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隨之,英、法、美租界相繼闢設,來滬的外僑人數不斷增加。他們其中的一些人,以遊記、演講、迴憶錄、日記等形式,以他們的視角,記錄瞭其在上海的所見所聞所感,記述瞭他們所經曆的事件。這些記錄而成的英文文獻講述瞭開埠初期的租界、外僑社會狀況以及外僑的傢庭生活等,內容翔實可靠、幽默詼諧,且極具史料價值。看外僑眼中的上海,聽他們講述上海開埠早期的故事,領悟上海開埠早期的外國租界、外僑社會和華洋關係。
《“外語文獻中的上海”叢書:上海故事》共收錄六部稀見上海開埠早期英文文獻,多形成於19世紀後半期,包括遊記、演講、迴憶錄、日記等種類。其作者或為長期在上海等口岸城市生活的外僑,或為來華遊曆的外國人。這些文獻則翔實地記錄瞭他們在中國所經曆的重要事件,是反映開埠初期的上海以及中國其他口岸城市的華洋關係、外國租界以及外僑社會情況的珍貴史料。另一方麵,這些文獻也反映齣這部分具有特殊的中國生活經驗的西方人對近代中國的觀感,對於全球化的視角之下深化近代中外關係和中西關係的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
1前言
1上海遊記[英]福 鈞著
25上海社會概況[美]朗 格著
61上海故事——從開埠到對外貿易[英]麥剋萊倫著
145遠東生活迴憶錄[美]魏德卯著
186上海租界曆史雜錄(1842—1856)[英]卡萊斯著
200小孩日記[美]埃爾希·麥考密剋著
一 “泥城之戰”
我從未聽人說過: 這一事件為什麼被稱為“泥城之戰”?又是誰將之稱為“泥城之戰”?事件所發生的地點,在當時以及事件發生之後,都不叫作那個名字。在最近一本由一位上海居民齣版的書中,作者稱這是因為戰爭發生在城牆下,那裏的爛泥可以沒至腳踝。事實上,事件並非發生在城牆下,當時的地麵也是相當乾燥。麥剋萊倫(Maclellan)先生在他的《上海故事》一書中稱這一事件隻持續瞭2個小時。實際情況則是它超過瞭24個小時,從1854年4月3日下午開始,直到次日傍晚纔結束。
以上的片言隻語,還有時常在當地報紙或其他地方齣現的報道,都顯示齣: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與這一事件有關的許多事實存在著誤解。而我恰好從頭至尾參與其中,如果我能迴憶此事件,或許對現在的上海居民而言也是有意義的。有一點希望得到您的原諒: 敘述大多來自我的親身經曆和親眼所見——這些,我應該最有資格來敘述。
從上一年9月起,上海縣城就已經被“叛軍”占領瞭。除瞭租界,政府的士兵——也就是“帝製的擁護者”——已經遍布全城。根據《領事條約》,不允許他們進駐租界。然而,“叛軍”的食品和彈藥補給正是通過這一不設防的渠道得以進行的,這就自然導緻瞭政府軍和外國人之間的齟齬。
政府軍的大本營設在蘇州河石橋上的紅廟,牢固的防禦工事和加固的營盤一直從城南的董傢渡延伸過來,與城牆平行,直至西北部的寜波會館——那裏有一座堅固的泥磚堡壘。然後再穿過泥城浜,一直綿延到蘇州河的西岸,沿著現在跑馬廳的邊緣,大約到馬街一半的位置。
當時的租界嚮西僅至河南路,從那裏到泥城浜之間的區間大多是鄉下,零星分散著一些小村莊和傳教士的住宅,位於泥城浜東岸邊緣的老跑馬廳占據瞭這一區域的相當大一部分。
因為前文所述的政府軍和外國人之間不甚友好的關係,後者完全被封鎖綫包圍。越綫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所以,居民們走路主要限於沿跑馬廳而行。當經過泥城浜的一段時,他們經常被躲在工事後的中國人投擲磚塊和其他東西。故而,除瞭一小部分特彆膽大的人,其他人都不得不放棄瞭這項活動。這種情形就這樣持續瞭一段時間。租界裏的和平經常被無法無天、前來侵擾的士兵打斷。這些士兵有一次甚至遭到附近居民的射擊而被趕瞭齣去。因為這些侵擾以及“叛軍”和政府軍之間的持續戰鬥,警報聲時常響起,所以租界裏的男人們時刻準備著,瞬間就能到位,以擊退來犯者。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4月3日下午,消息傳來: 在跑馬廳附近,一對外齣散步的英國男女因遭到清軍的攻擊而受重傷。我和其他幾個居民立即帶上槍齣發趕往駭人事件發生的現場。到達現在馬路的頂頭,我們看到一隊政府軍士兵從馬街的位置齣發,朝嚮現在煤氣廠的方嚮,揮動著旗幟,帶著一副挑釁的姿態緩緩前行。我們加入四五個正在當班糾察的英國水兵的隊伍。他們正躲在位於今天勞閤路和寜波路交叉路口的圓形大墳塚後麵,同正在推進的政府軍交火。這樣持續瞭半個小時或更久,沒有其他人員加入進來——每天這個時間,絕大多數居民下午外齣鍛煉;還有一些耽擱則是因為到港口的軍艦上交際。這時,政府軍的左翼正朝著現在監獄的方嚮推進,看起來他們要切斷我們的退路。毫無疑問,我們的處境很不樂觀: 如果繼續躲在隱蔽處,我們很有可能被抓獲;如果嚮後麵撤退,則可能被四下亂飛的子彈擊中。就在我即將拿定主意嚮後撤退時,我聽到租界方嚮傳來“咚噠噠”的鼓聲。很快,一隊英國軍艦的士兵和海員映入眼簾,緊隨其後的是一些帶著金能亨(E. Cunningham)先生的榴彈炮的美國人。援軍的齣現給受到圍睏的我們所帶來的寬慰難以言錶,也使得政府軍迅速撤迴到他們在蘇州河上的大本營。他們在途中遭到英國領事阿禮國(R. Alcock)所率領的英國軍隊的追擊,美國人則嚮泥城浜對岸的營盤放瞭幾炮。夜幕降臨,所有人撤迴租界,寜靜彌漫整個夜晚。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遠東的孩子們
直到芬利·彼得·鄧恩的係列幽默短文《杜利先生》、喬治·艾德的《俚語寓言故事》和林·拉德納的短篇小說《阿爾,你瞭解我》在芝加哥産生強烈反響後,我纔意識到原來一個報紙專欄可以如此吸引一個城市的注意力,對埃爾希·麥考密剋所寫的《小孩日記》這本書,也有瞭更充分的理解。
《杜利先生》、《俚語寓言故事》和《阿爾,你瞭解我》以小部頭形式成書後,最終深受人們的歡迎。《大陸報》齣版社(The China Press)也順應瞭這一民意。
本書主要描述外國人在中國愉悅、詼諧的傢庭生活,以及管傢、阿媽和苦力的點滴細節。這些所見所聞全來自一個外國小孩的視角,還貫穿著她的一些奇思妙想。這本書在整個遠東引起巨大反響,一再重版,還在日本、菲律賓等地齣版。
每個來到上海的外國人,都想用筆隨時記下他們傢人古怪又搞笑的生活掠影,但很少有人擁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做到這一點。麥考密剋小姐,這個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女孩,後來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用優美、生動和幽默的筆調為我們完成瞭這個任務。我們隻需將這本小書帶迴傢慢慢品味。你隻需把它放在書桌上,不論是國內來客,抑或新居民,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愉悅。
——編者話
第一章
在這一章,小孩覺得隻有孤兒纔會寫下“傢,溫馨的傢”這般感慨……到新閘路拜訪的喜悅……阿媽“策劃”瞭一場葬禮……在上海,有關絲襪的奇想
3月29日
全傢人總對兩個小孩贊不絕口,一個是歐泊·懷特,另一個是黛西·阿什福德,他們都被認為是小神童。盡管我比他們倆要小很多,但我覺得自己並不比他們笨,於是我開始寫日記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當然,傢裏人絕不會看到我的日記,他們真的很笨。剛剛還聽到媽媽對阿媽說,最好把我帶到外麵玩會兒,因為她看見我一個人坐在餐廳地闆上,在一張紙上到處亂畫。我將繼續在廚房裏寫日記,不管怎樣,那裏是我長待的地方。
我們全傢住在一幢漂亮的磚型彆墅裏。雖然爸爸媽媽也把我介紹給其他人,但事實上我隻對阿媽最熟悉。阿媽會說一口流利的簡單英語,沒有其他人那樣的滑稽外國腔,但我還得努力學著聽懂。今天早上,我聽到他們在談論昨晚不翼而飛的雞肉。我知道是廚師的兩個堂兄弟昨天在廚房偷吃的,當我喃喃地開口想告訴他們時,媽媽卻說: “快聽聽我們的小可愛,她正在學說‘爸爸’呢!”
聽到這裏,我對這個傢真是人失望透頂啊!好想盡快看懂、讀報紙上的徵人廣告,這樣我就可以找到另一個新傢啦。
……
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即便它自詡為“上海故事”,它對上海這座城市復雜性的展現卻顯得片麵且失衡。外語文獻往往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和特定階層(如傳教士、商人、外交官)的局限性。真正的“上海故事”應當是海納百川、充滿張力的多聲部閤唱,既要有租界上流社會的交際辭令,也要有底層民眾的掙紮喘息。然而,這本書的選材傾嚮性似乎過於集中於某些特定的、更容易被西方觀察者捕捉到的場景,導緻書中所描繪的上海像是一個被精心修飾過的舞颱布景,缺少瞭後巷的泥濘和市井的喧囂。我閱讀時,那種期待觸摸到上海真實脈搏的渴望始終未能被滿足。它像是一張從某個特定角度拍攝的上海全景照片,雖然清晰,卻忽略瞭光影交錯下隱藏的無數真實麵孔和未被記錄的日常瑣碎。一本關於城市曆史的著作,如果不能忠實地反映其內在的矛盾與豐富,那麼它講述的故事,無論引文多麼權威,都終究是蒼白和不完整的。
評分如果說它是一部旨在探討上海在特定時期如何被西方世界所“觀看”和“書寫”的學術作品,那麼它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暴露齣瞭明顯的單薄性。僅僅堆砌外文資料的譯文,並不能自動構成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學術論點。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能夠運用紮實的媒介理論或文化研究的視角,去剖析這些外文文本背後的權力關係、認知偏差乃至意識形態的投射。比如,那些外國記者或旅行傢筆下的“東方奇觀”,究竟反映瞭他們自身的文化預設,還是真實地捕捉到瞭上海的某個側麵?這些文獻是如何影響瞭後世對上海的整體認知?這本書中,這些深刻的問題似乎都被輕輕放過瞭,譯文成瞭目的本身,而不是論證觀點的工具。結果,讀者得到的隻是一係列孤立的觀察片段,缺乏一個能夠串聯起這些碎片、形成對上海多維理解的“智慧之網”。這讓它停留在瞭一種初級的資料匯編層麵,遠未達到一座知識叢書應有的思辨高度和思想穿透力。
評分這本所謂的“外語文獻中的上海”叢書,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尤其是那個副標題“上海故事”,聽起來倒是充滿瞭懷舊和溫情,可實際讀起來,卻感覺像是掉進瞭一個信息碎片堆裏,找不到一個清晰的主綫索。我原本期待著能看到一些鮮為人知、通過異國視角解讀的上海往事,那些或許被本土史料所忽略的細節和風貌。然而,我所麵對的,更像是一堆零散的、未經充分梳理的翻譯摘錄。作者似乎把搜集資料的過程直接呈現在瞭讀者麵前,卻沒有花心思去提煉和整閤。比如,關於租界時期的一些法律文件或外交信函的引用,雖然提供瞭原始的語感,但缺乏必要的背景注釋和深度分析,使得普通讀者很難理解這些外文資料對於理解上海曆史的真正價值。整個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裏遊蕩,滿眼都是熟悉的書脊,卻找不到一個能帶你直達核心思想的導覽員。對於那些對上海曆史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這種“隻展示不闡釋”的手法,無疑是令人沮喪的。它更像是一個研究性的資料匯編,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的、引人入勝的“故事集”。如果作者想以此展示外語文獻的獨特魅力,那麼這種展示方式未免過於生硬和學術化瞭,完全沒有將“故事”二字落到實處。
評分翻開這本厚厚的書冊,我立刻被一股撲麵而來的“翻譯腔”所籠罩,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翻譯小說現場,遣詞造句的痕跡過於明顯,生硬地試圖貼閤原文的句法結構,卻犧牲瞭中文錶達的流暢與自然。我著實花瞭很大的力氣纔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即便如此,文中的很多地方也顯得晦澀難懂,仿佛每個句子後麵都站著一個需要被解碼的英文原句。這種對語言形式的過度關注,使得它完全喪失瞭“上海故事”應有的靈動與煙火氣。上海的曆史是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它與世界文化交融時所産生的獨特韻律,而不是這種僵硬的、照本宣科的轉述。我本想從中捕捉到那些關於石庫門生活、灘上夜景的生動描繪,那些能讓我産生共鳴的、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但遺憾的是,我隻看到瞭一個個被工具性地搬運過來的句子,它們失去瞭靈魂,成瞭語言學上的樣本,而非曆史的見證。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試圖在大腦中重新構建一個更符閤漢語習慣的語境,這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人感到疲憊不堪,實在稱不上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
評分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完全沒有撐起“叢書”應有的重量感和學術價值。封麵設計平庸得仿佛是隨便套用瞭一個素材庫裏的老照片,缺乏一種能夠抓住眼球的、具有標誌性的視覺符號來暗示其內容深度和跨文化研究的特性。進入內頁,排版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字體選擇老氣橫鞦,段落間距擁擠,使得本就晦澀的內容更顯壓抑。要知道,研究外語文獻,尤其是涉及異國視角對上海的解讀,本身就該有一種精緻和典雅的氣質,它應該像是從一個塵封的檔案櫃中被小心翼翼地請齣來的珍寶,每一個細節都應體現齣其嚴肅性和珍貴性。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是廉價和匆忙,好像是為瞭趕在某個紀念日之前匆匆齣版的産物。這種對形式的忽視,無疑削弱瞭內容本應具備的說服力。讀者在拿起一本書時,首先受到的是視覺的衝擊,如果連最基本的閱讀舒適度和設計美感都無法提供,那麼讀者自然會對其中內容的質量産生閤理的懷疑,這種投資在“麵子”上的吝嗇,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對“裏子”的敷衍。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非常好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很早就想買瞭。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非常好
評分上海史研究的域外史料
評分很不錯,正版,全新,送貨速度快~
評分好書很不錯,內容好,印刷裝幀都稱得上優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