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全3册)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魏根深,Endymion,Wilkinson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历史手册
  • 工具书
  • 史学
  • 参考书
  • 通史
  • 文化
  • 学术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3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1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2
字数:29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中国历史研究基础材料、辅助学科、学术进展、电子资源的百科全书,从事相关研究的便利出发点。于2014年荣获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评述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进程,饶有趣味而富有启迪性。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实用性强,收录截至2015年的10391种中、日、西文原始资料、二手资料和数据库,一书在手,尽览既新又全面的中国史研究现状。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旨在向读者介绍自史前时代到21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以比较的方法审视她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呈现传世资料、考古发掘和人工制品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的资料等,考察它们产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检讨相关研究及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出色和较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对语言、地理、文献、经贸、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思想、信仰、农业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均进行了详尽搜罗及点评,成为相关学者从事研究的便利出发点。

作者简介

  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学者—外交官,在东京、布鲁塞尔、曼谷、北京任职30余年,1994—2001年间任欧盟驻中国、蒙古国大使,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致力于中日历史研究,著有Studies in Chinese Price History, 1980; Japan Versus the West, 1990等。

目录

上册:
致中国读者1
弁言1
致谢1
中文版凡例1
行文格式 i
引言 时代划分与朝代 1
第一篇 语言 1
1 汉语史 24
2 汉字与书写 46
3 汉语外译 71
4 汉语音译 86
5 外文汉译 93
6 辞书 111
第二篇 人民
7 家与族 145
8 人名 170
9 传记 219
10 女性的历史 257
11 服装与发式 269
第三篇 地理与环境
12 中国,“中国”及“中国人” 286
13 环境史 294
14 地图、地理研究和地方志 304
15 地名 324
16 城市史 375
第四篇 统治与教育
17 中央与地方政府 386
18 君主的名号 409
19 封爵与谥号 421
20 官方信息沟通 424
21 人口调查与税收 432
22 教育与科举 443
23 法律 461
24 战争 476
25 迁徙与旅行 512
26少数民族 520
27 对外关系 527
第五篇 思想、信仰、文学和艺术
28 儒家经典 557
29 宗教 576
30 文学 617
31 俗文学和民俗学 632
32 艺术 640
33 建筑 651
34 音乐 663

中册:
第六篇 农业与饮食
35 农业 667
36 饮食 680
第七篇 技术与科学
37 脉络与发明 721
38 数字和统计学 743
39 占星术、天文学和历法 762
40 计时 825
41 医药 842
第八篇 贸易
42 度量衡 857
43 货币与价格 877
44 关于工业及贸易的要点 892
第九篇 历史
45 现代史书、指南及数据库 920
46 史料、体裁及历史编纂学 932
47 官方记录与史馆 948
48 编年体 953
49 正史 966
50 纪事本末体 1001
51 政书 1002
52 杂史 1007
53 笔记 1009
54 历史的通俗解释 1012
第十篇 先秦
55 考古学 1018
56 史前史 1028
57 夏商1056
58 周1072
第十一篇 秦—五代
59 秦汉 1099
60 魏晋南北朝 1142
61 隋唐五代 1154

下册:
第十二篇 宋—清
62 宋 1187
63 辽、金、西夏 1207
64 元 1217
65 明 1242
66 清 1272
第十三篇 20世纪早期
67 中华民国(1912—1949) 1371
68 国学与国史 1433
第十四篇 目录学
69 从竹简到硅片 1440
70 书籍的方方面面 1468
71 收藏于编目 1480
72 《四库全书》 1505
73 类书与丛书 1520
74 索引和逐字索引 1537
75 当代的图书馆、出版社及书店 1542
76 最新进展 1559

出版商名录 1583
姓名索引 1593
书名索引 1683
数据库索引 1823
主题索引 1829
译后记 1867

精彩书摘

译后记
魏根深先生撰写的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中文版《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即将付梓,作为《手册》翻译的组织者,参与了酝酿、翻译与校改,眼见一千多页150多万字的英文原作,经多位译者以及作者与编辑反复锤炼,最终破茧而出,化身三本煌煌中文巨著,倍感欣喜。
《手册》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编写的初衷是为西方学界提供有关中国研究各个领域的概况与资料详解。在首次出版四十三年后,以最新的面貌回到中国,中文世界的学人可方便地借助它的引领,从全球中国学成果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乃学界一大幸事。
译成中文的英文中国历史研究指南与概览,《手册》并非第一部。此前出版过包弼德与魏希德主编的《宋代研究工具书刊指南》(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10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两书各有侧重,前者专注两宋,但仅有中外各类工具书刊、数据库的概述,没有涵盖宋代原始资料;后者以断代及专题性综述为主,兼顾研究资源分类介绍,作者均为各专业行家里手,地域则集中于北美。《手册》意在服务所有关心中国历史的学者,内容以综合、全面与系统见长,无论涉及的领域、成果的来源,还是信息的详备,均超迈前人。
《手册》全书十四篇,每篇规模近乎一部专著。或按专题,或依时代划分,涉及的专题有语言、人物、地理环境、统治与教育、思想、信仰及文学艺术、农业、技术、贸易、史学以及各类文献;涉及时间上起先秦下至1949年。不仅有对各种原始资料的详细介绍,还列出了每个具体分支或领域重要的论著。书目均经过时间考验与作者筛选,取材以中文、英文与日文成果为主,兼及法文、德文与俄文论著。文中还插入100多处知识窗,集中而细致地概述某个具体问题,从“说话方式”到“编修《四库全书》的成本”,从“官名中的左与右”到“佛骨”,林林总总;另有近150幅各种性质的表格。当然,少不了西文论著必备的索引:《手册》附有人名、书名、数据库与主题四种索引,篇幅长达近150页,规模不亚于一部英文著作,《手册》涉猎之广,可见一斑。一般历史学工作者之外,大凡治汉语史、文学史、宗教史、科技史、环境史、教育史的学者,均可从中受益。当今信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分秒之间便可获取全球资讯。海量信息,如何择别,已成难题,《手册》堪称便捷的指引。
从另一角度看,《手册》的引入,弥补了传统目录学的缺憾与不足。目录学乃中国传统学问的要径,清儒王鸣盛曾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十七史商榷》卷一),邓广铭先生亦将“目录”列为治学四把钥匙之一。西汉以降,目录学著作丰瞻,历代学人无不取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6世纪传教士入华,汉学乃至中国学逐渐成长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亦颇受影响,当代中国的目录学成就斐然,取材却仍多限于中文世界,能将目光扩展域外的不多,仅见的数种,亦多关注日本。在中国学术欲走向世界的当下,亟需一部指南,来系统展示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成果。《手册》的推出,正逢其时。
魏先生出生在英国,先后在剑桥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学习,长期钻研中国与日本历史。1960年代就曾到中国任教,1994-2001年再次到北京从事外交工作,退休后亦时常流连京华,与中国学界往来密切。魏先生既有对现实中国的切身感受,又有局外人的冷静观察,他眼中的中国历史,自有其角度与立场。《手册》引述的诸家之说则包含更为多元的观点与对比,许多章节的论述中,作者还取古代希腊、罗马,乃至印度与日本的情形作为参照,以彰显异同。希望这些复数的角度与立场有助于反观中国的过去。许多耳熟能详的中文资料,《手册》中的理解往往也有出人意料之处,展示了另眼观察的魅力。期待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陈述,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更多新鲜思考。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册》中文版的问世,为学者开阔视野,纵览全球,更上层楼,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无论初涉史海的学子,还是久经风雨的专家,《手册》都是值得驻足常观的宝藏,善加利用便不会空手而归。
实际上,《手册》本身,也有一段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故事值得讲述,魏先生的《弁言》中已有提及,这里还需赘叙几句。《手册》的雏形The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A research guide作为哈佛东亚专刊第49种出版于1973年,篇幅不过7万英文词,先后重印四次。1998年出版了第一版Chinese history : A manual,增至32万词。第二版二年后问世,接近42万词,2013年又推出了全面更新的第三版,篇幅增加了3倍多,达到150万词。最新的英文版是2015年上市的第四版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则达152万词。不断推出的新版与不断扩充的篇幅背后是全球中国研究的飞速发展和魏先生与时俱进的学术追求。其中第三版赢得了2014年法国汉学的儒莲奖(Stanislas Julien Prize)。中文版的基础是英文第三版。初稿译就后,魏先生又做了许多补充,就实际内容而言,更新程度恐怕要超过英文的第四版。《手册》凝聚了魏先生大半生的心血,荣获儒莲奖亦是实至名归,如今能够在中国出版,必须要感谢积极促成此事的魏先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邓小南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刘方老师。
《手册》翻译筹划始于2009年末至10年初,手边保存一份当时拟定的翻译草案,留下的最初日期是2010年2月14日,转眼已过去了六年!期间先后敦请了近十位学者参与翻译,人员亦有过变动。《手册》内容看似简单,要翻译准确,确非易事,对译者乃是挑战,各位为此不懈努力,付出了很多,翻译工作虽已结束多年,仍要向各位道一声谢谢。
翻译初稿完成到最终定稿、出版的数年间,魏先生本人及责任编辑张晗、陈甜与吴敏三位在校正及编辑上不辞辛劳,费心尤多,无论译者,还是读者,都不应忘记他们的贡献。《手册》译稿经多次校改,但因内容丰富,领域繁多,编排复杂,汲深绠短,错讹仍恐难免,还望读者诸君不吝指教。


侯旭东
2016年1月25日
浩瀚星河中的文明之光:世界史通览与专题研究精选 (全四册,收录20世纪至今全球历史学界前沿成果,深度解析人类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与多元路径) --- 第一册:宏观叙事与文明起源(约400字) 本卷聚焦于人类文明的诞生、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互动模式。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区域历史的详尽叙述,而是侧重于跨文化比较的宏大视野。 开篇追溯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迁徙的足迹,并引入了对“农业革命”的多元解释模型,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及中美洲独立起源的农业体系,强调了环境、技术与社会组织变革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 随后,本书深入剖析了早期帝国的兴衰逻辑,重点分析了古埃及、亚述、阿契美尼德波斯以及周代礼乐制度的构建与解体。不同于传统的年代史梳理,本册侧重于对“早期国家权力结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早期书写系统在政权巩固中的作用”等主题进行比较研究。例如,书中对比了秦汉大一统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官僚体系设计上的异同,特别是对地方治理和资源调配机制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此外,本书还设立了“古代世界贸易网络”专题,探讨了地中海、印度洋和丝绸之路沿线的物质与思想交流,展示了在区域孤立状态下,人类社会已然形成的初步全球化雏形。对于神话、宗教和早期法律思想的演变,也尝试从社会功能而非纯粹的信仰角度进行阐释。 --- 第二册:中世纪的转型与全球交汇(约400字) 本册致力于打破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展现其作为世界历史关键转型期的复杂面貌,尤其关注欧亚大陆内部的权力重组与知识的传播。 核心章节集中于三大文明圈的内部动态: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扩张,其在古典知识继承、数学、医学和哲学领域的贡献;拜占庭帝国在东西方十字路口所扮演的缓冲与连接角色;以及西欧在封建碎片化背景下萌生的自治城市运动与大学的建立。书中尤其关注了东亚地区(唐宋时期)在技术创新、文官选拔制度及商业实践上的领先地位,并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审视,而非仅仅作为区域史来考察。 一个重要的专题是关于“轴心时代”后宗教思想对社会结构的持续影响。书中深入分析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不同地域的在地化(Indigenization)过程,以及这些宗教思想如何被用于合法化世俗统治或煽动社会变革。 本书的亮点在于对“蒙古扩张”的重新评估。它不仅是军事史的叙事,更被视为一次空前绝后的“欧亚大陆系统整合期”,探讨了技术、瘟疫(黑死病)和制度思想在蒙古治下的跨区域流动如何为后来的近世转型埋下伏笔。 --- 第三册:近世革命与全球重构(约400字) 本卷聚焦于1500年至1914年间,全球力量对比发生的剧烈变化,重点阐述了欧洲的崛起、全球海洋霸权的建立以及非西方世界对冲击的回应。 本书首先详细梳理了“地理大发现”背后的经济驱动力、航海技术进步以及早期殖民体系的建立。特别关注了“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生态、人口结构和物种分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于早期现代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的形成,本书采用了社会经济史的视角,强调了国家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共生关系。 “启蒙运动”不再被孤立地视为思想史事件,而是被置于科学革命、印刷术传播和财政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书中细致分析了启蒙理念如何与美洲和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矛盾相互作用,最终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和公民权的诉求。 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19世纪的工业化浪潮及其全球后果。不同于单一的英国经验论述,本册对比了德意志、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化路径,突显了国家干预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同时,对帝国主义的“新阶段”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探讨了帝国主义背后的意识形态(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如何服务于经济剥削,并预示了20世纪冲突的根源。 --- 第四册:二十世纪的危机与当代世界(约300字) 最后一册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对峙及其后的全球化新秩序。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20世纪的历史是现代性内在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本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制度分析,超越了传统的外交失误叙事,强调了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与帝国竞争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重点解析了极权主义的兴起,不仅仅将其视为政治异常,而是视为对大众社会和全球危机的一种“解决方案”的尝试。 冷战部分,本书采取了多极视角,不仅关注美苏的对抗,更详细考察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及其内部的意识形态分化,以及殖民体系瓦解后各国在冷战夹缝中寻求自主发展的艰难历程。 收尾部分探讨了1991年后的世界格局——去意识形态化的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对主权国家体系的挑战,以及当前世界面临的跨国性威胁(气候变化、流行病、区域冲突的复杂化)。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历史的深度感,帮助读者理解当代问题的复杂根源,强调历史连续性而非断裂性。 --- 整体特色: 本套丛书避免了单一民族国家或区域史的局限,力图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相互影响的全球历史图景。它强调“结构性变迁”、“文化互动”和“跨学科方法论”的应用,旨在为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和具有深厚求知欲的普通读者提供一套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叙事张力的通史参考体系。全书引证大量一手资料的翻译和现代史学流派的理论框架,是一部理解人类复杂命运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刚接触这套书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阅读压力,因为它的语体是高度学术化的,几乎没有闲笔,每一句话都承载着信息密度。但正是这种密度,赋予了它超越时间的价值。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热点解读,而是一套构建历史思维范式的基石。我发现,随着我对古代官僚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变迁等议题的关注点不断深入,这本书的价值也随之攀升。初读时,我可能只看重其中关于某个具体事件的史料整理;但现在,我更倾向于去挖掘它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建立的“关联性逻辑”。比如,在探讨明代中后期的白银输入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时,它会自然地引申到明初海禁政策的内在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如何被新的经济变量所激化。这种处理方式,让历史的动态性、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不是在为你提供答案,而是在为你搭建一个更稳固、更广阔的提问平台,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让人感到充实而敬畏。

评分

这套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断代史”之间相互勾连性的梳理。通常我们阅读历史书籍,总会有一种时间上的割裂感,一个朝代结束了,下一个朝代的故事就开始了,中间的权力、文化、社会结构的惯性与断裂往往处理得比较模糊。但在这套手册中,编纂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构建一个横跨数千年的动态系统。举个例子,书中对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的探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回溯到唐末藩镇割据时期对地方权力结构的影响,并前瞻性地指向了明清的文官体制的演变。这种“前后照应”的编排,让原本零散的历史知识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互相支撑的知识网络。它不再是简单的“时间线”,而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图谱”。阅读时,我常常需要不停地在不同册子间来回翻阅,但这种翻阅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像在调试一台精密仪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必须精准。对于想要构建宏大历史叙事框架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就是那种骨架和经络,让你清楚地知道哪根线是主线,哪根线是支流,避免了在细节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是需要一点“韧性”的,但一旦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它比任何小说都来得引人入胜——当然,前提是你对历史细节的挖掘抱有真正的热情。它绝不喂你“快餐式”的历史结论,而是要求你和作者一起,踏上漫长而细致的求证之路。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史学史和史学方法论部分时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它没有将这些内容放在枯燥的理论章节里,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对具体历史议题的梳理过程中。比如,当它谈到某个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时,它会非常自然地引入“实证主义”在处理该材料时的局限性,或者“新文化史”视角下如何重构该事件的意义。这种“在研究中阐释方法”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高冷”,因为它假定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但对于有志于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的人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量身定做的“学术健身房”教材,帮你把思维的肌肉群都锻炼得坚实有力。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质疑”现有的定论,而不是盲目接受。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结构精密的智力迷宫探险,最终的出口,是你对历史理解的又一次升华。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可操作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它不只是告诉你“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用”。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历史概念(比如“士绅”或“里甲制度”)的演变时,它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定义,而是会并列展示不同历史学家在不同语境下对这个词的界定和侧重点。更厉害的是,它会附带一个简短的“方法论提示”,比如“在研究早期里甲制度时,应特别注意田亩与户籍的交叉验证”,这种极富实操性的建议,对于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在你下笔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你可能遇到的陷阱和难点。我发现自己开始习惯性地在阅读任何新的史学专著后,都要对照这本书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全面,是否遗漏了某些关键的学术争论焦点。这种“校准器”的功能,是很多理论性著作所不具备的,因为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根基与实际研究步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评分

这本书,坦率地说,简直是本“史学界的瑞士军刀”,啥都能给你支棱起来。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被它那厚实的装帧给镇住了,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分量感是完全物有所值的。它不是那种讲故事、让你沉浸在历史场景里的通俗读物,而是那种带着手术刀精确解剖历史的工具书。比如你想研究一下秦汉的郡县制到底是如何从思想层面过渡到行政实践的,这本书不会给你一个笼统的结论,而是会罗列出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到后世学者观点的各种流派和争论点,甚至把关键的史料出处都给你标得清清楚楚。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严肃学术写作的人来说,这种“给鱼不如给渔”的编纂思路简直是救命稻草。它更像一个极其耐心的导师,在你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时,会适时地递上一张清晰的地图,告诉你这条脉络在哪里,那个理论的薄弱点在哪里。它的结构布局也极具匠心,资料的分类和索引做得极其细致,即便隔了很久再翻找某个特定的概念或人物的流变,也能迅速定位。我用了它来梳理清代中后期的财政改革史,发现很多过去理解模糊的地方,在对照了书中不同学派的解释后,立刻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俯瞰全局、又能深入微观的视角,是历史研究者书架上绝对不能缺少的“压舱石”。

评分

京东618,值得买,满分推荐,下次还会来!很喜欢京东的促销方式,大家得实惠。

评分

书很不错,价格也合理

评分

介绍自史前时代到21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以比较的方法审视她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呈现传世资料、考古发掘和人工制品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的资料等,考察它们产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检讨相关研究及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优秀和较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

评分

一般吧,内容有些零碎

评分

这套书很全面,不错。

评分

买了一大堆书,这个折扣还是划算的,都是网上比较难找的纸质书。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物流也非常快。谢谢京东!

评分

中国史的好书,史料丰富可靠

评分

很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