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傢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增訂本)

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傢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峰 著,徐峰 譯,湯惠生 校
圖書標籤:
  • 西周
  • 曆史
  • 中國古代史
  • 政治史
  • 地理學
  • 滅亡
  • 早期國傢
  • 危機
  • 增訂本
  • 周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25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759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8
字數:3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該書開啓西周史研究的新視角,是一項具有典範性的研究。該書的齣版,無疑是早期中國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對西周滅亡這一曆史事件的實證性研究。作者通過探討西周國傢的衰弱和滅亡這一特定的持續曆史和地理過程中,地理條件及其政治性建構之間的復雜關係,綜閤運用考古發現、銘文和文獻記錄,同時聯係地錶形態的特徵,分析和說明瞭西周的政治體係是如何並且為何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從而最終導緻瞭西周國傢的解體和王畿的崩潰。

作者簡介

李峰,1983年西北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198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碩士,之後從事豐鎬遺址的發掘。1990年進入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攻讀博士(師從鬆丸道雄),1992年赴美國(師從夏含夷),200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係。長期從事西周時期考古和曆史,特彆是西周金文的研究,為西方中國早期研究的重要學者,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早期中國講座,著有中、日、英文論文數十篇。

目錄

中文版序 1
緒 論 1
第一章 西周國傢的基礎:建構政治空間 31
第一節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鄰地區 32
第二節 西周國傢的東方 63
第三節 西周時期的汾河榖地 89
小 結 96
第二章 混亂與衰落:西周國傢的政治危機 98
第一節 政治混亂的齣現和西周衰落 100
第二節 結構性衝突和政治對抗的起因 115
第三節 貴族力量與王權的對抗 131
第四節 西周王權的最後一次振興:宣王中興 145
小 結 150
第三章 門前的敵人:玁狁之戰與西北邊境 152
第一節 周與玁狁戰爭的曆史 153
第二節 確定周人與玁狁之戰的地理 171
第三節 空間危機和周王朝的西北邊疆 186
小 結 205
第四章 西周的滅亡:黨派之爭與空間的崩潰 207
第一節 觀點和學說 208
第二節 西周滅亡的新發現 213
第三節 西周滅亡的地理考訂 236
小 結 247
第五章 東遷:周的重構 249
第一節 周室在東部的重新安置 250
第二節 貴族宗族的遷徙 262
第三節 秦的崛起與嚮周心髒地帶的遷移 279
小 結 295
第六章 西周的遺贈 297
第一節 留給帝國的經驗 298
第二節 共同的西周經曆 304
第三節 地域性文化的背景 312
結 語 317
附錄一 邊緣地區:西周國傢的最大地理範圍 320
第一節 周的“遠東”地區 321
第二節 周在南方 339
第三節 周在北方 353
小 結 362
附錄二 犬戎和玁狁之間的關係 365
附錄三 《竹書紀年》和周幽王的年代問題 369
附錄四 有關《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傢的地理與政治危機》的評議 377
附錄五 西周曆史研究:一個迴復和方法論的說明 402
參考文獻 425
青銅器銘文索引 466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所提供書名的圖書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所涉及的“西周的滅亡”以及“中國早期國傢的地理和政治危機”等具體內容。 --- 《曆史的十字路口:古代文明轉型時期的社會劇變與治理模式重塑》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古代世界多個關鍵曆史時期,聚焦於那些標誌著舊有社會結構崩塌與新治理模式孕育的重大轉摺點。我們不再局限於單一文明的興衰敘事,而是將視野擴展至歐亞大陸不同區域,比較瞭不同文明在麵對內部矛盾激化、外部環境壓力以及技術革新衝擊時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及其長期後果。全書的核心在於分析“轉型期”的本質——即社會係統在麵臨不可逆轉的結構性挑戰時,其政治、經濟和文化要素如何被重新編排和定義的過程。 第一部分:早期城邦的衰落與權力真空的形成 本部分以地中海東岸的青銅時代晚期(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為起點,著重考察瞭米諾斯文明、邁锡尼文明以及赫梯帝國的崩潰。這些高度集中的王權體係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瓦解,並非單一因素所緻,而是氣候變遷、貿易路綫中斷、內部階層對立以及所謂的“海上民族”衝擊等復雜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我們詳細分析瞭這些文明在崩潰前夕錶現齣的治理脆弱性。例如,邁锡尼文明高度依賴於復雜的官僚記錄係統和資源集中調配,一旦中央權威受損,地方體係便迅速失靈。赫梯帝國則暴露瞭過度擴張帶來的後勤與軍事壓力。本書對這些“係統性風險”的分析,旨在揭示高度復雜化的早期國傢結構在麵對壓力時固有的局限性。 在權力真空齣現之後,社會結構並未完全消失,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重新組織。我們考察瞭隨後的“黑暗時代”中,地方精英如何通過建立新的軍事或氏族聯盟來填補權力空白,以及這種碎片化如何催生瞭新的地方性認同和更具韌性的社群結構。 第二部分:農業革命的深化與社會階層的固化 轉入鐵器時代,本書轉嚮對歐亞大陸其他區域的影響進行對比研究。重點關注瞭早期帝國(如亞述和波斯)在技術革新——尤其是鐵器的普及——背景下,如何重塑其軍事動員和資源控製能力。 鐵器不僅僅是軍事技術的進步,它深刻影響瞭農業生産的效率和土地所有權結構。隨著鐵製農具的推廣,特定區域的農業剩餘大幅增加,但這並未必然帶來整體社會福利的提升。相反,在許多案例中,這種生産力的提高反而加劇瞭財富嚮少數精英階層的集中,導緻瞭債務奴役的增加和自耕農的破産。 本章深入剖析瞭“封建化”或類封建化結構的形成過程。在古代中國(春鞦戰國時期)和古希臘城邦的轉型期,我們觀察到貴族階層如何利用對土地和軍事裝備的壟斷,試圖將新興的生産力成果轉化為永久性的政治特權。然而,新興的商業階層和擁有地方武裝力量的士大夫階層,對舊有秩序構成瞭嚴峻挑戰,引發瞭曠日持久的社會衝突與製度創新。 第三部分:思想覺醒與“軸心時代”的治理哲學重構 社會的劇烈動蕩往往是哲學和宗教思想爆發的溫床。本書將這一時期(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義為“治理哲學的重構期”。 麵對戰爭的殘酷性、階級的對立以及對既有神權閤法性的懷疑,知識分子開始尋求超越世俗權力和短暫榮光的終極意義和普遍的道德法則。我們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在不同地域同時發生的思想運動:印度的奧義書傳統、波斯祆教對二元對立的思辨、希臘的理性主義探索,以及中國諸子百傢的爭鳴。 這些思想流派的核心議題是如何構建一個穩定、公正且具有普遍閤法性的“理想社會”或“理想人”。它們試圖為動蕩的現實提供超越性的解釋框架,並為未來的政治秩序提供藍圖。例如,儒傢對“禮”與“仁”的強調,是對周代衰落後權力失範狀態的一種深刻反思與製度重建嘗試;而法傢思想則代錶瞭對傳統道德約束徹底放棄,轉嚮純粹技術性治理的激進迴應。 本書比較瞭這些哲學體係在被後世政治權力采納和改造過程中的差異,論證瞭“軸心時代”的思想遺産如何塑造瞭後續數韆年文明的政治文化基調。 第四部分:帝國構建中的地理製約與基礎設施投資 隨著區域性的衝突逐漸趨嚮於更大規模的統一與整閤,大型帝國的齣現成為曆史的必然趨勢。本部分聚焦於帝國構建的地理與工程學挑戰。 無論是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還是秦漢帝國在廣袤疆域的鞏固,都依賴於對地理環境的剋服。本書詳細分析瞭早期帝國在交通、通訊和資源分配方麵所采取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例如馳道、運河和長城體係的修建。這些工程不僅僅是經濟活動,更是政治意誌的物化體現,是維持中央集權和防止地方割據的關鍵手段。 地理環境對政治決策的製約作用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例如,沙漠邊緣的遊牧群體與農耕核心區的張力,水源分配對農業剩餘的決定性影響,以及山脈和河流如何塑造瞭文化的邊界與軍事戰略的走嚮。我們對比分析瞭不同帝國在處理其邊界地區——即地理與文化過渡帶——的治理策略,揭示瞭這些區域如何成為帝國最脆弱的環節。 結語:循環與斷裂 《曆史的十字路口》最終迴歸到對曆史進程本質的思考。古代文明在經曆轉型期時,其應對危機的模式並非完全綫性的進步,而是充滿瞭試錯、倒退與循環。新的治理模式的建立往往伴隨著舊有社會關係的徹底破裂和巨大的社會成本。通過對這些關鍵轉摺點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角度、跨文明的框架,用以理解任何復雜社會係統在麵臨結構性壓力時,如何通過政治、思想和技術的耦閤作用,最終走嚮新的平衡或徹底的瓦解。本書為當代讀者理解當前世界麵臨的治理挑戰,提供瞭深刻的曆史藉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從我開始接觸的第一批章節來看,是充滿挑戰性但也極富啓發性的。作者的文字風格是那種典型的學者型筆觸,精確、剋製,不輕易使用煽情的辭藻,所有的論斷幾乎都建立在充分的證據鏈條之上。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跟隨作者層層遞進的論證,去解碼那些復雜的社會結構圖景。雖然初讀時會感到信息密度非常大,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其間的微妙差彆,但這恰恰是優質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讀者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智力上的“搏鬥”,最終帶來的領悟和滿足感,遠勝於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對這本書所蘊含的史學史價值特彆感興趣。在現有的關於早期王朝興衰的研究中,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解釋模式,而一本優秀的增訂本,往往意味著作者對最新學術動態的迴應以及自我觀點的深化修正。我推測,在這次“增訂”的過程中,作者必定是加入瞭對近年來新齣土材料的消化,並可能對早先提齣的某些論點進行瞭審慎的調整或強力論證。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早期國傢治理模式在特定曆史節點所遭遇的結構性睏境,並對比不同學派的見解,那麼它對理解後續曆史發展脈絡的參照意義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僅是講述“西周如何滅亡”,更是在探究“早期復雜社會為何難以為繼”的普遍性命題。

評分

這本書的氣質是沉靜而有力的,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夜空中一顆恒星的穩定光芒,而不是一顆流星的轉瞬即逝。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對區域性權力網絡的分析,應用到對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上,試圖尋找不同地理政治環境下的共通規律。這種跨時空、跨文化的比較視野,是衡量一部史學著作境界高低的重要標準。它成功地將一個特定的曆史事件——王朝的更迭,提升到瞭對人類早期政治組織形態演變規律的哲學探討層麵。讀完這本書,我期望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加,更是一種看待曆史進程的全新思維工具的獲得,一種能夠穿透錶象、直抵深層結構的能力。

評分

從目錄的初步瀏覽來看,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相當嚴謹且富有洞察力。作者似乎並沒有滿足於對既有史料的簡單羅列和敘述,而是著重於建立一套宏大的分析體係,去解構一個龐大文明的內部運轉機製及其最終的瓦解過程。那些章節標題的措辭,比如對“地理要素的製約”與“政治權力中心的離心傾嚮”之間的復雜互動的探討,顯示齣作者試圖超越傳統的綫性敘事,轉嚮一種更加多維度、係統性的考察路徑。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宏觀的曆史趨勢與微觀的考古發現有效地結閤起來,尤其是在論證“危機”的觸發點和傳導鏈條時,那種邏輯推演的力度將是檢驗全書成色的關鍵。這種紮實的方法論基礎,讓我相信它能提供一種不同於教科書的、更具穿透力的曆史解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那種內斂而又蘊含力量的質感,仿佛預示著內容的厚重與深刻。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紙張的細膩,特彆是封麵上那幾行古樸的文字,每一個筆畫都透露著一種曆史的滄桑感。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沉浸於文字的海洋,但僅從視覺和觸覺上,就能體會到作者和齣版方在打磨這本書時所傾注的心血。它不是那種追求花哨的暢銷書風格,而是更偏嚮於學術經典所應有的沉穩與莊重。這種紮實的物理存在感,極大地增強瞭我閱讀的儀式感,讓人在翻開扉頁之前,就已經對即將探索的那個遙遠時代抱持著一種敬畏之心。我甚至在想,這樣的實體書,未來一定會成為書架上一個低調卻又無法忽視的存在,它的外觀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宣告著它所承載知識的價值。

評分

書很好,快遞也很快,以後還來買,感謝京東!

評分

好。。。。。。。

評分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評分

質量好,不光便宜,送貨速度也快。

評分

作者李峰,在國內接受瞭完整的考古學的學術訓練,又在日本的東京大學、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完成瞭博士教育,在“早期中國”這個學術領域積纍頗豐,采用考古資料、青銅器銘文、古典文獻互相驗證的方式,並加以親身的田野考察,推導齣自己的結論。

評分

囤書季,先秦曆史也是吾人所好。

評分

書不錯,就是定價偏貴,趕上活動優惠還可以接受。

評分

大傢之作,專業全麵的好書

評分

史學名著。是否是經典,還得看時間的檢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