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藏 道德经 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

耶鲁藏 道德经 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达兑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道家思想
  • 英译本
  • 耶鲁大学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哲学
  • 古籍
  • 珍本
  • 19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3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05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耶鲁藏道德经英译稿<1859>整理 与研究》整理和研究的是一部《道德经》英语翻译稿 ,现藏于耶鲁大学图书馆。在中国翻译史上,《道德 经》的英语翻译,是以湛约翰的1868年译本为更早。
  然而,本书所研究的对象,则完成于1859年,要早9年,可谓是迄今所知的更早英译《道德经》,据现有 的材料推断,该稿是由某位新教传教士译成,再由教 会学校的一位学生为其师裨治文誊抄,准备出版。

目录

《道德经》英译研究
上篇《老子》西行:版本、文化网络和圣经东方主义
一 缘起和版本
二 翻译的文化网络:相关的人物和线索
(一)卫三畏与儒莲的交往
(二)文化网络:儒莲、王韬、蒋敦复和湛约翰的交往
(三)湛约翰与王韬的交往
三 《老子》西行之简史:从圣经东方主义式翻译到儒莲法译本
下篇 耶鲁英译手稿的译文特色
一 前言
二 译“玄”:玄、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翻译
(一)《道德经》第十四章的“玄学”
(二)第一章英译、最高造物主和神秘的源头
三 论“德”——政治治理原则(polity)与“道”和
“德”的关系
四 “无为”的译法
五 总结
《道德经》英译译文
凡例
体道章第一
养身章第二
安民章第三
无源章第四
虚用章第五
成象章第六
韬光章第七
易性章第八
运夷章第九
能为章第十
无用章第十一
检欲章第十二
厌耻章第十三
赞玄章第十四
显德章第十五
归根章第十六
淳风章第十七
俗薄章第十八
还淳章第十九
异俗章第二十
虚心章第二十一
益谦章第二十二
虚无章第二十三
苦恩章第二十四
象元章第二十五
重德章第二十六
巧用章第二十七
反朴章第二十八
无为章第二十九
俭武章第三十
偃武章第三十一
圣德章第三十二
辨德章第三十三
任成章第三十四
仁德章第三十五
微明章第三十六
为政章第三十七
论德章第三十八
法本章第三十九
去用章第四十
同异章第四十一
道化章第四十二
偏用章第四十三
立戒章第四十四
洪德章第四十五
俭欲章第四十六
鉴远章第四十七
忘知章第四十八
任德章第四十九
贵生章第五十
养德章第五十一
归元章第五十二
益证章第五十三
修观章第五十四
玄符章第五十五
玄德章第五十六
淳化章第五十七
顺化章第五十八
守道章第五十九
居位章第六十
谦德章第六十一
为道章第六十二
恩始章第六十三
守微章第六十四
淳德章第六十五
后己章第六十六
三宝章第六十七
配天章第六十八
玄用章第六十九
知难章第七十
知病章第七十一
爱己章第七十二
任为章第七十三
制惑章第七十四
贪损章第七十五
戒强章第七十六
天道章第七十七
任信章第七十八
任契章第七十九
独立章第八十
显质章第八十一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耶鲁藏道德经 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探索早期西方视野下的《道德经》 本书深入探究了现藏于耶鲁大学的、一份年代可追溯至1859年的《道德经》英译稿。该译稿在西方学界对于《道德经》的早期传播和理解进程中,扮演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通过对这份珍贵史料进行细致的整理、校勘与深入研究,本书旨在揭示其文本价值,分析其翻译策略,考察其历史语境,并评价其对西方汉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早期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西方传播和接受方面。 一、 译稿的发现与背景梳理 1859年,正值西方与中国之间交流日渐频繁的时期。随着传教士、外交官和学者的深入接触,中国古典文献开始逐渐被引入西方学术视野。《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其独特的哲学洞见和简洁精炼的语言,对于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持续的吸引力。然而,在此之前,对《道德经》的翻译和传播,多集中于个别传教士的个人尝试,缺乏系统性和学术性的整理。 此次发现的耶鲁藏英译稿,其来源和具体译者信息在最初的文献中并不明确,这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但也恰恰凸显了其研究的价值。本书将首先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该译稿的物质形态、纸张、墨迹、手写风格等进行考证,力图追溯其可能的创作年代和流传路径。同时,我们将梳理19世纪中叶西方汉学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重点关注《道德经》在这一时期的早期译介情况。通过对比同时期其他的《道德经》译本,如理雅各(James Legge)的译本,来定位这份1859年的译稿在历史上的位置,并初步判断其在翻译史上的独特性与贡献。 二、 文本的整理与校勘 一份古老的译稿,其价值的体现离不开严谨的文本整理。本书将以原稿为基础,进行字斟句酌的转录与校勘。对于原文的理解,我们将参考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如王弼本、帛书本等,并结合历代学者的注释,以确保对老子原意的把握尽可能准确。 译稿中的英文文本,可能存在手写辨识困难、语法错误、拼写疏漏等问题。我们将通过细致的辨识和参照,尽可能还原译者的原貌。对于原文的个别词语和概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采用了当时西方语境下的近似表达,或者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本书的研究将聚焦于这些翻译上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例如,老子的“道”、“德”、“无为”、“自然”等核心概念,在当时的西方思想体系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译者是如何进行转化的?这种转化是否引入了新的理解维度,抑或是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误读? 整理工作将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对译稿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进行细致的考察,并尽可能标注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原文版本可能存在的异文,我们也会在必要时进行说明,以展现译稿在文本选择上的倾向。 三、 翻译策略与语言风格分析 翻译,尤其是经典文献的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是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对话。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份1859年译稿的翻译策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词汇选择: 译者在翻译《道德经》中的关键术语时,选择了哪些英文词汇?这些词汇在当时的西方语境下具有怎样的含义和文化联想?例如,对于“道”,译者是使用了“The Way”、“The Tao”、“The Logos”等,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哲学解读。对于“德”,又是如何处理的? 句法结构: 《道德经》的文言文句式精炼、结构独特,而英文的语法结构则相对复杂。译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差异的?是力求保持原文的简洁,还是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进行“意译”或“解释性翻译”? 哲学意涵的传达: 老子思想的精髓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洞见。译者是否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深邃的思想传达给西方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因为文化隔阂或理解的局限,而导致某些哲学意味的失落或变形? 语言风格: 译稿的语言风格是偏向学术化、宗教化,还是更具文学色彩?其行文是否流畅,是否能够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这些翻译策略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译者对《道德经》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在跨文化翻译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四、 历史语境与文化传播研究 任何一部翻译作品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历史语境。1859年,正值西方世界对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传教士活动、探险家的记录、早期的汉学研究,都为《道德经》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本书将结合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思潮,探讨这份英译稿的出现可能受到了哪些思想流派的影响。例如,当时西方是否存在对东方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某种“浪漫化”或“理想化”的解读?这份译稿是否反映了当时西方学者试图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某种“普适性”的真理的努力? 同时,我们将研究这份译稿的流传情况。虽然目前它被收藏于耶鲁大学,但在当时是否曾被印刷出版?是否被其他学者引用或评论过?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西方社会对《道德经》的认知?研究这份译稿在当时的传播轨迹,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道德经》在西方的早期传播历史,填补相关的学术空白。 五、 价值评估与学术贡献 对这份1859年英译稿的整理与研究,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文献价值: 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19世纪西方汉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证。 翻译学价值: 它为翻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早期跨文化翻译实践的经典案例,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与挑战。 哲学史价值: 它反映了西方早期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解读和接受过程,为研究中西哲学思想交流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历史学价值: 它有助于理解19世纪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互动,以及西方对中国文明的认知演变。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对现有《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提供补充,并可能修正以往对早期西方视野下《道德经》理解的一些片面认识。通过对这份译稿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道德经》在西方的早期足迹,更能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间思想碰撞的魅力与智慧。 结论 《耶鲁藏道德经 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一书,旨在通过对一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英译稿的系统性整理与深入研究,揭示19世纪西方学界对《道德经》的早期认知与传播图景。本书的研究不仅是一次文献的梳理,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是对文化交流与理解过程的深刻探索。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为学者提供一份严谨的研究范本,为普通读者打开一扇了解《道德经》西方传播历史的窗口,并进一步促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从一个纯粹的哲学爱好者角度来看待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与“自然”这些难以捉摸的观念。我们现在读《道德经》,很容易被现代的个人主义或社会批判思潮所影响,解读时难免带有后世的滤镜。但1859年的英译本,或许能提供一个更为“纯净”的、未被后世复杂阐释污染的原始切入点。想象一下,彼时译者可能尚未接触到二十世纪后期的现象学或后结构主义对“道”的解构,他们的理解可能更趋向于一种古典的、形而上的自然规律的描摹。这种“早期的误读”或“早期的接近”,反而可能比我们今天的精准解读更贴近文本在历史长河中初次亮相时的那种陌生感和震撼力。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得以旁观一个遥远的自我如何努力理解另一个遥远的世界,那份努力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和细品。

评分

说实话,光是“耶鲁藏”这三个字就给我一种无形的品质保证。一流的学术机构的典藏,往往意味着其所含材料的稀有性和重要性。对于我这种喜欢挖掘边缘史料的读者而言,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而是整理者在考证过程中所做的细致工作。比如,关于这个译者——他究竟是哪国人?他是否有接触过任何早期的汉学家资料?他的译本在当时学界是否产生过影响?这些背景信息,往往隐藏在附录的考证笔记和脚注之中。如果整理者能够将这些零散的、关于文本流传和作者生平的“碎屑”拼凑起来,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就会大大提升。它不再仅仅是老子研究的一部注脚,而是一部关于知识传播史的精彩侧写。

评分

这本《耶鲁藏 道德经 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跨文化经典解读充满好奇心的老学究量身定制的礼物。首先,光是“1859年”这个时间点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热。想象一下,在那个东西方交流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年代,一位西方学者是如何去触摸、去理解老子的宇宙观和治理哲学的?这不仅仅是一份译本的整理,更是一扇深入观察十九世纪西方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东方智慧的活化石。我特别期待看到译者在注释和研究部分是如何梳理那些翻译难题的,比如“道”这个核心概念,在当时的英语语境下会是如何被捕捉和呈现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远非今天随处可见的各种“新译本”所能比拟。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墨香和思想的碰撞声,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实在令人沉醉。希望整理者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译稿中那些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性恰恰构成了研究价值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让我非常期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体验。学术整理工作,常常因为过于注重内容的严谨性,而忽略了视觉的友好度。我衷心希望这本《耶鲁藏 道德经 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在处理这种历史文本时,能够做到清晰、易读,同时又不失对原作历史风貌的尊重。例如,原稿中的手写体、墨迹的深浅,如果能在精美的影印或清晰的转录中得到体现,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对我来说,好的学术书籍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一件值得陈列和反复摩挲的工艺品。研究部分应当以严谨的学术规范呈现,但译稿本身,则应尽量保留那种百年前的、带着实验性质的朴拙美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而不是面对一个冰冷的数据报告。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翻译理论和文本流变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用以剖析“意义的不可译性”与“适应性转化”之间的永恒张力。1859年的英译本,它所处的语境和当时的哲学基础必然对译文的风格和侧重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非常好奇,面对《道德经》中那种浑然天成、去中心化的表达方式,当时的译者是选择了采用更为古典、偏向宗教神学的词汇,还是试图融入当时新兴的理性主义或自然哲学框架?整理与研究的部分,如果能对译文的句法结构、关键术语的选择进行细致的文本语言学分析,那就太棒了。这本书不该仅仅止步于文献的呈现,更应该是一场深刻的语言考古,揭示文本在跨越文化边界时所经历的形变与重塑的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翻译策略也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