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典藏版)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浩明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日记
  • 清史
  • 近代史
  • 历史人物
  • 唐浩明
  • 文化
  • 传记
  • 史学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08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486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9
字数:41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曾氏日记,尤其是他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年轻人的教科书。而曾氏日记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虑,更是今人建功立业的学习典范。唐浩明对曾国藩日记的评点也已成为今人研磨曾国藩谋略的经典之作。

全书印制精美,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版面疏朗,阅读舒适。高端设计,雅致大气,是读者重温经典的至佳版本。

内容简介

唐浩明从曾国藩的日记中精选三百余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并结合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重大事件等进行综合评点,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曾氏日记。

作者简介

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编审,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长期致力于《曾国藩全集》等湖南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并著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等。

目录

修 身

��?检身之要与读书之法

?戒 烟

?聪明日减,学业无成

��?研幾工夫最要紧

?静 坐

��?诤友陈源兖

��?倭仁读过曾氏的日记

��?愿终身私淑孟子

��?力惩简慢

��?打破患得患失关

��?与友有隙反躬自省

��?言物行恒,诚身之道

��?相疑由于自矜

��?赞人言不由衷

��?为人好名可耻

��?再次戒烟

��?父亲的教导

��?以日记修身可获好评

��?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戒烟后的痛苦

��?徇外为人无益

��?修身三件事:谨言、修容、静坐

��?以冯树堂为镜

��?一日四省

��?在应酬游戏中过了一天

��?可爱的文学青年,可丑的名心大动

��?焚香静坐

��?感悟至静之境

��?至虚即至诚

��?作诗文须有真挚情感

��?惭愧令闻在外

��?涤旧生新

��?主动送日记请师友看

��?太在意别人的毁誉

��?朋友前来为祖母拜寿

��?为浪得虚誉羞愧

��?课程表

��?欲强行见朋友之妾

��?热爱批评立即改过

��?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

��?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

��?天下事皆须沉潜为之

��?与人相处不诚

��?冯卓怀至情动人

��?当着朋友面大发脾气

?志不立则心无定向

��?日记不能后补

?旧病复发

?视为空寂反而安定

?同年团拜

?冷淡亦不足取

��?目屡邪视可耻

?与私欲血战一番

��?见年轻女人心思放荡

��?也有景况苦的官员

��?心病带来身病

��?在游荡中打发一天

��?畏友邵懿辰

��?鸡伏卵及猛火煮

��?杜诗韩文因知言养气而百世不朽

��?惭愧吴廷栋的敬重

��?处众人中有孤零之感

��?人定亦可胜天

��?不惧则骄

��?戏剧性地升官

��?家人一道随之升官

��?任性与好动

��?老氏有杀机

��?惭愧无德于民

��?为权位太尊名望太隆悚惧

��?身旁须有一伺短箴规之人

��?戒傲戒师心

��?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

��?居高位者多败于自是与恶闻正言

��?李鸿章说曾氏的短处在儒缓

��?作诗自嘲

��?不可以一事定身体之强弱

��?天性褊激

��?江西藩司有意掣肘

��?以忍浑二字痛加针砭

��?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高官巨职足以损智长傲

��?面对京察优叙的检讨

��?借请病假向朝廷表明态度

��?困境中的自勉

��?为打造银壶愧悔

��?满人高官中也有俭朴者

��?恐惧盛极而衰败

��?名心太切、俗见太重

��?在遗憾中告别人世


悟 道

��?世家之可贵者

��?领悟天地万物变化大道

��?对于“道”要做到真知笃信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

��?孔子在平凡中显伟大

��?知命而心定

��?一篇情绪伤感的日记

��?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

��?一定之风格

��?天道三恶,人道四知

��?以仁和礼管理军队

��?持之以恒

��?树人之道:知人善任、陶熔造就

��?天道恶好露

��?凉德三端:幸灾乐祸、不安命、好议论

��?君子三乐:读书、宏奖、勤劳而后憩息

��?人才靠教育与引导

��?吉地多无心得之

��?有才智者必思以自旌异于人

��?八 本

?居高位之道:不与、不终、不胜

��?创业垂统英雄与扶危救难英雄

��?求人治事之道

��?与李元度约法五章

��?自正其心以维风俗

��?古文之道:重峦复嶂又不杂乱无纪

��?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等

��?州县之道与将领之道

��?委员之道与绅士之道

��?礼物全璧,只收小帽一顶

��?写字、养生与治世之道种种

��?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

��?许振祎的阅历有得之语

��?静中细思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养气工夫:清、慎、勤

��?于尽性知命若有所体会

��?十分权势只可用五分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为保举太滥而忧虑

��?家败身败的原因

��?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

��?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常怀愧对之意

��?文学、事功与德行

��?圣哲胸怀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最为要紧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读 书


��?读书有为己为人之分

��?读杜诗有矜气

��?义理、词章、经济、考据

��?思循吏与将帅之道

��?处约者难在军中济事

��?下学上达

��?经史百家简编

��?诸子多剽袭

��?读诗以读一二家为主

��?不赞成崇宋学抑汉学

��?文章全在行气

��?古文之八种美境

��?善言德行与善为辞令

��?古诗文中最可学的八个字

?文章须有气势

��?为学之道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五言古诗有两种最高之境


国 事


��?皇家拜年

��?再次复出,扎老营于江西建昌府

��?初闻三河之败

��?回忆咸丰五年、六年的苦况

��?清官罗遵殿

��?终于盼到了地方实权

��?咸丰帝去世与八大臣辅政

��?为政事突变、为权位崇隆而恐惧

��?皇帝所赐物有可能遭太监掉包

��?朝廷颁赐的令旗王旗皆粗劣不堪

��?与幕僚商量辞谢事

��?以学造炮制船为下手工夫

��?中国能为洋人之智巧

��?皖南江南公开卖人肉

��?李鸿章杀降

��?萌长终山林之志

��?半夜得攻下南京之信

��?审讯李秀成

��?验洪秀全之尸

��?朝廷的封赏是公还是不公

��?修复江南贡院

��?曾老九奉旨开缺回家养病

��?赴皖鄂交界处作战事

��?甲子科江南乡试

��?恭亲王革职事

��?奉命充当捻战统帅

��?曾国荃参官文案

��?奉朝廷严责,心情郁抑

��?重回两江总督本任

��?施舍水灾难民

��?为李瀚章任湖督、刘崑任湘抚而喜慰

��?兄弟屡遭诘责

��?百姓皆面有饥色、身无完衣

��?晋升体仁阁大学士

��?第一次面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

��?再次被召见

��?第三次被召见

��?礼仪性地去内阁与翰林院上班

��?看望塔齐布之母

��?看望穆彰阿后人

��?向同治皇帝拜年

��?陪侍同治帝宴请外藩

��?参与朝廷大宴

��?第四次陛见

��?拟州县官厅楹联

��?赴津前为二子写遗嘱

��?力辨外国无挖眼剖心事

��?对惩治地方官一事不忍

��?因马案重回江宁

��?第五次陛见

��?第六次陛见

��?最后一次陛见

��?为慈禧太后祝寿

��?有没有同治中兴

��?湖南哥老会系曾国荃旧部


家 事

��?教九弟读书

��?欧阳夫人家世

��?治家贵严

��?为儿子订婚庚

��?诫九弟及与三女订盟

��?次子曾纪鸿

��?大夫第规模壮丽

��?默念祖父的三不信

��?听从老九之劝移营

��?兄弟谈心

��?立非常之功而疑谤交集

��?喜得长孙

��?修建富厚堂用钱七千串

��?纪鸿出天花

��?面谕纪泽戒骄

��?纪泽长女许与李季荃之子

��?唯一的照片


写 字

��?写字须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

��?字字一律与始终一律

��?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

��?守骏莫如跛

��?退回刘墉翁方纲的摹本

��?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习字思与学不可偏废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习字的路径

��?点珠画玉体鹰势龙

��?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

��?刚健婀娜缺一不可

��?每日临摹,常有长进

��?节与势

��?书法的阳德之美与阴德之美

��?着力与不着力

��?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观赏宋拓阁帖

��?内跌宕外拙直

��?龙戏鹰搏

��?楷取横势行取直势

��?强弩引满蓄而不发

��?欧虞褚李为书家不祧之祖


品 鉴


��?贵相与富相

��?鉴刘松山等四人

��?鉴王华国等四人

��?鉴陈品南等六人

��?鉴秦华祝等三人

��?鉴卢开甲等四人

��?鉴贺国秀等二人

��?鉴易开俊等二人

��?鉴杨鸣岐等三人

��?鉴萧庆高等五人

��?鉴沈宝成等三人

��?鉴王华云等四人

��?鉴丁长胜等三人

��?鉴萧浮泗、熊登武等三人

��?鉴张胜禄等三人

��?鉴周惠堂等六人

��?鉴胡松江等五人

��?鉴王春发等三人

��?鉴张光明

��?鉴贺湘洲

��?再鉴张光明等四人

��?鉴李升平,再鉴周玉堂、刘湘南

��?鉴黄万清,再鉴沈宝成

��?鉴陶日升、胡晖堂

��?鉴吴水梅、萧赏谦

��?鉴黄菊亮,再鉴彭琼英

��?鉴戴丰福,再鉴毛全升

��?鉴李佑厚、潘光前

��?鉴张恒彩等五人

��?相人十二字

��?鉴李祥和

��?贵相贤才相

��?相人口诀八句


梦 境

��?梦人得利

��?夜梦江忠源

��?夜梦父亲

��?梦见祖父与父亲

��?梦见叔父

��?夜梦孙铭恩

��?梦乘舟登山

?梦父亲灵柩发引为桌凳所阻

��?三梦刘墉

��?梦竹木环绕之处

精彩书摘

学界有晚清四大著名日记的说法。这四部日记分别为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曾国藩的日记。

现存的曾氏日记,起自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终止于其去世的当天,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四年。或许是早期的曾氏恒心不够,因宦务繁杂而有所间隔,也或许是因迁徙而遗失、因战火而焚毁等缘故,三十四年的日记中有所缺失,流传至今的文字约一百三十万言。宣统元年,中国图书公司将其手稿印行。此手稿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被其第四代嫡孙宝荪、约农姐弟带到台湾,后来捐赠给台湾政府,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六十年代中期,台湾学生书局以《曾文正公手写日记》为书名影印出版。

曾氏日记究竟因为什么缘故而受到后世的重视呢?笔者以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曾氏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曾氏出身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史格外关注。曾氏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最佳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曾氏的。他对人说:“近设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曾氏的修身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觉认真。他以圣贤为榜样,以慎独为准则,以血战之勇气,以截断后路之决心,从严要求,切实践行。常言说人非圣贤,但曾氏偏要以圣贤为目标,宣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为何要如此为难自己?原来,曾氏采取的是取法上上的策略。古人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想得其上,便只有取法上上了。正因为目标定得甚高,所以尽管曾氏终其一生并未成为圣贤,但在道德自我完善这方面,古今政治家中罕有其匹。尤其于克己自律上,在一塌糊涂的晚清官场,他应属凤毛麟角。

第三,今人读曾国藩,更多的是看重他的人生智慧与处世谋虑。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的随手所录,曾氏的这些悟道过程,便会以最初始最本色最随意的状况保留下来,因而也便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曾氏不是原创型的思想家,他也不是对理学有重大贡献的学问家,实事求是地说,曾氏只是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履行于人生事业中的经世致用者。他对道的思索与领悟,更多地体现在世俗庸常中。他信奉“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的理学真谛。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将家庭日用间的绝大学问,通过自身的体验,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真实亲切,晓畅易行。读他的日记,就如同听一位阅历丰富喜欢琢磨的智者在谈心。

第四,我们常说历史要细读,真正的历史之细,不存在于官方史册,更不存在于学者专著,而是散落在各种不经意的文字中,那里往往会透露出大风大浪初的细微涟漪、大变大故前的蛛丝马迹。曾氏的日记,偶尔会留下一些大历史里的小细节,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比如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曾氏在日记中说,朝廷颁发下来的代表王命的旗帜,居然偷窳得如同小儿玩具。朝廷再穷,也不会穷到连制作几面小王旗的银子都没有。这个细节所传达的信息是:爱新觉罗王朝气数已尽。

正因为曾氏的日记内涵丰厚、容量广博,“评点曾国藩”系列不能没有日记的评点。笔者从传世的曾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为保持一天日记的完整性,所挑选的日记整篇照录,不再删节。原文之后的评点,仍旧像过去一样,尽笔者之所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以便对该篇日记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类之前,笔者会有一篇总评,意在为读者充当引导。

当年,王闿运在宣统版曾氏日记的序言中说:“惜其记事简略,非同时人莫能知其厓涘。故闿运观之而了然,不能喻之人也。时历四纪,欲学裴松之以注辅志,则同时记录文字不备,无从搜求证明。此轮扁所以叹糟粕与!”连曾氏的好朋友一代宿学王闿运都感叹不能将曾氏日记喻之人,在曾氏去世一百四十年后,笔者以浅陋之学来评点其日记,自知离其厓涘相差甚远。好在有湘绮老人的感叹在前,想必读者会给予宽容。


晚清风云:湖湘学派的兴衰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晚清时期,以曾国藩为核心所形成的“湖湘学派”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聚焦于这一群体如何从传统的儒家士大夫,逐步成长为影响中国近代命运的实干家,并探讨他们所代表的传统智慧与时代变革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一部分:儒家理想与乱世求索 晚清的开局,是帝国面临前所未有内部危机与外部冲击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是宗教与农民的反抗,更是对腐朽中央集权体系的总性颠覆。 第一章:士人的觉醒与乡土重塑 本章细致考察了传统儒学教育体系在面对现实冲击时的困境与出路。在清廷官僚体系力不从心之际,地方士绅如何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宏大的朝堂政治,而是深入探究地方精英阶层——那些深受程朱理学浸淫的读书人——是如何被时局裹挟,被迫拿起“非常之权”。 重点分析了湘南地区的社会结构,以及在战乱爆发后,传统宗族势力如何被重组、武装,成为地方防御和新式军事力量的雏形。探讨了“义理”与“事实”之间的冲突:当圣贤之道无法直接平息战火时,士人如何以“经世济民”为名,行军事组织之实。 第二章:曾氏家族的文化基因与早期轨迹 本部分将追溯曾国藩早年的成长环境及其家族内部的文化氛围。他的教育深受“朴学”和“义理”的熏陶,这种强调个人修身、慎独、格物致知的训练,为他日后处理复杂政务和军务奠定了性格基础。 我们详细梳理了曾国藩在步入仕途后,尤其是主持湘乡团练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组织才能。这不是简单的军事指挥,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儒家伦理的实际运用。他如何通过严格的军纪、明确的奖惩制度以及对部属的“待之以诚”,成功凝聚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使得这支地方武装在短期内获得了与传统八旗、绿营抗衡的战斗力。 第二部分:湘军的崛起与近代化的试验田 湘军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力量首次系统性地超越中央官制,在平乱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然而,这种成功也埋下了中央集权削弱的伏笔。 第三章:治军之道:从宗族到职业的过渡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湘军的军事组织模式。它既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以湖南籍贯为主),又在实际运作中吸收了西方的军事知识。我们详细分析了湘军的粮饷制度、兵员选拔机制,以及不同于绿营的“寓兵于农”的模式,这使得湘军在长期作战中保持了较高的士气和生存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湘军内部“士”与“兵”的界限。许多低级军官本身就是受过教育的乡绅或秀才,他们不仅是军事指挥官,更是政策的执行者和儒家价值观的传播者。这种“文武合一”的架构,是湖湘学派实践“经世致用”的集中体现。 第四章:湘军的政治光谱与权力平衡 随着太平天国的势力被遏制,湘军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急剧膨胀。本章分析了中央(恭亲王奕䜣等)对湘军的态度演变——从最初的依赖到后来的警惕。 探讨了湘军集团如何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派系,其成员遍布洋务运动的各个重要岗位。这一阶段,湖湘学派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不居功自傲,不急于夺权”的克制上。他们深知,脱离了皇帝的授权,他们的合法性将瞬间崩塌。因此,他们采取了高度技巧性的政治平衡术,既要保障湘军的利益和地方的自主权,又要不断向朝廷输送忠诚姿态。 第三部分:洋务的先驱与体制的内耗 湘军集团的实践者们,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他们面对的挑战,不仅是外部的列强,更是内部根深蒂固的保守势力。 第五章:器物学习与道统坚守的矛盾 这一部分重点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内在矛盾。湘军的实际需求(如购买洋枪、建立兵工厂)推动了对西方科技的引进,但这种引进往往被限制在“器物”层面。 我们研究了曾国藩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等早期企业时所面临的困境:缺乏技术人才、官僚体系的掣肘以及传统士大夫对商业的轻视。湘军的将领们,尽管是技术引进的积极倡导者,但他们依然要不断地在“师夷长技”与“维护儒家纲常”之间进行论辩和自我辩护。这种内在的紧张关系,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速度和深度。 第六章:湖湘人才的西进与体制的滞后 本书详细描绘了曾国藩及其门生在洋务运动后期所主导的局势。从创建北洋水师到开拓新疆,湖湘精英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这种“人才外溢”也导致了湖湘力量的自我消耗和分散。 我们分析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实权扩张的恐惧。当曾国藩逝世后,权力真空使得湘军体系的凝聚力开始瓦解。晚清的悲剧在于,一批具有高度组织能力和现代化视野的实干家,其力量的根基(地方武装与地方信任)恰恰是朝廷最不愿放手的权力。本书认为,湖湘学派虽然成功地通过军事行动挽救了王朝的生命,但他们自身所代表的实用主义和地方自主,最终与清廷维护绝对中央集权的本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为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 结语:理想的终结与未来的分野 本书总结了湖湘学派在晚清历史中的功与过。他们是传统儒家士大夫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最强生命力,是古典伦理与现实需求结合的典范。然而,他们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最终未能跳脱出“王朝救亡”的框架,也未能彻底解决中国社会在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上的深层病灶。他们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转型的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一开始我还在犹豫,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研究汗牛充栋,多一本这样的评点,价值何在?直到我看到唐浩明对“勤”和“敬”这两个核心理念的阐释,我才茅塞顿开。他不是简单地复述曾国藩的语录,而是结合当时的时局、曾的个人际遇,去剖析这些理念如何从最初的“勉强为之”,逐渐内化为一种深入骨髓的处世哲学。比如,对于曾国藩如何处理与下属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棘手的幕僚,唐浩明的评注就非常到位,点出了那种在威严与温和之间拿捏分寸的高超手腕。那种文字的张力,让人在品味曾国藩的深谋远虑时,也忍不住拍案叫绝。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史学研究,更像是一种对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如何重生的深刻思考。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对“持续精进”的敬畏感。曾国藩的日记,记录的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自我迭代过程。他每天都在和昨天的自己较量,在与外界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秩序。唐浩明先生的评点,起到了一个绝佳的“解码器”作用,他没有试图去美化或丑化曾国藩,而是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态度,展示了“成事”背后的长期主义和内在修炼。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远比只看结果来得宝贵。我读完后,不再是简单地佩服曾国藩的成就,而是更关注他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的微小行动。这对于当今这个追求速成、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入手的时候我就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曾国藩这个人,历史上的争议就不少,他的铁腕治湘,他的“中兴功臣”身份,总让人觉得有些遥远和神秘。另一方面,能把他的日记进行评点,并且是出自唐浩明这样的大家之手,自然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干巴巴的史料堆砌,或者是纯粹的文人墨客的清谈。然而,真正翻开后才发现,这比我想象的要厚重得多。唐浩明的评点,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阅尽沧桑的长者,拉着你的衣角,在你耳边细细道:“你看,他这段话,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我仿佛置身于曾国藩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历史,而是真真切切地去体会一个古代“完人”内心深处的挣扎、自我鞭策与最终的超脱。尤其是那些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每日的起居、读书、待人接物,读来让人不禁自省。

评分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种“人味儿”的展现。我们过去对曾国藩的印象,要么是庙堂之上的楷模,要么是沙场上的将帅,总觉得离生活很远。可唐浩明的评点,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被光环掩盖的血肉。他会特别指出曾国藩在某个特定时期,比如家道中落时期的那种窘迫,对前途迷茫的焦虑,甚至是写给家人的那些略带酸楚的牢骚。这种真实感,太有感染力了。它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即所谓的“圣贤”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实际上,曾国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自己缺点的清醒认知和近乎偏执的自我管理。唐浩明对这些“人性弱点”的挖掘和解剖,让整本评点不再是历史注释,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的深度指南。读完后,我甚至觉得,原来那些遥不可及的成功人士,也曾是为生计、为前途、为内心小情绪而挣扎的普通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确实配得上“典藏版”这个名头。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疏密得当,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更重要的是,唐浩明的文字风格,那种老派文人的典雅与学者的严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引经据典,但绝不卖弄学问;他分析透彻,但又不失温度。读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曾国藩的墨迹和唐浩明的批注,在纸面上相互映照,共同完成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立体呈现。这种精心的编排和细腻的文字处理,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日记原文,变得清晰易懂,逻辑严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晚清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营养。

评分

书漂亮,纸张厚且轻白,小四字体,完美。

评分

在京东购物真的很愉快,谢谢京东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购物平台。这本书很精美,高端大气,上档次,送货很及时,服务态度好,我给京东打满分。

评分

京东自营,强烈推荐,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强烈推荐!

评分

东西很棒,物流也很快,好评!

评分

专注研究曾国藩的唐浩明先生,在冷月孤灯下创作了文学经典《曾国藩》。多年来,这部小说不断重印。二十多年来,唐浩明先生继续一心研究曾国藩,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初次修订《曾国藩》。《曾国藩》修订版增加了大量能生动体现曾氏性格的真实故事,并对文字进行了精雕细刻式的提炼和修改。

评分

厚厚的三大本,希望认真了解一下这个晚清台柱的人生智慧。纸质很好很厚。

评分

最喜欢唐浩明先生的历史小说,堪称现代版的三国!

评分

挺好的,纸质不错,送货也快

评分

心仪已久,印刷质量特别好,内容也很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