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孫子·孫臏兵法·尉繚子

李敖精編:孫子·孫臏兵法·尉繚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兵法
  • 軍事
  • 曆史
  • 古典
  • 李敖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尉繚子
  • 策略
  • 中國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3074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9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9”選錄瞭孫武的《孫子》、孫臏的《孫臏兵法》、尉繚的《尉繚子》。《孫子》是中國現存的兵書,也是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孫臏兵法》是《孫子》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戰國時期兵傢思想的代錶作之一。《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從人性論的視角考察瞭人的心理,提齣瞭不少精闢的治國思想。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孫子

導讀 / 002

計篇 / 003

作戰篇 / 025

謀攻篇 / 039

形篇 / 060

勢篇 / 072

虛實篇 / 090

軍爭篇 / 115

九變篇 / 144

行軍篇 / 157

地形篇 / 180

九地篇 / 195

火攻篇 / 230

用間篇 / 240

附:孫子本傳 / 255

附:竹簡本十三篇與今本十三篇相異重要者 / 261

附:逸齣今本孫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的殘簡釋文 / 263

孫臏兵法

導讀 / 268

凡例 / 269

上編

擒龐涓 / 271

見威王 / 275

威王問 / 278

陳忌問壘 / 284

篡卒 / 288

月戰 / 290

八陣 / 292

地葆 / 294

勢備 / 296

兵情 / 299

行篡 / 301

殺士 / 303

延氣 / 304

官一 / 306

強兵 / 309

下編

十陣 / 311

十問 / 316

略甲 / 319

客主人分 / 321

善?者 / 324

五名五恭 / 326

兵失 / 328

將義 / 330

將德 / 332

將敗 / 334

將失 / 335

雄牝城 / 338

五度九奪 / 340

積疏 / 342

奇正 / 344

尉繚子

導讀 / 348

天官 / 349

兵談 / 353

製談 / 358

戰威 / 360

攻權 / 364

守權 / 367

十二陵 / 370

武議 / 372

將理 / 377

原官 / 378

經卒令 / 379

兵令 / 380


精彩書摘

計?篇

曹操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李筌曰:計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計,神加德宮,以斷主客成敗。故孫子論兵,亦以計為篇首。◎杜牧曰: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於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後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後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為篇首耳。◎王皙曰:計者,謂計主將、天地、法令、兵眾、士卒、賞罰也。◎張預曰:管子曰:“計先定於內,而後兵齣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也。或曰:兵貴臨敵製宜,曹公謂計於廟堂者,何也?曰: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地之遠近,兵之眾寡,安得不先計之?及乎兩軍相臨,變動相應,則在於將之所裁,非可以隃度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杜牧曰:《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張預曰:國之安危在兵。故講武練兵,實先務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係於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輕行者也。◎杜牧曰: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於兵,故須審察也。◎賈林曰:地,猶所也,亦謂陳師、振旅、戰陳之地。得其利則生,失其便則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權機立勝之道。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曰不可不察也。《書》曰:“有存道者,輔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梅堯臣曰:地有死生之勢,戰有存亡之道。◎王皙曰:兵舉,則死生存亡係之。◎張預曰:民之死生兆於此,則國之存亡見於彼。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勝負之地,而存亡係得失之道也,得不重慎審察乎?

【譯 文】

戰爭是國傢的大事,關係著人民的生死,國傢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慎重考慮的。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李筌曰:謂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計遠近,而求物情以應敵。◎杜牧曰:經者,經度也;五者,即下所謂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計者,即篇首計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須經度五事之優劣,次復校量計算之得失,然後始可搜索彼我勝負之情狀。◎賈林曰:校量彼我之計謀,搜索兩軍之情實,則長短可知,勝負易見。◎梅堯臣曰:經紀五事,校定計利。◎王皙曰:經,常也,又經緯也;計者,謂下七計;索,盡也。兵之大經,不齣道、天、地、將、法耳。就而校之以七計,然後能盡彼己勝負之情狀也。◎張預曰:經,經緯也。上先經緯五事之次序,下乃用五事以校計彼我之優劣,探索勝負之情狀。一曰道,張預曰:恩信使民。二曰天,張預曰:上順天時。三曰地,張預曰:下知地利。四曰將,張預曰:委任賢能。五曰法。杜牧曰:此之謂五事也。◎王皙曰:此經之五事也。夫用兵之道,人和為本,天時與地利則其助也。三者具,然後議舉兵。兵舉必須將能,將能然後法修。孫子所次,此之謂矣。◎張預曰:節製嚴明。夫將與法,在五事之末者,凡舉兵伐罪,廟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後度天時之逆順,次審地形之險易,三者已熟,然後命將徵之。兵既齣境,則法令一從於將。此其次序也。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張預曰:以恩信道義撫眾,則三軍一心,樂為其用。《易》曰:“悅以犯難,民忘其死。”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曹操曰:謂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李筌曰:危,亡也。以道理眾,人自化之,得其同用,何亡之有!◎杜牧曰:道者,仁義也。李斯問兵於荀卿,答曰:“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輕為之死。”復對趙孝成王論兵曰:“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與上(下)同意,死生同緻,不畏懼於危疑也。◎陳皞注同杜牧。◎孟氏曰:一作“人不疑”,謂始終無二誌也;一作“人不危”。道,謂道之以政令,齊之以禮教,故能化服士民,與上下同心也。故用兵之妙,以權術為道。大道廢而有法,法廢而有權,權廢而有勢,勢廢而有術,術廢而有數。大道淪替,人情訛僞,非以權數而取之,則不得其欲也。故其權術之道,使民上下同進趨,共愛憎,一利害,故人心歸於德,得人之力,無私之至也。故百萬之眾,其心如一,可與俱同死力動,而不至危亡也。臣之於君,下之於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與上同意,死生同緻,不畏懼於危疑。◎賈林曰:將能以道為心,與人同利共患,則士卒服、自然心與上者同也。使士卒懷我如父母,視敵如仇讎者,非道不能也。黃石公雲:“得道者昌,失道者亡。”◎杜佑曰:謂導之以政令,齊之以禮教也。危者,疑也;上有仁施,下能緻命也。故與處存亡之難,不畏傾危之敗。若晉陽之圍,沉竈産蛙,人無叛疑心矣。◎梅堯臣曰:危,戾也。主有道,則政教行;人心同,則危戾去。故主安與安,主危與危。◎王皙曰:道,謂主有道,能得民心也。夫得民之心者,所以得死力也;得死力者,所以濟患難也。《易》曰:“悅以犯難,民忘其死。”如是,則安畏危難之事乎?◎張預曰:危,疑也。士卒感恩,死生存亡,與上同之,決然無所疑懼。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曹操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製。故《司馬法》曰:“鼕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李筌曰:應天順人,因時製敵。◎杜牧曰:陰陽者,五行、刑德、嚮背之類是也。今五緯行止,最可據驗;巫鹹、甘氏、石氏、唐濛、史墨、梓慎、裨竈之徒,皆有著述,鹹稱秘奧,察其指歸,皆本人事。《準星經》曰:“歲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左傳》昭三十二年夏,吳伐越,始用師於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注曰:“存亡之數,不過三紀,歲星(月)三周三十六歲,故曰不及四十年也。”此年歲在星紀,星紀吳(其)分也;歲星所在,其國有福,吳先用兵,故反受其殃。哀二十二年,越滅吳,至此三十八歲也。李淳風曰:“天下誅秦,歲星聚於東井。秦政暴虐,失歲星仁和之理,違歲星恭肅之道,拒諫信讒,是故鬍亥終於滅亡。”復曰:“歲星清明潤澤所在之國分大吉。君令閤於時,則歲星光喜,年豐人安;君尚暴虐,令人不便,則歲星色芒角而怒,則兵起。”由此言之,歲星所在,或有福德,或有災祥,豈不皆本於人事乎?夫吳越之君,德均勢敵,闔閭興師,誌於吞滅,非為拯民,故歲星福越而禍吳。秦之殘酷,天下誅之,上閤天意,故歲星禍秦而祚漢。熒惑,罰星也;宋景公齣一善言,熒惑退移三捨,而延二十七年。以此推之,歲為善星,不福無道;火為罰星,不罰有德。舉此二者,其他可知。況所臨之分,隨其政化之善惡,各變其本色芒角大小,隨為禍福,各隨時而占之。淳風曰:“夫形器著於下,精象係於上。”近取之身,耳目為肝腎之用,鼻口實心腹所資,彼此影響,豈不然歟?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蓋本於人事而已矣。刑德嚮背之說,尤不足信。夫刑德天官之陳,背水陳者為絕紀,嚮山阪陳者為廢軍。武王伐紂,背濟水嚮山阪而陳,以二萬二韆五百人,擊紂之億萬而滅之。今可目睹者,國傢自元和已〔後〕至今,三十年間,凡四伐趙寇昭義軍,加以數道之眾,常號十萬,圍之臨城縣。攻其南不拔,攻其北不拔,攻其東不拔,攻其西不拔。其四度圍之,通有十歲,十歲之內,東西南北,豈有刑德嚮背王相吉辰哉?其不拔者,豈不曰城堅、池深、糧多、人一哉?復以往事驗之,秦纍世戰勝,竟滅六國,豈天道二百年間常在乾方,福德常居鶉首?豈不曰穆公已還,卑身趨士,務耕戰,明法令而緻之乎?故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有刑德,可以百戰百勝,其有之乎?”尉繚子曰:“不然。黃帝所謂刑德者,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世之所謂刑德也。夫舉賢用能者,不時日而利;明法審令者,不蔔筮而吉;貴功養勞者,不禱祠而福。”周武王伐紂,師次於汜水共頭山,風雨疾雷,鼓旗毀摺,王之驂乘惶懼欲死。太公曰:“夫用兵者,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若乃好賢而任能,舉事而得時,此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蔔筮而事吉,不待禱祠而福從。”遂命驅之前進。周公曰:“今時逆太歲,龜灼言凶,蔔筮不吉,星凶為災,請還師。”太公怒曰:“今紂剖比乾,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摺蓍,率眾先涉,武王從之,遂滅紂。宋高祖圍慕容超於廣固,將攻城,諸將鹹諫曰:“今往亡之日,兵傢所忌。”高祖曰:“我往彼亡,吉孰大焉!”乃命悉登,遂剋廣



《兵傢三聖:孫子、孫臏、尉繚韆年智慧集粹》 序言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自古以來,兵法便被視為治國安邦、軍事製勝的根本。在浩瀚的兵學文獻中,孫子、孫臏、尉繚子三位兵傢巨擘,以其超凡的洞察力、深刻的戰略思想和精妙的戰術安排,共同構築瞭中國古代兵學的輝煌殿堂,對後世軍事理論與實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書《兵傢三聖:孫子、孫臏、孫臏、尉繚韆年智慧集粹》並非簡單地羅列古籍,而是力圖深入挖掘和闡釋這三部兵學經典的核心精神與曆史價值。我們不以旁徵博引、堆砌史料為能事,而是著重於理解其思想的精髓,把握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生命力,並嘗試將其與當今的時代背景進行對話,探尋其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普遍法則,其“始計篇”的審慎謀劃,“作戰篇”的經濟用兵,“謀攻篇”的智勝之道,無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韆百年來,它不僅指導著戰場上的將士,也啓迪著政治傢、企業傢乃至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孫臏兵法》,作為孫子兵法的繼承與發展,在繼承瞭孫子“道、天、地、將、法”五事七計思想的同時,更是以其獨到的“攻其不備,齣其不意”的戰術,以及“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等經典戰例,展現瞭孫臏在實戰中的運用與創新。它在孫子理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具體的戰術執行和應變能力,將兵法智慧的實踐性推嚮瞭新的高度。 《尉繚子》,雖然在流傳程度上可能不如前兩者廣泛,但其思想同樣博大精深。尉繚子強調“法”的重要性,將軍事與政治、經濟緊密結閤,提齣瞭“夫軍無一智,則國無所守;臣無一智,則主無所任;士無一智,則戰無所勝”的論斷,深刻揭示瞭軍事人纔在國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他對於“強兵”的論述,對於“製勝”的條件分析,都極具前瞻性,為我們理解古代國傢的軍事動員和戰略規劃提供瞭重要的視角。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這三位兵傢巨擘的思想世界,從源頭齣發,梳理其核心論點,剖析其精妙之處。我們將力求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呈現深奧的軍事哲理;以曆史的眼光,審視其時代印記;以辯證的思維,挖掘其普適價值。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三部兵學經典的深入研讀,讀者不僅能領略到古代軍事智慧的無窮魅力,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決策水平,從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 第一章 孫子兵法:兵學聖典的智慧之光 《孫子兵法》,這部誕生於春鞦末期的軍事巨著,以其嚴謹的邏輯、精煉的語言和深刻的洞察力,徵服瞭古今中外無數的讀者。它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戰略、關於競爭、關於人生智慧的百科全書。 1.1 “道”的哲學:軍事的根本與治國的智慧 “道者,令人心服也。” 孫子將“道”置於兵法的首位,並非偶然。這裏的“道”,並非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指國傢的政治清明、民眾的凝聚力、君臣的同心同德。一個國傢,如果政治腐敗,人心離散,民怨沸騰,即便擁有再強大的軍隊,也難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相反,一個政治清明、上下同心、軍民一體的國傢,自然能夠凝聚強大的力量,形成堅不可摧的意誌。 這種“道”的理念,早已超越瞭軍事領域,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指導。一個企業,如果內部管理混亂,員工離心離德,其産品和服務又如何能贏得客戶的信賴?一個傢庭,如果成員之間缺乏溝通與理解,又如何能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孫子的“道”,是對人心嚮背、組織凝聚力的深刻洞察,是建立在人性與社會運行規律之上的根本法則。 1.2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識與洞察的無盡力量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戰必殆。” 這句婦孺皆知的話,道齣瞭軍事乃至一切競爭的真理。瞭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更要深入瞭解對手的實力、意圖、弱點,纔能在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現代商業競爭中,這更是屢試不爽的法則。企業需要瞭解自身的品牌優勢、技術實力、市場份額,同時也要時刻關注競爭對手的産品策略、營銷手段、市場反應。市場調查、情報分析、競爭對手研究,無不是“知己知彼”的具體體現。 在個人成長層麵,“知己知彼”同樣重要。瞭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弱點,纔能選擇適閤自己的職業道路,發揮最大的潛能。同時,理解他人的需求、動機、溝通方式,也能夠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遊刃有餘。 1.3 “不戰而屈人之兵”:謀略至上的最高境界 孫子兵法的最高追求,並非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而是通過戰略與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包含瞭多種層次的含義: 威懾製勝: 強大的軍事實力本身就是一種威懾,讓對手不敢輕易發動戰爭。 心理戰術: 通過心理攻勢,瓦解敵人的鬥誌,使其不戰而降。 外交與聯盟: 運用外交手段,孤立對手,建立強大的聯盟,從而在戰略上占據優勢。 經濟與政治手段: 通過經濟製裁、政治施壓,削弱對手的實力,使其無法繼續戰爭。 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體現在現代軍事中,便是“不戰而屈人之民心”、“不戰而屈人之國力”。在非軍事領域,它更是體現為一種高超的談判技巧、商業策略乃至人生智慧,即以最小的代價,達成最大的目標。 1.4 兵者詭道:以變應變的藝術 “兵者,詭道也。” 孫子強調戰爭的欺騙性與變化性。戰場瞬息萬變,敵情復雜多端,刻闆的戰術往往難以奏效。因此,要善於運用各種手段,迷惑敵人,齣其不意,攻其不備。 這並非鼓勵欺騙,而是強調在復雜環境中,靈活運用策略,齣奇製勝。例如,通過聲東擊西、虛張聲勢、隱蔽真實意圖等方式,擾亂敵人的判斷,為己方創造有利條件。在現代商業競爭中,巧妙的營銷策劃、齣人意料的産品發布、靈活的價格策略,都體現瞭“詭道”的思想。 1.5 孫子兵法的核心篇章解讀 始計篇: 強調戰前周密的計劃與分析,將戰爭的勝敗因素置於算計之中。 作戰篇: 論述用兵的經濟原則,強調速戰速決,避免曠日持久的消耗。 謀攻篇: 闡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強調以智謀取勝。 軍形篇: 論述如何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尋找戰勝敵人的機會。 兵勢篇: 探討如何調動和運用軍隊的氣勢,以及因勢利導的戰術。 虛實篇: 重點闡述如何調動敵人,使其虛實不一,從而尋覓其破綻。 軍爭篇: 論述在行軍作戰中,如何爭奪主動權和有利地形。 九變篇: 強調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戰術。 行軍篇: 詳細介紹瞭行軍途中的注意事項和策略。 地形篇: 分類闡述瞭各種地形的特點及其對作戰的影響。 九地篇: 將戰場劃分為九種不同的地理區域,並提齣瞭相應的作戰原則。 火攻篇: 詳細論述瞭火攻的作戰方法和注意事項。 用間篇: 強調瞭間諜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運用間諜。 第二章 孫臏兵法:戰術創新的實踐者 孫臏,作為孫子兵法的傳承者,在繼承瞭其祖父軍事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戰術層麵的創新與發展,並以其輝煌的戰績,將兵法智慧的實踐性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 2.1 繼承與發展:孫臏兵法的獨特貢獻 孫臏兵法在繼承孫子“道、天、地、將、法”五事七計思想的同時,更側重於具體戰術的應用與創新。他深刻理解孫子“知彼知己”的原則,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更具操作性的戰術原則,例如“攻其不備,齣其不意”。 2.2 “圍魏救趙”:戰略迂迴的經典範例 “圍魏救趙”是孫臏軍事生涯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戰役之一。麵對強大的魏國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孫臏並未選擇與魏軍硬碰硬,而是齣奇製勝,率軍直逼魏國的都城大梁。魏國為瞭保護自己的都城,不得不迴師救援,趙國因此得以解圍。 這場戰役充分展現瞭孫臏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智慧。他抓住瞭魏國“腹背受敵”的弱點,通過戰略迂迴,迫使敵人放棄瞭主要的進攻方嚮,從而兵不血刃地化解瞭趙國的危機。這體現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戰略思想,即通過謀略和外交手段,比直接的軍事對抗更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2.3 “馬陵之戰”:疑兵之計的輝煌勝利 馬陵之戰,是孫臏指揮的又一場驚世之戰。他利用龐涓急於求成、驕傲輕敵的心理,設下埋伏,並巧妙運用“疑兵之計”。在戰場上,孫臏故意讓被俘的齊國士兵說齣“孫子臏何在?”,故意讓炊事兵增添爐竈數量,製造齣齊軍兵力眾多、士氣高昂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以為齊軍勢大,驚慌失措之下,下令全軍突擊,結果被孫臏精心布置的弓箭手萬箭齊發,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充分展示瞭孫臏在戰場上的應變能力和心理戰術運用。他不僅懂得利用地形,更懂得利用敵人的心理弱點,從而以少勝多,取得瞭輝煌的勝利。 2.4 孫臏兵法的戰術原則 因糧於敵: 孫臏兵法強調在作戰中,要善於利用敵人的資源,減少我方的消耗。 攻守結閤: 既要懂得如何進攻,也要懂得如何防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兵貴神速: 強調作戰要迅速果斷,抓住戰機,避免貽誤。 以治勝亂: 強調軍隊的紀律和組織的重要性,通過嚴明的紀律和有效的組織來戰勝混亂的敵人。 第三章 尉繚子:強兵富國的戰略傢 《尉繚子》,雖然相較於孫子、孫臏,其軍事思想更側重於國傢整體的軍事建設和戰略規劃,但其思想同樣博大精深,為我們理解古代國傢的強盛之道提供瞭重要的視角。 3.1 “強兵”與“富國”:軍事與經濟的辯證統一 尉繚子深刻認識到,軍事的強大離不開經濟的支撐,而經濟的繁榮也需要強有力的軍事保障。他強調“強兵,富國之本;富國,強兵之源。” 這種將軍事與經濟緊密結閤的思想,在當時具有極高的前瞻性。 一個國傢,如果財政枯竭,民生凋敝,又如何能支撐起龐大的軍事機器?反之,一個富庶的國傢,能夠提供充足的物資和人力,為軍事力量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這種“強兵富國”的辯證統一,是國傢長治久安、持續發展的基石。 3.2 “法”的重要性:軍事製度的基石 尉繚子極其重視“法”的作用,即將軍事製度的完善和執行視為強兵的關鍵。他認為,沒有健全的軍事製度,再好的將領也難以施展纔華,再強大的軍隊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戰鬥力。 明賞罰: 賞罰分明能夠激勵士兵的鬥誌,維護軍隊的紀律。 嚴訓練: 嚴格的軍事訓練能夠提高軍隊的戰鬥技能和適應能力。 選賢能: 選拔有纔能的將領,是軍隊戰鬥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3.3 “製勝”的條件:從整體觀念看戰爭 尉繚子對於“製勝”的條件有著更為宏觀的論述,他認為,製勝不僅僅是戰場上的戰術比拼,更是一個國傢整體實力的體現。他強調,要戰勝敵人,需要具備以下幾個關鍵要素: 戰略: 明確的戰略目標和長遠規劃。 軍隊: 強大、精銳、訓練有素的軍隊。 經濟: 充足的經濟支持和物資保障。 政治: 穩固的政治統治和民心所嚮。 這種從整體觀念齣發,將軍事、經濟、政治等因素綜閤考量的戰略思想,為我們理解古代國傢的軍事動員和戰略規劃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 3.4 尉繚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雖然《尉繚子》成書於古代,但其思想中蘊含的道理,在現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一個國傢的軍事實力,並非僅僅取決於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在於其強大的經濟基礎、完善的軍事製度、以及全體國民的凝聚力。一個企業,也需要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高效的管理團隊、充足的資金支持,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結語 《兵傢三聖:孫子、孫臏、尉繚韆年智慧集粹》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古代軍事智慧殿堂的大門。孫子兵法的哲學高度,孫臏兵法的戰術創新,尉繚子的戰略眼光,三者相互輝映,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兵學思想的璀璨星河。 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三部經典著作的深入解讀,讀者能夠領略到古人非凡的智慧,不僅能夠理解戰爭的規律,更能夠將這些智慧運用到人生、事業、乃至國傢發展的各個方麵。兵法之智慧,早已超越瞭戰場,成為我們應對復雜世界、成就卓越人生的寶貴財富。願本書能成為您探索兵學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良伴。

用戶評價

評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看起來就充滿瞭力量感!“李敖精編”這幾個字,瞬間把我拉迴到那個充滿爭議卻又極其精彩的時代。我一直認為,李敖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特殊的魔力,他不是簡單地復述,而是用一種近乎解剖的姿態,將曆史和思想掰開揉碎,然後以一種旁人無法企及的深刻和戲謔,重新呈現在讀者麵前。所以,當看到他涉足《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尉繚子》這些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軍事著作時,我腦海裏就已經開始構建齣一幅充滿畫麵感的想象:李敖先生大概會一邊品著茶,一邊將那些古籍中的權謀詭計與當下社會現象進行對比,時不時地發齣他標誌性的、帶著一絲不屑的冷笑。我期待他能在這些經典的軍事理論中,挖掘齣那些被後人忽略的、關於人性、權力和生存的本質。他會不會用他獨特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高深的兵法,變得如同街頭巷尾的談資,卻又更加發人深省?這不僅僅是一次對古代軍事思想的梳理,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場與那個偉大的、特立獨行的靈魂的靈魂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會對這些兵法中的哪些部分産生共鳴,又會對哪些部分嗤之以鼻,然後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解讀和批判。

評分

這本書名著實引人注目,光是“李敖精編”這四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這位“現代狂人”的強烈好奇。我一直覺得,李敖不僅僅是個作傢,更像是一個思想的解剖師,他敢於挑戰一切既定的觀念,用犀利的筆觸撕開曆史的真相。所以,當看到他“精編”這些兵傢經典時,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他坐在書桌前,或許點著一根煙,眼神銳利地審視著字裏行間的智慧,然後以他特有的方式,將那些古老而深邃的謀略,重新賦予生命,使其更加貼近我們這個時代,更具警示意義。我期待他能在其中注入那些鮮活的、不加掩飾的評論,就像他解構中國曆史時那樣,直指人心,讓人在閱讀中仿佛能聽到他那標誌性的、帶著一絲嘲諷卻又充滿洞見的嗓音。這不僅僅是對兵法的學習,更是一次與李敖思想的近距離對話,一次對權力、策略以及人性深處欲望的深度探索。我特彆好奇,在解讀孫子、孫臏和尉繚子時,他會從哪些獨特的角度切入?是會著重分析這些兵法在現代商業競爭中的應用?還是會將其與當下的政治格局進行類比?又或者,他會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地揭示其中隱藏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洞見?總之,我預感這本書將是一場智力與思想的盛宴,充滿瞭挑戰和啓發。

評分

書名中的“李敖精編”幾個字,讓我充滿瞭遐想。一直以來,我都很欣賞李敖先生那種不畏權威、敢於挑戰的lectual精神。他的文字,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對既有觀念的一次次“解構”與“重塑”。因此,當他將目光投嚮《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尉繚子》這些曆史悠久的軍事著作時,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李敖先生,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正在細緻地搜尋著這些兵法典籍中的每一個“蛛絲馬跡”,然後用他那獨到的眼光,將其中的智慧與現代社會的復雜局麵一一對應,進行一番辛辣而深刻的剖析。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那些關於軍事策略的講解,更重要的是,我想看到李敖先生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他自己對曆史、政治、文化以及人性的深刻洞見相結閤。他會如何看待“不戰而屈人之兵”在當今國際關係中的應用?他會不會將孫臏的“減竈誘敵”與現代經濟戰進行類比?尉繚子關於“智者,所以避害也”的論述,在他筆下又會呈現齣怎樣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我相信,這本書將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與大師智慧的深度交流,一次對人類永恒主題——權力、生存與智慧——的全新審視。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源於“李敖精編”這幾個字所承載的意義。李敖先生的寫作風格,我一直認為是一種獨樹一幟的“撕裂美學”。他敢於用最尖銳的語言,去揭露曆史的傷疤,去審視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真理。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名時,腦海裏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李敖先生,或許帶著他標誌性的輕衊笑容,將《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尉繚子》這些古老的軍事典籍,如同剖析一件件文物一般,仔細地審視其間的紋理,然後用他那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其中的精髓與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進行對照,發齣振聾發聵的拷問。我期待的,並非僅僅是對兵法的知識普及,而是通過李敖先生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這些經典。他會如何解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意義?他又會如何看待孫臏的“圍魏救趙”與現代商業競爭中的策略?尉繚子關於“兵者,凶器也,聖人之所不與也”的論述,又會在李敖先生的筆下呈現齣怎樣的反思?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與大師思想對話的契機,一次在思想的迷宮中尋找清晰路徑的旅程,我相信,這本書必將充滿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

評分

“李敖精編”這幾個字,足以點燃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李敖先生嚮來以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聞名,他總能用一種極其尖銳卻又充滿洞見的視角,去解構和重塑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所以,當看到他“精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尉繚子》這些中國古代兵傢的經典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李敖先生,或許正帶著一絲玩味的笑容,將這些古老而精深的軍事理論,如同對待一件件珍貴的古董,又或是充滿矛盾的現代物件,仔細地審視、剖析,然後用他那標誌性的、不落俗套的語言,將其中蘊含的智慧,以及他本人對這些智慧的評判,淋灕盡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期待的,絕不僅僅是那些對兵法條文的簡單梳理,而是希望從中看到李敖先生獨特的思想光芒。他會如何解讀“兵者,詭道也”在現代信息戰中的演變?孫臏的“疲勞戰術”在他眼中又會與哪些當代社會現象産生共鳴?尉繚子關於“農夫,所以養士也”的論述,會不會在他那裏引發對社會結構和資源分配的深刻反思?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與思想巨人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那些永恒的生存智慧與人性弱點的深刻洞察。

評分

還沒看,看後再說!

評分

不錯,看起來是正版,滿意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剛剛開始看,但是看著還不錯,慢慢閱讀,期待更好

評分

哈哈哈哈哈

評分

大傢之作,不錯不錯,好好學習!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還沒看,看後再說!

評分

最主要的是,買這種類型的書,至少原文的質量,是有一定保障的,總比網上各路版本要靠譜一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