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站在企业及管理层的角度,以“开源”为红线,首先将兵家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从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广大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从我国传统军事文化中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此部分内容为本书第一篇:管理运营篇。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二篇针对有意愿参与军队建设(即军民融合中的“民参军“)的企业总结讲解了相关概念、参军政策、路径方法,障碍破解对策等,最后分析总结了国内6家典型的参军案例,为广大参军企业深度参与军队建设提供了方法参考和路径指引。本书期待为广大企业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并指导参军企业实现深度军民融合,从而为推动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关报道
2016第四届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上举行了国内首本民参军指导图书《兵商道》的首发式,为民企进入军品科研生产提供路径指引。
——解放军报11月24日第9版
推荐语
军民融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者通过翔实细致的叙述,指引了一条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的新路,同时也为民企参与军队建设提供了路径指引和方法参考。
——北京久强诚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强生
作者在上篇中援引了大量文献详实地解读了兵、商的缘起和东、西方对兵、商之道的不同理解;以时间和空间为轴,如剥蚕抽丝般细说当代兵、商领域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进取之态势。下篇则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详述未来军民融合共赢的美好场景。而对于民参军的融合,民企资格认证的取得,参与军民融合的路径等问题,作者如庖丁解牛般做了一一详解,于无声处解答了民企的诸多疑问,其前瞻性可见一斑。
——北京奥索空间科技公司总经理 席圣缨
管理运营篇
第一章兵商与兵商道
第二章兵何以用之于商
2.1兵与商的历史渊源
2.2兵与商的内在联系
2.3古今中外典型事例
第三章兵商之则
3.1坚定执着永不放弃
3.1.1小可以变大
3.1.2弱可以胜强
3.2战略决策谋定全局
3.3出其不意快速出击
3.4未战先算以算先胜
3.5保护自我生存王道
3.6精确到位精细管理
3.7灵活创新随机应变
3.8实战模拟方案验证
3.9运筹帷幄严密设计
3.10团结协作密切配合
第四章兵商之法
4.1目标管理
4.2制度建设
4.3人员管理
4.3.1以冰为鉴识人选人
4.3.2用人之长扬长避短
4.3.3尊重员工信任员工
4.3.4令行禁止严格要求
4.3.5用育结合储备人才
4.3.6团结员工情同手足
4.3.7凝聚人心激发土气
4.4执行打造
4.5财物管理
4.5.1投入成本最小化
4.5.2资本组合最优化
4.5.3资金周转快速化
4.6技术转化
参与融合篇
第五章新时代兵商的伟大机遇——军民融合
5.1军民融合的时代背景
5.2我国军民融合政策的历史演变
5.3军民融合是强军富国的必然选择
5.3.1国际潮流趋势
5.3.2国内条件成熟
5.4军民融合的主要内容
5.5军民融合的发展前景
5.5.1组织规划
5.5.2发展空间
5.5.3企业利润
第六章民企参军的发展进程
6.1军方积极探索
6.2地方主动作为
6.3民企不甘落后
第七章民企参军的制约因素
7.1体制法规存壁垒
7.2需求信息不透明
7.3审核准人高门槛
7.4投资生产有风险
7.5市场产品非主流
第八章民企参军的途径和方法
8.1熟悉规则
8.1.1相关政策
8.1.2进入方式
8.1.3“四证”办理
8.2转变观念
8.3苦练内功
8.4捕捉信息
8.5选择平台
8.5.1会议平台
8.5.2实体平台
8.5.3网络平台
第九章民企参军成功案例
9.1高德红外
9.2深圳光启
9.3雷电微力
9.4枭龙汽车
9.5陕汽专车
9.6金溢科技
参考文献
后记
评价五 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我一直关注着国家在人才培养和国防建设方面的融合性发展。《兵商道:民学军、民参军之路径指引》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军民融合”这一战略。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产业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等“软性”的融合。书中关于“民学军”的理念,让我看到了将军事素养和国防观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巨大潜力,这对于提升全民国防意识,培养适应未来国防需求的各类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民参军”的路径指引,也让我认识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如何培养能够支撑国防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如何让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军队建设,这些都是书中探讨的重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军事与民用、教育与产业、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如何更好地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评分评价二 我是一名在某军工企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日常接触到的都是相对封闭和专业的领域,对于如何让我们的技术、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以及如何吸引更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参与进来,一直有着深刻的思考。《兵商道》这本书,恰好回应了我内心深处的许多疑问。它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阐述了“民学军”和“民参军”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以及发展趋势。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类型企业在国防建设中的定位和角色分析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大型国企、民营高科技企业,还是初创型科技公司,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以及与军队科研机构合作的模式探讨,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出的“道”与“术”相结合的理念,即在遵循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际操作中的方法论,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民参军”的广阔前景,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可行的路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它对于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分评价一 这本《兵商道》如同一盏明灯,为那些渴望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契合点的人们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蓝图。我是一名对国防科技领域颇感兴趣的普通市民,一直以来都觉得军民融合是一个宏大却又有些遥远的词汇。它究竟该如何落地?普通人又该如何参与其中?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我脑海。读罢此书,我才真正理解到,“民参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多条路径实现的。书中详尽地剖析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个人或企业,如何能够融入到国防产业链中,无论是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还是后勤保障、服务支持,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可行的建议。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用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兵商道”的真实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与军队进行有效沟通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我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个人价值与国家战略相辅相成的可能性,激发了我深入了解国防工业、甚至未来可能参与其中的热情。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它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壁垒,让我对“民参军”有了全新的、更具体的认识。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名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动态高度关注的普通公民,我一直觉得“军民融合”这个概念虽然重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更谈不上如何实际参与。《兵商道:民学军、民参军之路径指引》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一宏大主题展现在我面前。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民学军”和“民参军”的奥秘一一揭示。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技术和产品,都与国防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拥有的知识、技能,也同样可以在国防领域找到用武之地。书中对于如何理解军队的需求、如何匹配自身的能力、以及如何 navigating 复杂的军工体系,都有非常细致的讲解。我尤其喜欢它对“商”与“兵”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如何将商业逻辑与军事需求巧妙地结合,从而实现共赢。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民参军”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看到了普通人参与国家国防建设的无限可能,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它激发了我对国家安全和科技创新的更多思考。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民参军”的行动指南,对于我们这种刚刚起步,想要进入国防领域的初创科技公司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们有技术,有想法,但对军队的采购流程、标准、以及合作模式完全不了解,走了不少弯路。《兵商道》这本书,从“民学军”的基础认知,到“民参军”的落地路径,都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梳理。书中对于如何建立与军队的信任、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对接、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都有非常具体的建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军民融合”的商业模式设计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作者对政策解读的精准,对市场趋势的把握,以及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判,都做得非常到位。这本书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进入国防领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战略性的规划、精准的定位和持续的努力。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给了我们方向,绝对是每一个有志于投身国防事业的民营企业,都应该反复研读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