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入门(新编)

草书入门(新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书香 著
图书标签:
  • 草书
  • 书法
  • 入门
  • 临摹
  • 技法
  • 字体
  • 艺术
  • 文化
  • 学习
  • 练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14011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4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草书入门(新编)》是一部实用性的草书技法书,1988年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喜欢,多次印刷。
  这次再版广采读者之言,博取名家之见,内容有所调整和补充。增补了检字表。检字表包括偏旁部首、借用偏旁部首和辨疑偏旁部首,辨疑字、真异草同、特殊结字。辨疑字和真异草同有少量增加。特殊结字是在草写时脱离本字原结构的特殊写法。《草书入门(新编)》说的偏旁部首是书法在草写时借用他字的一部分,不等同字典偏旁部首。辨疑字是指草法近似难辨的字。

作者简介

  李书香,1935年5月生于河北省枣强县。衡水学院退休教师,工程师。
  自幼喜欢书法,从七岁开始练毛笔字,遍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诸体。得到赵朴初、舒同、萧劳、启功、范曾、沈鹏、大康等诸多名家的好评。
  1992年,成功研制立体书法。即用特种材料,能在不同的材质上直接书写出金、银、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颜色的立体字,立体感强,色彩艳丽,日照不变色,遇水不变且展卷自如,携带方便,该书写方法已获国家专利。立体字的研制开创了毛笔书法领域新风格。对此,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新闻媒体给予了专题报道。
  1999年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为庆贺澳门回归举办的“百人书画”展,展后作品及传略书法作品被澳门有关单位收藏。2001年1月9日应文化部特邀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书画展,展后入册。2007年应《人民日报》特邀书写了《新北京,新奥运》,并刊登。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种书法大赛中获奖。多幅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收藏家珍藏。
  现正对启功先生的书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与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略谈书法
书法的演变

第二章 草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草书的来历及特色
第二节 草书的写法
第三节 草书的临习及题款

第三章 草书的基本笔画
第一节 草书的示意
第二节 草书的“法”与“势”

第四章 草书偏旁部首与辨疑字
第一节 偏旁部首的草法与示例
第二节 常用借用偏旁部首的草法与示例
第三节 常用偏旁部首草法的辨疑与示例
第四节 辨疑字
第五节 真异革同
第六节 特殊结字

附录
中国古代名家草书经典赏析
检字表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一部实用性的草书技法书,1988年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喜欢,多次印刷。
  我虽从7岁就开始练毛笔字,但是编撰这本书,还有一定的困难。我拜见了众多书法界之名流大家,把他们的智慧汇集到了本书中。但在本书第一版成书之际却未能提及。这次再版我在前言中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些名流大家为本书所付出的心血,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以表我的感激之情,弥补的缺憾,也将他们的题词展示给大家,供欣赏。
  早在1984年春我拿着书稿找到年过八旬的舒同先生,他看完书稿题词《草书津梁》。同年拜访了年过七旬的启功先生,一共给题了五个书名,分别为《草法入门三种》《草书门径》《草书知识》《草法入门》《草书入门》,最后定为《草书入门》。
  我还拜访了赵朴初、萧劳、范曾、沈鹏、徐之谦、大康等书法界大家。他们均题词给予支持和鼓励。
  近翻昔日书稿回忆当年,我胞弟李书深与我对书的许多内容反复讨论,常常通宵达旦,延及再版谨此致歉意!
  这次再版广采读者之言,博取名家之见,内容有所调整和补充。增补了检字表。检字表包括偏旁部首、借用偏旁部首和辨疑偏旁部首,辨疑字、真异草同、特殊结字。辨疑字和真异草同有少量增加。特殊结字是在草写时脱离本字原结构的特殊写法。本书说的偏旁部首是书法在草写时借用他字的一部分,不等同字典偏旁部首。辨疑字是指草法近似难辨的字。
  我虽精心尽力,但水平有限,诚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教,以便今后不断充实和完善。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草书入门(新编)》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详细图书简介。 --- 《东方神韵: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技法》 作者: 李墨轩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306-XXXX-X --- 内容简介 《东方神韵: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技法》是一部深度探索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精髓的权威性著作。本书旨在为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带领读者走进那片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丹青世界。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胸中山水”的抒发,是“以形写神”的艺术实践。本书从宏观的哲学思想入手,剖析了山水画如何承载“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咫尺千里”的古典美学理念,为读者搭建起理解中国画独特精神内核的桥梁。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山水画的哲学根基与审美流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山水画的源流与演变。从魏晋南北朝的魏晋风度对山水画的早期影响,到唐代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与王维的“水墨为上”的风格分野,再到宋代范宽、郭熙、李唐等巨匠在山川形貌上的探索,直至元代“四王”的集大成与“四僧”的个性解放,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发展脉络。 重点章节包括: 1. “气韵生动”的内涵解读: 详细阐述了中国画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深层含义,探讨了如何在笔墨中捕捉自然的生命力。 2.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维度: 分析了山水画作品中空间营造的奥秘,如何通过构图实现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 3. 笔墨语言的哲学意蕴: 探讨了中国画特有的“线”与“墨”如何超越纯粹的造型功能,成为表达情感与哲思的媒介。 第二部分:山水画的技法精要与实践指南 此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系统地介绍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凭借数十年的创作与教学经验,将繁复的技法分解为易于掌握的步骤。 核心技法详解: 点景之法: 详细讲解了树木(如松、竹、柳、梅的画法)、水法(瀑布、江河、湖泊的动态表现)、云烟的渲染技巧,以及“点景”在烘托意境中的关键作用。 皴法探源与应用: 全面梳理了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牛毛皴等主要皴法的起源、形态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域山石表现上的适用性。每种皴法均配有步骤图解,并指出其在不同画派中的典型运用。 墨法与设色: 深入探讨了干、湿、浓、淡的墨法变化,如何利用墨色的层次感来表现山体的体积与质感。同时,对青绿山水和浅绛山水的设色技巧进行了详尽说明,强调色彩在烘托氛围中的作用。 章法布局的奥秘: 教授如何处理高远、平远、深远三种构图方式,如何运用“计白当黑”的手法处理虚实空间,确保画面气势磅礴而又不失精微。 实践指导与临摹要领: 本书特别设置了“经典范例临摹指导”章节,精选了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如董源的“平淡天真”、巨然的“浓郁浑厚”、黄公望的“简淡雅逸”,并结合原作的笔墨特点,提供拆解式的临摹建议,帮助读者在“依样画葫芦”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吸收前人的笔墨精髓。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不仅阐述“为什么这样画”,更细致地讲解“如何这样画”。 2. 图例丰富详实: 全书配有数百幅高清图例,包含古代名作局部放大图、作者原创示范图和清晰的步骤分解图,直观易懂。 3. 深入浅出: 语言力求准确凝练,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使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的技法。 4. 文化底蕴深厚: 将艺术技法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的背景下进行解读,提升读者的艺术素养。 《东方神韵》是每一位渴望探寻中国山水画艺术真谛的同道者不可或缺的案头指南。通过研习此书,读者将不仅掌握技法,更能领悟中国艺术的哲学之美,最终将“胸中山水”融入笔端,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生命力的作品。 --- (注:此简介为虚构,旨在满足您的要求,内容专注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与技法,完全不涉及“草书入门”相关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可操作性”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很多书法书都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范本,字帖太大,或者纸张太精美,让人舍不得下笔,生怕一笔画错就毁了整页。而这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人性化地考虑到了练习的需求。它在主帖展示之后,紧跟着就是大量的“单字拆解练习页”和“组合段落临摹区”,这些练习页的留白适中,纸张的吸墨性和韧性也比较平衡,既能体现笔锋,又不至于洇墨过度。更重要的是,它针对性地设置了“易错点”和“纠错指导”的模块。比如,在练习连绵时,它会特别指出哪些地方的笔画很容易写成楷书的断点,然后提供了一个“微调”的技巧说明。这种对“痛点”的精准把握,让我在练习中遇到的困惑能迅速得到解答,极大地提高了练习效率。我不需要在网上翻找各种零散的教程来弥补遗憾,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考虑周全的学习闭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给人一种“这是本正经学问”的感觉。我特意选了新编的版本,就是冲着它排版上的优化去的。说实话,学书法,尤其是草书这种对布局和笔势要求极高的字体,清晰的图例和规范的字帖是重中之重。我打开内页,首先注意到的是墨色的印刷,那种浓淡适宜的层次感,对于初学者模仿起笔、行笔的力度变化至关重要。而且,很多基础的笔画分解图,它不是简单地画个箭头,而是用极其细微的线条变化来标注“提”、“按”、“驻”,这个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它在讲解“飞白”的运用时,没有一味地强调快速,而是通过对比慢速和快速运笔下墨量的不同,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干湿浓淡”的微妙平衡。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章法布局的探讨,通常入门书会忽略这个,但这本却很早就引入了“气韵生动”的概念,哪怕只是写一个字,也要考虑它在整篇中的位置,这种前瞻性的指导,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机械地抄写,而是在学习一种艺术的呼吸感。整体来说,这本在视觉传达和学习引导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光是看着,都觉得手痒想动笔去试一试。

评分

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号称是“零基础速成”的草书教程,结果往往是学了半天,写出来的东西像一团乱麻,完全没有那种流畅的韵味。这本新编的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从楷到草的过渡”的处理,它没有直接扔给我一堆连笔复杂的字,而是非常系统地从楷书的结构出发,一步步拆解哪些笔画可以简化、哪些可以连带,甚至连那个看似不经意的牵丝,它都给出了不同书家流派下的几种可行路径。这本教材的逻辑性极强,它不像其他书那样把魏碑、今草、狂草混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而是用一种递进的方式:先是基础的连绵笔势练习,然后是笔画形态的草化,最后才是完整的字帖。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常用字的变体做了大量的归纳和对比,比如“之”、“其”、“者”这几个高频词,它能列出至少五种不同风格的写法,并指出哪种更适合初学者的手感。这种“兼收并蓄”又不失清晰脉络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避免了我过早地陷入某种单一书风的局限。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结构的理解也更深刻了,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写会通顺”。

评分

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书法学习的枯燥感常常是劝退初学者的最大障碍。但这本教材在引入趣味性和历史背景方面做得相当巧妙。它不是一本干巴巴的技法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旁边娓娓道来。例如,在介绍某一种草法时,它会穿插一些历代名家关于此种笔法的随笔或者趣闻轶事,这样一来,学习过程就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解析一些经典古帖(比如怀素的某些段落)时,不是做简单的临摹指导,而是引入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书写心境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草书的“狂放”背后,往往是对某种情绪的宣泄或者对某一瞬间精神状态的捕捉,这层“文化密码”的解读,让我对这些线条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成功地将“技术学习”与“文化熏陶”结合起来,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练字,更是在与历史上的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很多纯粹的技法手册无法给予的。

评分

让我这个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人特别赞赏的是,这本书对于“结构与节奏”的分析达到了近乎于数学般的精确度,但又完全没有失去艺术的灵动。它在介绍狂草的“点画提按”时,不像传统书论那样用模糊的词汇来形容,而是用了一种近乎于现代图形学的语言来描述笔画的“速度矢量”和“重力轨迹”。比如,它会分析一个字的重心应该落在哪个笔画上,以及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如何“借力”于上一个笔画的收尾,形成一种内在的动能传递。这种分析方法让我这个习惯了从现代设计视角去看待传统艺术的人感到耳目一新,它打破了传统书论的神秘感,将其中的科学原理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开始理解草书的“散乱”是如何建立在严谨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教会我,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规则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而不是随意的涂抹。这种跨界视角的解读,让学习草书的体验从“描摹”升级成了“建构”。

评分

可以学习些草书章法,帮助很大

评分

很好,挺满意的

评分

书本到手后损伤了

评分

可以学习些草书章法,帮助很大

评分

很好,挺满意的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挺满意的

评分

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