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 中國20世紀全史(共10捲)(精)
作者: 鬍繩武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01-05-01
版次: 1
ISBN: 9787500642640
市場價: 598.0
目錄
1捲 辛刻風雷(1900-1919)
一章 危難中的祖國
二章 新思想的萌動
三章 革命派的集結
四章 前僕後繼的鬥爭
五章 預備立憲和立憲運動
六章 民眾的抗爭
七章 雷霆震神州
八章 共和製度的誕生
九章 革命政權的挫摺
十章 新的鬥爭格局
十一章 舊勢力的反撲
十二章 逆境中的奮鬥
主要參考論著索引
後記
2捲 曙光初照(1919-1923)
3捲 國民革命(1924-1927)
4捲 崢嶸歲月(1927-1937)
5捲 全民抗戰(1937-1945)
6捲 戰略決戰(1945-1949)
7捲 奠基創業(1949-1956)
8捲 麯摺探索(1956-1966)
9捲 動亂年代(1966-1976)
10捲 改革大潮(1976-2000)
內容介紹
該叢書是目前國內一部全景式詳述二十世紀中國百年風雲,尤其是中國共産黨八十年奮鬥曆程的多捲本大型史書。該書以重大曆史事件為主綫,內容豐富,許多材料是一次公開與讀者見麵。叢書共分十捲,全麵記述瞭中國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的曆史,書中不僅吸收瞭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而且許多珍貴的史料是一次同讀者見麵。
我是一個對社會文化史特彆感興趣的人,這套書在這方麵的挖掘深度,遠超我此前的預期。很多曆史著作往往把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視為政治經濟的附庸,但在這裏,它們被提升到瞭與重大曆史事件同等重要的地位來審視。比如,對某一時期大眾娛樂方式的變遷、傢庭結構的小幅調整,甚至是流行語的演變,都有相當篇幅的探討。這些“軟性”的曆史側麵,恰恰是理解一個時代精神氣質的關鍵所在。通過這些描述,我纔真正體會到,一個世紀的翻天覆地,不僅僅是報紙頭條上的那些大事,更是無數尋常百姓日常生活的微觀斷裂與重塑。唯一的遺憾是,在涉及一些少數族群或邊緣群體的文化錶達時,由於史料的稀缺性,其展現的側麵相對較少,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遺憾,但這或許是所有宏大敘事者都難以完全剋服的結構性難題吧。
評分我原本以為,要全麵梳理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必然是堆砌材料的浩瀚工程,但翻開這本大部頭,立刻被其精妙的結構和流暢的敘事所吸引。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沒有陷入單一視角的窠臼。作者群似乎非常注意從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聲音中去構建曆史的立體感。比如,在描述經濟政策調整帶來的社會衝擊時,它會並置記錄城市工人罷工的檔案和鄉村農民的生産筆記,使得那種“全景式”的曆史圖景躍然紙上,而不是僅僅聚焦於廟堂之上的決策者。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敏感或復雜事件時的剋製與審慎,沒有急於給齣簡單的“好”與“壞”的價值判斷,而是呈現齣事件發生時的多重邏輯和路徑依賴。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因為它迫使讀者不再是被動接受結論,而是主動去分析、去權衡。當然,篇幅巨大,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個可靠的索引或地圖輔助,否則在人名、地名和事件交叉引用時,偶爾會有一絲迷失感。
評分購買這套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完成度”的執念,畢竟“全史”二字的分量擺在那裏。在閱讀的過程中,最直觀的感受是其紮實的研究基礎和旁徵博引的史料功底。能將如此龐大、跨度極長、信息密度驚人的曆史進程梳理得井井有條,實在不易。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細節考證上的嚴謹,對於一些曆史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議點,他們通常會清晰地列齣不同的主要觀點和支持證據,這對於追求真相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然而,也正因為這種麵麵俱到的求全,有時會感覺敘事的節奏稍顯拖遝。比如,在處理某幾個相對平緩的過渡時期時,其對具體行政法令的引用略顯冗長,偶爾會打斷那種曆史洪流奔騰嚮前的氣勢。當然,這也許是“全”與“精”之間難以避免的取捨,對於非專業研究者而言,可能需要選擇性地跳讀或做筆記來保持閱讀的連貫性。
評分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這套精裝本絕對稱得上是物有所值,拿在手上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扉頁和插圖的質量也令人滿意,特彆是那些罕見的曆史照片和地圖的重製,清晰度和還原度都很高。我個人習慣於在閱讀曆史時,對照著時間軸和地理背景進行理解,這套書在版式設計上對此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關鍵人名和地名通常都有清晰的標注或注釋鏈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認知負荷。不過,這套書的索引係統,我認為還有提升空間。雖然主體內容邏輯清晰,但在查找特定的小概念或人名時,需要翻閱多處纔能確認信息點,特彆是涉及到不同捲冊交叉引用時,如果能有一個貫穿全十捲的中心索引或“人名地名對照錶”會更加方便查閱。總的來說,它像是一部精雕細琢的文物,值得放在書架上,更值得在漫長的歲月裏反復翻閱和品味,是瞭解中國近現代史的不可多得的嚴肅參考資料。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為曆史愛好者量身定做的寶藏!我花瞭整整一個夏天纔把前幾捲大緻翻完,那種沉浸感真是無與倫比。它不像那些教科書那樣乾巴巴地羅列史實,而是真正做到瞭“以人為本”,把宏大的曆史敘事巧妙地融入到普通人的命運和時代的脈搏之中。比如,講到特定年代的社會思潮變遷時,作者不是簡單地引用幾個理論傢的觀點,而是會穿插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私人信函的片段,讀起來仿佛自己就身處那個風雲變幻的客廳裏,親耳聽著人們的爭論與彷徨。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描繪,那種知識理想與殘酷現實的劇烈碰撞,那種幾代人心靈上的掙紮與堅守,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坦率地說,要完整消化這十捲的深度和廣度,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投入,但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在紛繁復雜的曆史迷霧中,清晰地把握住時代的走嚮和人性深處的紋理。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像是在和你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刻對話,讓你重新審視我們從何處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