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图亚特·戈登(Stewart Gordon) 著,冯奕达 译
图书标签:
  • 亚洲史
  • 中国史
  • 世界史
  • 历史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千年史
  • 极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7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166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全美各图书馆指定馆藏,2013年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推广书籍,《科克斯书评》《华尔街日报》《外交事务》等推荐。

★耗时6年,阅读超过50本回忆录,5年内重构5次篇章结构,打了13份草稿,呈现中古亚洲的繁华与惊奇。

★作者是历史频道、探索频道、迪斯尼公司的顾问。曾荣获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傅尔布莱特奖学金以及埃尔哈特基金会写作补助等多个奖项。

★内文附有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图,通俗易懂,从亚洲看懂人类发展如何突破宗教、种族、地域走向融合。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世界史,就是亚洲的历史! 你一定听过玄奘西行取经或者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除了传播佛法和增进贸易,这些旅行还间接促进了亚洲各地的文化交流。 你可能认为是欧洲带来了全球交流,但你可知道中世纪时亚洲才是世界的中心,而欧洲不过是世界边缘的蛮荒之地?中古亚洲对于当时世界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无论是壮游十四年、走遍中亚与印度的玄奘,还是哲学、医学、数学、管理学无所不通,影响欧洲学术甚深的伊本?西拿,又或是一度失国又复国、立足中亚挥军印度的莫卧儿开国君主巴布尔……透过细腻的描绘与大量原创研究,本书不仅勾勒了中世纪亚洲独有的迷人风貌,更让我们得以明了,在那漫漫千年中,亚洲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简介

斯图亚特.戈登(Stewart Gordon),密歇根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戈登并非一本正经的学者,他老是搭着巴士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闲晃,爬上秘鲁印加古道,或是乘船沿湄公河或密西西比河逆流而上。戈登曾拍摄柬埔寨的古物与印度的旧石器时代岩窟壁画。他也是历史频道、探索频道、迪斯尼公司与美洲女王汽船公司的顾问。戈登亦曾荣获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傅尔布莱特奖学金以及埃尔哈特基金会写作补助等多个奖项。戈登目前住在美国安娜堡,你可以在stewartgordonhistorian.com追踪其学术动态及其游历世界各地的照片。

精彩书评

本书独特精彩,笔调优美,是世界史领域不可多得的经典。 ——《择粹》(Choice)

这是一本能让你同时从个人与大架构的角度感受历史形貌的书。 ——《亚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斯图亚特.戈登融汇了诸多回忆录中详尽的细节,将8位人物与历史的关联传达给大众读者。每一位都跟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带来惊人的文化发现。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欧洲随着罗马衰亡而进入了黑暗时代,亚洲则成为世界贸易、文化、宗教与城市发展的中心。斯图亚特.戈登亲身走访了当时的遗迹,试图捕捉亚洲辉煌时代的精神。 ——《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斯图亚特.戈登提供了独到的多元视角,让人们借此看见“东方的富饶”,看见人群与文化的相互交流,也看见思想与知识跨越这个多姿多彩的亚洲世界而传播。 ——《亚洲教育》(Education About Asia)

5世纪正要落幕。佛陀已经涅槃,孔子也已离世,但亚洲仍然是世界的中心……伟大的亚洲千年才正要开始,影响了接下来的近千年。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目录

序 001

引子 005

第一章 寺院与王者: 玄奘

公元618 年至632 年 001

第二章 哈里发的大队人马: 伊本.法德兰

公元921 年至922 年 019

第三章 哲人医生: 伊本.西拿

公元1002年至1036 039

第四章 银两与货船 印坦沉船

约公元1000年 059

第五章 胡椒好伙伴: 亚伯拉罕.本.易尤

公元1120 年至1160 年 077

第六章 贵胄云集: 伊本.巴图塔

公元1325 年至1356 年 099

第七章 宝船之约: 马欢

公元1413 年至1431 年

第八章 血与盐 巴布尔

公元1494 年至1526 年 137

第九章 药命误会: 托梅.皮雷斯

公元1511 年至1521 年 157

第十章 亚洲即世界

公元500 年至1500 年 175

注释 191

延伸阅读 218

精彩书摘

伊本.西拿驳斥上述所有论点,这让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写信给整个亚洲世界的学术同行,也在书里和文章里提出自己的看法。伊本?西拿相信人类理性所具有的力量,既相信人有理解周遭世界的可能性,也相信人有了解人与“理型”、人与神关系的能力。他主张人所要做的,就是去领会自然与社会在这个可以理解的理性世界里的模式,借此领会世界本有的神性。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探索最困难的问题,并利用推理与心智来决定最好的答案,这就是人的义务。全体人类都可以通过智慧的突破而进步。这里不可能大范围讨论伊本?西拿的哲学研究,我们只能说,他的著作探索了一整套新柏拉图主义的体系,从神到人体血液流动都囊括在内。伊本?西拿写过至少五十本书,这还只是其自传所附的简短著作目录里列出来的;其他版传记附了比较长的著作清单,根据其中所列,他很有可能写过超过一百本书。而三分之二以上的书都在讨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与逻辑学。伊本?西拿也针对几个特定的医学主题写过研究结果,例如心脏病疗法、绞痛与相思病,甚至写了一部重要的医学百科。他也写诗,还写过好几本谈天文观测仪器与几何问题的书,他还有一本书讲的是部队的管理。21 伊本?西拿的医学著作内容同时得自他当医生的经验、见识过的周遭人所使用的医疗手段,以及从盖伦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罗马知识。他的巨著《医典》(Canon of Medicine )开篇就是医生的工作内容:首先要了解个别的病人,其次是分析症状与病因,最后才开始治疗。分析时要从火、风、土、水四种体液开始。如果是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人,那么体液多半都会留在它们该在的器官里。人也会因为受此种或彼种体液主导影响而有所不同—或热、或冷、或干、或湿。受过训练的医生能够用例如检查呼吸甚至是观察头发颜色的方式来了解病人的情绪,这两种方法可以把病人大致分为热或冷、湿或干的类型。各种体液之间的不平衡,呼吸的气息在体内的移动受到阻碍,或是器官内部与周围能量的流动受到限制,都会造成疾病。治疗的方式有强化或抑制体液、刺激特定的器官,或是改变呼吸的方式和呼吸的动作。让身体跟体内或体外更高层的灵魂,或是跟自然中的神灵有更好的配合,也是种治疗方式。22 伊本?西拿解释了如何改善呼吸: 比方说,酒能以滋养的方式让呼吸恢复;珍珠与蚕丝(能抵消冲突的事物)则能为呼吸带来清亮与明快;余甘子、琥珀与珊瑚能让气息稳固,防止气息快速消散;多榔菊属的植物则能提供热能,改善气息的性质。23 伊本?西拿的《医典》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热带植物和衍生处方在一大段复方疗法中的数量。光是我们能轻易辨认出来的就有三十多种,完整的数量想必更多。伊本?西拿从实际运作的贸易网络中汲取知识,也正是这面网络将这些药物以及使用药物的知识带到了中东与中亚。伊本?西拿也在盖伦与亚里士多德的处方中融入了大亚洲世界里发明、改良过的医学知识。不过伊本?西拿很难称得上是注意到并运用这些热带药物的第一人,毕竟这些药物已经用了超过百年了。比方说,伊本?西拿描述的多数药物,已经在一本来自9 世纪的巴格达谈治疗方法的书里出现过了。24 那么,这位天赋异禀的哲人医生,究竟为什么会被人关在哈玛丹城外的城堡里呢?他虽然想过着研究与写作的平凡一生,却被卷入王朝冲突以及远非他所能掌控的政治局势中。他的自传仅轻描淡写道:“情势所需把我带到了那萨(Nasa),从那萨去巴瓦德(Baward),接着到图斯(Tus),转往萨玛干(Samaqan),再转往呼罗珊地区最边境的贾拉尔姆(Jararm),然后则是戈尔干。”25 其他的史料提供了更完整的情况。伊本?西拿是要逃离阿富汗国王,即伽色尼的马哈茂德(Mahmud of Ghazni)迅速扩张的王国。马哈茂德写信给庇护伊本?西拿的几个国王,表示他想让这位哲学家为自己的宫廷增添光彩。但伊本?西拿听出了弦外之音。马哈茂德的正统派宫廷不太可能热情欢迎伊本?西拿身上人文主义、理性思考的烙印。26 伊本?西拿猜想,自己大概会是个让马哈茂德的宫廷“蓬荜生辉”的犯人。 从公元1010 年到1017 年,伊本?西拿和自己忠实的学生尤兹扎尼(Juzjani)就停留在马哈茂德帝国前沿之外的地方,从一个首都去另一个首都,朝着更西、更南的地方走。伊本? 西拿依旧洞若观火,深知自己对任何一处宫廷来说既是资产,也是负担。 我长得这么大,大到没有城市能容我身,可每一个兜售我的人却都把我的身价标得这么高。27 即便颠沛流离、凶险不断,但伊本?西拿无论到哪里,都持续写作,讨论哲学,与人通信。他先是待在靠近今天德黑兰的雷伊,这里的人拖延了马哈茂德几年的时间;接着他往东到了加兹温(Qazvin),最后往南抵达哈玛丹,成为哈玛丹统治者—也是雷伊统治者的兄弟—沙姆斯?道莱(Shams al-Dawla)的好友与官员。伊本?西拿伴着国王一同出征,他也根据这样的经验写下了《部队管理》(The Management of Troops )。

前言/序言

有一回,我和斯科特.修勒(Scott Huler)聊了起来。他是名记者,而这本书就是从这次聊天起的头。我问他对中世纪有何认识。他回了一连串不出所料的答案:城堡,骑士,女人头上顶着圆锥形的帽子、拿着手帕从高塔探出身来。我又问他是否知道,在同一个时代有某个地方早已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令人屏息的工艺、高雅的宫廷与长距离的信用网络上有了突破。他一无所知。于是我详细告诉他,这一切亚洲全都拥有,甚至拥有更多。但在今天,只有专业的历史学家才知道这个伟大的亚洲世界。 于是修勒要我来挑战写一本书,让西方与亚洲的读者、学生们得以见识这个伟大的亚洲世界。结果这却成了我所写过的书当中最难写的一本。光是为了详细了解中世纪亚洲的地理形势,我就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选定书中的八个章节之前,我还细读了五十本回忆录。这本书的架构在超过五年的时间里被重新安排了五次,我还写了十三份草稿。最终让我坚持下去、让这本书得到生命的,不是君王,不是欧洲人,而是来自寻常人、来自亚洲人的回忆录与信件。 这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亚洲史,而是通过诸如使节、军人、商人、朝圣者或哲学家的双眼,对中东、中亚、中国与印度所拍摄的一系列街头摄影。有好几个主题一再出现,包括海盗劫掠、奴役、政治联姻、海上之旅的危险、名誉在信用网络中的重要性,以及王权象征的共通点。 这些共同特色也将中世纪的大亚洲世界与我们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我在此举个例子:整个亚洲的商人与统治者都不愿意信任相去千里或缺乏亲戚关系的人。这种心态在今日的亚洲仍然随处可见。想想看,有多少公司是家族公司?在大企业里,又有多少决策顶层是由伯叔与侄甥甚至孙辈的人所组成?现在的企业家经常无意间了解到中古王侯深有体悟的事—最狡诈、最强大的敌人常常是最亲近的人。我们后面会读到,贸易商发展出了各种做法,把重责大任交给至亲家人以外的人。这些方法并不完美,但足以发挥作用,维持整个体系。统治者也开发出家族纽带的替代品,诸如买奴隶士兵、雇用当地的行政人才,并发展出超越共同语言甚至是超越族群认同的效忠仪式。 本书所力陈的,是一种交流密切而广泛的亚洲史观点。印度与中国过去曾有过关系紧密的时代,其学生、教师、书籍、艺术与思想都互有往来。中亚地区的人从波斯学来行政管理的方法。国王们跨越了我们今日认为壁垒分明的“诸文化”,从中挑选能发挥作用的象征符号。无论统治的是中东还是柬埔寨,这些国王都坐在同样的麾盖底下。这类交流从来就不是单向的。阿育吠陀医学(Ayurvedic medicine) 1 能从穆斯林的优那尼医学(Unani medicine) 2 中学到许多,而13 世纪时来到德里的波斯医生同样能从阿育吠陀医学中获益匪浅。成千上万的马匹被人从中亚带到印度,在印度,这些马匹对于作战与彰显地位都不可或缺,一如中国的情况。到了中国,若要向死者表达敬意,同样也少不了来自于东南亚的香木。 帝国会扩张、会收缩,有起也有落,但许多跨越宗教、族群认同与语言的纽带却始终不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流网络、相互尊重与共同智慧,是我们能留给未来几代人最重要的遗产—而这种想法,或许就是能从本书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斯图亚特.戈登 2015 年12 月1 日 1【译注】印度文化中的传统医学,包含药草、推拿、瑜伽等疗法,将人体视为风、火、水、土与以太(ether)聚合而成。 2【译注】波斯与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医学。阿拉伯语中的Unani 指的是古希腊,这是因为当地的医学知识主要来自于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巨龙之翼: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与变革(公元前200年 - 公元1450年) 引言:陆上与海上丝路的交织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明对外交流史上最为关键的几个世纪,深入探讨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如何塑造了古代世界的贸易格局、文化传播和地缘政治版图。我们并非探讨一个孤立的帝国史,而是考察一个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欧亚体系,其中中国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的中心。本书将考察贸易路线的变迁、商品交换的本质,以及思想、技术和信仰如何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中流动、融合与冲突。 第一部分:汉唐气象与丝路的开辟(公元前200年 - 公元907年) 第一章:张骞凿空与早期贸易网络 本章详述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初步探索与军事控制,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帝国扩张的附属品。重点分析张骞出使后,中原对大宛马、汗血马的迫切需求如何驱动了早期的官方贸易路线的建立。探讨丝绸作为主要出口商品,其在不同文化圈(如帕提亚、罗马)的价值、象征意义及其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将考察中原王朝如何通过“朝贡体系”来管理边境关系,以及这一体系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向商业贸易倾斜。 第二章:佛教东渐:信仰的物质载体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是丝绸之路上最深刻的文化输入之一。本章分析了佛教传播的物质基础:僧侣的旅行、寺庙的修建、以及佛经的翻译。重点研究了犍陀罗艺术、敦煌壁画等视觉材料如何体现了希腊、印度、波斯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艺术中的融合过程。对比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禅宗的兴起)与中亚沿线地区佛教衰落的差异,理解宗教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 第三章:唐代的开放与帝国秩序 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性的都会。本章侧重于唐朝对丝绸之路沿线城邦(如粟特城邦)的接纳与管理。考察唐朝如何通过设立“羁縻府州”来间接控制西域,以及这种治理模式的局限性。详细分析了国际商人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贸易的中介,也是技术(如玻璃制造、音乐)的传播者。同时,探讨安史之乱对丝绸之路稳定性的毁灭性打击,及其如何导致贸易重心向南转移的初期迹象。 第二部分:宋元转型与海洋贸易的崛起(公元960年 - 公元1368年) 第四章:宋代的海上雄心与商业革命 宋代,由于北方边境压力增大和内部商业活力的释放,海上贸易地位显著提升。本章深入研究宋朝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的“市舶司”制度,分析其税务管理和对海外贸易船队的规制。探讨了指南针技术在航海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如何巩固了其在南海的商业优势。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主要出口品,分析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价格波动与地位。 第五章:蒙古帝国:一个跨大陆的统一市场 蒙古帝国短暂地重建了一个空前庞大的陆地连接。本章考察了“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对丝绸之路的实际影响。它降低了陆路贸易的风险,促进了东西方技术(如火药、印刷术)的快速扩散。分析了马可·波罗等欧洲旅行家所记录的中国社会景象,并探讨了这一统一市场带来的瘟疫传播风险(黑死病的前期影响)。重点考察了元朝对沿线宗教的宽容政策如何刺激了新的文化交流,如景教和伊斯曼教的传播。 第六章:元末的贸易重塑与中亚的衰落 随着蒙古汗国的瓦解,陆上丝绸之路的政治保障消失,贸易的碎片化加剧。本章分析了明朝初期对海外贸易的严格限制(海禁政策)与对内陆贸易的侧重,以及这种政策如何间接促使中亚和西亚的贸易路线重新调整。探讨了帖木儿帝国在构建自身商业网络时对原有丝绸之路节点城市造成的冲击与重塑。 第三部分:贸易的遗产与世界体系的边缘化(公元1368年 - 公元1450年) 第七章:郑和下西洋:官方贸易的顶峰与终结 本书的最后阶段关注明朝前期的海洋活动。郑和船队的目的并非“殖民扩张”或“新大陆发现”,而是旨在维护并展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基于朝贡体系的“和平贸易网络”。本章详细分析了船队的规模、技术特点以及其交换的商品结构(以丝绸、瓷器换取香料、珍宝)。探讨了这一庞大官方行动最终被终止的原因,它与欧洲新兴的海上力量的商业动机有何根本区别。 第八章:贸易路线的权力转移 公元15世纪中期,旧的陆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如撒马尔罕、喀什)在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欧洲对新航路的探索中,逐渐退出了全球贸易的核心舞台。本章总结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近两千年间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从物质层面(商品、技术)到非物质层面(哲学、信仰)。并指出,随着技术和政治力量的重心向海洋转移,曾经连接欧亚大陆的动脉开始功能性减弱,预示着一个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新世界体系的来临。 结论:超越“中心”的视角 全书最终的论点在于,古代中国的贸易与交流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多中心的互动系统。即使在“汉唐盛世”,中国的繁荣也依赖于西域、波斯以及更远方的市场和资源。本书力求展示:贸易是双向的,影响是相互的,古代的亚洲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中心”光芒的东方,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竞争的全球贸易驱动力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试图在宏大叙事中找到某种简洁而有力的切入点。书名中的“618-1521”这个时间跨度极具指向性,它似乎精确地框定了一个从唐代初期到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亚洲权力与文化结构的形成、鼎盛与转折期。我设想,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及其对欧亚大陆的经济辐射力。更重要的是,它很可能深入探讨了那个时期,不同文化、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技术(如印刷术、火药)在亚洲内部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这些要素是如何共同构建了当时世界的“轴心时代”之后期的面貌。我特别期待它能清晰地阐述,在西方尚未崛起之前,亚洲的商业模式、治理结构以及知识体系,是如何超越了简单的地域限制,真正地成为了全球贸易与思想交流的枢纽。这本书若能成功,它不仅仅是关于亚洲的历史,而是关于“前现代世界如何运作”的深度剖析。

评分

我注意到“极简”二字,这暗示着作者采取了一种高度提炼的叙事策略,避免了陷入无休止的细节泥潭。对于一位普通读者而言,这种方式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能让人迅速把握住历史的关键脉络。我推测,全书的结构可能会围绕几个核心的、贯穿始终的主题展开,例如“水利与帝国管理”、“信仰的跨区域流动”或是“技术扩散与经济梯度”。相比于传统的按国家或王朝顺序排列的编年史,我更期待看到一种基于议题驱动的结构。例如,或许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宋代的金融创新对周边国家产生的蝴蝶效应,或者蒙古扩张带来的连接与破坏性影响是如何重塑了欧亚大陆的地理政治版图。这本书若能成功地将复杂的千年变迁压缩进一个易于理解的框架内,那它无疑就是一部杰出的思想工具书,而非仅仅是历史资料的汇编。

评分

这本看起来像是跨越了近九个世纪的宏大叙事,光是书名就让人对作者的史学视野感到敬畏。我猜想,它定会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来构建历史叙事,或许会挑战我们对于“世界中心”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我期待看到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而是那种深植于时代肌理之中的文明脉络的梳理。它应该会着重描绘在那个特定历史区间内,亚洲内部不同文明区域——无论是东亚的王朝更迭,还是南亚的宗教与贸易网络,抑或是中东的伊斯兰黄金时代——是如何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全球性互动场域的。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处理“极简”与“千年”之间的张力,是侧重于提炼出主干性的发展趋势,还是会辅以精妙的个案分析来支撑其宏大论点。一个优秀的通史作品,不应只是历史的堆砌,而应是历史的解释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去理解为何在那段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智慧与物质文明的灯火主要在亚洲的上空熊熊燃烧。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能将“千年”压缩进“极简”篇幅的书,其笔力定非寻常。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语言风格上能够展现出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魅力的气质。这种历史书,若能成功,其行文当如行云流水,在描述宏大历史事件时,笔锋犀利,一针见血;在描摹文化细节时,则又能细致入微,富有画面感。它需要避免陷入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清晰、富有节奏感的句子来引导读者穿越时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对比分析,比如将长安与巴格达的城市规划进行对比,或者分析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路径与基督教在欧洲的演变之间的异同。最终,我希望合上书卷时,不仅是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文明在特定时空下的发展潜力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里带着一种强烈的论断性:“当世界中心在亚洲”。这使得它必然是一本充满洞见的史学作品,而非平铺直叙的记录。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支撑这一核心论点的,尤其是在中后期,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的曙光初现之时。我猜想,作者会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来展示,即便在西方开始向外张望时,亚洲的内部市场规模、人口密度和技术先进性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它或许会对比同期欧洲城市和中国、印度河流域城市在规模、复杂性和组织能力上的巨大差距。这种视角要求作者具备跨越文化障碍的史学能力,需要她/他能够从阿拉伯商人、东南亚水手、东亚士大夫的多元视角去重新审视“世界”的范围和重心。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次强有力的智力挑战,迫使我们重新校准自己对“现代性起源”的传统叙事。

评分

不错的书,送货及时,好好好

评分

京东商品质量过关,让人放心

评分

看过欧洲史,这次买来看亚洲史,特别是中东地区的历史很值得了解。

评分

vvwbbjwjfbbfbf

评分

除了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想更多了解一下。

评分

适合小朋友一起阅读的历史书!

评分

书是正品,印刷很好,在京东买很方便。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最喜欢京东买书了,因为确实划算,质量也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