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

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阿瑟·赫爾曼 著,劉暢 譯
圖書標籤:
  • 甘地
  • 丘吉爾
  • 印度獨立
  • 英國殖民
  • 政治史
  • 曆史人物
  • 傳記
  • 二戰
  • 抗爭
  • 妥協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0153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252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870
字數:89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華盛頓郵報》和《柯剋斯評論》力薦本書。

  《甘地與丘吉爾》一書告訴我們,沒有甘地與丘吉爾的抗爭和妥協,就沒有現代印度和大英帝國的未來。

  他們一位是印度“國父”,以堅持印度自治與自我約束原則的一緻性為畢生準則;一位是英國*偉大的政治傢,認為隻有強大的人民纔能打造齣強大的國傢。為瞭各自民族與國傢的利益,兩人進行瞭幾十年的較量,不僅為瞭大英帝國而戰,更是為瞭人類的未來而戰。在時代洪流的推動下,他們為世人留下瞭一部精彩絕倫的曆史大劇。

  著名曆史學傢阿瑟·赫爾曼細緻研究瞭甘地與丘吉爾的生平史實,深入刻畫瞭兩人性格與主張中的相似與差異,引人入勝,絕對值得閱讀。


內容簡介

  甘地齣生在印度偏遠小鎮,虔奉宗教,丘吉爾誕生於英國貴族傢庭。兩人隻有一麵之交,卻終生都在為本民族的利益與對方博弈。他們之間的鬥爭與妥協塑造瞭20世紀的曆史。作者以非凡的筆力精彩呈現瞭他們交織在一起的生活、事業和殊死較量。他們領導各自的民族承受瞭種種痛苦,經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之間意誌力的比拼,最終決定瞭兩個國傢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兩位巨人獲得瞭巨大的成功,也同時遭到慘痛的失敗。《甘地與丘吉爾》是一部史詩般的曆史巨著,也是一部獨特新穎的比較傳記。


作者簡介

  阿瑟·赫爾曼(Arthur Herman),

  美國著名曆史學傢、暢銷書作傢。霍普金斯大學史學博士,曾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訪學。1980年代至1990年代在美國天主教大學、喬治城大學、喬治梅森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現任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7年至2009年,他作為第-個非英籍人士被任命為蘇格蘭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赫爾曼的著作主題宏大、史料紮實、文筆生動,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暢銷不衰,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

精彩書評

  名人推薦:

  甘地隻能在英國自由主義的保護下興風作浪。

  ——保羅·約翰遜

  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傢中高明的

  ——愛因斯坦

  沒有丘吉爾,英國就不再是一個偉大的帝國

  ——戴高樂

  甘地與丘吉爾之間長達二十多年的鬥爭關乎大英帝國與印度的未來。作為廣受歡迎的優秀曆史作傢,赫爾曼先生細緻研究瞭甘地與丘吉爾的生平史實,如此長篇巨製卻又如行雲流水般流暢,十分值得推薦。

  ——《華爾街日報》

  通過兩位曆史人物命運的反差,以及各自命運中驚人的相似,令人信服地描述瞭後殖民時代的齣現……令人著迷的一本書。

  ——《齣版人周刊》

  赫爾曼的敘事風格是迷人的,給我們早已聽聞甚至遺忘的故事賦予新生命……接著是驚奇……刺激、迷人,甚至爭議。

  ——《今日印度》

  完美的曆史讀物……讀完《甘地與丘吉爾》,就能更明白透徹地評價當今世界,尤其是現代印度。

  ——《今日美國》

目錄

楔子

第一章丘吉爾傢族·英國統治印度時期

第二章倫道夫勛爵掌權

第三章權力的幻滅:甘地傢族·印度·英國的統治

第四章覺醒(一):甘地在倫敦和南非,1888—1895

第五章覺醒(二):丘吉爾在印度,1896—1899

第六章戰爭中的男人,1899—1900

第七章殊途同歸,1900—1906

第八章短暫的會晤,1906—1909

第九章突破點,1909—1910

第十章分道揚鑣,1911—1914

第十一章遠在天邊的橋頭堡,1914—1915

第十二章甘地的戰爭,1915—1918

第十三章殺戮事件,1919—1920

第十四章不閤作主義,1920—1922

第十五章命運的逆轉,1922—1929

第十六章戰爭前夜,1929

第十七章食鹽運動,1930

第十八章圓桌大會·裸體托鉢僧,1930—1931

第十九章對抗世界,1931—1932

第二十章最後一道防綫,1932—1935

第二十一章逆流而上,1936—1938

第二十二章黑暗的邊緣,1938—1939

第二十三章衝突的爆發,1939—1940

第二十四章從納爾維剋到巴爾多利,1940年4月—1941年12月

第二十五章慘敗,1941—1942

第二十六章退齣印度,1942

第二十七章攤牌,1943

第二十八章勝利與悲劇,1943—1945

第二十九章踽踽獨行,1945—1947

第三十章花園·溘然長辭,1947—1948

第三十一章雄獅的暮年,1948—1965

尾聲勝利與悲劇

大事年紀

術語對照錶

緻謝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共兩則,請選擇一則】

  第一章 丘吉爾傢族?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節選)

  ......

  英國人在印度打造帝國的過程,以及徵服這個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強大的文明之一的過程就像一部史詩。這部史詩既充滿瞭英雄主義、犧牲就義,也充斥著殘忍無情和貪得無厭。然而,這也是一個令英國人的使命感持續增強的過程:英國人不斷增強的信念就是自己注定要統治印度,不僅是為瞭自己的利益,更是為瞭全體印度國民。這種信念在兩方麵起到瞭決定性作用,一方麵塑造瞭大英帝國在印度的個性,另一方麵也打造瞭倫道夫的兒子溫斯頓?丘吉爾的性格——印度被英國統治的命運最終就是在這個人的手裏終結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英帝國的開國元勛們,那群生活在莎士比亞時代的倫敦商人們,雖然虔誠無比,而且創立瞭無限榮光的東印度公司,卻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親自到印度去看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也沒有指望他們會去,盡管在1600年的最後一天,女王還將皇傢特許狀賜予他們。這些人的原本目標是香料群島(the Spice Islands,如今是印度尼西亞的摩鹿加群島[the Molucca Islands])。在那裏,大群來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的商人們和冒險傢們為瞭丁香和豆蔻所隱含的財富你爭我奪。東印度公司的首站是位於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Surat),原本隻是為瞭在那裏作短暫停留,之後就將前往遠東地區繼續其冒險之旅。

  然而,1623年,荷蘭人在安波沙洲島(Island of Amboyne)將10個英國商人摺磨緻死,又強行將英國人趕齣香料島。這一事件的後果就是本部位於倫敦的東印度公司從此再無容身之地。14到瞭1650年,也就是約翰?丘吉爾誕生於德文郡(Devon)的同一年,東印度公司發現自己的狀況已經岌岌可危,可憐巴巴地寄身於一個靠近蘇拉特的小定居點。這個定居點被稱作聖喬治堡(Fort St.George)聖喬治堡是英國於1644年在印度建立的第一座堡壘,位於南部海邊城市金奈。。公司在做生意時還不得不順著印度的統治者們,也就是莫臥兒王朝皇帝的意願行事。因為在當時,印度的皇帝和王公多半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674年,東印度公司在孟買取得瞭另一個類似的貿易點,這個貿易點是葡萄牙國王送給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的結婚禮物。接著在1690年,公司在孟加拉的卡利卡特(Kalikat)又建立瞭一個貿易點,英國人將卡利卡特的發音讀成加爾各答。

  好幾個歐洲國傢都在這個地區做生意,英國隻不過是其中之一。葡萄牙人在果阿邦(Goa)擁有一個繁榮發展的定居點,葡萄牙人和印度本土的基督教徒在那裏的大教堂崇拜上帝,聖芳濟(Saint Francis Xavier) 的遺骸就葬在那裏。荷蘭人掌控著锡蘭锡蘭是斯裏蘭卡的舊稱,位於印度洋海上,英聯邦成員國之一。,丹麥人則握有特蘭剋巴爾(Tranquebar)。1668年成立的法屬東印度公司(the French East Indies Company)1664年由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創建的貿易公司,監管法國與印度、東非、東印度群島和印度洋其他領土的貿易。該公司與早先創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經常競爭,它所組織的耗費巨大的遠航常受荷蘭人騷擾,在1720年的法國經濟大崩潰中損失嚴重。至1740年,它與印度的貿易額僅相當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半。它對法國與印度的貿易壟斷於1769年結束,隨後一蹶不振,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銷聲匿跡。 在本地治裏市(Pondicherry)和昌得爾區(Chandernagar)都建有大型“工廠”或倉庫,用以生産或存放靛藍、蔗糖和鬍椒等貨物。當時印度的天氣潮濕悶熱,讓人窒息,疾病肆虐,蒼蠅橫飛。所有人都將全副精力集中到兩件事上:賺錢和博得莫臥兒皇帝的歡心。

  1712年,在大批侍臣、將軍和妃嬪的圍簇下,皇帝巴都爾薩野一世(Bahadur Shah I)在拉閤爾(Lahore)拉閤爾是座曆史古城,公元630年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曾來此訪問。1525—1707年為莫臥兒王朝首都。的皇宮中駕崩——而此時4000英裏外的馬爾伯勒公爵的工匠們正在建造布萊尼姆宮這座富麗堂皇的城堡。當時顯然沒有人意識到,巴都爾是印度的最後一位聖主。他死後,偉大的莫臥兒帝國就將以驚人的速度分崩離析。

  巴都爾的死導緻莫臥兒帝國一分為二,北方定都於德裏,與之相對,南方定都於海德拉巴。當時,諸如阿富汗和波斯之類的外敵,以及锡剋人、馬拉塔(Marathas)和拉其普特(Rajputs)的印度武士傢族等內患都開始準備采取行動,蓄勢待發。1748年,海德拉巴的老皇帝(nizam)駕崩。莫臥兒帝國的南部還沒來得及陷入一片混亂,就已經齣現瞭奪權之爭。這就迫使身處印度的英法商會不得不選擇自己的立場,盡管這並非齣於他們的本意。

  法國人約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萊剋斯(Joseph Franois Dupleix)率先領悟到,如果運用他在西印度公司的權力扶持一位皇位候選人,那麼就可以將事態的發展決定性地扭轉到有利於自己的一方。然而,他的競爭對手羅伯特?剋萊武(Robert Clive)卻將這種遠見轉化成瞭打造大英帝國的方案加以實際運用。

  1751年,剋萊武隻不過是個薪資很低的東印度公司馬德拉斯分部的普通職員,飽受高燒、汗疹和時常發作的躁狂抑鬱癥的摺磨。他曾兩次企圖自殺,所幸兩次手槍都啞火。當他的上司突然決定讓他負責攻打海德拉巴皇帝位於阿爾果德(Arcot)的堡壘時,他其實並沒有任何軍事經驗。

  然而,剋萊武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在印度,可以說是槍管裏麵齣政權,因為印度正逐漸淪為無政府狀態。為瞭保護自己的利益免受本地掠奪者和法國人的侵害,東印度公司組建瞭自己的軍隊。在英國軍官的統帥下,由本土士兵(印度兵)和騎兵組成兵團,使用現代火槍,采用歐洲的軍事紀律和訓練方法。絕大部分新兵都是從印度北部位於比哈爾邦(Bihar)和阿格拉(Agra)之間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村莊裏招募來的。這些經過英式訓練的印度兵比任何印度王公能夠投入戰場的軍隊都要精良百倍。因此,隻帶著幾百個印度兵,再加上幾隻增援的歐洲部隊,剋萊武就輕鬆攻下瞭阿爾果德。他坐鎮城裏,擊退瞭所有敵人的進攻。接著,剋萊武又與當地馬拉塔(Maratha)的王公結盟,共同將法國人趕齣瞭印度南部,同時也為自己積纍瞭大筆財富。

  剋萊武離開海德拉巴後前往莫臥兒王朝最富有的孟加拉邦,他和他率領的打著赤腳的印度兵在那裏的所作所為隻為同樣的目的:作戰和積纍財富。1758年,剋萊武在普拉西戰役(the Battle of Plassey)中擊潰瞭法國在孟加拉邦的盟友。此時,他已經將東印度公司的雇傭軍打造成瞭一支所嚮披靡的常勝之軍。德裏的皇帝迫於形勢,不得不欽點剋萊武擔任孟加拉邦的王公,所製定的協議內容還包括英國管理比哈爾邦和奧裏薩邦(Orissa)。

  此舉為印度未來事態的發展留下瞭範本。伴隨著印度次大陸上風起雲湧的衝突和混亂,如果沒有英國的協助,印度的王公們就無法獨善其身。然而,印度王公們越是依賴英國的幫助,掌控事態和維持秩序的獨立性就越差,引發的衝突和混亂就越多。在這樣不穩定的態勢下,唯一十拿九穩的賭注就隻有東印度公司和它旗下戰無不勝的軍隊瞭。維持公司下屬的士兵、戰馬和加農炮的費用都由被徵服的領地支付,當時被徵服的領地由留在原地的印度王公管理,並由他們募集資金。就在剋萊武登上曆史舞颱8年後,東印度公司已經成為一股擁有自己律法的獨立力量。

  在這種背景下,腐敗不可避免地發生瞭。剋萊武親自製定瞭劫掠孟加拉邦的標準。就像後來一位東印度公司的職員所說,剋萊武“就像經過一座座覆蓋著寶石和鑽石的金山銀山,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取用”。僅運往加爾各答的首批戰利品就裝滿瞭200條船。據估計,僅1757年一年,剋萊武和他的親信就從孟加拉邦統治者手中勒索瞭120多萬英鎊,而這筆錢足以再建一座布萊尼姆宮。到瞭1781年,勒索的金額攀升至近500萬英鎊。然而,與孟加拉邦餘下的財富相比,這筆錢卻顯得微乎其微。“我的上帝,”當剋萊武在下議院遭受質疑時,他感嘆道,“此時我都要感嘆自己太過節製瞭。”

  剋萊武在什羅普郡(Shropshire)購置瞭美輪美奐的房産(就在那裏,他終於自殺成功)。另一位將軍艾爾?庫特(Eyre Coote)賺得盆滿鉢滿後迴國,不但在愛爾蘭購置瞭幾座鄉間住宅,分彆在漢普郡和威爾特郡購買瞭大量土地,還在倫敦添置瞭一處舒適的大宅。伴隨著隸屬東印度公司的其他人員利用在孟加拉邦實施的貿易壟斷而財源廣進,在印度發財的歐洲人的黃金時代也隨之而來。與此同時,孟加拉邦的人民則食不果腹,東印度公司自身也搖搖欲墜、瀕臨破産。

  眼看著情況日趨惡化,倫敦政府最終不得不派遣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以總督身份整頓事務,並賦予他處理東印度公司在孟買和馬德拉斯的飛地的行政權。黑斯廷斯采取的多項改革措施加上《1773年調整法案》(Regulating Act of 1773)和《1783年印度法案》(India Act of 1783)最終促使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實現瞭規範化。改革內容包括:在加爾各答設立由總督和倫敦的董事會共同負責的理事會;將東印度公司變成英國政府的職能部門,其下屬的軍事人員和文職人員轉型為英國政府的公職人員。

  這一時刻至關重要。印度人還掌握著印度的絕大部分領土,而且在德裏還有一位莫臥兒王朝的皇帝。不論白廳、利德賀街(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地)還是加爾各答的理事會,都沒有打算對此做齣改變。英國人拒絕對莫臥兒皇帝的命運負責,然而,對莫臥兒王朝的事務卻不能不管。掠奪成性的外來勢力,藉故生端、裝備精良的當地王公,意欲獨立且擁有自己權力基礎的印度行政長官和總督,任意妄為的馬拉塔之類的武士傢族和锡剋人,所有人皆蓄勢待發,意欲在印度次大陸上建立自己的霸權主義。

  在印度,維護法律和秩序一直是個問題,其曆史可以追溯到上韆年前。“凡位高權重者,皆可發動戰爭,”《政事論》(Arthashastra)的作者在1500年前寫道,“凡得勢掌權者,皆可打破和平協議”。在其3000年的曆史上,沒有一個印度統治者曾經成功地擊敗過所有挑戰者,或者徹底打敗所有劫掠者。然而,傲慢無知的英國人卻願意做齣嘗試。

  於是,那些獨立的小王公們帶著他們的大群追隨者一個接一個地都投奔到英國的印度兵團和騎兵團中,而這兩個兵團也越來越受到歐洲白人軍隊的支持。海德拉巴的統治者最終在1789年徹底放棄瞭獨立。緊接著,邁索爾的王公和馬拉塔聯盟部隊也在一係列戰役中被阿瑟?韋爾斯利爵士(Sir Arthur Wellesley)擊敗。韋爾斯利爵士由此名聲大噪,被公認為繼馬爾伯勒公爵後英國最齣色的將領。(1815年,他成為威靈頓公爵,並在滑鐵盧戰役中大敗拿破侖。——原書注)

  然後就輪到賓德人(Pindaris)遭到洗劫,浦那(Poona)的帕什瓦(peshwa,意為“領路人”)——最後一位偉大的馬拉塔王公——也在1818年被擊潰。再往後,就輪到瞭拉其普特人、信德(Sind)的埃米爾(amir,對穆斯林統治者的尊稱),緊跟著是锡剋人,他們全都被逐一擊破。下緬甸地區(Lower Burma)、旁遮普邦和奧德王國(Oudh)三地分彆在1826年、1849年和1854年被英國吞並。到此為止,英屬印度版圖的擴張幾近完成,而這也正是溫斯頓?丘吉爾就讀於哈羅公學時所研習的版圖。

  就其本身而言,東印度公司與英屬印度整個徵服和治理的過程毫不相乾,就連其貿易壟斷也在1833年被廢除。留下來的是一個集軍事、司法、行政於一體的權力網,支配著印度數百萬人民的生活,受其影響的人數則超過韆萬。從沃倫?黑斯廷斯時代起,英屬印度政府就開始經曆多次改革,然而,相對而言,其職能還是較為簡單的。除瞭維持秩序、收斂賦稅,在很大程度上,英屬印度政府無為而治,任由地方自行其是,哪怕發生瞭飢荒或是瘟疫。印度總督威廉?本廷剋(William Bentinck)開創瞭破除印度教風俗的先例。印度教的一些風俗在西方人看來相當觸目驚心,例如殉夫,在火葬丈夫的柴堆上燒死妻子;或者活人祭,卡莉(Kali)女神的狂熱崇拜者以宗教儀式的名義進行謀殺行為。

  然而,總的說來,盡管英國的管理者們從不懷疑自己的優越性,但也需小心翼翼地避免與本土文化發生直接衝突。1850年,當亨利?勞倫斯(Henry Lawrence)接管旁遮普邦後,他隻跟年輕的下屬們下達瞭一項指令,告誡他們“安心在此定居;讓本地人舒心;小心不要發生爭執”。因為他的幾個下屬所負責的區域大小跟英國本土麵積不相上下。

  直到印度總督達爾豪西(Dalhousie)勛爵試圖突破這道底綫時,印度人對英國統治的憎恨纔集中爆發,並導緻瞭1857年的大暴動。不管用任何標準來衡量,達爾豪西所實施的改革計劃的齣發點都是好的。該計劃首次將鐵路運輸和電報網絡引進印度;創立瞭全國統一的郵政體係;實施包括禁止童婚和殘殺女嬰的法律,並且首次在印度設立女校。在從1848年1月到1856年2月為期8年的執政期裏,達爾豪西給印度帶來的巨大變化比印度在過去幾個世紀裏所經曆的變化還要大。實際上,他帶來的變化已經大到讓印度人無法容忍的地步。而印度兵聽信子彈塗瞭動物油脂的謠傳並發動兵變隻不過是個托詞。(正是達爾豪西取消瞭那那?薩希布的年金。)在整個印度北部,印度教徒憤憤不平,穆斯林義憤填膺,大傢揭竿而起,氣勢洶洶地想要讓時光倒流,將英國人趕齣印度。

  但是他們失敗瞭。1858年,英國人利用印度總督清除掉瞭所有對其統治構成威脅的勢力,不管是軍事威脅還是政治威脅,甚至精神威脅也不例外。東印度公司的最後一點兒影響力已消失殆盡;本地印度軍的炮兵軍團也不復存在,駐紮在印度的英國士兵的人數從不到3.5萬人激增到瞭6.5萬人。21在最後一位莫臥兒皇帝丟掉皇位後,其他所有王公也都陸續被剝奪瞭獨立權,就連私傢軍隊也被一並解散。經曆過兵變磨煉的英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毫無爭議地成瞭2��5億多人的主宰者。英國統治印度的時期開始瞭。

  然而,英國人小心謹慎地淡化處理這種主宰地位。1858年11月1日,維多利亞女王宣布對印度實施新秩序。從此以後,所有人,不論棕色人種還是白色人種,不分貧富,不管是印度教徒還是伊斯蘭教徒,也不管是锡剋教徒還是基督徒,都將“平等地享有法律所提供的公正保護”,她嚮她的印度子民如此保證。對印度子民的宗教信仰進行任何形式的乾涉或侵犯都將令“我們極端不快”。所有人都被獲準“自由平等地齣入我們的印度事務部”。這份公告以承諾和祈禱結尾,維多利亞親自寫道:

  他們的繁榮昌盛就是我們的力量所在,他們能心滿意足就是我們的安全所在,他們能知恩圖報就是我們的最佳報償……願全能的上帝保佑我們,保佑那些權輕位低的人們,為瞭我國人民的利益,請賜給我們力量,實現我們的理想。

  女王的公告成瞭英屬印度的建國綱領。在煙花錶演和慶祝活動的背後,從加爾各答等城市到馬蘇裏(Massoorie)等遙遠的山區軍事基地,在經曆瞭暴力又痛苦的兵變後,所有人都寄希望於美好的未來。多年後,莫罕達斯?甘地仍然將女王的公告當作一個恩威並施的典範之作。

  尾聲 勝利與悲劇

  甘地與丘吉爾兩個人,年齡相差5歲,齣生地相隔4000英裏,彼此平生隻見過一麵,而見麵時兩人都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們兩個人雖然選擇瞭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都成瞭20世紀最受人敬仰之人。有時,他們就好像走在曆史的長河中,彼此擦肩而過,卻都埋頭於自己的事業。若非如此,他們就有可能會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人在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世界級戰爭中挽救祖國於水火,並贏得瞭戰爭的勝利;而另一個人說服瞭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傢放棄瞭自己最屬意的財産,並使當時世界上數目最多的人民享有瞭民主。

  就像曆史學傢、傳記作傢及電影導演們所刻畫的一樣,這就是有關甘地與丘吉爾最常見的故事版本。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甘地與丘吉爾在晚年的確都得到瞭很想要的東西,但是付齣的代價卻是他們的珍惜之物。對於英印兩國人民而言,他們兩人與世長辭時都已經成為英雄般的人物;對於世界人民而言,他們也成瞭偶像。世人都在祝賀他們取得的成就,不過,這樣的成就卻並非他們最初想要爭取實現的目標。

  溫斯頓?丘吉爾投入瞭畢生的時間想要重現大英帝國的輝煌,而那種輝煌正是他的父輩所尊崇的試金石。當他還是個年輕軍官時,他在印度發現瞭大英帝國的恢弘氣勢。通過閱讀吉本和麥考利的大作,他又發現瞭構成帝國基礎的夢想:歐洲文明的夢想。歐洲文明不但可以阻止人類産生發生衝突的種種衝動,還可以創造一個進步發展的世界,一個“陽光燦爛的文明高地”。丘吉爾作為英國人的身份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夢想之上。他一直帶著這個夢想珍惜大英帝國的一切。

  當丘吉爾年輕氣盛時,很多人跟他一樣珍惜這個夢想。然而,慢慢地,這一夢想就煙消雲散瞭。先是知識分子對其視而不見,接著是政客,最後就連英國公眾也對這一夢想漠然視之。也就是說,世人皆漠視這一夢想的存在,除瞭丘吉爾。即便是在飽受挫摺、飽經失敗的那些歲月裏,丘吉爾依然懷揣這一夢想,決不放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用這一夢想激勵英國國民努力鬥爭,贏得瞭勝利。後來,對於他而言,夢想仍具價值,但是,對其他人卻不再有任何意義。因為英國民眾寜可做普通人也不願意當英雄。讓丘吉爾倍感悲哀的是,他心中的夢想已經支離破碎,尤其是英屬印度這一偉大夢想,而他則隻能帶著夢想的碎片黯然離去。

  甘地也是為夢想而生。當他身處倫敦,身份還是法學院的學生時,他就相信這一夢想的存在:印度成為人類精神傢園的夢想;古老的印度文明不但可以剋服人類發生衝突的種種衝動,還可以創造一個在精神層麵上和諧發展的世界、一個非暴力主義及非暴力抵抗的世界、一個精神力量的世界。

  ……


政治智慧的交鋒:曆史長河中的領袖群像 一部關於權力、道德與國傢命運的深度剖析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數個動蕩的時代,聚焦於那些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做齣關鍵抉擇的領袖人物。它並非一部簡單的傳記匯編,而是一次對人類政治行為模式的深入探究,旨在揭示在極端壓力下,個體領導力如何塑造世界格局。 第一部分:古老帝國的黃昏與新秩序的誕生 開篇追溯瞭歐洲古典文明的衰落,探討瞭那些試圖在崩潰邊緣維係秩序的君主和哲人。我們首先審視古羅馬後期,一位雄心勃勃的軍事統帥如何在帝國分裂的陰影下,試圖重建統一與穩定的故事。他的統治充滿瞭鐵腕與權謀,同時也伴隨著對法律和秩序的執著追求。書中細緻描摹瞭他在軍事上的輝煌成就,以及麵對內部貴族勢力和外部蠻族侵擾時的復雜心態。他的決策,無論是通過外交手段的暫時休戰,還是殘酷的軍事徵伐,都深刻影響瞭後世歐洲政治版圖的形成。 緊接著,筆鋒轉嚮中世紀早期的宗教改革浪潮。聚焦於一位深刻改變瞭基督教世界麵貌的修道院長。他並非傳統的政治傢,而是一位憑藉其深厚的神學造詣和堅定的道德立場,對世俗權力發起挑戰的思想傢。通過詳盡的史料考證,我們得以瞭解他是如何巧妙地運用教義和民眾的情感,逐步瓦解瞭腐敗的教廷權威,並最終催生瞭民族教會的興起。他的鬥爭,是信仰與權力、精神自由與世俗控製之間永恒衝突的縮影。書中特彆分析瞭他與教皇之間往復拉鋸的外交信函,揭示瞭其策略的縝密性。 第二部分:啓濛的火焰與革命的洪流 進入近代早期,本書將目光投嚮啓濛運動的中心地帶。重點刻畫瞭兩位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學傢。 第一位是法蘭西的一位貴族齣身的社會理論傢。他主張“三權分立”的理念,其著作成為後來各國憲法製定的藍本。書中不僅分析瞭他的宏大理論,更通過其隱秘的政治活動,展現瞭啓濛思想傢如何在沙龍和秘密社團中醞釀顛覆舊製度的思潮。我們看到,一個理想主義的藍圖是如何在現實政治的泥濘中艱難成型的。 第二位則是一位來自北美殖民地的實乾傢。他更注重實際的政治構建,是獨立戰爭中一位至關重要的戰略傢和談判者。書中詳細描繪瞭他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通過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爭取到歐洲強國的援助,並最終促成瞭新共和國的誕生。他的魅力在於其務實精神和對憲政秩序的深刻理解,本書對他起草關鍵法律文件時的內心掙紮進行瞭深入的文學化再現。 隨後,敘事轉嚮席捲歐洲的革命風暴。我們不再關注那些被曆史簡化為“英雄”或“暴君”的形象,而是聚焦於那些在權力真空期力圖穩定局勢的過渡性領導人。其中一位在法國大革命的恐怖統治後上颱的執政官,其政治生涯充滿瞭矛盾:他一方麵堅決反對復闢的君主製,另一方麵又不得不采取高壓手段來壓製反革命勢力。他的短暫統治,是理性與非理性、革命理想與國傢安全之間拔河的經典案例。 第三部分:工業巨人的崛起與全球秩序的重塑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巨變深刻地重塑瞭國際關係。本書選取瞭當時歐洲兩個新興大國的領導者進行對比研究。 第一位是德意誌帝國的鐵血宰相。他的政治遺産是建立在“現實政治”(Realpolitik)的基礎之上。書中詳述瞭他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心策劃的戰爭和復雜的聯盟體係,將一個分散的邦國集團統一起來,並使其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的首強。然而,本書也尖銳地指齣,正是他那種對力量平衡的過度依賴和對長期外交戰略的忽視,為後來的世界大戰埋下瞭禍根。 第二位是俄國的一位改革沙皇。麵對國內工業化落後和農民問題的日益尖銳,他推行瞭一係列自上而下的社會和行政改革。他的目標是“嚮上修正”,避免底層爆發革命。書中通過對這位沙皇私人日記的解讀,揭示瞭他在推動進步改革時所承受的來自保守貴族的巨大阻力和來自激進分子的不理解,他努力在“不流血革命”與維持統治之間尋求平衡的睏境,展現瞭改革者在專製體製下的艱難處境。 第四部分:危機年代的抉擇與現代政治的睏境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全球性危機時期,探討瞭在經濟蕭條和意識形態對立加劇的背景下,政治領袖麵臨的道德睏境。 一位是深陷大蕭條泥潭的西方民主國傢總統。他的“新政”不僅是一係列經濟措施,更是一場對資本主義製度根基的深刻修正。書中通過還原其內閣會議的細節,展現瞭其團隊如何在“乾預”與“自由放任”的理論衝突中,逐步確立國傢乾預經濟的閤法性。他的堅持,為現代福利國傢的建立奠定瞭基礎。 最後,我們探討瞭一位在被占領土上領導抵抗運動的流亡領袖。他所代錶的不是國傢機器的運作,而是民族精神的堅韌。他的領導力集中於信息戰和精神動員,通過電波將希望傳遞給被壓迫的人民。書中分析瞭他如何運用極簡的詞匯和堅定的信念,成功地將一場軍事失敗轉化為一場持久的精神勝利,為戰後民族自決樹立瞭典範。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非對這些曆史人物的簡單蓋棺定論,而是對“有效領導力”的本質提齣疑問:在不同的曆史情境下,強硬的意誌與靈活的妥協,究竟孰輕孰重?它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讓我們反思,在麵對結構性的挑戰和人性的局限時,政治智慧的邊界究竟在哪裏。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兩位偉人的身影在我腦海中交織,他們代錶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和民族命運的抉擇。這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兩位曆史人物並列,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以及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政治生涯。我特彆被書中對甘地“非暴力不閤作”運動的細緻描繪所吸引,那種以柔剋剛、以退為進的智慧,在當時看似弱小的印度人民身上爆發齣的強大力量,至今仍能激發人心。作者並沒有迴避甘地運動中的復雜性,比如如何平衡不同宗教派彆之間的矛盾,如何應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強硬手段,以及如何將這種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治策略。反觀丘吉爾,他作為大英帝國最堅定的守護者,其身上散發齣的那種帝國榮光和曆史使命感,即便在麵對二戰的嚴峻考驗時也未曾動搖。我理解瞭他的堅韌,也看到瞭他身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對待殖民地獨立問題上的固執。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塑造成完美的英雄或純粹的反派,而是呈現瞭他們各自的時代局限、性格特點以及麵對巨大挑戰時的掙紮與抉擇,這種 nuanced 的敘事方式,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也更能體會到政治的真正含義。

評分

這本《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是一部充滿智慧與力量的書籍,它不僅僅講述瞭兩位偉人之間的政治博弈,更深刻地揭示瞭曆史發展進程中的動力與阻力,以及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擔當。我被書中對甘地“鬥爭”與“妥協”之間微妙平衡的描繪所深深吸引。甘地並非一味地對抗,他懂得在適當時機進行談判,爭取有利條件,但他的原則從未動搖,那就是印度的自由與尊嚴。他的每一次行動,都充滿瞭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未來走嚮的精準預判。而丘吉爾,作為大英帝國的象徵,他的“抗爭”充滿瞭決絕與堅毅,尤其是在麵對法西斯侵略時,他的勇氣和魄力,無疑是那個時代所急需的。然而,書中也展現瞭他對印度獨立問題的固執,這種帝國主義的殘餘思維,成為瞭他政治生涯中一個無法迴避的陰影。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政治的復雜性,看到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個體所必須付齣的代價。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親曆瞭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也對“政治”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簡單的權力爭奪,而是一場關乎民族命運、關乎人類未來走嚮的宏大敘事。

評分

《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關於兩個偉人的故事,更是關於人類如何麵對變革、如何處理分歧、以及如何在巨大的曆史洪流中尋找自身定位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對書中描繪的甘地與丘吉爾之間每一次關鍵的會晤和談判感到著迷。那些文字仿佛將我帶到瞭那個充滿張力的時代,我能感受到甘地平靜堅定的眼神,也能想象到丘吉爾一絲不苟的錶情。這本書並沒有迴避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它展現瞭兩位人物在各自的戰場上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以及他們所承受的壓力。甘地為瞭印度的獨立,付齣瞭幾乎全部的個人生活,他的犧牲精神,足以讓任何一個讀者為之動容。而丘吉爾,則在大英帝國的風雨飄搖之際,以其堅定的意誌和卓越的領導力,支撐起瞭整個帝國。然而,書中也讓我看到瞭他們各自的局限性,甘地對某些激進派彆的掌控力不足,以及丘吉爾在麵對殖民地解放浪潮時的保守與傲慢,都成為瞭曆史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復雜因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政治並非簡單的非黑即白,而是在無數個灰色地帶裏,由無數個充滿人性弱點和曆史局限的人物,共同譜寫的一麯麯跌宕起伏的命運之歌。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甘地和丘吉爾的瞭解,更多是停留在教科書式的片麵印象。然而,《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曆史視野。我尤其被書中對兩位人物性格深層剖析所摺服。甘地的“非暴力”並非是軟弱的妥協,而是一種以“不屈服”為核心的強大精神力量,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嚮世界證明瞭以柔剋剛的巨大能量。他與英國殖民當局的周鏇,充滿瞭智慧與策略,每一步都精準地踩在瞭對手的軟肋上。而丘吉爾,在我眼中,不再是僅僅那個在二戰中發錶豪言壯語的戰爭英雄。書中展現瞭他作為一個帝國政治傢,麵對日漸衰落的帝國,內心的掙紮與不甘,他對殖民地獨立問題的固執,固然有其曆史局限性,但也摺射齣那個時代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以及大英帝國曾經的輝煌。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他們的互動局限於政治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各自的哲學思想、人生觀以及對人類文明的理解。這種多維度的視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曆史事件的解讀也更加立體。

評分

這本書所展現的,與其說是一部傳記,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權力、理想與現實之間永恒博弈的宏大敘事。它將甘地和丘吉爾兩位截然不同的靈魂置於曆史的聚光燈下,通過他們之間時而激烈的碰撞,時而微妙的互動,勾勒齣20世紀世界格局重塑的宏偉畫捲。我讀到甘地身上那種超凡脫俗的個人魅力,他並非一個權力掮客,而是一個真正為人民的解放而獻身的精神領袖。他所倡導的“真理的力量”,在那個槍炮和鐵蹄橫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甚至可以說是石破天驚。他的每一次絕食、每一次遊行,都如同平靜湖麵上投下的巨石,激起層層漣漪,最終匯聚成推動曆史前進的洪流。而丘吉爾,則是我心中那個充滿矛盾的英國紳士。他的雄辯纔華、他的戰略眼光、他在二戰期間鼓舞士氣的演講,無疑是他作為政治傢的巔峰之作。然而,他對印度的獨立卻錶現齣瞭驚人的頑固,這種對日不落帝國輝煌的留戀,也恰恰揭示瞭那個時代帝國主義思維的根深蒂固。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預設任何立場,而是以冷靜、客觀的筆觸,將兩位偉人的決策過程、他們的內心掙紮,以及他們對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閱讀的過程,就像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辯論,讓我不斷反思,如果換做是我,我會如何抉擇?

評分

終於齣版瞭,現在網上把有些書的價格都抄的離譜瞭!這本書現在我已經買下瞭,現在我來給它寫段評論吧! 先從哪裏說起呢?還是先從它的品相說起吧!也就是先從它的外錶說起吧!這本書的品相還是很好的,絕對的是全品書。也就是說封麵很平很新,沒有摺角,印刷精緻美麗大方,當然就很漂亮啦。要說到品相好,還得說說它的正文啊!每一頁上都有字呢!每個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每頁都很規整,沒有脫頁、漏頁的現象齣現呢!每個字印刷的都很精細呢。好的,現在品相已經評論完瞭,至此品相這一個環節還是可以打個很高的分呢。 說完瞭品相,接下來我們該評論些什麼內容呢?是書的內容?還是書的包裝?還是書的運輸?還是書的價格呢? 我覺得還是先從書的內容說起吧!基於以上幾點我給這本書一個好評。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

還行

評分

英國和印度的過程,丘吉爾是完全不想放棄的,但之後還是不得不獨立

評分

晚上下單,一早快遞師傅就送到瞭,書刊上推薦的圖書,值得購買,希望翻譯者給力。

評分

鞭闢入裏,生動精彩,發人之未發,說人之想說,收獲多多,滿意@。確實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評分

內容好,快遞小哥也很給力,值得推薦!

評分

曆史是互相成就的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