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欧洲史(卷二):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The Age of Religious Wars 1559-1715]

现代欧洲史(卷二):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The Age of Religious Wars 1559-17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邓恩(Richard S. Dunn) 著,康睿超 译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宗教战争
  • 近代早期
  • 16世纪
  • 17世纪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宗教史
  • 哈布斯堡王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5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034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代欧洲史
外文名称:The Age of Religious Wars 1559-1715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36
正文语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关于本书】

  1、 清晰梳理了欧洲百年宗教纷争及其对政治、王权、商业、社会阶层以及科学、哲学、艺术产生的永恒影响。

  宗教纷争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书中再现了英法西班牙在宗教战争的影响下建立主权国家的精彩历史,详细讲述了路易十四与重商主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清教徒革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科学革命、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

  2、 17世纪的欧洲人才辈出,书中生动描绘了这一“天才的时代”,再现了伊丽莎白、路易十四、彼得大帝、牛顿、莎士比亚、伽利略等伟大人物的精彩故事。

  3、 新版修订,增加了1689年至1715年的欧洲历史,对彼得大帝、1683年维也纳之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进行了新的解读。

  【关于套装】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现代欧洲史(卷二):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2卷,描绘了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图,宗教纷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相比,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欧洲显得与众不同。从马丁·路德改革以来,基督教世界陷入动乱,到了1618年,这场动乱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入其中。欧洲被推向权力纷争的顶feng,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先后经历了新教革命、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宗教战争成为欧洲社会的常态,而在“常态”背后,欧洲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取得了破旧立新的成就。这一时期世俗权力发生变革,西班牙老牌帝国衰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feng。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孕育其中。在北欧和东欧,瑞典和俄国努力加入欧洲体系,成为影响欧洲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重商主义、价格革命将资本主义推上风口,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为欧洲带来了科学革命,文化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些变革最终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世界,基本也在这段时期形成了。


作者简介

  [美] 理查德·邓恩(Richard S.Dunn),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职,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主任,并创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尼尔早期美国研究中心。

  邓恩是美国历史学会和早期美国历史文化协会会员,他在职业生涯中曾收获众多的荣誉和奖项。他曾是古根海姆研究员、牛津大学皇后学院研究员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林“贝克教学奖”获得者。他和玛丽·邓丽共同编辑的《威廉·佩恩论文集》获得过1990年殖民战争协会授予的“杰出图书奖”。


精彩书评

  本书栩栩如生地再现了16至17世纪的欧洲历史,这一时期的欧洲充满纷争和叛乱,本书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非常有帮助的入门导读。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会一直把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并且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给任何想要了解宗教纷争如何锻造今天的欧洲世界的人。

  ——读者评论


目录

再版序言5

初版前言6

地图17

第一章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西欧的对抗

宗教和政治004

腓力二世统治下的西班牙014

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031

尼德兰爆发的叛乱047

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055

西班牙的衰落069

第二章 欧洲中部和西部的政治瓦解

神圣罗马帝国,1555—1618080

东部边界092

奥斯曼帝国·波兰·俄罗斯·瑞典

三十年战争,1618—1648116

奥地利和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崛起131

奥地利·勃兰登堡–普鲁士

第三章 财富不足的时代特征

人口150

农业和工业157

尼德兰商业资本主义168

财富和特权176

女性和巫术188

价格革命197

资本主义与加尔文主义206

重商主义214

第四章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的对立

法国专制的建立,1598—1661224

清教徒革命241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265

光荣革命280

第五章 天才的时代

科学革命298

宇宙的新观点·舆论的科学思潮·艾萨克· 牛顿爵士·生物和

化学

巴洛克时代的宗教艺术323

16 世纪的绘画作品·巴洛克·法国、英国和尼德兰的艺术

五位哲学作家352

蒙田·帕斯卡·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

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戏剧的黄金时代371

英格兰·西班牙·法国

第六章 迈向新的势力均衡

1688—1713 年的欧洲西部的战争396

九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683—1721 年的欧洲东部战争418

奥地利与土耳其的对抗·瑞典与俄国的对抗

彼得大帝436

1715 年的欧洲444

注释455

推荐阅读458

专有名词对照表466


精彩书摘

  第五章 天才的时代

  如果实在找不到研究1559 年至1715 年这个时间段的理由,那么这期间出现的一系列卓越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仍然值得我们去关注。那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格列柯、蒙田、笛卡尔、伽利略、鲁本斯、弥尔顿、莫里哀、贝尔尼尼、伦勃朗、委拉斯贵兹、霍布斯、斯宾诺莎、牛顿、洛克的时代——所有这些创造性天才取得的成果,对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衡量天才的终极标准是创造出永恒的美丽和普世的意义,那么这些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能够与历史上任何天才媲美。

  想用一句话概括现代早期欧洲文化的特色,实属不易,更不用说还要将这期间鱼龙混杂的流派和审美逆流等因素考虑进来。上面列出的16 位天才,并不都代表共同的思想和理念。其中的六七位,可以被认定为17 世纪科学革命的参与者,另外五六位可以被认定为巴洛克艺术家。但由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伦勃朗无法归为上述两类,上述划分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17 世纪,欧洲的文化经历了一个破除迷信、积极进取和实验性的特殊阶段。这种氛围中的某种东西,在鼓励着思想家们去质疑而不是去认同,感召着艺术家们去钻研最新的、最重要的,以及最多样化的题材。由于缺少一个更为确切的称谓,17 世纪通常被称为是“天才的时代”。

  无法避免的,艺术和学术的所有分支,反映了欧洲西部和东部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差异悬殊。在文化方面,对于西班牙、尼德兰共和国及英格兰而言,1559 年至1715 年间是一个黄金时代;而对于法国来说,至少也是一个白银时代。但对意大利来说,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德意志而言,黄金时代尚未到来。长达三个世纪以来,意大利一直是欧洲的艺术中心,其在17 世纪最为重要的人物,是一位叫作伽利略的科学家。欧洲中部的情况也是如此,最为卓越的人物也是两位分别名叫开普勒和莱布尼茨的科学家。16 世纪晚期和17 世纪,相比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和俄罗斯更加孤立于欧洲文化的发展趋势之外。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欧洲西部文化,我们需要将精力集中于三个主题之上。第一,从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革命,关于人类对自然及自身的看法,新科学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二,天主教和新教之间为控制欧洲而进行的争斗,是如何感召出新形式的宗教艺术,又是如何触怒了新的、反宗教的知识分子?第三,在穷人与富人之间,特权阶级与无特权阶级之间,存在社会和经济差别。艺术是如何反映社会两极分化的,在17 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欧洲文化变得更为贵族化?今天的我们,站在了这些问题的阴影之下。

  ……


前言/序言

  初版前言

  在1559 年至1715 年这一个半世纪里,欧洲几乎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国家间的和平时期不超过30 年,而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时间则长达100 年。在这些战争中,全部或大部分的主要欧洲国家都同时参与其中。虽然战事在整个欧洲历史上司空见惯,但由于在1559 年至1648 年这将近一个世纪里,战争的主要诱因是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宗教冲突,而这种源于信仰的冲突不仅容易爆发,而且极具破坏性,因此这100 多年的战争别具一格。在17 世纪中期以后,战争出现了持续时间长、格局有序等特点。因此,我们研究的这一历史区间,包括欧洲宗教战争的顶峰和衰落。

  16 世纪晚期和17 世纪初期,伴随着国内战争和叛乱的出现,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战争纷繁复杂。尽管路德(Luther)本人并不是一名政治活动家,但他于1517 年掀起了一场意识形态的争论。16 世纪中期,随着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好战派的出现,信仰冲突加剧了。1562 年至1598 年的法国内战,反抗腓力二世的尼德兰叛乱,反抗玛丽· 斯图亚特(Mary Stuart)的苏格兰叛乱,1588 年西班牙对英格兰的侵略,1618 年至1648 年德意志的三十年战争,1640 年至1660 年的清教徒革命以及1688 年至1689 年英格兰的光荣革命,全部属于宗教冲突。当然,其中也不乏其他因素。那是一个遍布斗士和殉道者的时代,是一个充满阴谋和刺杀的时代,是一个军队吟诵圣诗和暴徒激情燃烧的时代。最好战的斗士非约翰· 加尔文(John Calvin)和圣依纳爵· 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的信徒莫属了。加尔文教的信徒取得了对苏格兰和尼德兰共和国的控制权,临时控制了英格兰,并企图掌控法国、德意志、波兰以及匈牙利。天主教复兴于16世纪中期,但直至17 世纪晚期,天主教徒从未放弃过恢复基督教会完整和统一的尝试。在法国、佛兰德斯(Flanders)、奥地利(Austria)和波希米亚(Bohemia)等国,他们都成功地镇压了新教。在这场非同寻常的竞争中,双方都将大量善于雄辩、家资殷实、位高权重的人士吸纳到自己的阵营之中,都逐渐失去了征伐的热情。

  1648 年,特别是在1689 年以后,在欧洲国家间的战争中,宗教仍然是一个破坏性因素,但它不再是冲突爆发的共同点。1688 年至1713 年肆虐欧洲西部,以及1683 年至1721 年肆虐欧洲东部的大型战争,比早些时候的国内战争和叛乱规模更大,但由于主导战争的不是反叛者和远征军,而是社会上层的国王和将军们,所以其对固有秩序的影响较弱。在本书结尾部分的战争,中止了1559 年至1648 年间由于信仰而爆发的冲突,在主要欧洲国家中形成了一个更为稳定的势力均衡。

  以上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梗概,但还不止于此。1559 年至1715 年这段时间,受尖锐的意识矛盾影响,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方面,取得了广泛的进步。一些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定性为“专制主义”,而另一些历史学家则给它贴上了“重商主义”的标签,还有人聚焦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或宪政和代议制政府的产生。对科学历史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科学革命的时代;对艺术历史学家而言,这是一个巴洛克的时代;对文学历史学家,这是戏曲的黄金时代;而社会历史学家则倾向于认为,这段改革和启蒙的岁月,充斥着饥饿、瘟疫、贫穷、奴役以及巫术的黑暗时光。观点的多元化,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但这个类比也有不当之处,因为那些研究早期近代欧洲的人既不是瞎子,也不固执己见。由于16 和17 世纪的发展过于复杂,所以对它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样性。为了从1559 年到1715 年发生的事件中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就相互矛盾的力量——信仰冲突、政治专制、资产阶级崛起、重商主义思潮、农业萧条、文化创新及社会压迫——如何不间断地相互作用进行观察, 才能真正认识到,宗教战争时期对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由包容、政党政治、王权艺术、经商之道、社会结构、科学、哲学及艺术等所产生的永恒影响。

  1559年的欧洲

  16 世纪中期,欧洲社会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观察1559 年的欧洲地图,我们会发现,它呈现出一种令现代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格局。政治上,欧洲可以划分为三块区域:西部、中部、东部,这种划分成为下个世纪乃至更远时期政治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这块地图表明,奥斯曼帝国、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俄罗斯莫斯科公国是东部区域的主要国家。该区域之所以看起来有点陌生,是因为那时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边境,和今天的相比要向东推移更多;另外,那时的整个巴尔干半岛包含在奥斯曼帝国之中。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差异,奥斯曼的土耳其人和莫斯科人被其他欧洲国家孤立了,整个欧洲东部地区被原始的经济、稀少分散的人口、松散的政治组织(奥斯曼人除外)以及根深蒂固的内部民族分裂所掣肘。在欧洲中部,相比于其他国家,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历来是欧洲的商业和文化的领导者,直到16 世纪初期,一些事件的发生破坏了欧洲中部的政治架构。在15 世纪90 年代以及16 世纪20 年代,意大利的政治体系被法国、西班牙以及德意志的入侵者破坏殆尽,同时,1520 年至1555 年间,神圣罗马帝国也由于内战而陷入瘫痪,1555 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Augsburg Peace Settlement)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1559 年的欧洲地图显示,当时的欧洲中部看起来十分奇怪,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吞并了今天* 的民主德意志和联邦德意志、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地区、波兰、意大利以及欧洲西部的低地国家。但该帝国并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国家,它由300 个不同的政治组织构成,这些组织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形成联盟。因此,欧洲中部政治上具有特殊性,并处于分裂状态。与之相反,在欧洲西部,主要的大西洋国家西班牙、法国、英格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经获得了凝聚力,集聚了实力。地图显示,除法国的东部边界向西缩进,尼德兰还没有分裂为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外,这部分区域与今天相比没有多大变化。1559年,大西洋沿岸国家已有了相当强的国家认同感,在地域辽阔、人口密集的领土范围内,国王在各自国家的政治组织中行使主权。此外,这些国家还拥有具有凝聚力的语言和民族意识。

  划分三块区域的重要性在于,欧洲西部是该区域的政治中心和重心。到1559 年为止,西班牙和法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在紧接着发生的宗教战争期间,英国和尼德兰可谓是后起之秀,而主要的中东部帝国和王国仍然组织松散,积贫积弱。经济上也是如此,大西洋沿岸国家占据了第一梯队,这些国家的商人是当时最成功的商人,主宰着繁荣的、不断扩张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与此同时,德意志与意大利的贸易和工业中心已经萎靡,欧洲东部的农业发展也出现了停滞。政治和经济的成功也反映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大西洋沿岸国家的人民成为欧洲文化的代表。因此,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在欧洲西部。

  1559 年,即使是在欧洲西部最繁荣的地区,也依然受制于原始的生产技术,财富远远低于需求。于是,整个社会以一种极为不民主的方式运行着,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在社会等级的顶端,少数的贵族领主垄断着大多数的政治权力、社会特权和财富;而在社会的底层(可以说占七分之六的人口),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勉强维持生计,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从事技能工作、拥有财产以及享受生活。然而,这种等级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在欧洲中部和西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商人和律师与领主们就财富和地位展开了竞争,与此同时,身份卑微的店主和工匠也企图分一杯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16 世纪晚期至17 世纪,大多数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城镇阶级,在数量和实力上都取得了大规模的增长。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他们失去了土地;在欧洲东部,他们的力量仍然微不足道。然而,即使是在欧洲西部,一个进入上流社会的商人与既有领主绅士之间的社会鸿沟依然大得惊人。绅士本人并不从事劳动,而他们却有数目众多的仆人为他们工作。于是,他们把时间花在娱乐、战斗和狩猎上。他们挥霍无度,生活方式与下层人民截然不同,好像自己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物种。由于土地稀少而异常珍贵,领主绅士故意挥霍一部分耕地,将它们建成鹿园和休闲花园,并通过将爵位和财富遗赠给子孙,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

  等级世袭原则在政治上的表现也同样引人注目。无论在哪里,贵族都主导着政治舞台,并将他们的权力一代代延续下去。在所有大国中,受到上天庇佑的王子、君主或帝王管理着贵族体系。在神圣罗马帝国、教皇国和波兰这三个君主政体国家,统治者由少数“选帝侯”选举产生。而在其他地方,贵族头衔是世袭的,它是一种形式的财富,由当权者传给下一代。显然,这一体系无法确保人才的延续:一个强大的国王可能会被他强大的儿子所替代,如1556 年在西班牙所发生的情况;或是一位不称职的女王可能会被她才华横溢的姐妹取代,如1558 年英格兰所发生的情况;或是一位中庸的君主位置可能被他更为衰弱无力的儿子继承,如1559 年法国发生的状况*。

  还有另一种重要的政治趋势,以当时地位最为高贵显赫的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为例。1559 年欧洲地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多元化、大面积的领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腓力二世(Philip Ⅱ),是12 块欧洲不同领地、几处北非据点和辽阔新大陆帝国的世袭统治者。他的叔叔,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Ⅰ),是13 块领地的世袭统治者,此外,他还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力二世和斐迪南一世两人统治的地盘加起来,相当于今天14 个欧洲国家和3 个北非国家。哈布斯堡家族的君王出类拔萃,但他们看重的是家族而不是国家的权力,其统治方式阻碍了国家的发展。通过继承、联姻、战争和外交,他们收集高贵的、像项链上的珍珠一样的头衔。通过代理人,他们对每一块领土进行独立的统治。其他主要的名门望族是:瓦卢瓦家族(Valois)、吉斯家族(Guise)、波旁家族(Bourbon)、奥兰治家族(Orange)、都铎家族(Tudor)、斯图亚特家族(Stuart)、维特尔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霍亨索伦家族(Hohenzollern)、瓦萨家族(Vasa)和罗曼诺夫家族(Romanov)。它们效仿哈布斯堡王朝的模式,胸怀建立王朝的抱负,发动王朝的战争,这些战争往往给他们统治的人民带来不了任何好处。近代早期欧洲的政治体系中,建设国家和建设家族之间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新的、陌生的宗教问题恶化了旧有的、熟悉的政治问题。自马丁· 路德掀起叛乱后的40 年里,欧洲中部和西部的人们逐渐加入彼此敌对的新教和天主教阵营。此外,新教分裂成了许多相互敌对的教派:路德教派(Lutheran)、加尔文教派(Calvinist)、茨温利教派(Zwinglian)、再洗礼教派(Anabaptist)、英国国教,它们之间彼此仇视和敌对。1559 年,宗教的分布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天主教牢固地控制着匈牙利、西班牙和意大利;新教则稳固地控制着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在除此以外的其他地方,斗争仍在继续进行。在法国、爱尔兰、尼德兰、德意志南部、波希米亚、匈牙利和波兰,天主教徒的势力占了上风,但他们仍然面临新教徒强有力的挑战。在英格兰、苏格兰、德意志大部分地区、瑞士等地,新教徒的势力占据上风,但他们同样也面临着天主教徒有力的挑战。尽管情况瞬息万变,但无论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没有人愿意做出哪怕是一点点的妥协,或是求同存异。每个人都认为,宗教间的包容是不可忍受的。每一位君主都致力于宗教的统一,坚持认为自己有权力,将对基督信仰的一种特定解读,强加到每一名被统治者身上。正如我们看到的,坚定的新教徒趋向于反叛他们的天主教君主,反之,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会与他们的新教君主走上敌对道路。

  这还不是唯一的新问题。自16 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人口压力、通货膨胀加剧、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的影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口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以至于到1559 年为止,爆发于200 年前的黑死病(Black Death)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终于得到了弥补。1460 年至1559 年间,人口的膨胀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工业及商业的发展。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纪。但在1559 年以后,情形则大不如从前:人口持续增长,所有可获得的土地都已得到了开发,农民被迫在一块更比一块小的土地上耕作,失地农民只好到城镇中寻找工作;失业率增长,食品供不应求,面包价格的增速超过了工人工资的增速,乞丐随处可见。那些入不敷出的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受到饥荒和鼠疫的威胁。只要收成不好,饥荒就乘虚而入,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自爆发于200 年前的黑死病之后,鼠疫成为一种特殊的瘟疫,反复爆发,城镇贫民窟里拥挤的人群首当其冲、深受其害。我们知道,人们对伟大巫术的病态崇拜始于16 世纪60 年代,作为宗教战争时期一个最具特色的现象,它的产生并非偶然。16 世纪晚期的女巫猎人不仅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专注于异端邪说与罪恶,对魔鬼和黑魔法着迷,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迫切需求,那就是寻找替罪羊,以缓和社会灾难所带来的影响:贫穷、疾病、犯罪、饥荒、瘟疫、战时屠杀、革命巨变,以及所有我们将要考察的陷入困境的社会的所有特点,对于这些社会灾难,他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最后也是具有讽刺性的一点是:在一个充满分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至少有一个命题是每一个生活在16 世纪的男性,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绅士还是农夫,都毫无异议的,那就是女性地位的恒久卑微。她们意志薄弱,身体柔弱,在社会上属于从属地位,经济上不独立。毋庸置疑,她们在政治上没有话语权。然而,在1558 年至1561 年间,三位女性却拥有着巨大的政治权力。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成为英格兰女王,玛丽· 斯图亚特成为苏格兰女王,凯瑟琳· 德· 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成为王太后和法国实际上的统治者。约翰· 诺克斯(John Knox)在他一本著名的小册子《爆醒反抗畸形女团的第一声号角》(TheFirst Blast of the Trumpet Against the Monstrous Regiment of Women,1558)中,将男性对此现象的反应总结了出来。“一个女人统治广大男性,”诺克斯说,“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上帝意志的。在公共事务中,女人是盲目的,她们的提议是愚蠢的,决策是冲动的。”尽管诺克斯对她们进行了言辞批判,但这三位女王仍然把持了政治舞台的中心,长达30 年之久。这的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现代欧洲史(卷二):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之外的,关于一部详尽的欧洲史著作的简介,侧重于其他历史阶段和主题: 跨越千年的史诗:欧洲文明的塑造与演变(卷一至卷七) 导言:历史的深邃回响 本套七卷本的巨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景式、多维度、深入剖析欧洲自古代源起到近现代转型的宏大叙事。它超越了单一的政治或军事史框架,致力于揭示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思想变迁、文化互动与地理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了欧洲这片大陆的独特命运。本套丛书的叙事跨度极大,从史前文明的曙光,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的动荡,为理解今日世界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历史纵深。 卷一:古地中海的摇篮与古典文明的兴衰(约公元前3500年 – 公元476年) 主题焦点:文明的起源、城邦的诞生与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本卷聚焦于欧洲文明的“源头活水”——地中海世界。我们将探讨爱琴文明(米诺斯与迈锡尼)的神秘面纱,随后深入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兴起与哲思的辉煌,剖析雅典与斯巴达的对立及其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 紧接着,叙事转向罗马的崛起。从一个意大利半岛上的小城邦,如何通过军事扩张和卓越的法律体系,构建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我们详尽分析罗马共和国的制度设计、布匿战争的转折点,以及凯撒时代的共和体制瓦解与元首制的建立。在帝国盛世(Pax Romana)的篇章中,重点审视罗马的工程奇迹、行省管理以及文化拉丁化。 最后,本卷细致描绘了帝国晚期的危机: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基督教的兴起与确立,直至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寿终正寝,为中世纪的到来奠定了复杂而矛盾的遗产。 卷二:中世纪的秩序与变迁(476年 – 约1350年) 主题焦点:信仰的统治、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大学的萌芽 本卷的核心议题是“秩序的重塑”。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陷入碎片化。我们首先考察日耳曼王国的建立,以及查理曼帝国短暂的复兴,这标志着新政治力量的萌芽。 核心篇幅将用于阐述封建制度的结构——土地、效忠与保护的三位一体如何构建起独特的社会契约。同时,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唯一的普世权威,其权力如何渗透到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皇权力的巅峰到与世俗君主的冲突(如“授职权之争”)。 此外,我们不会忽视“黑暗时代”中的光亮: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伊斯兰文明对欧洲边缘的冲击与知识的输入,以及中世纪晚期(约11世纪后)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和商业的复苏,最终引向大学的建立和经院哲学的兴盛,为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 卷三:危机的时代与转折(约1350年 – 1559年) 主题焦点:瘟疫的冲击、文艺复兴的觉醒与地理大发现 本卷描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社会如何应对一系列毁灭性的危机。黑死病(鼠疫)的爆发对人口结构、劳动力关系乃至世界观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百年战争等长期冲突则重塑了民族认同和君主制权力。 关键的转折点在于“文艺复兴”。本卷深入探讨了人文主义的回归,它如何挑战了中世纪的神学框架,将焦点从彼岸转向现世,并催生了艺术、文学和科学的空前繁荣。 本卷的另一条主线是“地理大发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不仅连接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版图、全球贸易结构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最后的篇章将简要引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序曲,为卷四(宗教战争)做铺垫,但重点放在改革前的变革力量。 卷四:专制主义的崛起与启蒙的曙光(1715年 – 1789年) 主题焦点:绝对王权的确立、科学革命的深化与启蒙思想的爆发 本卷承接1715年宗教战争的余波,重点分析欧洲政治格局的重组。我们将详细考察路易十四治下法国“太阳王”所代表的绝对君主制如何达到顶峰,并对比英国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实践。 同时,科学革命的成果开始大规模应用,牛顿的体系如何重塑了宇宙观,并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强大的理性武器。本卷的核心是“启蒙运动”——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如何通过对理性、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论述,系统性地批判了旧制度(Ancien Régime)。我们分析了启蒙思想如何从沙龙走向公共领域,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实践。 卷五:革命与帝国的年代(1789年 – 1848年) 主题焦点: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拿破仑的征服与早期工业化 本卷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中心事件,剖析其深层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它如何以激进的方式摧毁了欧洲的旧秩序。我们将追踪革命从君主立宪到雅各宾恐怖统治,再到督政府的动荡历程。 拿破仑的崛起与征服构成了本卷的第二部分。他的军事天才和行政改革(如《拿破仑法典》)如何将革命理念传播至欧洲各地,同时又如何引发了反抗民族主义的觉醒。维也纳会议(1815年)的“欧洲协调”旨在恢复旧秩序,但其内部的矛盾为1830年和1848年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此外,本卷也将关注工业革命在英国的深化及其向欧洲大陆的扩散,探讨早期工业化对阶级结构、城市化和贫富差距带来的剧变。 卷六: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帝国主义的扩张(1848年 – 1914年) 主题焦点:统一战争、自由主义的兴衰与全球竞争 本卷探讨了19世纪中叶至一战爆发前,欧洲如何完成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作为俾斯麦和加富尔等“铁血手腕”的代表,将得到细致的分析,探讨民族主义如何成为国家构建的核心意识形态。 在政治层面,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贯穿始终。我们将审视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对工人阶级政治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方面,本卷聚焦于“权力平衡”的瓦解。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帝国主义竞争,对非洲和亚洲的瓜分,以及军备竞赛的升级,如何最终将欧洲推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边缘。 卷七:两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自我重塑(1914年 – 20世纪末) 主题焦点:总体战的恐怖、极权主义的挑战与冷战的格局 本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残酷的总体战经验开篇,分析了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对战后欧洲的深远影响。 核心内容聚焦于极权主义的崛起——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和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得势,以及斯大林治下的苏联模式。我们深入剖析了这些意识形态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和宣传机器,对社会进行彻底的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屠杀(Holocaust)的罪行,以及战后欧洲的瓦解(雅尔塔体系)构成了历史的悲剧性高潮。本卷的后半部分则详细考察了冷战的结构——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柏林墙的象征意义、欧洲的去殖民化进程,以及最终苏联解体后,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欧盟前身)和安全架构上面临的新挑战,为当代欧洲的处境提供了历史性总结。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上看,这本卷册厚度可观,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但厚度并不保证内容质量,我更关注的是作者的论证是否严谨,史料的运用是否恰当。在研究近代早期欧洲时,一个常见的陷阱是过度简化地将“宗教改革”视为一切冲突的唯一驱动力。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更成熟的史学视野,将经济因素、王朝野心、地理政治的考量与宗教的狂热区分开来,或者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是如何相互缠绕、互相催化的。例如,三十年战争究竟是宗教虔诚的爆发,还是德意志诸侯争夺自治权的代理人战争?如果能看到作者对既有学术观点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阐释,而非简单复述主流观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角度。

评分

我个人对那种善于将不同区域的历史进行横向比较的史学作品情有独钟。欧洲在那个时期并非铁板一块,西班牙的霸权、英国的孤立发展、德意志地区的四分五裂,以及新教与天主教势力在你争我夺中的微妙平衡,这些区域性的差异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欧洲历史进程的?这本书的书名提到了“宗教战争”,但我更想看到的是战争背后的权力逻辑。路易十四的绝对君主制是如何在与教廷的拉扯中确立其正统性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是如何逐步渗透并最终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普世性观念的?一个好的历史学者,应该能够像一位高明的棋手那样,从棋盘的各个角落看到整体的战略布局,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个卒子的得失。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框架。

评分

翻阅了前几页,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似乎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这让人感到一丝欣慰。历史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例如,在描述某一特定宫廷的礼仪或某一城市的经济衰退时,如果能辅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哪怕是关于某件艺术品或某项技术改进的描述,都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我关注的焦点是,作者如何处理“断裂”与“连续性”的关系。从文艺复兴末期到启蒙运动前夜,欧洲社会似乎在剧烈动荡中完成了对自身的重塑。这本书能否清晰地勾勒出这种过渡的轨迹?例如,科学革命的萌芽是如何在宗教压制和战争动荡的夹缝中艰难生长的?如果能将军事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融会贯通,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复杂全貌,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阅读历史书,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堆砌,把人名和日期像背诵课文一样塞进来,读完后除了记住几场战役的名字,别的什么都没留下。我希望这本《现代欧洲史(卷二)》能够避免这种窠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叙事。1559到1715年,这个时期欧洲的社会阶层、文化生活想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知道普通民众在这些“大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盲目的追随者,还是有着自己的困惑与挣扎?特别是宗教信仰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是比宏大的国际政治更贴近人心的题材。如果作者能够穿插一些当时的私人信件、日记或者艺术作品的分析,那就太棒了,这样历史的温度才能真正传递过来。否则,即便是最详尽的文献梳理,读起来也像隔着厚厚的玻璃在观察一个过去的标本,缺乏生气与共鸣。

评分

这本关于欧洲历史的巨著,光是看到“宗教战争的年代”这个标题,就让人不禁心头一紧,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火药味十足的氛围。我手边的这本,聚焦于1559年到1715年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预感到这是一次怎样的知识盛宴。我想,这段时间恰恰是欧洲从分裂走向整合的关键转折点,各种思潮的碰撞、王权的崛起与教权的衰落,想必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那些复杂的宗教冲突,比如法国的胡格诺战争,或者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纷争,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现代欧洲的政治版图。一个好的历史叙事者,不仅要能详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更要能捕捉到时代精神的精髓,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与抉择的重量。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将那些分散的战役、密集的条约背后,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变迁展现出来。

评分

买书要趁早,屯书正当时。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真的是非常非常不错的书,很厚的。。。。

评分

大部头历史著作很考验作者的社会与历史功底,比如《历史的研究》《光荣与梦想》,这书与后者类似,对二战后欧洲的六十年的社会历史梳理了一遍。这不是一般历史学家能够做得到的。当然,社会复杂,越是近的历史,对于其中社会事件的论断越要谨慎。有些观点需要经得起时间验证。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书,了解一下西方历史,赶上活动还是很有性价比,京东图书售后一直不错。

评分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虽然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星空越来越难窥见全貌,可每当夜晚来临,我总会习惯性抬头看天。星星总是不说话,偶尔闪烁,往往不见,其实我一般只能认出来北极星那种比较明亮的星。可一想到星宿和星座,就迷恋的不得了,睁着眼睛难以离开。 其实星空迷人而惑人。开智书友会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星空,因为它同样迷人而惑人,但是不同的是这里的星星会说话。

评分

读了第一部,挺好的,买。小开本

评分

正版,硬壳封面,对了解近代欧洲历史很有帮助

评分

读书节活动给力,价格实惠,物流迅速,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