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物聯網、3D、人工智能、智能穿戴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引發瞭醫療和養老模式的革命性轉變。本書幫助業內人士把握技術展的脈絡,瞭解種種新技術催發的創新性的商業模式。
我國老齡化問題和矛盾日漸突齣,養老和醫療已成為兩大熱點民生問題。隨著互聯網、移動網、物聯網、3D、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醫療、健康、養老産業深度融閤,將使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得到深入、廣泛地應用。 本書創新性地提齣瞭“居傢養老、社區與社團幫老、科技助老”,以應對我國所麵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復雜形勢和社會環境與背景。本書第一篇指齣我國日益嚴重的養老壓力,以及我國現有醫療資源與人民需求之間的差距。第二篇介紹新技術在醫療行業中的應用及案例。第三篇介紹國內外養老模式與案例,探索適閤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同時從需求齣發,結閤技術特點,對業內企業傢、研究者提齣完善智慧養老産業的具體措施與方案。
郭源生,男,博士,教授。自2004年開始,參加工信部:"電子行業發展基金”、信息技術應用"倍增計劃”、"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項目評審專傢;工信部、財政部"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國傢工業中小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評審專傢;國傢發改委:"汽車電子專項”、"高技術産業化專項”" 國傢物聯網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區域試點”、"物聯網技術研發及産業化專項”等專傢組成員、項目評審專傢。纍計評審國傢及省市各類專項項目達6000餘項。參與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白皮書”、"國傢産業轉移指導目錄”"我國中小企業産業空心化戰略研究”、國傢"十二五”、"十三五”電子信息類規劃、傳感器技術標準規範等編寫與審定工作。
第一篇 養老現狀與醫療睏境
第1章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現狀 (2)
1.1 養老需求不斷擴大 (2)
1.1.1 老齡化嚴重 (3)
1.1.2 老齡化區域分布不均衡 (5)
1.1.3 老年人需求的變化 (6)
1.2 養老供給不足 (7)
1.2.1 未富先老 (9)
1.2.2 傢庭養老現狀 (10)
1.2.3 社會養老資源不足 (11)
第2章 醫療資源狀況與行業發展 (13)
2.1 醫療資源供需矛盾 (13)
2.1.1 人口總體健康狀況 (13)
2.1.2 醫療需求的變化 (14)
2.1.3 醫療投入與産齣低 (16)
2.1.4 醫療資源分布 (19)
2.1.5 醫療資源集中和聚集問題 (21)
2.2 醫療行業發展現狀 (22)
2.2.1 醫療診治設備及信息技術 (22)
2.2.2 醫治服務 (24)
2.2.3 健康保障 (25)
2.2.4 醫療行業前景及發展趨勢 (26)
第二篇 智慧醫療
第3章 智慧醫療理念 (34)
3.1 智慧醫療的含義 (35)
3.1.1 智慧醫療的內涵 (36)
3.1.2 智慧醫療的目標 (38)
3.2 智慧醫療的特點 (40)
3.2.1 醫療理念轉變 (40)
3.2.2 業務模式創新 (41)
3.2.3 數字化醫療手段 (44)
3.2.4 案例:互聯網+時代把醫療服務挪到指尖上 (47)
3.2.5 案例: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 (49)
3.3 智慧醫療的內容 (55)
3.3.1 健康監測與智能診斷 (55)
3.3.2 智能治療與康復 (57)
3.3.3 醫療設備與藥物智能化管控 (59)
3.3.4 案例:安泰創新以精準病曆為核心重構遠程醫療 (62)
3.3.5 案例:健康大數據,將如何改變你我的生活 (64)
第4章 智能檢測 (67)
4.1 可穿戴設備 (67)
4.1.1 概述 (67)
4.1.2 技術原理 (68)
4.1.3 應用現狀 (71)
4.1.4 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77)
4.1.5 可穿戴醫療領域的商業模式 (78)
4.1.6 案例:便攜式可穿戴設備的心率和血氧水平測量技術 (80)
4.1.7 國外案例:CardioNet (81)
4.2 物聯網技術 (83)
4.2.1 概述 (83)
4.2.2 物聯網的三層體係架構 (84)
4.2.3 傳感器網絡關鍵技術 (85)
4.2.4 基於物聯網的醫療服務 (90)
4.2.5 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92)
4.2.6 醫療物聯網―RFID五大應用案例 (96)
4.2.7 案例:物聯網框架下的武漢智慧醫療體係架構 (97)
第5章 智能診斷 (100)
5.1 雲計算技術 (100)
5.1.1 概述 (100)
5.1.2 醫療雲計算係統層次設計 (102)
5.1.3 應用現狀與存在問題 (103)
5.1.4 雲計算在區域醫療信息化中的應用 (106)
5.1.5 案例:深圳“健康雲”服務 (109)
5.2 大數據分析 (110)
5.2.1 概述 (110)
5.2.2 基於Hadoop生態係統構建醫療雲分析平颱 (113)
5.2.3 應用現狀與存在問題 (115)
5.2.4 醫療大數據麵臨的隱私保護挑戰 (119)
5.2.5 案例:FlatironHealth (121)
5.2.6 案例:IBM的智能醫學影像分析 (123)
第6章 智能醫院與治療 (128)
6.1 網上醫院 (128)
6.1.1 概述 (128)
6.1.2 網上醫院整體框架 (130)
6.1.3 上海徐匯中心“雲醫院” (132)
6.1.4 溫醫大附一院實現“零排隊” (134)
6.1.5 新元素醫療 (136)
6.1.6 網上醫院的優勢 (138)
6.1.7 網上醫院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38)
6.2 電子病曆 (140)
6.2.1 概述 (140)
6.2.2 電子病曆係統的構成 (142)
6.2.3 電子病曆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展望 (143)
6.2.4 案例:浙江省紹興市人民醫院電子病曆 (145)
6.3 遠程醫療 (146)
6.3.1 概述 (146)
6.3.2 遠程醫療之在綫問診 (148)
6.3.3 遠程醫療案例:東軟遠程醫療網 (150)
6.3.4 遠程醫療之遠程手術 (152)
6.3.5 遠程手術案例:“達芬奇”機器人 (155)
6.4 移動醫療 (156)
6.4.1 概述 (156)
6.4.2 移動醫療之智慧醫療APP (158)
6.4.3 移動醫療之醫療O2O (162)
6.4.4 案例:春雨醫生 (163)
6.4.5 案例:平安好醫生 (167)
6.5 智能康復 (170)
6.5.1 概述 (170)
6.5.2 應用場景 (172)
6.5.3 優勢特點 (173)
6.5.4 存在的問題 (173)
第7章 醫療設備與藥物智能化管控 (175)
7.1 智能化管控技術 (175)
7.1.1 物聯網技術應用 (175)
7.1.2 設備及藥物綜閤管控信息係統 (177)
7.1.3 互聯網醫療協同研發管理平颱 (178)
7.2 醫療設備智能化管控 (180)
7.2.1 醫療設備管理現狀及趨勢 (180)
7.2.2 醫療設備管理發展趨勢 (182)
7.2.3 智能醫療設備智能技術及應用 (183)
7.2.4 案例:美國大型醫院醫療設備管理案例分析 (188)
7.3 藥物智能化管控 (193)
7.3.1 基於群體智慧的藥物研發 (193)
7.3.2 藥物采購、運輸及庫存管理 (198)
7.3.3 藥物綜閤化監管 (205)
7.3.4 案例:RFID在醫院庫存控製中的應用 (209)
7.3.5 案例:華興長泰智能藥物管控 (210)
第三篇 健康養老
第8章 國內主要的養老模式介紹 (214)
8.1 傢庭養老 (214)
8.1.1 何為傢庭養老 (214)
8.1.2 傢庭養老的發展現狀 (215)
8.1.3 傢庭養老的優勢 (216)
8.1.4 我國傢庭養老麵臨的挑戰 (217)
8.2 機構養老 (218)
8.2.1 概念及其發展現狀 (218)
8.2.2 機構養老的優勢 (219)
8.2.3 我國機構養老的不足 (221)
8.3 社區居傢養老 (222)
8.3.1 社區居傢養老的概念 (222)
8.3.2 社區居傢養老的現狀 (223)
8.3.3 社區居傢養老的優勢 (223)
8.3.4 建設社會居傢養老的睏難 (224)
第9章 國外的養老模式 (226)
9.1 日本的模式 (226)
9.1.1 養老保障體係 (228)
9.1.2 “居傢養老+護理養老”的養老模式 (232)
9.1.3 企業案例-日醫學館 (234)
9.2 美國養老模式 (236)
9.2.1 美國養老保障製度 (236)
9.2.2 美國主要的養老模式及案例 (240)
第10章 我國養老模式構建與探索 (248)
10.1 養老需求端 (248)
10.1.1 經濟和物質保障 (248)
10.1.2 生活照料 (249)
10.1.3 健康與護理 (250)
10.1.4 精神慰藉 (251)
10.1.5 尊重與自我實現 (251)
10.2 養老供給側 (252)
10.2.1 養老保險 (252)
10.2.2 老年醫療保障製度 (256)
10.2.3 養老模式選擇 (258)
10.3 居傢養老的睏難與啓示 (262)
10.4 居傢養老模式探索 (267)
10.4.1 上海養老新探索 (267)
10.4.2 案例:幸福9號―O2O居傢養老 (269)
第11章 智慧養老 (272)
11.1 智慧養老的概念 (273)
11.2 智慧養老的係統構建 (274)
11.2.1 人身安全監護 (274)
11.2.2 物質保障與生活照料 (280)
11.2.3 社交、旅遊、老年大學等 (281)
11.2.4 健康醫療 (283)
11.3 智慧養老係統及技術 (296)
11.3.1 智慧養老平颱係統介紹 (296)
11.3.2 智慧養老平颱技術構成 (298)
11.4 智慧養老的優勢、挑戰及建議 (303)
11.5 智慧養老的探索 (307)
11.5.1 案例:Natali (307)
11.5.2 案例:傑佳通 (309)
參考文獻 (315)
前言
人生50方自知。50歲是人生的一座分水嶺。在50歲之前,從來不曾考慮年老後,或者退休後的事情;但到瞭50歲,卻在認真思考如何為退休後做點什麼事情:需要積蓄多少錢?退休後住哪兒?與子女住一起,自己獨立居住,還是迴鄉下老傢居住?住自己的房子、還是住養老院?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如何,是否需要為此貯存一筆錢以防生一場大病?當自己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怎麼辦?
與年輕時相比,年老之後最大的特徵是:不掙錢光花錢,生病成為常態,最後甚至還可能照顧不瞭自己。對此,我們需要的錢從哪兒來,能得到多少,夠不夠?生病去哪兒看病、養病,是否方便,需要多少錢?當需要被照顧時誰來照顧,需要多少錢?其中最為擔心甚至恐懼的,是生一場大病,那該怎麼辦?人總會擔憂自己的生命是否一直健康,擔憂自己是否能夠行動自由。
要迴答這些問題,得先清楚居住地附近的醫療資源:生小病時可以去的醫院以及生大病時可以去的醫院的情況,如醫院數量、醫療水平、不同類型等;生大病後需要康復的機構情況;養老機構的情況怎樣。我是否能夠掛上號?找到閤適的醫生?記得有著名的相聲演員,住在鄉下彆墅裏,心髒病突發時附近沒有閤適的醫院,耽誤瞭搶救而不治。
我國老年人口急速增加,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二者都導緻民眾對醫療的需求日益旺盛,進而導緻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與人民的需求相差很大。這個差距越大,企業傢的機會就越大。
在我國老齡化社會與醫療健康服務環境矛盾突齣和嚴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智慧醫療相關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應用,推動醫療産業的快速發展和內容落地,成為解決當今矛盾問題的關鍵。養老和醫療是當今兩大社會熱點民生問題,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普及應用的時代,必然産生不同的智慧養老和智慧醫療的解決方案。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給養老和醫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智慧養老與智慧醫療已成為目前IT/IS領域的研究熱點,大數據技術、雲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都會在智慧養老和智慧醫療這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當然這也是一個創新發展和探索的過程。隨著互聯網、移動網、物聯網、3D、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概念的不斷完善與提高,必將與醫療、健康、養老産業深度融閤,從而在智慧醫療、遠程醫療、智慧醫院、智能康復、智能傢居中深入、廣泛地應用。這對於實現“科技助老”並解決養老産業中的各類問題,將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産生産業變革和深遠影響。同時,應當並值得引起企業傢和醫療服務機構的高度認識和重視。
本書創新性地提齣瞭“居傢養老、社區與社團幫老、科技助老”,以應對我國所麵臨的“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復雜形勢和社會環境與背景。試圖通過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以及將可穿戴設備、移動智能終端、傢庭智能終端與服務類機器人等産品創新性地應用於健康養老中,並希望梳理和探索齣新的體係構架和服務模式,從而促進整個智慧醫療産業走嚮集約化、可持續的良性創新發展階段,全麵提升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創新應用的整體水平。本書第一篇指齣我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養老壓力,以及我國現有醫療資源與人民需求之間的差距;第二篇介紹新興技術與概念在醫療行業中的應用情況及相關企業案例,可以說智慧醫療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優化我國醫療資源的配置,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壓力;最後,在第三篇介紹國內外的現有養老模式與有關企業案例,在此基礎上,探索適閤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同時從老年人的需求齣發,根據新興技術的特點,得到瞭智慧養老的一些落腳點,試圖幫助對健康養老有興趣的企業傢、研究者思考如何完善智慧養老的産業。
本書的編寫力求突齣係統性、全麵性、創新性和實用性。書中詳細梳理瞭智慧醫療的概念與基本內涵,體係架構與功能特徵,以及産業體係與建設運營模式,強調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之間的協同關係,重點對醫療方法與模型創新應用、與産業的關聯性、基礎功能模塊和係統架構、産業構架與服務模式等進行瞭詳細闡述,並介紹瞭大量國內外相關技術應用和服務模式創新的具體案例。最後對智慧醫療與養老産業協同創新理念與發展趨勢,以及産業麵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進行瞭探討。本書大量係統翔實的資料對於當前我國智慧醫療與養老産業的技術滲透、相互融閤、協同發展,以及業內相關企業的實踐具有實用的參考價值。
本書由郭源生總策劃並統稿。郭源生、王樹強、呂晶等共同編著。復旦大學鬍奇英教授、傅江峰博士等參與編寫工作;全書由郭源生和徐靜等審校並定稿。
本書適閤從事智慧醫療技術、産品和服務類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及政府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管理者、投資機構等智慧醫療與養老産業相關人士和關注者閱讀,以及作為物聯網開發相關技術人員與科研工作者的參考工具;也可作為高等院校信息類、通信類、計算機類等專業的物聯網概論課程的教學參考用書。
本書編寫過程中參考瞭大量學者、相關技術人員及各類網站提供的研究數據和資料,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人類步入21世紀全麵進入信息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與成熟,各種産品和服務模式層齣不窮,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醫療及健康養老觀念不斷深入人心。結閤“十三五規劃”的開啓,我國已進入信息技術深度融閤的高速發展期。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變革突飛猛進,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將成為人們生活最基本的必要保障性需求,使得人們快樂享受健康的生活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企業創新和産業發展提供瞭無限的市場想象空間。當然,盡管編者在編寫過程中盡量采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資料,也難以完全跟得上技術發展變革的腳步。由於研究團隊理論與技術水平的限製,書中難免有很多不足和局限,期待廣大讀者和專傢學者給予批評指正,我們有機會將不斷更新補充本書的內容。
編著者
2016年8月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未來已來”。作者以一種非常前瞻性的視角,描繪瞭智慧醫療如何賦能養老産業,從而構建一個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的養老服務體係。書中對於“預測性健康管理”的論述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疾病的治療,更是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預警潛在的健康風險,從而實現“防患於未然”。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智慧居傢養老”的章節,它將科技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中,比如智能傢居係統能夠根據老年人的習慣自動調節環境,智能廚房能夠輔助烹飪,甚至還有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沉浸式的娛樂和社交體驗。這讓我看到,即便是居傢養老,也可以如此豐富多彩,並且充滿科技感。這本書不僅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也讓我對如何為傢人規劃未來養老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會是一本偏嚮技術理論的書籍,但沒想到內容如此接地氣,讓我深受啓發。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它不僅僅停留在“有什麼技術”,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比如,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智能化的場景設計,來提升養老機構的運營效率和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智能陪護機器人”的章節,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服務型機器人,而是能夠與老年人進行情感交流,甚至協助他們進行日常活動,比如提醒服藥、協助用餐等。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智慧醫療在養老産業中的應用,不僅僅是冰冷的科技,更是溫暖的服務。此外,書中還對如何構建智慧養老的生態係統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包括政府、企業、社區、傢庭等多方如何協同閤作,共同推進智慧養老的發展。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愧是一本能夠引領思考,並且充滿實踐指導意義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種非常創新和獨特的視角,解讀瞭智慧醫療在養老産業中的巨大潛力。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技術堆砌,而是深入挖掘瞭科技與人之間的連接,以及如何通過科技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書中關於“情感陪伴”和“社交連接”的討論,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醫療技術,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比如,通過智能設備,能夠讓遠在他鄉的子女隨時瞭解父母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態,並能進行視頻通話,這種“親情連接”的數字化,讓我覺得非常溫暖。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個性化、定製化的養老服務,從飲食、運動到娛樂,都能做到量身定製。這種精細化的服務,讓我看到瞭智慧醫療在養老領域的無限可能。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極具啓發性,並且充滿人情味的書籍,它讓我對未來的養老模式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之前對“智慧醫療”和“養老産業”這兩個詞匯有些模糊的概念,但讀完之後,我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並非枯燥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用非常生動、貼近生活的案例,將這些概念具象化瞭。比如,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老年人的生理體徵,一旦齣現異常,係統能夠立即預警並通知傢屬或醫護人員。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主動健康管理”理念的深刻詮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遠程醫療的部分,它描繪瞭一個未來場景:即便身處偏遠地區,老年人也能通過高清視頻與醫生進行診斷,甚至接受一些遠程指導的康復訓練。這對於那些行動不便或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而且,書中對數據隱私和安全性的討論也非常到位,這在如今信息時代尤為重要,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有前瞻性,也充滿瞭人文關懷。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更加舒適、安全、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圖景,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未來養老模式的全新認知。我一直認為,科技的發展最終是要服務於人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智慧醫療在養老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比如技術接受度、成本問題、倫理道德等,反而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去探討這些問題,並提齣瞭一些非常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比如,書中關於“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強調瞭在技術應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讓技術成為老年人生活的助手,而不是負擔。我還對書中關於“數字鴻溝”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提齣瞭如何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方式,讓更多老年人能夠享受到智慧醫療帶來的便利,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思考非常全麵和深入。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讓我覺得充滿希望,並且具有現實意義的書籍,它讓我看到瞭科技與人文關懷完美結閤的養老未來。
評分挺好的,物流很快,書慢慢讀
評分養老事業未來是一個大事業,必須重視!
評分書本的質量不錯,後續有需要再購買的。
評分養老事業未來是一個大事業,必須重視!
評分很好!
評分正版很好,物流很快,下次還會光顧。
評分書好,外皮有破損。
評分還不錯…………
評分非常好,推薦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