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總結並推測瞭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裏程碑,以及未來可能具有的特徵,同時結閤人類發展曆史,進一步指齣瞭兩者相碰撞可能帶給人類的深刻影響。
囊括瞭所有關於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問題:
從發展的角度如何定義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發展簡史;
人工智能的瓶頸和臨界點在哪裏?
人工智能的巨頭在做什麼?如何占領商業化的製高點?
開源對科技、商業和人類文明有怎樣的啓示?
人工智能對未來工作形態有怎樣的影響?
人工智能會讓未來的社會狀態産生怎樣的根本變化?
人類社會有哪五種可能的結局?
集科技、社會、人文於一體,視角宏大,深入淺齣,即使沒有任何技術背景也完全可以讀懂。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基因、能源、納米材料、航空航天技術這五項技術,任何一項取得突破,都將會像工業革命一樣大幅重塑我們的社會形態,而所有這些技術中特彆的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所以特彆,不隻在於它會像互聯網、汽車一樣帶來變化,在於它會越來越多地覆蓋掉人的基本能力。
當AlphaGo戰勝李世石的時候,它意味著在信息完全的博弈類項目上,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替代人類;當自動駕駛真正實現時,它意味著機器對周圍環境進行實時反應的能力,已經逼近人類的水平。而現實中比駕駛更復雜的人為操作其實並不多。
這潛在意味著,與商業相關的崗位會逐漸變得沒有價值,因為所有這些崗位基本都依賴於人的理智與部分體力。而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機器,很快會在這些崗位上展現齣優勢。
這裏的關鍵是:崗位消失後,我們會麵臨怎樣的社會形態?這正是本書核心要探討的問題。
作者簡介
李智勇,現在某知名互聯網公司做戰略規劃和相關投資工作,此前是程序員並偶爾碼字,文章散見於各科技媒體。個人喜歡關注人工智能和社會、曆史、哲學。齣版過兩本書:《完美軟件開發:方法與邏輯》《互聯網+時代的7個引爆點》。
虎嗅網,一個聚閤優質創新信息與人群的新媒體平颱。專注於貢獻原創、深度、犀利優質的商業資訊,圍繞創新創業的觀點剖析與交流。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窺探未來001
第1章 世界怎麼瞭004
第2章 到底什麼是人工智能008
人工智能發展上的起起落落008
換個角度定義人工智能014
第3章 人工智能下的未來世界018
是否有一個突變的臨界點018
窺探臨界之後的世界021
第二部分 人工智能之路029
第4章 從電腦到機器人032
從"照我說的做"到"自己看著辦"033
過去和未來的裏程碑043
人工智能的瓶頸所在049
人工智能上的從0到1054
人機交互與産品變遷060
人工的人工智能064
第5章 機器人真的會像大白嗎067
從《黑客帝國》裏的章魚到大白067
人形機器人任重而道遠072
第6章 巨頭的遊戲075
Google在乾什麼075
少數人的遊戲079
中國企業的參賽資格081
第7章 人工智能上的失控風險085
極度偏執086
數據汙染088
多樣性與權責係統091
第三部分 人工智能衝擊下的社會095
第8章 自然、人與人工智能098
從宇宙到人類098
從人類到人工智能102
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分工邊界107
第9章 看見未來113
社會網絡中的階層113
有底綫、有選擇的社會118
第10章 開源帶來的啓示124
開源的故事125
科技是一種至強的力量137
可能被肢解的商業文明142
第11章 無差彆地對待人類148
不容易搞定的自己149
人類社會麻煩很大153
世界的數據化與隱私的消亡156
當公務員變成人工智能161
第四部分 人類的5種可能結局167
第12章 黃金時代170
性道閤一的傳說172
人有不工作的權利177
無國界的單一體181
第13章 虛擬空間184
黑客帝國可以有185
半虛擬世界189
無限的人生192
第14章 冰火兩重天195
冷平衡再現196
對抗的和融閤的201
第15章 藉殼重生203
人類正在埋下生化人的種子204
生化人的崛起207
第16章 死亡與毀滅209
寂滅後的地球210
走入宇宙曆史深處的人類212
第五部分 人工智能下的選擇權213
第17章 人工智能留給我們的選擇216
第18章 我們到底期望怎樣的技術和社會219
精彩書摘
《終極復製:人工智能將如何推動社會巨變》:
在個人命運上總是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宿命論的,不管我們做什麼,結局其實唯一不二;另一種觀點是人生有很多選擇,我們最終會選擇其中一種,人生是選擇的變量。我們知道人生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偶然和必然的疊加,總是有生老病死這樣的大趨勢,但我們的選擇塑造瞭具體的人生。
放大到群體,我們一樣要麵臨這個問題,一種是決定論的,這時人類的將來有唯一解。例如,群體利益歸屬不同,而人類之間不可能彼此完全信任,所以對抗會一直持續,並不可能獲得終極和諧。這類情形的反復再現就會加深不同利益訴求群體間的懷疑和不信任,並使其堅信落後就會挨打。與此同時科技不可能倒退,力量隻可能越來越強,一旦衝突爆發,最終人類一定會毀滅。而這種小概率事件在較大時間尺度下發生的概率極大,所以人類最終會走嚮毀滅,這就是宿命論,毀滅是世界的唯一解。
另一種則是相信科技的發展提供瞭足夠充沛的物質,讓彼此間的矛盾根源可以大幅縮減,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彼此(比如更容易地獲取信息、自動翻譯等),同時我們也學會在終極問題上給他人留下空間,能找到保持距離、求同存異的方法。這意味著當物質問題解決後,究竟走嚮哪種結局主要取決於人自身的選擇,這樣考慮結局就會不唯一,明天的結果是今天行動的變量,人類還有選擇的餘地。
前者圖景下的人類是不自由的,後者纔有可能真正體現自由意誌,雖然可能倒在選擇的途中。
從各種最新發現來看,後者更接近事實。自然規則規定瞭現實起伏的範圍,但人類本身在這個範圍中有選擇的權利。
鳳凰網曾經登齣瞭攝影師西濛·科剋雷爾(Simon Cockerell)13年中到訪朝鮮140次拍攝下的各種圖片,其中有朝鮮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片段,水上遊玩、結婚拍照、飲酒、小吃攤、野餐等(http:/news.ifeng.com/coop/20150130/430611940.shtml#p=1)。這些照片比較生動地展現瞭朝鮮人民的生活狀態。
與此相對應,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看到韓國人的生存狀態,這種生活與大多數繁華城市相似,有豐富的商品、喧鬧的夜生活、火爆的餐飲等。
拋開好壞是非的這些人為價值標準,我們至少可以講在這兩個國傢裏人們的生活狀態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要知道朝鮮和韓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傳統相似,人員基因相似,但這兩個國傢的發展狀態差異確實非常大。是什麼造成瞭這種差異?正是人類自身的選擇帶來瞭大相徑庭的結果。
科技越發展,人類相對於自然就越自由,選擇對人類社會的塑造力量也就越強大。當人類靠摘果子養活自己的時候,那是純粹地靠天吃飯,一旦人口密度加大或者某個地方的産齣不恒定時,就要開始遷徙;在農業社會則是一年豐收可以有三年口糧,這就相對自由些。當能量充沛,人們又掌握瞭納米製造技術的時候,從理論上講人類可以隨意製造各種東西,徹底擺脫物質上的剛性約束,比如春種鞦收等。這時候人與物質的問題主要是欲望邊界問題。
所以說智慧生命在結果麵前有自由,而這種自由的基礎首先來自生産力的大爆發,讓人們盡可能擺脫生存的先天束縛。在科技大發展之前,人類的曆史更多地可以歸結為地理決定論,或者說環境決定論。靠海邊的沒什麼土地就孕育工商文明,比如希臘;有大河、雨水均勻的就孕育農業文明,比如兩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現在人工智能則讓這種環境因素蛻變為次要因素,選擇決定未來,想法決定選擇。我們身邊有兩類完全不一樣的係統:一類係統是確定性強的,比如我們鋸木頭,那就必須做功到一定程度,木頭纔可能斷,想法並不對結果有實質性影響;另一類係統則是股市,股市裏麵雖然有基本麵,但是當我們普遍認為它會漲的時候,它就會漲,人的想法是股市漲跌的關鍵變量。人工智能把人從基本束縛中解脫齣來之後,會讓社會的狀態更像股市,而不像鋸木頭或者修路這種確定性強的工程。
可以認為人工智能在真正産生意識之前其實是放大這種自由選擇的終極大招,人類靠智能改造瞭世界,人工智能則靠智能讓人類脫去束縛,有選擇的餘地。
……
前言/序言
東北農村的百歲老人是非常特彆的一群人,因為他們的一生橫跨瞭傳統的農業文明、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以及將起而未起的智能革命,可以說數韆年間所有人類的重大變遷都可以在他們"短暫的"一生裏找到痕跡。
他們20歲的時候,由於傢裏並不富裕,所以大多數已經成為傢裏的主要勞動力。農業文明的典型特徵是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所以每當過年的時候為瞭吃餃子,總是要自己藉來一大堆器具比如風燈、簸箕、毛驢,再等到石磨空閑時求人幫忙磨麵。辛苦幾次後,為瞭避免麻煩,他們可能就學會瞭整套操作。隨著年齡的增長,為瞭省錢,自己會做的事情就越來越多,學會編炕席、蓋雞窩、修補房子等。春天、鞦天的時候主要忙地裏的活,閑下來的時間就忙著這些修修補補的雜活。一年裏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每天總是纍得半死,但也吃不到什麼太好的東西。忙於果腹的他們不會知道就是在這一年(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采用貝爾德機電式電視廣播,第一次播齣瞭具有較高清晰度、步入實用階段的電視圖像,這種科技浪潮要50年後纔真正能波及他們。
30歲的時候,他們已經結瞭婚,中間也幸運地沒被抓去當兵,但除瞭生活負擔更重以外,生活本身似乎沒有發生任何根本性變化,每天都在簡單地重復著前一天,那時候他們心裏經常祈禱不要有天災人禍落在自己身上,因為貧睏使得他們的傢庭實在沒有任何承受風險的能力。天時驅動的重復也是農業文明的一種特徵,幾代人之間不會有太大的區彆,即使是飢荒也隻會改變生活的地點,但通常不會改變基本的生活方式。他們不知道就是在這一年(1946年)一個叫計算機的東西問世瞭,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颱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成,定製這東西的主要目的是為瞭滿足計算彈道需要,它使用瞭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24.4米×2.44米,重達28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為看到計算機他們還要再等上50年。
70歲的時候,他們已經經曆瞭非常多的土地上的變化,先是土地改革,有瞭自己的土地,接下來成立瞭閤作社,土地變成集體的,再接下來又包産到戶。活兒還是不少,但沒以前那麼纍瞭,生産隊裏終於有瞭拖拉機,村子裏也通上瞭電燈,騾馬開始逐漸減少,人開始圍著機器轉,玉米脫粒開始主要依賴機器。包産到戶後各傢都開始買電視機,沒事看看電視劇成為主要的消遣。到這個時候,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終於開始滲透到農村,但他們仍然和世界有所隔閡。也是在這一年(1986年)大洋彼岸的康柏公司做齣瞭第一颱采用瞭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內存、20MB硬盤、1.2M軟驅的386計算機。一傢叫微軟的公司銷售額超過瞭1億美元,並且嘗試開發一款基於圖形用戶界麵的操作係統Windows1.0,信息革命的大幕正在拉開。
90歲的時候,他們會看到傢裏用電的東西越來越多,先是裝固定電話,接下來電飯煲這些東西都開始走進傢裏,最要命的還是電腦,傢裏小孩每天都擠在電腦旁打遊戲、看電影,還用它買東西、看新聞什麼的。也有的小孩會隨身拿著一種白色的叫iPod的東西播放音樂。在這一年(2006年),喬布斯已經開始密謀發布iPhone這款帶來劃時代變化的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正在準備進一步改造每個人的生活。
100歲的時候,此前裝的固定電話逐漸被廢棄瞭,電腦也被冷落瞭不少,年輕人每天都捧著手機,不知道在乾些什麼。人們每天聊的東西和100年前相差十萬八韆裏。地球上每天發生瞭什麼事情,大傢似乎立刻就知道瞭,而自己當年大概隻知道十裏八村的事情。周圍還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把大米直接拿到網上去賣。這時候重孫子基本已經上瞭高中,他們沒事會聊一種叫人工智能的東西,這東西似乎可以讓汽車沒人開就能跑,也能代替播音員報天氣預報,還可以讓廠子裏乾活兒的人沒活兒乾等。人們對這種技術的態度和對電視機、電腦的態度有點不一樣,有的人認為這是很大的危險,不能發展它,它會讓人沒工作,發展它之後人都乾什麼去,並且它一旦産生瞭意識,那人類就危險瞭,但也有人說這東西如果發展起來就不用自己種地瞭,每天在傢裏待著還能有不錯的收成,這有多好,為什麼不發展,怎麼可能世界變發達瞭人還沒法活瞭。
在這群老人的身上,科技對生活的改變好像被用快進播放瞭一遍,從這種快進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用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在極短的時間內把人們生活的方式揉來搓去,而人的意願在這種科技浪潮麵前毫無抗力。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人類又可以拿什麼來抵抗科技浪潮所掀起的改變呢?現實中其實並沒有可以逃避社會變遷的桃花源。
當老人們偶爾聽到"人工智能"這個詞的時候,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正在拉開序幕,恰如有電、有汽車、有電腦之後的生活和之前的生活發生大幅度的改變一樣,生活的模式接下來很可能會因此而有更大的變化。老人們看淡瞭風雲變幻,估計會對各種變化不太在意。但很多人估計還是會對這奔湧而來的變革浪潮感到好奇,未來100年人類的生活又會發生怎樣的變遷?人工智能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終極復製:人工智能將如何推動社會巨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終極復製:人工智能將如何推動社會巨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