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科普绘本:农耕图 [0-14岁]

中国古典科普绘本:农耕图 [0-14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军晶,文 著,焦秉贞 绘,黄静 校
图书标签:
  • 农耕
  • 科普
  • 绘本
  • 中国古典
  • 传统文化
  • 农业
  • 儿童
  • 0-14岁
  • 历史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0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06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科普绘本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56
字数:46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0-14岁

它是一本古代典籍,又是一本现代意味的绘本;

它是平民布衣的日常劳动,又是历代帝王的江山根本;

它是严谨的科普知识,展示了犁、水车、织布机等简单实用的农具,又是描绘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麻雀、耕牛、猫狗、鸡等典型的中国田园小景;

它流传到世界各地,版本众多,却可能第1次能正式发生声证明世界绘本起源于中国;

它一直被奉为经典,却是第1次非常正式地被介绍给肩负传承使命的孩子们。


在这里,引用一首金波老师的童诗《不应当只记得》,和这本图画书想要表达的不谋而合:

  不应当只记得/牛奶是从奶瓶里/倒出来的/还应当知道/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牛从大草原上走来/草原很辽阔,很遥远。

  不应当只记得/苹果是从奶奶的/菜篮子里取出来的/还应当知道/苹果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树长在土地上/土地很黑很肥/泥土里还有人们的汗水。


  《农耕图》《蚕织图》各以23个步骤严谨地讲述了稻米和丝绸是怎么来的全过程,让孩子了解吃穿都是要许多的工序才得来的,让孩子获得衣食制作的基本知识。不仅如此,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后的收获和快乐,利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资源进行生活。用朱赢椿老师的话来说是让孩子们懂得“尊农惜物”,用梅子涵老师的话来说这两本书更深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农耕、蚕织这两样养活人类的劳动是美丽的、高贵的,农民是值得被尊重的高贵的职业。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科普绘本”之《农耕图》《蚕织图》是源自于宋代的《耕织图》,传世至今近千年,不仅得到历代帝王、后妃的嘉许和推崇,尤其是得到清康熙、乾隆两代皇帝的亲自题字作诗,而且还流传到世界各地,摹本众多, 在美国、英国、日本、朝鲜等国就有多种临摹本珍藏,全球共藏有至少50多个版本,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但是随着城市文明的日益扩大,孩子们都已经远远地远离了农业文明,对耕织的了解少之又少。《耕织图》的初衷也正是为了让每一代人都了解和熟悉农耕、蚕织的生产过程,因此将《耕织图》以绘本的姿态呈现给我们的孩子们,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祖上的重托。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绘本中的每一张图都是来自《天工开物》《王贞农书》和《蚕桑合编》,书中的每一幅图都是古人绘制的,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古代版画书。

作者简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出版专著《和孩子聊书吧》《让学生学会阅读》等,编著《小学生老舍读本》《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们看得见伟大的劳动吗?我们才知道伟大的人类是怎么养活的。真是好书!”

——著名儿童文学家、全国儿童绘本阅读推广人 梅子涵


“这是一本好书!”

——“世界美的书”获奖者、畅销书作家 朱赢椿


《耕织图》源自宋代,传承千年,受到文人和学者的青睐,帝王和后妃的嘉许,清康熙、乾隆均亲自为其题诗做序,是“世界上较早的农业纺织科普图册”。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 丰


农耕和蚕织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耕织图》经典地呈现了农耕、蚕织生产生活方式的生动图景,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本”。

——知名出版人 胡小罕


前言/序言


华夏记忆的田园史诗: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智慧的图文探索 本书精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瑰宝,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带领小读者穿越时空,领略这片古老土地上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我们聚焦于农业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展现出的独特技术与文化内涵。 第一章:沃土初醒——早期农业的萌芽与奠基 远古的中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本章将从考古发现出发,追溯先民们如何从采集、渔猎过渡到定居耕作的伟大转变。我们将详细描绘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生活图景,展示早期农具的演变——从石锄、石镰到早期的木制农具,每一样工具都凝聚着先民的巧思与对土地的敬畏。 陶器与粮食的关联: 陶器的发明是农业定居的重要标志。本章会通过精美的复原图,展示早期彩陶和黑陶上的纹饰,这些纹饰往往与谷物、狩猎和祭祀相关,揭示了早期社会对丰收的渴望与崇拜。我们会深入探讨粟(黍)、稻等主要作物的驯化历程,理解“五谷丰登”概念的最初形态。 水的智慧: 早期农业离不开水。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如何依赖季风与洪水?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如何利用有限的水源?本章将通过对比分析,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模式的差异性,以及先民们为适应环境所发展出的原始灌溉技术。 第二章:青铜的锻造与土地的秩序——夏商周的农耕变革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与生产力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的农业,开始与国家形态紧密结合。 井田制的探索与局限: 周代所推行的井田制,试图在社会层面建立一种稳定的土地分配与耕作秩序。本章将用图解方式解析井田的结构,并讨论这种制度对早期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会提及这种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礼制与农时: 农耕活动开始被纳入国家祭祀和礼仪体系中。从“社祭”到“祈年”,农业活动不再仅仅是生存所需,更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将配以描摹当时祭祀场景的插画,展现农耕在早期社会中的神圣地位。 农具的进步: 青铜技术尚未直接大规模应用于农具,但冶铁的萌芽已经出现。本章将重点介绍铁制农具的试用与推广,以及它们如何开始缓慢地改变深耕、除草的效率。 第三章:铁犁牛耕——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农业革命 这是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秦汉时期统一王朝的建立,也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耕的奥秘: 铁制农具的普及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将详细介绍直辕犁、曲辕犁的早期形态,并对比传统木制农具与铁制农具在翻土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一篇生动的对比图会清晰展示“深耕细作”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升。 代畜力的觉醒: 牛在农业中的地位被空前提高。如何驯化野牛,如何为役牛提供恰当的保护与管理,都是当时的重点课题。本章将描绘早期的耦耕场景,并解释“牛耕”如何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其得以投入到其他生产和建设中。 水利工程的宏大叙事: 从都江堰到郑国渠,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是秦汉农业稳定的基石。本章将以详细的工程图解,解析这些水利系统如何调节洪涝干旱,实现大面积旱地变良田,并探讨其背后的组织和管理智慧。 作物品种的丰富: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引进了更多优良品种,如对豆类的种植推广、粟和麦的改良等。 第四章:精耕细作的典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农学发展 尽管战乱频仍,但农业技术的发展并未停滞,隋唐盛世的到来,更将农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农书的汇集与推广: 本章重点介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们将精选书中关于轮作、选种、施肥的片段,通过现代化的图示进行解读,让读者理解古代农学家们对农业实践的系统总结能力。比如,书中对不同作物轮作的精妙安排,是如何在不依赖现代化学肥料的情况下,保持地力的持久肥力。 肥料学的初探: 粪肥、草木灰的使用经验积累到了新的高度。本章将展示古人如何认识到“粪能滋土”,以及他们对不同来源肥料性质的区分。 漕运与粮食流通: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粮食的调运。本章会展示运河沿线的繁忙景象,说明粮食的区域性调配,是维系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 第五章:科技的结晶与经验的传承——宋元明清的集大成 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活跃,农业生产进入了精细化、集约化的阶段。 曲辕犁的定型与推广: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者。本章将重点展示曲辕犁(直辕犁的成熟形态)的结构图,解析其如何实现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人力消耗的减少。 种植技术的精细化: 宋代已普遍推广的“间作套种”和“地膜覆盖”的雏形(如草荐覆盖保墒),显示了古人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执着追求。我们会通过图例解释这些技术的原理。 农机具的革新: 龙骨水车(踏水车)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提水灌溉的效率。本章将复原龙骨水车的运作过程,并对比其与传统桔槔在提水高度和效率上的巨大差异。 地方志中的农业记忆: 明清时期,地方志和农书记录更为详尽。我们将引用部分地方志的记载,展现不同地域(如江南的桑蚕业、西南的山地梯田)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体现中国农业的多元性与韧性。 尾声:薪火相传的农耕精神 结语部分将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尊重自然规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民以食为天”的生存哲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古老的图文中,体悟到这份与土地相连的深厚情感和不朽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一绝,色彩搭配得非常典雅,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还担心说科普绘本可能会比较枯燥,但是看到这精美的插画,我就知道这次买对了。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杠杠的,摸起来很有质感,而且油墨印制非常清晰,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看久了会伤眼睛。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人物的服饰、农具的描绘,都显得非常考究,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我女儿(小学二年级)平时对历史类的书不太感兴趣,但她对这种图画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每次给她翻开这本书,她都能自己沉浸进去,指着图画问东问西,这比我平时费劲巴拉地给她讲历史知识要有效得多。这不仅仅是一本用来“看”的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的现代设计感,让这本书在众多儿童读物中脱颖而出,绝对是值得入手的一本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凑单”的心态,毕竟给孩子买绘本太多了,总觉得内容上差不太多。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特别是那些关于古代农业生产流程的描绘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量让我感到惊喜。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连贯的场景叙事,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完整周期串联起来。这种宏观的结构把握得非常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对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与生产活动之间关系的初步认知。我尤其欣赏它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上的细腻笔触,每一幅图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古人对天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依赖。它教会孩子的不只是“怎么种地”,更是理解一种古老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提升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且富有美感的载体,这远超出了我预期的“科普”范畴。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无障碍接触”传统知识的渠道。很多高深的农业科技史或者古代社会史,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通过这样一套视觉化、图形化的表达方式,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立刻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它用清晰的对比图展示了不同季节的作物生长状态,让孩子直观地理解了“时令”的重要性。再者,对于一些可能引发安全顾虑的古代劳作场景,绘本的处理方式也十分到位,既展现了劳作的艰辛,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完全避开了可能引起负面情绪的元素。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知识性内容,转化成了一场充满美感的视觉体验,让孩子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运作的基本常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就能接触到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家长们。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家长,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文化传承上的努力。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绘本都过于强调故事性和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但这本绘本显然在学术考据上花了不少功夫。我特地对照查阅了一些古代农耕相关的资料,发现书中的场景布置、工具名称甚至是农夫的劳作姿态,都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它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伪国风”,而是真正深入到传统生活肌理中的展现。我儿子(幼儿园大班)虽然理解不了太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他能从图画中感受到那种踏实、勤劳的氛围。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窗户,让他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祖先辛勤劳作之上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这一点很适合低龄儿童的注意力跨度。它没有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砌,而是将信息巧妙地“嵌入”到画面之中。比如,当描绘播种的场景时,文字只是寥寥数语点明季节和动作,而大量的细节信息,比如土壤的处理方式、种子的大小对比,都通过插画师精妙的构图和色彩变化来传达。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非被动的“灌输”。我发现,每次我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我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隐藏在背景角落里的小细节,比如一只在田埂上休息的牛,或者一个正在修补篱笆的场景,这些都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这种留白和引导式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使得科普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毫不晦涩难懂。

评分

东西非常好,还会继续购买的。

评分

5.31的活动真是太棒了!而且快递还是那么的给力!赶上了儿童节送礼!书都很好,纸张,画面都很好,是正版!

评分

有趣味的书,推荐一下。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差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评分

还可以,小孩喜欢。

评分

看起来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很好看,希望可以多搞一些活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