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慕周 著,杨克卫 等 校
图书标签:
  • 针灸学
  • 中医
  • 中医药
  • 广东中医药
  • 针灸
  • 教材
  • 医学
  • 讲义
  • 穴位
  • 经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0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06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主要内容包括:下针之端正、针刺之活法、用针之权变、经络之审视、针法之解结、针法之推上、针法之引下、针人之气合、针出之气离、用针之行泻、用针之行补、气至之审求、气至之标准、深浅之针考、徐疾之针考、刺肥之针辨等。

作者简介

  梁慕周(1873-1935),字湘岩,广东南海西樵人,是近代岭南著名针灸家。梁慕周系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的医学求益社第六期(1913)同人,后受聘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教员,主讲针灸学,兼授病理学、药物学等课程。梁氏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著作有《医学明辨录》《病理学讲义》《针灸学讲义》《内经病理学讲义》等。
  
  杨克卫,男,1984年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研究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多年,目前在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分院从事教学工作。他历时6年收集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百余种近300册。其中不乏民国针灸善本,并有馆藏未见针灸资料数种。

目录

第一章 备论针刺妙用
第一节 针刺之终始
第二节 经脉之取裁
第三节 阴阳之刺异
第四节 针治之探本
第五节 迎随之审度
第六节 针法之辨用
第七节 持针之慎重
第八节 手术之讲求
第九节 针态之去留
第十节 经气之慎守
第十一节 行针之谨密
第十二节 持针之坚定
第十三节 用针之专
第十四节 下针之端正
第十五节 针刺之活法
第十六节 用针之权变
第十七节 经络之审视
第十八节 针法之解结
第十九节 针法之推上
第二十节 针法之引下
第二十一节 针人之气合
第二十二节 针出之气离
第二十三节 用针之行泻
第二十四节 用针之行补
第二十五节 气至之审求
第二十六节 气至之标准
第二十七节 深浅之针考
第二十八节 徐疾之针考
第二十九节 刺肥之针辨
第三十节 刺瘦之针辨
第三十一节 刺壮之针辨
第三十二节 刺婴之针辨
第三十三节 数刺之病状
第三十四节 缪刺之病形
第三十五节 春刺之确要
第三十六节 夏刺之确要
第三十七节 秋刺之确要
第三十八节 冬刺之确要
第三十九节 逆治之禁刺
第四十节 现象之禁刺
第四十一节 五夺之禁刺
第四十二节 四避之禁刺
第四十三节 过分之禁刺
第四十四节 失宜之禁刺
第四十五节 误刺之变病
第四十六节 误刺之死亡
第四十七节 反实之针误
第四十八节 死征之针戒
……
第二章 针体总论
第三章 灸法总论
第四章 寻穴揭要
第五章 穴道备要
第六章 十四经穴部位疗治
第七章 针灸要录
第八章 针灸赋选

精彩书摘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
  第四十五节误刺之变病
  素问刺禁论篇日: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为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脯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刺面中溜脉)马元台日:按灵枢本轮篇云:溜于鱼际,则溜与流同,所谓溜脉者,凡脉与目流通者皆是也。又按灵枢大惑篇云: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按灵枢论疾诊尺篇云: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此皆溜脉之义也,不知其脉与目通,而刺面部者误中溜脉,则不幸而目当为盲也。
  (刺舌下中脉太过)张隐庵日:舌下,廉泉穴也。灵枢经云: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舌者,音声之机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是以刺任脉而血出不止,则为喑。
  (刺足下布络)张隐庵日:此论泻冲脉,血不出而为肿也,冲脉者,经血之海,邪入于经,则血有余,而当泻血不出,则气亦不行,故为肿矣。
  (刺郄中大脉)张隐庵日:此刺膀胱之脉,太过而为仆也。郄,浮郄也,足太阳之脉,循于腰,下贯臀,至承扶浮郄委阳,人腘中之委中,所谓浮郄者,其脉浮于肉之隙间,所当浅刺者也,若刺之太过而中大脉,则伤太阳之气矣。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暴厥,则为仆扑,气伤则脱色也。
  (刺气街中脉)马元台日:气街者一名气冲,系足阳明胃经穴,在脐下横骨端,鼠鼷上一寸,刺气街者,误中其脉,而血又不出,则血气并聚于中,故内结为肿,在鼠鼷之中也。
  ……

前言/序言

  梁慕周(1873-1935),字湘岩,广东南海西樵人,是近代岭南著名针灸家。梁慕周系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13年)的医学求益社第六期同人,之后受聘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和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教员,主讲针灸学,兼授病理学、药物学等课程。梁氏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著作有《医学明辨录》、《病理学讲义》、《针灸学讲义》、《内经病理学讲义》等。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007年)载:此书存1936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铅印本,现广东中医药的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藏;另存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各科讲义子目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残)有藏。此次整理以自藏《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为底本保存原貌进行点校,自藏本与广东中医药大学馆藏本,经比对,二者排版及内容略有差异,第一章内容相差“春刺夏分之误、春刺秋分之误、春刺冬分之误”等十余节,因二者皆无出版时间,谁先谁后,尚难确定,出版时间尚待考证,此次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936年为准。今仅就所藏之本点校,日后如见更多藏本,梳理清楚,定当重校再版。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书口题“广东中医药学校针灸学讲义”,第一页题“广东中医专门学校针灸科讲义”,参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为正名。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 内容介绍: 本书汇集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多年教学经验与临床实践的精华,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操作及临床应用。全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旨在为针灸学爱好者、初学者以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针灸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古代针灸文献的梳理、历代医家对针灸理论的贡献,以及针灸学在中华医学史上的地位。 阴阳五行与藏象学说在针灸中的应用: 深入剖析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针灸的辨证论治,以及藏象学说(五脏六腑的功能、病理变化)与针灸的内在联系。我们将详细解读五行生克制化与针灸配穴的关系,以及脏腑病变如何通过针灸进行调理。 经络学说: 这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本部分将系统讲解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孙络、浮络、肌筋之络),各经脉的循行路线、病候、所过部位以及其与脏腑的联系。同时,会详细介绍经络的生理功能,包括营运气血、濡养脏腑、抵御外邪、传导感应等。 腧穴学: 详细介绍全身主要腧穴的定位方法、主治、操作手法以及配伍应用。我们将分类讲解全身各部位腧穴,如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背部、四肢等,并重点介绍国家标准腧穴,确保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会深入探讨腧穴的功用,如补益、泻邪、调和气血、镇静安神等。 刺法与灸法: 刺法: 详细阐述各种针刺方法,包括直刺、斜刺、横刺、皮内针、浮针等。重点介绍提插、捻转、摇大、刮柄等基本行针手法,以及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调针手法,并结合具体病证讲解手法运用。 灸法: 详细介绍艾灸的起源、原理、种类(直接灸、间接灸、温灸、雷火灸等)及操作方法。重点讲解艾条灸、艾炷灸的应用,以及不同病证下的灸法选择与配穴。 针灸治疗原则与常用处方: 总结针灸治疗的 general principles,如“循经取穴”、“辨证取穴”、“俞募配穴”、“原络配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提供常见病证的针灸常用处方,如头痛、颈椎病、腰腿痛、中风、面瘫、失眠、胃痛、月经不调等,并解释处方遣穴的依据。 第二部分:针灸临床实践 本部分将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帮助读者掌握针灸的临床应用技能。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内科病证: 针对头痛、眩晕、失眠、胃痛、泄泻、便秘、哮喘、水肿等常见内科疾病,详细讲解针灸的辨证分型、选穴配穴、手法运用及疗效评价。 外科病证: 介绍如乳腺增生、跌打损伤、疮疡初起等外科病证的针灸治疗方法。 妇科病证: 重点讲解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包括辨证要点和常用穴位。 儿科病证: 介绍小儿感冒、咳嗽、疳积、夜啼等儿科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强调操作的轻柔与安全。 五官科病证: 讲解如近视、鼻炎、咽炎、耳鸣、眩晕等五官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骨伤科病证: 详细阐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骨伤科常见病证的针灸疗法,强调手法与循序渐进。 特定疗法的介绍: 头针疗法: 介绍头针的刺激区划分、定位方法、主治范围及操作要领,适用于中风偏瘫、头痛、眩晕等。 耳针疗法: 讲解耳穴的分布、定位、主治,以及耳针、耳穴压豆等操作方法,适用于减肥、戒烟、止痛、镇静等。 腹针疗法: 介绍腹部腧穴的定位、分寸、主治,以及腹针操作方法,适用于多种疑难杂症。 其他特色疗法: 简要介绍穴位注射、拔罐、刮痧等辅助疗法,并说明其与针灸的配合运用。 第三部分:针灸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了解针灸学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针灸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介绍针灸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调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等方面对人体产生影响的科学解释。 针灸在疾病治疗中的循证医学证据: 汇总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特定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强调针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探讨针灸在疼痛管理、康复医学、身心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与现代医学技术(如影像学、生物反馈等)相结合。 针灸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 鼓励读者深入学习和传承针灸学,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配有大量精美插图和图表,直观展示腧穴定位、经络循行和操作手法,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同时,章节后附有思考题和临床实践建议,以巩固学习效果。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是您学习和掌握针灸学的理想选择,它将带领您走进古老而神奇的针灸世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与卓越的临床疗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没有使用过于陈旧的古文,也没有充斥着生僻的术语,而是以一种平实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复杂的针灸理论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关键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它们恰如其分,生动形象,帮助我轻松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医学原理。例如,在讲解经络循行时,作者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描述了气血在身体内的运行路径,让我感觉仿佛能够“看到”经络的流动。这种翻译式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愉悦感,而不是被枯燥的理论所困扰。同时,书中对一些古代医家的思想和论述的引用,也显得非常自然,为文本增添了一份厚重感,也让我看到了针灸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寻求一本能够真正引导我深入理解针灸学本质的书籍。这本书让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讲义,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作者在内容编排上,从最基础的理论出发,层层递进,将复杂精深的针灸知识,以一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穴位讲解的细致入微,不仅涵盖了穴位定位、功效主治,更深入探讨了穴位的配伍和临床应用,让我对每一个穴位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了古代经典的医理和现代的理解,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针灸学跨越时空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培养的是一种“授人以渔”的能力,让我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知识点,而是能够真正理解针灸学的思维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年代感,淡雅的米黄色,印着沉稳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古朴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医,尤其是针灸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科普,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的教材。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就仿佛看到了久旱逢甘霖。它并不是一本哗众取宠的书,没有花哨的插图,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描述,而是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理论讲起,将针灸学这门古老而精深的学科,以一种严谨而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看重的是其内容的系统性,从经络、穴位、辨证论治,到各种针法、灸法,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恰到好处,让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逐渐领略针灸的魅力。那些古籍中晦涩难懂的理论,在这本讲义中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拨开了迷雾,让我看到了针灸学背后的逻辑和精髓。即便是一些我之前觉得难以理解的概念,经过作者的细致阐述,也变得豁然开朗。

评分

对于一名渴望深入了解针灸的爱好者来说,这本讲义的价值不言而喻。它并非一本速成手册,也不是一本流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扎扎实实地为读者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针灸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穴位时,不仅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方法,还深入剖析了每个穴位的功效、主治,以及与其它穴位的配伍应用。这种深入的讲解,让穴位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身体节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临床案例的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巧妙地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这些案例就像是一扇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针灸大师们的智慧和经验,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将针灸学学深学透的决心。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实践,去在实践中验证理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

评分

我发现这本讲义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针灸理论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它不像一些现代针灸书籍那样,一味地强调穴位的功能和操作,而是回溯到针灸学的根源,从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基础理论出发,解释针灸的精髓所在。这种“溯本求源”的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针灸为何能治病,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尤其是在讲解辨证施治的理念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病症和穴位,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型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法。这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对于学习者来说弥足珍贵。它让我明白,针灸并非一种机械的治疗手段,而是一种高度智慧的、与人体自身规律相契合的医学体系。

评分

似乎没有想像的好

评分

似乎没有想像的好

评分

排印本,编者校注,内容可观。

评分

基本上来说,就是针灸医籍选和经络学的节选。内容一般

评分

民国名家针灸讲稿选稿不错,封面设计实在不敢恭维。

评分

纸质较差,内容平平。

评分

似乎没有想像的好

评分

是正品,包装也好,快递也快,赞速度。

评分

似乎没有想像的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