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在東方揭開,正式演化為世界性戰爭則從歐洲開始。中國戰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不過卻是一個落後農業國對抗先進工業國的拼搏,演齣的多是“大刀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場麵。在西方戰場上,卻是世界最先進的工業國之間的拼搏,飛機、艦艇、坦剋一類兵器是戰場的主角,人們看到的是一場地麵、海洋和空中交織廝殺的機械化戰爭。迴顧和研究人類的機械化戰爭,就應該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西方戰場,尤其是美、英、法同德國交戰西綫。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散去60多年,軍事迷們卻從未停止對它的誘因、變化與結局及發生在各個戰場的故事的追尋。著名軍事專傢徐焰將軍從戰爭要素及戰史發展的角度,專業客觀的史學視角,重新品評瞭發生在西綫戰場的血雨腥風。本書選取有代錶性的戰爭、戰役背景加以連接梳理,對戰爭進程進行必要敘述的同時,對比戰爭雙方實力、戰術素養及後勤保障和武器裝備等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曆史圖片與紀實油畫的結閤,從視覺上真實再現瞭戰爭場麵,勝利與死亡,血腥與溫存,絕望與堅定,無不一一呈現。
徐焰,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軍事思想和軍事曆史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少將。現兼任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曆史分會副秘書長。先後曾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兼職教授、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四川大學、延安乾部學院等十幾所院校的兼職教授;連續三次被評為國防大學傑齣教授;“全軍優秀教師”稱號和“全軍傑齣科技人纔奬”獲得者。曾在瀋陽軍區邊防部隊任過戰士、班長、宣傳乾事、副指導員。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到軍事院校工作,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和軍備控製中心、日本防衛大學做過訪問學者。二十多年來單獨撰寫的學術著作已齣版二十多部。有一些還被翻譯成日、英文齣版,有的著作還獲全軍科研一等奬、中國圖書奬和解放軍圖書奬。還撰寫過幾十部電視片並在中央電視颱、北京電視颱播齣,長期擔任中央電視颱、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特邀嘉賓,並發錶過一些書法和美術作品。
序 言//001
01 納粹德國崛起後同英法攤牌//001
02 德國橫掃波蘭並進軍挪威//021
03 “閃電”戰逞凶和法蘭西淪亡//039
04 不列顛孤軍苦戰納粹而不屈//061
05 意大利的地中海之夢破滅//081
06 北非沙漠之戰以英軍全勝結束//101
07 獨狼開始行動——德國潛艇和破襲艦開啓大西洋海戰//123
08 戰略大轟炸重創德國戰爭潛力//145
09 美英反攻促使意大利崩潰//165
10 德國占領區到處燃起遊擊戰火焰//185
11 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207
12 粉碎德軍反撲並席捲德國西部//231
尾聲//25
戰勝納粹德國,到底是東綫還是西綫的作用大
20 世紀30 年代在世界上崛起的法西斯勢力,一時成為人類公敵,不僅蘇聯、中國要與之拼死相搏,老牌資本主義國傢英國、法國和新興金元帝國美國都要同它作戰,相互還結成聯盟,按進步人士的說法就是“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綫”。
戰爭打贏瞭,勝利果實又要按功勞和實力分配,這成瞭重大的政治問題,又是國際上爭奪“話語權”的焦點之一。人們常說,“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不同國度、不同立場的人一嚮按自己的觀點詮釋曆史,絕不可能像外星人看地球那樣超脫。
歐美人齣於深入骨髓的“西方中心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來都將蘇德戰場隻放在很次要位置,對中國抗日戰場更是輕描淡寫。過去蘇聯又一直有著大俄羅斯主義情結,對英法初期的抗德作戰定性為“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蘇德戰爭爆發後纔對美國、英國和“自由法國”同德意的作戰加以肯定,不過對其作用仍評價不高。
1999 年,德國政府根據兩德統一後匯集的調查統計數字,重新公布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死亡數字。從中可以看齣,在諾曼底登陸前,精壯的納粹武士大都已橫屍莫斯科郊外雪原、斯大林格勒的殘垣和庫爾斯剋曠野。美英開闢“第二戰場”時,遇到的德軍部隊充斥著超齡兵、少年兵,因而能用較小的代價比較容易地打敗他們。
全麵研究一場現代立體化的戰爭中的損失,不僅要看人員傷亡,還要看物資損耗。德軍死傷人員的四分之三係蘇軍造成,本土遭受的轟炸卻主要是由美國、英國航空兵實施。德軍戰損的8 萬多架飛機約有4 萬架以上是毀於西綫,艦艇的損失更是絕大多數在西部戰場(蘇聯海上作戰能力很差),隻是德國生産的4.2 萬輛坦剋(包括強擊炮)的85% 以上損失於東綫。客觀地看,消滅納粹德國的主力是蘇聯,美英盟國的重大作用也應充分肯定。
美英絕對的物質優勢決定瞭西綫戰爭結局
在工業化時代,國傢之間的戰爭主要就是拼鋼鐵、鬥科技水平。像西綫那樣的投入大量飛機、艦艇的海空戰,隻有美英這樣的國傢打得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靠著抗擊日本的堅韌性同美、英、蘇並列為反法西斯“四強”,卻因屬於連步槍都不能自給的落後的農業國,有大國的名號卻無相應的實力,隻能以持久戰“熬時間”。美國在戰爭期間號稱“民主國傢的兵工廠”,是因為它戰時能年産8000 多萬噸鋼而占全球一半,飛機、艦艇和戰車産量也居首位。不過美國人很愛惜本國人生命,戰時主要以租藉方式提供武器給英國、蘇聯和中國,讓這些國傢當“第一綫隊員”,自己作為“二綫隊員”在戰爭末期纔大規模參戰,能以最小的人員損失取得最大的戰略利益。杜魯門總統在1945 年戰爭結束時,敢自誇美國已有“領導世界”的責任,就是憑這種實力。
美國和英國作為商業資本主義的代錶,一嚮有精於計算投入和産齣的效費比的習慣,很少打那種拼傷亡的硬仗而注重“巧勝”。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損失可看齣,美國和英國在參戰各大國中的人員損失最少,打硬仗的蘇聯和德國人力損失巨大,中國死亡慘重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作戰而是遭屠殺。
英國在戰爭中雖遭受過德國飛機轟炸,炸死的人不過6 萬人。美國因有兩個大洋相隔,人民都置身於戰事之外。蘇聯的西部國土備受德軍蹂躪,加上血流成河的廝殺,死傷超過任何國傢。德國起初把戰火燒到彆國土地,後來在美英盟軍轟炸下死亡瞭差不多80 萬人,最慘重的傷亡還是在蘇軍攻入其國土之後,1945 年頭幾個月,在戰火和逃難之中不下有300 多萬德國平民喪生。由此看來,盡量避免在本國土地上作戰,確是避免民眾遭殃的最好辦法。
美英軍隊在西綫作戰傷亡較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盡量用科技力量來減少人力損耗,海空力量的優勢雖不能代替陸軍,卻能大大減少地麵戰的睏難。例如在諾曼底登陸這一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中,美英軍運用瞭戰役佯動欺騙、電子乾擾等種種措施,以不算大的損失一舉成功。斯大林曾不無羨慕地緻電美英稱贊此役說:“就其規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傑齣地執行計劃情況來講,在戰爭史上從來也沒有過足以和它類比的事業。”
交戰除物質力量的較量外還需要人的意誌相搏,過分強調個人生存價值的美英軍隊在戰鬥精神方麵就一直有欠缺。經曆過同美軍作戰的軍人,通常都認為其具有“火力強、戰術穩、步兵軟”的特點,這種狀態也嚴重影響瞭奪取全勝。經常隻能靠火力驅趕敵人而不能近戰殲滅,自然會拖長戰爭。不過靠著強大的火力壓垮德軍的意誌後,美英軍最後兩三個月在西綫就未遇到多少抵抗,德國人為害怕落入蘇軍之手還爭著奔嚮西麵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特彆是西綫的作戰證明,軍事技術常常是頭等戰鬥力。冷兵器時代靠體力作戰,遊牧民族有時能戰勝經濟文化較先進的農耕民族。進入以化學能、機械能驅動的熱兵器時代,科技和經濟落後的國傢和民族在強者麵前一般就隻有被動挨打。
希特勒的最大戰略錯誤便是野心過大而實力不足。德國軍備生産上落後於英美本不足怪,在陸戰兵器方麵還低於經濟實力不如自己的蘇聯。究其原因,是因蘇聯靠戰爭正義性能動員人民勒緊褲帶,英國也能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希特勒卻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因物資匱乏齣現厭戰並導緻革命,在1944 年以前一直不敢削減民用消費品生産,其狂熱的掠奪精神要靠不斷提高國內享受水準來刺激。在戰爭最後一年,德國因得不到多少外來掠奪物,國內又壓縮民品以提高軍工生産,生活齣現睏苦很快使軍民感到絕望,隨後便齣現戰鬥意誌的崩潰。
據曆史當事者迴憶,美國兵進入德國西部時,經常嚮當地平民特彆是兒童發巧剋力、可口可樂,很快贏得瞭眾多人的好感。蘇軍雖幫助東德的共産黨人建立政權,卻拆走大量設備作為賠償,也沒有力量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戰後德國的東西方很快呈現齣很大的生活差異,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預示齣兩個陣營冷戰的結局。
唯物主義者都會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來自於物質。經濟科技落後和物資匱乏的一方可以用持久戰拖住和逐漸削弱強敵,最後取得徹底全勝的還是綜閤實力占優勢的一方,能成為戰勝者的小國、弱國也往往要靠同大國強國結盟。在人類邁嚮信息化戰爭時,這一規律還會錶現得更為明顯。
《鐵血西綫》這本書,可以說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它以恢弘的筆觸,描繪瞭一幅壯麗而又殘酷的戰爭畫捲。我沉醉於作者對戰爭場麵的生動描繪,仿佛置身於炮火紛飛的前綫,感受著刀光劍影的緊張刺激。然而,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它對戰爭背後人性的深刻挖掘。在那些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作者沒有簡單地歌頌英雄,而是展現瞭更多普通人的掙紮與抉擇。我看到瞭他們在生死邊緣的恐懼,看到瞭他們在失去親人時的痛苦,更看到瞭他們在絕望中依然閃耀著的希望之光。這種真實的力量,遠比任何虛假的渲染更能觸動人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的復雜性,它不僅僅是力量的對抗,更是意誌與精神的較量。每一場戰役的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個普通人的故事,他們的命運被戰爭徹底改變,他們的勇氣和犧牲,構成瞭這部史詩中最動人的篇章。讀完此書,我仿佛也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生命,對和平,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曆史愛好者,我最近終於拜讀瞭《鐵血西綫》。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非一兩句話能夠概括。它並非僅僅羅列戰役的細節,而是深入骨髓地展現瞭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作者筆下的戰場,硝煙彌漫,炮火連天,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血與火的氣息。我看到瞭士兵們在絕境中的呐喊,在死亡陰影下的掙紮,以及在那片焦土之上,依然閃耀著的戰友情誼。更讓我動容的是,書中對於普通士兵心理的細膩描繪,那些曾經的農夫、工人,是如何在戰爭的洪流中被裹挾,又如何迸發齣驚人的勇氣和堅韌。他們並非無畏,而是將恐懼化為力量,為瞭傢園,為瞭信念,義無反顧。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感受著每一次呼吸都帶著塵土的味道,每一次心跳都伴隨著鼓點般急促的戰意。書中對於戰略戰術的分析,也並非枯燥的教科書式講解,而是巧妙地融入到瞭宏大的敘事之中,讓我不僅理解瞭戰役的走嚮,更感受到瞭指揮官們的智慧與博弈。每一次的決策,都可能意味著成韆上萬的生命。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迴蕩著那些鮮活的麵孔,那些英勇的身影。這不僅僅是一部戰爭史,更是一部關於勇氣、犧牲與不屈精神的贊歌。
評分從《鐵血西綫》這本書中,我不僅僅獲得瞭曆史知識,更獲得瞭一種心靈的洗禮。作者對於戰爭細節的考究,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仿佛親身經曆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無論是戰術部署的精妙,還是戰場環境的描繪,都細緻入微,令人信服。然而,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並非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麵,而是其中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作者並沒有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的內心世界,展現瞭他們在戰爭中的掙紮、痛苦、以及最終的選擇。我看到瞭一個身處絕境的指揮官,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做齣艱難的決定;我看到瞭一個普通士兵,如何在失去戰友的悲痛中繼續戰鬥。這些真實的情感流露,讓我對書中的人物産生瞭深深的共情。這本書讓我明白,戰爭並非隻是地圖上的箭頭和數字,而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在命運的洪流中被裹挾、被摧殘、也被塑造。讀完之後,我對於和平的珍貴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對於那些為瞭和平而付齣巨大犧牲的人們,充滿瞭無盡的感激。
評分《鐵血西綫》一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功力。那些在戰火中掙紮求生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被賦予瞭生命,他們的情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看到瞭一個年輕士兵在初次上戰場時的恐懼與迷茫,也看到瞭他在經曆瞭血與火的洗禮後,眼神中流露齣的堅毅與成熟。書中對於戰場氛圍的營造更是堪稱一絕,那種壓抑、緊張,又時常伴隨著突如其來的爆發,讓我幾乎能夠聞到硝煙的味道,聽到子彈劃破空氣的呼嘯聲。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的血腥與殘酷,而是以一種真實而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方式,將這一切展現在讀者麵前。然而,正是在這樣極緻的磨難中,人性的光輝纔顯得更加耀眼。那些在死亡邊緣伸齣的援手,那些在絕望中點燃的希望,都讓我深深地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更是關於人如何在極端環境下保持人性的尊嚴,如何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戰爭的意義,也讓我對那些曾經經曆過這一切的人們,充滿瞭由衷的敬意。
評分我最近讀完的《鐵血西綫》,給我的感覺可以說是“震撼”二字遠遠不足以形容。這本書沒有選擇用華麗的辭藻去掩飾戰爭的血腥,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戰場上的真實景象呈現在我眼前。從第一頁開始,我就被帶入瞭一個充滿硝煙和血淚的世界。作者對細節的把控,無論是戰場上的環境描寫,還是人物的心理刻畫,都達到瞭近乎苛刻的地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士兵們身上沾染的泥土氣息,聽到他們沉重的喘息聲,甚至能想象齣他們眼中閃爍的迷茫與決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的另一麵,它並非隻是宏大的戰略和英勇的犧牲,更多的是在極端環境下,普通人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以及復雜的人性。我看到瞭他們在恐懼中互相扶持,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失去中依然堅持戰鬥。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一種不屈的精神。這本書的敘事節奏也十分引人入勝,張弛有度,讓我迫切地想知道下一個章節會發生什麼,那些人物的命運又將如何。讀完之後,我心中充滿瞭敬畏,對那些經曆過戰爭的人們,對他們所承受的一切,充滿瞭深深的理解與尊重。
評分好書寫得生動內容豐富,可多看。
評分書不錯,值得收藏,有很多珍貴的圖片,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到貨快包裝好,書很不錯
評分東西不錯,有機會下次再來。
評分好書寫得生動內容豐富,可多看。
評分活動價便宜
評分徐教授經典作品,圖文並茂,可讀性強,值得購買。
評分東西不錯,有機會下次再來。
評分滿減加用券,活動很給力!內容也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