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沃格林(Eric Voegelin) 著,孔新峰 譯
圖書標籤:
  • 文藝復興
  • 宗教改革
  • 政治思想史
  • 西方政治思想
  • 歐洲曆史
  • 思想史
  • 曆史
  • 政治哲學
  • 宗教史
  • 近代早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537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128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外文名稱: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字數:2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作者沃格林是二十世紀zui重要的政治哲學傢之一。
2.《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沃格林八捲本“政治觀念史稿”的第四捲,本捲涵蓋瞭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所代錶的現代時期。
3. 在本書中,沃格林闡析瞭帝國基督教統一性的崩潰,此種崩潰引發瞭自主理性與教派反叛的崛起,這些趨勢在19世紀與20世紀得到更為充分的展開。沃格林的分析足以為我們理解現代性的種種特徵提供基礎。

內容簡介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沃格林八捲本“政治觀念史稿”的第四捲,本捲涵蓋瞭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所代錶的現代時期。
現代性的哲學之維一直都是作為政治科學傢的沃格林著作的主題之一,在本書中,沃格林闡析瞭帝國基督教統一性的崩潰,此種崩潰引發瞭自主理性與教派反叛的崛起,這些趨勢在19世紀與20世紀得到更為充分的展開。本書所包含的不僅有沃格林對現代性早期的分析,還有他在後期作品中處理的、對許多現代運動之直接根源的描述與分析。這些分析足以為我們理解現代性的種種特徵提供基礎。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沃格林八捲本“政治觀念史稿”的第四捲,本捲涵蓋瞭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所代錶的現代時期。
現代性的哲學之維一直都是作為政治科學傢的沃格林著作的主題之一,在本書中,沃格林闡析瞭帝國基督教統一性的崩潰,此種崩潰引發瞭自主理性與教派反叛的崛起,這些趨勢在19世紀與20世紀得到更為充分的展開。本書所包含的不僅有沃格林對現代性早期的分析,還有他在後期作品中處理的、對許多現代運動之直接根源的描述與分析。這些分析足以為我們理解現代性的種種特徵提供基礎。

作者簡介

作者 沃格林(Eric Voegelin),美籍奧地利曆史哲學傢和政治哲學傢,與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齊名的保守主義者,二十世紀zui為重要的哲學思想傢之一。沃格林攻讀的是政治學博士,喜歡的卻是法學,真正師從的老師是自由主義法學大師凱爾森教授,心目中的偶像則是自由主義思想泰鬥韋伯。著有《政治思想史研究》(三捲)、《政治的新科學》、《秩序與曆史》、《政治觀念史稿》(八捲)。
譯者 孔新峰,法學(政治學)博士,1998-200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現為國傢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政治學理論、政治思想史、當代中國政治。著有《從自然之人到公民:霍布斯政治思想新詮》等,譯有《當代英國政治》、《民主先生在中國:東方與西方的人權與民主對話》等,在《哲學研究》、《文史哲》等期刊發錶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課題多項。

精彩書評

沃格林在這些哲學傢中鶴立雞群,是因為他將zui復雜的哲學反思與zui具洞察力的曆史探詢融為一體。他把認知、理解、存在的開放性以及洞見的深度結閤起來,使得他成為瞭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曆史哲學傢。
——尤金·韋伯

《政治觀念史稿》的問題意識是:西方的現代性已經走到如此可怕的窮途,但現代性究竟怎麼迴事情、又是怎麼來的?齣生於自由主義思想之傢的沃格林的這部“史稿”全麵衝擊西方學界近兩百年來的啓濛傳統觀念。
——劉小楓

目錄

英文版編者導言 / 1
一、本書在沃格林著作中的地位 / 1
二、沃格林對此時段的概括 / 4
三、本書的內容框架 / 6
四、對沃格林之路德與加爾文解讀的一個注釋 / 18
五、編者的注 / 25

第四部分 現代世界

第一章 權力之秩序:馬基雅維利 / 29
一、傳記式背景:馬基雅維利與圭恰爾迪尼 / 30
二、時代諸問題:1494年的創傷 / 33
三、意大利傳統 / 38
四、亞洲之背景 / 44
五、《卡斯特拉卡尼傳》 / 61
六、《李維史論》 / 66
七、《君主論》 / 82
八、結論 / 96

第二章 理性之秩序:伊拉斯謨與莫爾 / 103
一、1516年 / 105
二、伊拉斯謨的基督教 / 107
三、禁欲主義君主與“粗人” / 114
四、君主禁欲主義之範圍 / 120
五、伊拉斯謨論戰爭 / 124
六、權力問題 / 125
七、《烏托邦》與美洲 / 129
八、某地與烏有鄉 / 134
九、驕狂與財産 / 142
十、烏托邦的戰爭 / 149

第三章 上帝的子民 / 155
一、製度與運動 / 156
二、運動之分期 / 160
三、運動之範圍 / 163
四、教會與宗派 / 165
五、改革與反文明效應 / 168
六、《锡安榮光一瞥》 / 169
七、運動之社會結構 / 174
八、東部對西部運動之影響——僞狄奧尼修斯 / 177
九、運動諸觀念 / 183
十、自由性靈 / 206
十一、阿波羅之統治 / 236

第五部分 大混亂

第一章 大混亂(上): 路德與加爾文 / 253
一、印刷與公眾 / 254
二、分裂——萊比锡辯論 / 256
三、符號之曆史性——教會與聖餐變體論 / 260
四、《九十五條論綱》 / 265
五、《緻德意誌民族的基督徒貴族書》 / 270
六、因信稱義 / 289
七、再思考 / 304
八、加爾文與命定論 / 314

索引 / 341

精彩書摘

時代諸問題: 1494年的創傷

盡管天纔與生平環境的結閤使得馬基雅維利對發生在自己時代的事件作齣瞭獨具一格的迴應,盡管他是那一時期唯一一位將新齣現的權力政治問題提高到綜閤性思考層次的思想傢,但是,馬基雅維利所麵對的問題本身並非他自己的杜撰。從較馬氏年輕一些的圭恰爾迪尼的著作裏,或是從較馬氏年長一點的科明尼斯(Philippe de Commynes,約1447年—約1511年)的《迴憶錄》(Mémoires)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馬基雅維利麵臨的那些問題,而且可以發現他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要比馬氏更為現實主義。現在就讓我們轉而討論那個時代的此類諸多問題。
當時,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Christianitas)正在崩解為教會和民族國傢。這樣的總體概括要比所謂“封建時代的終結”或是“絕對君主製的興起”更為恰切,因為後麵的兩類界定已經將當時的時代問題局限在特定方麵的發展之上,並根據後世的世俗主義曆史編纂學觀點,強調15世紀政治的重要性。宗教與世俗領域中足以誘使利益分歧的個人之間展開有效閤作的共同精神,以及在整體精神麵前進行和解的義務感,都正在逐漸消蝕,在這個意義上,基督教世界的解體同時影響瞭聖俗兩界的秩序。從字麵上講,“解體”(falling apart)意味著從精神上獲得生機的整體正在分裂成法律上的管轄主體(legal jurisdictions);它意味著對於權利固執的堅持,以及不顧整體秩序的破壞而對個人與機構利益的追求。就教會而言,我們已經在宗教會議運動(Conciliar movement)一節處理過這一問題。由於個人和國傢的利益已經不能再有效地從屬於共同利益,通過宗教會議改革教會的嘗試,以及進一步給予教會一種持久的代錶性權力組成方式(representative constitution)的努力,最後全都無疾而終。如若普世教會不願陷入宗教議會式的停滯或分裂成各國的國教會(national churches),就必須由君主式的領袖掌控有效的代錶權力。從宗教會議運動難以成為精神負載者的失敗中,君主式的教皇乃成為體製的代錶者。在觀念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塞薩裏尼(Giuliano Cesarini、皮科洛米尼(Enea Silvio Piccolomini)以及庫薩的尼古拉(Nicolas of Cusa)等人從早先的宗教會議至上主義(conciliarism)嚮一種新的立場的轉變,鄧普夫(Dempf)將持有這種立場者稱為“轉投君主製主義者”(Monarchioptants)——即那些偏好代錶性的權力組織方式,卻俯首接受不可逆轉的曆史趨勢,最終成為君主製主義者(monarchists)的人。
在世俗領域,我們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機構整閤以及在某一君主式領袖之下代錶功能的集中化傾嚮。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乃是西歐的人身與封建組織形態得以解體、舊的政治單元在英法國傢與領土性的疆域之內得以整閤的偉大過程。緊隨舊的組織形態解體而來的,則是內部秩序的強化。玫瑰戰爭(The Wars of the Roses)是爭奪國傢領導權的最後一場封建戰爭,這場戰爭於1485年伴隨著都鐸王朝(the Tudor monarchy)的建立而告終。與此同時,路易十一(Louis XI)自1469年之後,通過頒布政令強化瞭法國的絕對君主製;到瞭1480年,隨著安茹王朝(the Anjou)在法勢力被完全滌蕩,他們的領土落入王室之手,王室權力得到瞭可觀地鞏固。同時,阿拉貢的費迪南德(Ferdinand of Aragon)和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之間的聯姻,促成瞭西班牙政治上的統一,而1492年格蘭納達(Granada)戰爭的勝利則穩固瞭新王室的疆土。
在1494年風暴席捲意大利之時,上述三個歐洲君主國權力的強化過程實際上已經告一段落。正如圭恰爾迪尼在其《佛羅倫薩史》(Storia Fiorentina)中予以極好描述的那樣,亞平寜半島上五大政治勢力——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教皇國和那不勒斯——之間的製衡構成瞭當時意大利的政治體係。在這一體係的核心,乃是科西莫·德·美第奇為瞭製衡教皇國和威尼斯的勢力而倡導的那不勒斯、佛羅倫薩與米蘭之間緊密的默契關係。這種製衡是不穩定的;到瞭1474年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為瞭對抗教皇國和那不勒斯,米蘭、佛羅倫薩和威尼斯又結為盟友。通過“偉大者”洛倫佐(Lorenzo Magnifico)的外交努力,接踵而來的流血衝突於1480年結束;以科西莫領導下的佛羅倫薩為核心的三強聯盟的舊體係得以重建,並一直維係到1492年洛倫佐去世為止。隨後佛羅倫薩與那不勒斯為掠奪米蘭而結成的秘密同盟,緻使魯多維科·斯福紮嚮法國求助,進而引發瞭法軍的入侵。一直以來,諸強權力的均勢實際上都是意大利全國性政治組織的形式。盡管這種體係大亂偶發、小亂頻仍,但它仍然得以一直存續下去,並為意大利嚮更為穩定的全國性政治組織方嚮的內部發展奠定瞭基礎。在衡量觀念領域中的碰撞所産生的革命性影響時,必須考慮到這種因素。
在赤裸裸的權力領域之外,我們將很難理解法國、西班牙及德意誌入侵者的勝利以及意大利諸邦國在政治上的漸趨無能。當時的意大利是一個繁榮、富裕的國度;也是當時歐洲文明程度最發達的地區。這種動蕩並不等同於一個貧窮、落後的殖民地麵對經濟上更為先進的國傢時所産生的衰頹感;不等同於或許伴有第三等級的興起和平民起義(populist uprising)的社會革命;並沒有什麼道德或政治原則捲入其中;也不存在像後來的宗教改革鬥爭中發生的那種宗教運動。簡言之:經濟、道德、社會正義原則、關於政治組織的觀念、宗教運動或派係均與這一曆史事件無關;很明顯,這一事件乃是更為強大的權力、更為訓練有素的軍事組織對積貧積弱、軍備鬆弛的政治勢力的無情勝利。
我們必須認識到,而且哪怕與20年前相比,我們目前也能夠更好地認識到,當時目睹世變的那一代人受到瞭巨大的創傷。那一代人中更為聰慧和敏感的人士,在權力政治的現實最為彰顯的時刻,目睹它摧毀瞭秩序,而這種摧毀又是毫無根據、理性及觀念可言的殘酷事實。很難使這些人相信道義能夠在政治中占據任何位置。對於道德傢,他們已有曾經滄海之感,將會把政治中的道義主義者視為從現狀中漁利的奸詐之徒或僞君子,他們自身的權力動機已將其帶到一個想要竭力維持的位置,卻希望其他所有人都能恪守道義、愛好和平。他們的這種心理診斷極為正確,並會被時刻加以運用。在這種背景下,將理論思考置於自身對權力政治的深切體驗之上者如馬基雅維利輩,在當時都是頗為健康和誠實的人物,與那些竭力鼓吹由道德的——毋寜說是不道德的——關於同意的謊言所鑄就的既定秩序,並將權力政治的現狀掩蓋在這種秩序之下的契約論者(contractualists)相比,馬基雅維利這樣的人物無疑是更為可取的。
不過,由於這種經驗傾嚮於濛蔽人們,使他們無法看到這樣的事實,即權力的奧秘並非政治的全部——而我們有恰切的證據錶明權力之誘惑並不是人性的全部真相,因此這是一種創傷的經驗。馬基雅維利並沒有對政治中的其他因素視若無睹,其對於政治現實的描述自然也就是模糊的;而我們必須曆史地理解此種視角的扭麯,它是由其所處時代發生的變故對現實的扭麯所造就的。他的中心關注正是來自於這樣的創痛(暫且不論我們即將討論的其他因素),首先,在思考政治行為的閤理性時,不去考慮道德或非道德的諸種原則;第二,強調有效的軍事組織的重要性。意大利已經受夠瞭那些業已強固的君主製民族國傢壓倒性的力量之害。而問題的答案不得不是:同樣無情地建立一個強固的意大利民族國傢,藉以抵禦侵略者,保護意大利,使之免於災難的重演。法國徵服事業的技術手段是其摧毀要塞的炮兵(artillery),而瑞士的法寶則在於其橫掃雇傭兵(condottieri)騎兵分隊(cavalry contingents)的步兵團(infantry)。上述第二個問題的因應之策將是進行一場軍事改革,特彆是要創建一支國民軍隊——如果沒有大眾的共和主義愛國熱忱,就無從創建這種軍隊,也就無法為意大利的復興提供有效的工具。在這一點上,馬基雅維利的軍事改革觀念與其統一的共和國觀念融為一體。 關於馬基雅維利的《兵法》。馬基雅維利並不僅僅對炮兵的技術性問題錶示興趣,還把國民軍隊作為自己軍事改革計劃的中心。然而,國民軍隊的觀念則是不閤時宜的(out of season)。在其後直到法國大革命的若乾個世紀中,《兵法》導緻瞭職業軍隊(professional army)的發展。實際上,隻有在共和主義德性(孟德斯鳩意義上的)在廣大民眾中得以發展的情況下,國民軍隊纔可以成為有效的戰爭手段。盡管這種觀念從曆史來看不得其時,但它對我們而言仍然十分重要,因為它為我們提供瞭關於馬基雅維利基本的民族主義與共和主義令人信服的證據。

前言/序言

英譯者導言(節選)

本書的內容框架

馬基雅維利可謂西方智識史上最為迷人又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本書第一章是對馬氏的一項精心研究。這一章又按照四個主要部分展開。第一部分是導言,旨在提醒讀者,沃格林將會盡力超越經常與馬基雅維利之名相連的道義指責,在我們試圖對其政治思想進行理論分析時,這種道義指責並沒有多大作用。雖然嘲諷並不能使我們獲得對馬基雅維利思想內容的認識,但也的確讓史傢們警醒於這樣的事實:某件非同尋常的事情發生瞭。對沃格林而言,馬基雅維利的重要性端賴於其天纔與時代環境獨特的混閤。
本章的第二部分緻力於檢視馬基雅維利生平中促使其思考的環境以及塑造其思想的資源。運用包括意大利治國術傳統尤其是人文主義史傢著述在內的這些資源,沃格林對馬氏的時代背景進行瞭理論分析。人文主義史傢們利用古代資源——尤其是李維(Titus Livius)——作為自己的典範,與基督教曆史編纂傳統分道揚鑣,並把對於曆史進程的理解予以世俗化。他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到瞭俗世中特定的個人及其行動之上。政治傢與軍事領袖變成瞭至關重要的人物,而其活動的舞颱則是世俗的國傢。行動的判準變成瞭國傢的利益,這也反映齣帝國及其屬世與屬靈統一性的解體。史傢們的另一關注之處,便是可以迴溯到古典時代歐羅巴與亞細亞之爭的、來自亞洲的(Asiatic)影響與神話。沃格林認為,對馬基雅維利産生的重大影響之一,乃是帖木兒(Timur)在其“生平”中以一係列神話般錶現展示齣的形象。這種形象與亞洲發生的現實政治事件一道影響瞭意大利傳統及其對於曆史與權力的理解,也體現在馬基雅維利的著作之中。位於此種神話學(mythology)核心的,是一位在曆史之中行動、依仗德行(virtue)直麵命運的英雄——成為國傢之中秩序的來源。
本章的第三部分探討瞭馬基雅維利的三部著作:《卡斯特拉卡尼傳》(The Vita di Castruccio Castracani)、《李維史論》(The Discorsi)以及《君主論》(The Prince)。在其分析中,沃格林展示瞭馬基雅維利是如何對權力——被認為是超越於善、惡範疇以外——之展示(manifestation of power)的體驗作齣迴應的。然而馬基雅維利的迴應並沒有墮入虛無主義。相反,他認為強有力的領袖——君王——在命運麵前具有德行,將會成為秩序的源泉。在《卡斯特拉卡尼傳》中,英雄或君王的神話得到瞭最為完備的展示,當然在馬氏的其他著作中也有所體現。
本章的第四部分闡明瞭沃格林對馬基雅維利所作的結論與評價。這一曆史研究點明瞭對馬基雅維利之典型成見(stereotype)的錯謬之處,由此觀之,沃格林的評價乃是正麵的。馬基雅維利既不是非道德(amoral)也不是反道德(antimoral);而是的確擁有一套自己倡導的精神原則。沃格林對馬基雅維利的負麵看法則來自他對馬氏精神性(spirituality)的估價,認為它根植於異教的自然神話之中。在這裏,問題依然不在於這種錯誤是本質上地(per se),毋寜說它是曆史地(historically)。隨著基督教的齣現,一並産生瞭真理的曆史分殊(histor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ruth)。沒有人能夠讓時光倒流,重返異教時代。既然真理已然分殊成為一種超越性的現實(a transcendent reality),逆流而動便意味著靈魂對那種現實的封閉,進而意味著一種嚮部落主義(tribalism)的返祖行為。盡管就其呈現齣馬基雅維利的思想淵源與意圖而言,沃格林的分析可謂公正;然而它也暴露齣沃格林所經驗的現代性的主要特徵之一——對於超越性的封閉(a closure to transcendence),就此而言沃格林的馬基雅維利研究又是批判性的。

本書第二章討論與馬基雅維利一道參與現代性第一個肇端的伊拉斯謨與莫爾。沃格林主要探討瞭伊拉斯謨的《論基督君主的教育》(Institutio principis Christiani)和莫爾的《烏托邦》(Utopia),兩部作品均寫於1516年,而這一年在沃格林的分析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伊拉斯謨的《論基督君主的教育》(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類似於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它屬於一種常見的文體類彆。伊拉斯謨希望能夠發生一場改革。由於他對大眾持懷疑態度,因而將人生之改革的希望寄托於君主。由是觀之,他和馬基雅維利的希望如齣一轍,均認為君主將成為秩序的擔當者。然而在伊拉斯謨那裏,這一希望隻能通過君王的基督教美德而非蠻力方能達成。伊拉斯謨寄望於基督教君主,希望他通過對基督教原則的虔敬成為秩序的擔當者。不過,伊拉斯謨的基督教與體現為教會和聖禮(sacraments)的傳統理解有所不同。在他看來,正如《新約》中錶明的那樣,基督教實際上是“基督的哲學”(philosophy of Christ)。基督徒對基督教誨的尊奉,與任何門生對偉大哲人或師長學說的推崇如齣一轍。
沃格林認為,這種過分簡化的(simplistic)基督教版本未免過於天真。作為一位傳說中的飽學之士,伊拉斯謨究竟何以至此呢?當我們將其看作伊拉斯謨對其時代基督教體驗的反映之時,事情就變得易於理解瞭。伊拉斯謨所遭逢的基督教,實際上是一種抱殘守缺的經院哲學(epigonic scholasticism)。這足以解釋伊拉斯謨為何會極力反對經院哲學及當時絕大部分的神學。通過發展一種建立在“偉大哲人”耶穌基督的教誨之上、體現在君王生活之中的行為哲學,伊拉斯謨試圖對基督教進行改革。
盡管其願望是良善的,然而在伊拉斯謨的著作中,對經院哲學及其對於基督教文明的貢獻所持的負麵態度卻存在著問題。沃格林將其概括為伊拉斯謨智識上的傲慢(intellectual arrogance),作為情感上的反叛尚可接受,但作為智識反映卻有偏頗之處。伊拉斯謨的態度代錶著對神聖(the divine)取嚮的拒斥,代之以一種物質世界理性(intramundane reason),從而導緻瞭隨後西方文化中壓倒性的智識上的倨傲(hubris)。伊拉斯謨的分析終於一種成為精神驕矜的理性,依據這種理性,某一“領袖”可以聲言自己知曉諸事,而其所為的一切就個人而言看似正確的行為也都得以藉此證成。這便是統治欲(libido dominandi)——對權力的渴望(the lust for power)。
另外,與伊拉斯謨把理性世俗化的做法相伴生的乃是視野的窄化。伊拉斯謨認為改革的關鍵乃是其行為足以形塑人民生活的君主本人。[8]在他對於政治的理解中,就算人民並不是對政治全無影響,他們所能産生的影響也隻是微不足道的。君主則位居舞颱的中心,他們看起來是在一種社會真空之中行動,這就使沃格林得齣結論,認為“伊拉斯謨有一種獨特的曆史盲視癥”。在沃格林看來,伊拉斯謨身上具備瞭當代某些知識分子的特徵,即將自己閉鎖在自我世界之中。我們最終在伊拉斯謨身上找到一種知識分子的貪婪狂(pleonexia),沉迷於一己的狹小圈子,卻與曆史實存的現實相隔絕。
這一章的剩餘部分集中討論莫爾的《烏托邦》。正如所有研究過這部著作的讀者所知,又如為沃格林所明確贊成的,《烏托邦》的短小篇幅與其思想的深刻性恰成反比。沃格林指齣,有人曾經頗具諷刺意味地質疑說,莫爾同時是教會和共産主義運動的聖徒。這便錶明瞭莫爾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部分地體現在這部著作本身,部分在於“烏托邦”一詞在莫爾的文本以外已經另有極其豐富的意涵。上述情況當然會對我們閱讀莫爾産生影響,通過對此的分析,沃格林力圖建立某種曆史感(historical sense),以理解莫爾在其著作中的意圖。
在探討與莫爾相關的烏托邦寫作方式之後,本章轉入對《烏托邦》文本的分析。文本部分地代錶著莫爾本人內心的鬥爭。他應該為國王和祖國效力,抑或應該從政治中抽身而退?對摩爾來說,那種朝嚮超越性屬靈權力的調適已然式微,因此這種鬥爭已經世俗化瞭。其麵臨的睏境及由此帶來的問題,都是屬於一位世俗化知識分子的。《烏托邦》的敘事者拉斐爾則代錶著一種可能的解答。作為一個“無祖國之人”,他周遊世界。他拒絕提供哲學建議,因為沒有人願意傾聽這種東西。
對國傢生活之參與問題的這一解答,是擺在莫爾麵前的一項挑戰。為瞭迴應這項挑戰,莫爾做齣瞭與伊拉斯謨一緻的區分,將哲學劃分為兩大種類:學院哲學(school philosophy)與國傢哲學(civil philosophy)。國傢哲學力圖在其産生環境之中努力成為體係的一部分。這或許是莫爾自己的答案,但沃格林對此不以為然,而是給他貼上通敵者(collaborator)的標簽。沃格林發現瞭真正的問題所在。精神的領域被取消瞭,國傢試圖獲取本來應被正當地保留給精神的最終權威地位。我們正在通嚮一種即將全盤拒斥精神的現代性道路之上。
這項研究揭示齣現代性“第一個肇端”將要導引的方嚮。盡管伊拉斯謨與莫爾為此方嚮設置瞭限製,與之相比後世的思想傢們就較少有這種興趣瞭。從二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理性(ratio humana)的轉型,也就是說,由通過參與神之理性(ratio divina)對人性進行調適,轉嚮依賴於指引物質世界生活的一套規則。
莫爾體察到自己社會的邪惡,即人民之貪婪狂的邪惡,此種邪惡與若乾其他方式一並被錶述為對於宏大的渴望(the lust for aggrandizement)。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莫爾超越瞭伊拉斯謨,不再像後者那樣忽視人民,僅僅把注意力放在君王的貪婪狂之上。在莫爾看來,此種社會邪惡的象徵符號乃是私有財産(private property)。不過,沃格林也批評那些將莫爾視為早期共産主義者的人士。財産本身並不是問題——它隻是更深層權力問題的象徵符號。《烏托邦》裏刻畫的共和國(commonwealth)形象是莫爾對其社會進行的批判。與後世的思想傢不同,莫爾思想中有足夠多的基督教成分,使得他明白這個理想社會實際上是“烏有之鄉”,而其描述的共和國也隻是一個“理想”。這便是莫爾與現代人之間的區彆。莫爾知道自己的烏托邦隻是供社會批判之需的理想,無從得以實現。上述事實為他提供瞭一種限製性的概念。他並不試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建起這樣的國傢。然而這些限製在彆的思想傢那裏卻已不復存在:從宗教改革時期的宗派激進分子到現代時期的實證主義者、社會主義者與共産主義者都概莫能外。
盡管存在上述限製,但沃格林仍然從莫爾神奇的旅程和充滿想象力的構想中找到瞭榮耀(superbia)的存在。莫爾的智識理想為自身贏得瞭一種僅屬於性靈(the spirit)的絕對性(absoluteness)。這便導緻瞭可以在伊拉斯謨身上找到的同樣一種智識上的貪婪狂。這同時也是馬基雅維利所展示的那種對權力的神魔崇拜(demonism of power),唯一的不同便是它披著理想的僞裝。沃格林相信,人民可以從《烏托邦》中看到將對西方曆史産生深刻影響的諸多概念的成形。由“這位人文主義知識分子頑皮的惡行”(playful atrocity of the humanist intellectual)肇始的麯綫,以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納粹主義(National Socialism)和共産主義而告終。
第三章以“上帝的子民”為題,是一項對基督教宗派運動的精妙研究……
…………
捲四:思想的熔爐與信仰的裂痕——歐洲近代曙光中的求索 本書捲四,將帶領讀者一同迴溯至歐洲曆史上一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變革時期——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探索,一場顛覆舊秩序的偉大革命。我們將撥開迷霧,追溯那個時代歐洲社會在政治、文化、宗教、藝術等諸多領域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為現代世界的誕生奠定瞭基石。 一、 文藝復興:人性的覺醒與古典的復興 文藝復興,顧名思義,是“重新齣生”。它並非簡單的對古典文化的模仿,而是在吸收、藉鑒古希臘羅馬的智慧與藝術精華的基礎上,萌發齣的對人的價值、尊嚴和創造力的全新認識。 1. 人文主義的曙光: “人”的中心地位: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Humanism)。它挑戰瞭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將目光從彼岸的來世拉迴到此岸的現世,強調人的能力、理性和情感。人們開始相信,人是萬物的尺度,人的生命本身就具有價值,而非僅僅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 對古典文明的重新發現: 意大利,作為古羅馬文明的搖籃,成為瞭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學者們開始搜集、翻譯、研究散落在各地古籍,從中汲取智慧。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西塞羅、維吉爾等古典作傢的思想,重新煥發瞭生機,並被賦予瞭新的解讀。 教育與批判精神: 人文主義者高度重視教育,他們倡導博雅教育,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全麵發展、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個體。他們鼓勵質疑精神,反對盲從權威,這為後來的宗教改革播下瞭思想的種子。 代錶人物與作品: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剋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的十四行詩歌頌愛情與人性;喬瓦尼·薄伽丘的《十日談》以生動的故事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世俗生活的熱情;伊拉斯謨則以其尖銳的筆觸批判教會的腐敗,呼喚純粹的基督教信仰。 2. 藝術的飛躍: 寫實與透視: 文藝復興的藝術擺脫瞭中世紀的程式化和象徵性,追求對現實世界的逼真描繪。透視法的發明使畫麵具有瞭縱深感,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準確。 以人為本的宗教畫: 即便是描繪宗教題材,文藝復興的藝術傢也注入瞭更多的人性關懷。耶穌、聖母瑪利亞、聖徒們的形象變得更加親切、真實,他們有瞭凡人的情感和痛苦,拉近瞭神與人之間的距離。 大師群像: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濛娜麗莎》與《最後的晚餐》,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雕塑與西斯廷教堂穹頂壁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與聖母係列,他們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巔峰,更是那個時代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世俗題材的興起: 除瞭宗教畫,描繪神話故事、曆史事件、貴族肖像以及日常生活場景的作品也逐漸增多,反映瞭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和人們對世俗世界的興趣。 3. 科學的萌芽: 觀察與實驗: 文藝復興時期,盡管科學尚未獨立成體係,但觀察與實驗的精神已經開始顯現。哥白尼的日心說,雖然在當時受到教會的阻礙,但其對天體運動的全新解釋,標誌著人類認識宇宙的重大突破。 解剖學的進步: 維薩裏的《人體構造》等著作,通過細緻的解剖觀察,糾正瞭蓋倫的許多錯誤,為醫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技術與發明: 印刷術的改進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傳播,為文藝復興的思想傳播提供瞭便利。 二、 宗教改革:信仰的重塑與教會的危機 當文藝復興的理性之光照亮歐洲大地時,潛藏於宗教體係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凸顯。教會的世俗化、教義的僵化、對民眾精神的束縛,最終引發瞭一場旨在“改革”教會、重塑信仰的巨大運動——宗教改革。 1. 改革的導火索與先行者: 教會的腐敗與特權: 羅馬天主教會積纍瞭巨大的財富和權力,並齣現瞭販賣贖罪券、神職人員生活腐化等弊端,引起瞭許多人的不滿和質疑。 約翰·威剋裏夫與揚·鬍斯: 在馬丁·路德之前,英格蘭的威剋裏夫和波希米亞的鬍斯就已經開始挑戰教會的權威,提倡聖經的至高無上和神職人員的簡樸生活,他們的思想為後來的改革者提供瞭啓示。 印刷術的助推: 印刷術的普及使得聖經和改革者的著作能夠迅速傳播,打破瞭教會對知識的壟斷,讓更多普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思想。 2. 馬丁·路德與路德宗的誕生: “因信稱義”: 1517年,德國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維滕堡教堂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公開反對教會販賣贖罪券。他提齣“因信稱義”的核心教義,認為人的得救不依賴於教會的儀式和善功,而是完全依靠對上帝的信心。 聖經至上: 路德強調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準則,教會的傳統和教皇的權威都應服從於聖經。他將聖經翻譯成德語,使普通民眾能夠直接閱讀,進一步削弱瞭教會作為信仰中介的地位。 兩界教義: 路德區分瞭“屬靈的國度”和“屬世的國度”,認為教會應專注於精神領域,而世俗統治者擁有對政治和社會的管理權。這一思想為後來世俗政權與教會的分離奠定瞭理論基礎。 路德宗的傳播: 路德的改革思想得到瞭德意誌各地諸侯的支持,他們希望藉此擺脫教皇的控製,爭奪教會的財産。路德宗迅速在德國北部傳播開來,形成瞭新教的一支重要力量。 3. 其他新教流派的興起: 加爾文宗: 法國的約翰·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等地發展瞭他的神學思想。加爾文宗強調上帝的絕對主權和預定論,認為人的命運在齣生前就已注定。他構建瞭一套嚴密的教會組織和嚴格的道德規範,對歐洲的政治和社會産生瞭深遠影響,特彆是在蘇格蘭、荷蘭、法國鬍格諾派以及英格蘭清教徒中。 再洗禮派: 再洗禮派主張信徒自願接受洗禮,反對國傢乾預宗教事務,強調政教分離和公社式的信仰生活。他們的激進主張在當時引發瞭廣泛的衝突和迫害。 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具有獨特的政治色彩。亨利八世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宣布自己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腦,建立瞭聖公會。這一改革在初期更多是政治性的,但後來也逐漸融入瞭新教的教義。 4. 天主教會的應對與反宗教改革: 特倫托會議: 為迴應新教的挑戰,天主教會召開瞭特倫托會議(1545-1563),重申瞭天主教的基本教義,明確瞭教會的權威,並進行瞭一些改革,例如加強瞭對神職人員的培訓,取締瞭一些腐敗現象。 耶穌會: 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於1540年成立,成為反宗教改革的重要力量。他們以其嚴密的組織、虔誠的信仰和卓越的教育纔能,積極傳教,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傳播天主教。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在反宗教改革中扮演瞭鎮壓異端的角色,其嚴酷的審判和迫害手段給許多新教徒帶來瞭深重災難。 三、 思想交融與近代社會的曙光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並非孤立的事件,它們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歐洲近代社會的雛形。 個人主義的興盛: 文藝復興對人的價值的強調,以及宗教改革中對個體與上帝直接關係的強調,共同推動瞭個人主義的興起。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個人的思考、選擇和責任。 理性精神的發展: 對古典文化的重新解讀,以及對教會權威的質疑,都促使人們運用理性去審視世界,為後來的啓濛運動奠定瞭基礎。 民族國傢的齣現: 宗教改革打破瞭天主教會對歐洲的普世性束縛,諸侯和國王藉機加強瞭對教會財産和權力的控製,為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傢的形成提供瞭條件。 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印刷術的普及和新教對本國語言聖經的翻譯,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傳播,提高瞭民眾的文化素養。 政治思想的演變: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提齣的“政治的現實主義”,雖然在當時充滿爭議,但其對政治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對後世政治思想産生瞭影響。 捲四將深入剖析這些思想的來龍去脈,展現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它們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激蕩,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歐洲告彆中世紀的漫長黑夜,迎接近代文明的燦爛曙光。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是一場關於人性、信仰與秩序的深刻變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讀起來就像是為那些對西方思想史有著深厚興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光看書名,我就能想象齣這是一部相當厚重、內容紮實的學術著作。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兩個時期本身就充滿瞭思想的碰撞、社會的劇變,以及對傳統權威的質疑。我腦海中浮現齣馬基雅維利在政治漩渦中對權力本質的冷峻剖析,但丁對神學束縛的挑戰,以及馬丁·路德振聾發聵的九十五條論綱。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曆史事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哲學思想,揭示它們是如何重塑瞭歐洲的政治版圖和人們的思維方式。例如,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闡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對君主製、共和製等政治形態的影響,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是會深入分析其在實際政治運作中的體現?又比如,宗教改革的浪潮,除瞭宗教信仰的改變,又在多大程度上引發瞭新的政治聯盟、權力鬥爭,甚至是民族國傢的雛形?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簡單的時間綫梳理,而是會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思想考古,去理解這些看似遙遠的時代,是如何一步步奠定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政治基礎。

評分

僅僅看到《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這兩個時期,無疑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極為關鍵的轉摺點,其思想的輻射力至今猶存。我腦海中浮現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們對古典政治哲學的重新解讀,以及馬基雅維利對現實政治的冷峻觀察。這些思想,是如何從學術象牙塔走嚮實際政治舞颱的?又是在何種程度上影響瞭君主、貴族甚至普通民眾的政治認知?而宗教改革,更是將政治與宗教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分析,新教思想是如何在挑戰教會權威的同時,也促使瞭世俗權力的崛起,並最終導緻瞭宗教戰爭和民族國傢的形成。這本書,我預感,將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陳述,而是會深入剖析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深刻的政治哲學思考,幫助讀者理解,在那個思想解放的時代,政治觀念是如何經曆瞭一場深刻的重塑,並為後世奠定瞭重要的思想基石。

評分

《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這個書名,立刻喚醒瞭我腦海中那些關於西方文明轉型期波瀾壯闊的畫麵。我設想著,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書,更是一次對人類思想史上的重要轉摺點的深度探究。文藝復興時期,當人們重新發現古希臘羅馬的智慧,當藝術、文學、科學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政治思想的土壤也在悄然改變。我期待書中會探討,這種對人自身潛能的重新認識,是如何影響瞭人們對於治理、對於社會組織形式的理解。而緊隨其後的宗教改革,更是一場對既有權力結構的顛覆。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的思想,不僅撼動瞭教會的根基,也深刻地影響瞭歐洲各國的政治格局。我好奇書中會如何解析宗教改革中的政治維度,例如,新教倫理是如何與資本主義精神相結閤,又如何催生瞭不同於天主教國傢的政治模式?這本書,我猜想,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帶領我穿梭於那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現代政治世界的基本觀念是如何誕生的。

評分

《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引人入勝的學術光輝。我立刻聯想到,這會是一部深入探討西方思想史關鍵轉摺期的著作。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對古典文明的重新發現,無疑為政治思想注入瞭新的活力。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這種對“人”本身的關注,是如何從哲學、藝術領域滲透到政治理論中,例如,關於公民美德、政治倫理的討論,以及對理想政體的構想。而宗教改革,更是直接衝擊瞭歐洲固有的政治秩序。我好奇作者會如何闡述,宗教改革的理念,如“唯獨聖經”、“唯獨信心”,是如何在實際層麵引發瞭對教會權力閤法性的質疑,進而推動瞭君權神授觀念的演變,甚至催生瞭新的政治聯閤與衝突。這本書,我預感,將是一次思想的深度探險,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理解那些奠定現代政治基礎的觀念是如何萌芽、發展並相互作用的,它一定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和嚴謹的論證。

評分

拿到這本《政治觀念史稿(捲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書名直接點明瞭核心內容,讓我對即將踏入的知識領域有瞭清晰的預期。我猜想,作者在編寫這本書時,一定做瞭大量的原始文獻梳理和二手研究,試圖勾勒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那些塑造瞭西方政治思想的 seminal ideas。我尤其對“觀念”這個詞很感興趣,它暗示瞭本書不僅僅是羅列政治事件,更著重於那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如何影響瞭具體的政治實踐。比如說,人本主義思想是如何挑戰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觀念,從而為個人權利、公民參與等現代政治原則奠定基礎?宗教改革中,神權與王權的博弈,教會權力的衰落,又如何催生瞭主權國傢概念的萌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幫助我理解,為何這些古老的思想,至今仍然在我們的政治討論中迴響。讀這本書,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智識上的啓發,能夠讓我從更深邃的曆史維度去審視當下的政治格局。

評分

超棒的一本書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3. 在本書中,沃格林闡析瞭帝國基督教統一性的崩潰,此種崩潰引發瞭自主理性與教派反叛的崛起,這些趨勢在19世紀與20世紀得到更為充分的展開。沃格林的分析足以為我們理解現代性的種種特徵提供基礎。

評分

非常不錯!

評分

京東買書沒彆的,就是快

評分

【編輯推薦】

評分

很滿意滿意

評分

物美價廉

評分

超棒的一本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