加,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历史的谜题。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没有沦为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堆砌,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掉哲学的严谨性。作者显然对这些宏大叙事有着深刻的体悟,他总能在最关键的概念转折点,用极其精妙的比喻将复杂的思想具象化。比如在阐述某个关键的形而上学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让人拍案叫绝。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时间隧道入口,看着那些曾经的巨人们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思维框架。很多历史的断裂点,原本在我脑海中是模糊不清的,读完之后,它们如同被精确切割过的宝石一样,闪耀着清晰的光芒,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简直让人难以自拔。

评分

对于一个对西方思想脉络有基本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语境”的重建。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将这些哲学家放置在他们所处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环境中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他没有把柏拉图或奥古斯丁描绘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去神化”的处理,让原本高不可攀的哲学思想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可理解。读完之后,我对于“古典”与“中世纪”思想交接处的那些细微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了那些看似抽象的教义是如何应对现实世界的具体挑战的。这套书的学术含量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人称道的是它将历史还原为鲜活人类思想斗争的能力。

评分

终于出齐了,值得购买

评分

终于出齐了,值得购买

评分

终于出齐了,值得购买

评分

终于出齐了,值得购买

评分

物美

评分

终于出齐了,值得购买

评分

物美

评分

终于出齐了,值得购买

评分

物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