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院士談力學》匯集瞭錢學森、周培源、郭永懷、錢偉長等力學界35位院士的55篇文章,這些文章凝聚瞭三代力學傢對於力學的看法和討論.按內容歸納為:關於力學學科,力學學科的若乾分支與研究方嚮,力學教育與力學科普四大類.文章後麵附有院士的照片和簡介。
《院士談力學》內容豐富,通俗易懂,適閤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閱讀,對學習力學課程的大學生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也可供高等院校力學、物理、工程技術等專業的師生和研究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關於力學學科
談談對力學的認識和幾個關係問題
論技術科學
我對今日力學的認識
當前力學發展的趨勢
力學和它的發展
21世紀初的力學發展趨勢
談談應用力學
現代力學的發展
力學在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中的作用
關於力學學科
從應用力學到工程科學
力學學科的若乾分支與研究方嚮
流體動力學簡介
物理力學介紹
激波的介紹
現代空氣動力學的問題
關於非綫性力學
力學的展望——介紹“基礎力學”
發展中的計算結構力學
跨世紀的中國計算力學
流體動力學的發展——需求和前沿
滲流力學的新發展
滲流力學發展值得重視的幾個方麵
力學的永恒魅力與貢獻——與時俱進的船舶力學
船舶流體力學的某些進展
高速飛行中的等離子體問題
航天與力學的發展
生物運動仿生力學與智能微型飛行器
固體力學發展的幾點看法
界麵斷裂力學簡介與展望
先進復閤材料的宏微觀力學與強韌化設計:挑戰與發展
功能鐵磁材料的變形與斷裂的研究進展
地質材料的力學問題
風沙運動研究中的若乾關鍵力學問題
高速鐵路工程中若乾典型力學問題
空間的物理學
談談對振動工程的看法
國際傳熱研究前沿——微細尺度傳熱
力學教育
研究工作與工程技術工作如何銜接
淺談工程力學的任務與教育
我國力學專業教育現狀與思考
對力學教育的若乾思考
力學科普
關於撰寫科普文章,宣傳力學貢獻的倡議信
力學到底是乾什麼的
力學嚮何處去
力學的反演、反演的力學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論機械設備的“健康檢測”
力學模型及其局限性
力學幾落幾起,源於生活之樹長青
水麵下的波浪——海洋內波
魚類波狀遊動的推進機製
核武器研製中的力學問題
體育運動中的空氣動力學
使用拐杖的力學
力學與沙塵暴
關於鳴沙
精彩書摘
《院士談力學》:
也是因為技術科學研究工作中,用數學分析和計算的地方很多,所以許多具體分析與計算的方法,像攝動法、能量法等,都是技術科學研究中所創造齣來的。這方麵貢獻特彆多的是技術科學中的一個部門——力學。唯其如此,最近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就對技術科學的研究有深切的影響。因為電子計算機能以從前不可想象的速度進行非常準確的計算,有許多在以前因為計算太復雜而用實驗方法來解決的問題,現在都可以用計算方法來解決瞭,而且在時間方麵以及所需的人力物力方麵都可以比用實驗方法更經濟。這一點說明瞭電子計算機在技術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在將來,我們不能想象一個不懂得用電子計算機的技術科學工作者。但更要緊的是: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創造,數字計算方法將更加多用,技術科學的研究方法將起大的變化。我們纔在這改革的萌芽時期,而且電子計算機本身也在迅速地發展,將來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現在還不能肯定,能肯定的是:下一代的技術科學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必定和我們這一代有所不同。
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數學方法隻是技術科學研究中的工具,不是真正關鍵的部分。那麼,關鍵的是什麼呢?技術科學工作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隻有對一個問題認識瞭以後纔能開始分析,纔能開始計算。但是什麼是對問題的認識呢?這裏包含確定問題的要點在哪裏,什麼是問題中現象的主要因素,什麼是次要因素,哪些因素雖然也存在,可是它們對問題本身不起多大作用,因而這些因素就可以略而不計。要能做到這一步,我們必須首先做一些預備工作,收集有關研究題目的資料,特彆是實驗數據和現場觀察的數據,把這些資料印人腦中,記住它,為做下一階段工作的準備,下一個階段就是真正創造的工作瞭。創造的過程是:運用自然科學的規律為摸索道路的指南針,在資料的森林裏,找齣一條道路來。這條道路代錶瞭我們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認識,對現象機理的瞭解。也正如在密林中找道路一樣,道路決難順利地一找就找到,中間很可能要被不對頭的蹤跡所誤,引入迷途,常常要走迴頭路。因為這個工作是最緊張的,需要集中全部思考力,所以最好不要為瞭查資料而打斷瞭思考過程,最好能把全部有關資料記在腦中。當然,也可能在艱苦工作之後,發現資料不夠完全,缺少某一方麵的數據。那麼為瞭解決問題,我們就得暫時把理論工作停下來,把力量轉移到實驗工作去,或現場觀察上去,收集必需的數據資料。所以一個睏難的研究題目,往往要理論和實驗交錯進行好幾次,纔能找齣解決的途徑。
把問題認識清楚以後,下一步就是建立模型。模型是什麼呢?模型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現象的瞭解,利用我們考究得來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製造齣來的“一幅圖畫”,一個思想上的結構物。這是一個模型,不是現象本身。因為這是根據我們的認識,把現象簡單化瞭的東西;它隻是形象化瞭的自然現象。模型的選擇也因此與現象的內容有密切關係。同是一個對象,在一個問題中,我們著重瞭它本質的一方麵,製造齣一個模型。在另一個問題中,因為我們著重瞭它本質的另一麵,也可以製造齣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模型。這兩個不同的模型,看來是矛盾的,但這個矛盾通過對象本身的全麵性質而統一起來。例如,在流體力學中,在一些低速流動現象中,空氣是被認為不可壓縮的,無黏性的。在另一些低速流動現象中,因為牽連到附麵層現象,空氣又變為有黏性的瞭。在高速流動現象中,空氣又變成可壓縮的瞭。所以同是空氣,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模型。這些互相矛盾的模型都被空氣的本質所統一起來。
我們已經說過,在摸索問題關鍵點的時候,我們依靠自然科學的規律。這也說明技術科學的工作者必須要能徹底掌握這些客觀規律,必須知道什麼是原則上可行的,什麼是原則上不可行的,譬如永動機就是不可行的。我們也可以說唯有徹底掌握瞭自然科學的規律,我們的探索纔能不盲目,有方嚮。正如上麵所說的,自然科學的規律是技術科學研究的指南針。
有瞭模型瞭,再下一步就是分析和計算瞭。在這裏我們必須運用科學規律和數學方法。但這一步是“死”的,是推演。這一步的工作是齣現在科學論文中的主要部分,但它不是技術科學工作中的主要創造部分。它的功用在於通過它纔能使我們的理解和事實相比較,唯有由模型和演算得齣具體數據結果,我們纔能把理論結果和事實相對比,纔可以把我們的理論加以考驗。
由前麵所說的技術科學工作方法看來,也許有人要問:技術科學的研究方法又有什麼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不同的地方呢?我們可以說這裏沒有絕對的差彆,但是有很重要的相對差彆。我們可以說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來對比,工程技術裏是有比較多的原始經驗成分,也就是沒有嚴密整理和分析過的經驗成分。這些東西在自然科學裏一般是很少的,就是因為某一問題分析還不夠成熟,不可避免地含有經驗成分,那也是自然科學傢們要努力消除的。但在技術科學裏就不同瞭。它包含不少的經驗成分,而且因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要求的不同,這些經驗成分總是不能免的。因此這也影響瞭技術科學的研究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的。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技術科學是從實踐的經驗齣發,通過科學的分析和精煉,創造齣工程技術的理論。所以技術科學是從實際中來,也是嚮實際中去的。它的主要的作用是從工程技術的實踐,提取具有一般性的研究對象,它研究的成果就對那些工程技術問題有普遍的應用。也正因為如此,技術科學工作者必須經常和工程師們聯係,知道生産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有時一個技術科學工作者也直接參加解決生産中發生的問題,以取得實踐的經驗。照這樣說,一個技術科學工作者的知識麵必然是很廣闊的,從自然科學一直到主産實踐,都要懂得。不僅知識廣,而且他還必須要能夠靈活地把理論和實際結閤起來,創造齣有科學根據的工程理論。
有瞭工程理論,我們就不必完全依賴工作經驗,我們就可以預見,這正如有瞭天體力學的理論,天文學傢們就可以預見行星的運動,預告日蝕、月蝕等天文現象。由這一點看來,工程理論又是新技術的預言工具。因而技術科學也能領導工程技術前進,是推進工程技術的一股力量,是技術更新、創造新技術所不可缺的一門學問。
……
前言/序言
在各方麵的大力支持下,《院士談力學》一書終於齣版瞭。
力學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基礎科學,在我國的科學發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發揮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力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瞭一支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創造性和引領性的科學傢群體,暨力學及其相關學科的院士群體。他們始終站在力學學科的發展前沿,高屋建瓴地論述力學發展中遇到的科學和應用問題,為力學學科的發展做齣瞭曆史性的貢獻。
編者齣於對院士群體的崇敬,並為弘揚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學術思想;也齣於對力學學科的熱愛,對力學史方法論研究的興趣以及對力學學科傳承和發展的責任感;同時為方便讀者閱讀、省去檢索查找之苦,便萌生瞭將院士談力學的文章集結成冊的想法。編者利用工作之餘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從院士們發錶的大量論文和著作中,遴選齣部分論及力學學科發展以及通俗易懂的文章集結為《院士談力學》一書,以供力學及相關學科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閱讀參考,也歡迎社會各界力學愛好者閱讀此書。
《院士談力學》收集瞭包含周培源、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力學界35位院士的55篇文章。編者在收集資料、整理形成書稿的過程中,根據文章內容並結閤力學學科的特點,將其歸納為“關於力學學科”“力學學科的若乾分支與研究方嚮”“力學教育”“力學科普”四部分。第一部分“關於力學學科”共有11篇文章,從中可以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的力學發展狀況,以及院士們描繪的力學和力學相關學科的發展藍圖。第二部分是“力學學科若乾分支與研究方嚮”共有26篇文章。文章論述瞭建國以來我國主要力學分支學科的曆史沿革、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其中包括流體力學、固體力學、物理力學、爆炸力學、實驗力學、計算力學、滲流力學、工程力學、熱力學、環境力學、微尺度力學和生物力學等。第三部分“力學教育”是院士們對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理念的相關論述文章,共4篇。第四部分“力學科普”共收錄14篇佳作,文章深入淺齣,集科學性、邏輯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具有鮮明特色。
編者特彆邀請到我國兩院院士、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鄭哲敏先生為本書作序,在此特彆緻謝!
《院士談力學》一書的齣版,得到瞭作者或傢屬的授權,感謝他們的鼎力支持!部分院士還親自提供文章供編者采編,感謝他們!編者在編輯此書過程中,還得到北京大學武際可教授和天津大學王振東教授的熱忱幫助,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為便於讀者瞭解作者,書後附有院士的簡介和照片。由於版麵所限,刪去瞭原文中的摘要和關鍵詞。
對於編輯中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瀚海星辰: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與宇宙觀的演變 ——一部跨越韆年的宇宙探索史詩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當代工程科學的嚴謹邏輯與具體應用,而是深入追溯中華文明在仰望星空之初,如何構建其對浩瀚宇宙的認知框架。它是一部關於古代中國天文學、曆法製定、神話傳說與哲學思想相互交織的曆史畫捲,旨在揭示在缺乏現代精密儀器的條件下,先民們如何以肉眼和簡單的工具,描繪齣他們心中的宇宙模型,並以此指導瞭國傢的治理與民眾的日常生活。 第一篇:觀天之始——早期宇宙意識的萌芽 本書從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的刻符和天文石器入手,探討早期人類對日月星辰周期性變化的樸素認知。我們考察瞭仰韶文化、紅山文化乃至良渚文化中與天象觀測相關的遺跡,分析瞭這些早期標記如何從單純的計數工具,逐步演化為對時間、季節乃至宇宙秩序的初步界定。 重點章節將深入解析“河圖洛書”的神秘麵紗,探討其作為早期宇宙圖景和數理基礎的可能內涵。我們不會將它們視為純粹的數學公式,而是嘗試理解它們在古代政治哲學中作為“天道”體現的地位。此外,本書細緻梳理瞭中國古代對“天圓地方”這一宇宙觀的形成過程,追溯其在先秦典籍中的不同錶述和演變,以及不同學派(如陰陽五行傢、墨傢、道傢)對宇宙本源和結構的不同解釋。 第二篇:帝王之術——圭錶晷漏與國傢曆法的構建 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其核心驅動力往往與王權的閤法性緊密相連。本書將這一部分內容置於政治史的框架下進行考察。我們詳細介紹瞭中國古代四大天文觀測儀器——圭、錶、晷、漏——的原理、構造和演進。從早期的“土圭”到後世由張衡、郭守敬等人改進的復雜水運儀象颱,每一項技術的突破,都標誌著對時間測量精確度的飛躍。 曆法,即“授時之學”,是國傢穩固的基石。《尚書·堯典》中對四時節令的記載,被視為古代聖君治世的典範。本書將重點分析夏、商、周三代的曆法特徵(如顓頊曆、殷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農業生産和祭祀活動。隨後,我們將著重剖析漢代太史令的工作,特彆是落下閎在《太初曆》中引入二十四節氣和置閏法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這種對時間的精細化管理,展現瞭古代統治者試圖將人類社會活動完全納入宇宙秩序之中的宏大抱負。 第三篇:星空下的神話與信仰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傢不僅是科學傢,也是神學傢。本書探討瞭星象學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核心地位。我們追蹤瞭二十八宿係統的起源與發展,分析瞭它們如何被賦予人格化和神性化。從黃道十二宮的區域劃分,到不同星宿與國傢興衰、個人命運的關聯,星占學構築瞭一套復雜的符號係統。 本書專門開闢章節討論瞭對“天體運行”的哲學解釋。例如,渾天說的結構解析,以及蓋天說與渾天說在漢代及魏晉時期的激烈爭論。這些爭論並非單純的科學辯駁,更是宇宙論和本體論的較量。我們還分析瞭“星官”與地上的“州、國、城池”的對應關係,闡明瞭古代中國人如何通過星象圖來“遙控”塵世的地理與政治格局。 第四篇:寂靜的變革——從渾儀到簡儀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技術和知識的傳播與應用。我們將重點介紹東漢張衡的偉大貢獻,不僅是渾天儀的改進,更是他對宇宙模型進行定量化描述的嘗試。張衡的著作,標誌著中國古代天文學從描述性嚮數學化過渡的重要一步。 我們隨後轉嚮更晚期的成就,如唐代僧一行對交食周期的精確推算,以及宋代蘇頌水運儀象颱的宏偉設計。蘇頌的水運儀象颱,集成瞭報時、演示和觀測於一體,體現瞭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學與天文學的完美結閤。雖然它不直接涉及“力學”理論的公理化證明,但其精確的機械結構本身就是古代“力學智慧”的體現。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元代的郭守敬。他的“簡儀”和“高錶”標誌著中國古代天文觀測技術的巔峰。郭守敬的貢獻在於,他通過實地觀測和大量的校正,使得中國古代曆法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其製定的《授時曆》在世界曆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總結 《瀚海星辰》試圖引導讀者穿越時空,感受古代中國人在麵對未知宇宙時的敬畏、好奇與創造力。它描繪的,是一個建立在長期經驗積纍、哲學思辨和國傢需求之上的、完整而自洽的宇宙圖景。本書展現的,是中國古代對時間、空間、秩序的深刻理解,而非現代物理學中對受力分析和運動規律的抽象建模。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對“天”的探索史,一部關於古代中國社會如何以星辰為坐標來組織自身文明的宏大敘事。 適閤讀者: 曆史學愛好者、天文學史研究者、古代科技史關注者,以及任何對中華文明早期宇宙觀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以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敘事,提供瞭一個瞭解古代中國精神世界的獨特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