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是為誌在成為音響係統優化領域專業人纔的讀者而專門撰寫的,它是全球首部對音響係統優化這一新興領域中采用的現代工具和技術進行係統闡述的專著。本書為讀者正確掌握該領域應用的大量實用工具提供瞭專業化的指導。這些工具包括: 
◎ 雙通道FFT 分析儀 
◎ 聲學預測程序 
◎ 現代揚聲器陣列 
◎ 數字信號處理器 
全書采用大量清晰的彩色插圖、截屏圖和圖錶,用便於讀者閱讀的指南式論述形式來指導大傢在做擴聲係統和優化設計時能夠更加完美。閱讀此次更新的這部獲奬專著的新版本,讀者將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 精通利用雙通道FFT 分析儀進行設計與優化這一令人興奮不已的新技術。 
◎ 在增補的音響係統應用案例這一全新章節中,讀者可以全麵掌握現代揚聲器陣列構建的理論與應用。 
◎ 通過理解觀眾對擴聲重放聲的感知機理,有助於製定並確立更佳的設計與優化決策。                 
內容簡介
   本書對利用現代的技術和工具對音響係統的設計和調校這一當前擴聲領域熱門的問題進行瞭係統的理論闡述和分析。 
 本書由3篇,共13章構成。 
 第1篇講“音響係統”,其目的是探究聲音傳輸係統、人耳聽覺和揚聲器的相互作用。該部分全麵地講解瞭信號的傳輸流程、途經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終端如何接受信號。第2篇講“設計”,它應用瞭第1篇所講的知識去設計一個音響係統。其目的是廣泛地理解和創建一個成功的傳輸/接受模型設計所需要的工具和技術。第3篇介紹“優化”,其重點是對設計和安裝的測量,以及空間中的檢證和校準。 
 本次更新的第2版,在理念上作瞭一定的改變,將第1版的內容進行瞭重新的修訂和整閤,使其更富邏輯性和係統性,增加瞭3章內容,其中第13章是全新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實際擴聲係統的案例進行分析。     
作者簡介
   鮑勃.麥卡锡(Bob McCarthy)目前是專門提供音響係統優化與設計方麵服務的Alignment & Design 公司的總裁。他是音響係統優化領域教學培訓的開拓者和佼佼者,在過去的20 多年間,他在全球各地開設瞭此方麵的培訓課程。Bob的客戶包括Cirque Du Soleil(索拉奇藝坊,加拿大娛樂演齣公司,是全球第1大的戲劇製作公司之一)和WaltDisney Entertainmen( 迪士尼娛樂公司), 以及眾多全球知名音響設計專傢( 包括Jonathan Deans, Tony Meola, Andrew Bruce 和Tom Clark 等設計大師)。
     目錄
   第1篇 音響係統 
第1章 聲音的傳輸 3 
第一節 聲音傳輸的目的 3 
第二節 聲頻信號傳輸的定義 4 
1.2.1 時間與頻率 4 
1.2.2 波長 5 
1.2.3 波形 8 
第三節 傳輸的量化 10 
1.3.1 分貝 10 
1.3.2 功率 16 
1.3.3 頻率響應 17 
1.3.4 極性 19 
1.3.5 反應時間 19 
第四節 模擬聲頻的傳輸 19 
1.4.1 綫路電平設備 20 
1.4.2 綫路電平的互連 30 
1.4.3 揚聲器電平設備——功率放大器 33 
1.4.4 揚聲器電平的互連——揚聲器電纜 37 
第五節 數字聲頻的傳輸 38 
1.5.1 數字聲頻設備 38 
1.5.2 數字聲頻的互連 40 
第六節 聲學傳輸 41 
1.6.1 聲能、聲壓和錶麵積 41 
1.6.2 環境的影響:濕度與溫度 43 
1.6.3 聲發射器:揚聲器 44 
第七節 總結 59 
本章參考文獻 59 
第2章 聲波的疊加 60 
第一節 引言 60 
第二節 聲波疊加的屬性 61 
2.2.1 聲波疊加的定義 61 
2.2.2 疊加的條件 61 
2.2.3 疊加的數量 63 
2.2.4 電疊加與聲疊加的比較 63 
2.2.5 聲源的指嚮性 64 
2.2.6 疊加的數學錶達 64 
2.2.7 疊加的幅度 65 
2.2.8 疊加的相位 66 
第三節 響應的波紋 69 
2.3.1 疊加區域 70 
2.3.2 梳狀濾波器效應:綫性與對數 75 
2.3.3 疊加幾何學 77 
第四節 聲學交疊 85 
2.4.1 聲學交疊的定義 85 
2.4.2 分頻器的分類 86 
2.4.3 頻譜的劃分和頻譜分頻器 88 
2.4.4 空間分割器和空間聲學交疊 97 
第五節 揚聲器陣列 106 
2.5.1 引言 106 
2.5.2 揚聲器陣列的類型 106 
2.5.3 耦閤陣列 107 
2.5.4 非耦閤陣列 123 
第六節 揚聲器/空間疊加 139 
2.6.1 模擬函數 140 
2.6.2 揚聲器/空間疊加類型 142 
2.6.3 吸聲的影響 149 
2.6.4 環境的影響 149 
2.6.5 總結 150 
第3章 接收 151 
第一節 引言 151 
第二節 響度 152 
3.2.1 響度與dB SPL 152 
3.2.2 等響麯綫 153 
第三節 定位 154 
3.3.1 引言 154 
3.3.2 聲像 155 
3.3.3 垂直方嚮的定位 156 
3.3.4 前/後定位 159 
3.3.5 水平定位 159 
第四節 音調、空間感和迴聲的感知 166 
3.4.1 引言 166 
3.4.2 音調的感知 167 
3.4.3 迴聲的感知 169 
3.4.4 空間感的感知 170 
3.4.5 感知區域的檢測 171 
第五節 立體聲的接收 172 
3.5.1 引言 172 
3.5.2 聲像區 172 
3.5.3 立體聲的度量 174 
3.5.4 立體聲的副作用 177 
第六節 放大聲音的檢測 177 
3.6.1 失真 178 
3.6.2 壓縮 178 
3.6.3 頻率響應的染色 178 
3.6.4 準透視關係 178 
第七節 傳聲器的接收 180 
3.7.1 引言 180 
3.7.2 傳聲器與人耳的比較 180 
3.7.3 測量傳聲器 181 
本章參考文獻 183 
第2篇 設計 
第4章 評估 187 
第一節 引言 187 
第二節 自然聲音與放大聲音 188 
4.2.1 輻射、傳輸和接收模型的對比 189 
4.2.2 傳輸通道的差異 190 
第三節 聲學專傢與聲頻工程師的關係 195 
4.3.1 目標的比較 195 
4.3.2 摺中方案 201 
第四節 發展趨勢 205 
本章參考文獻 210 
第5章 預測 211 
第一節 引言 211 
第二節 製圖 212 
5.2.1 2D圖類型 212 
5.2.2 3D圖類型 213 
5.2.3 3D世界的2D圖紙錶示 213 
5.2.4 比例尺度 217 
第三節 聲學建模程序 218 
5.3.1 引言 218 
5.3.2 簡史 218 
5.3.3 揚聲器數據文件 219 
5.3.4 聲學傳輸屬性 225 
5.3.5 吸聲材料屬性 231 
5.3.6 特性總結 231 
5.3.7 應用 233 
第四節 結論 236 
第6章 變量 238 
第一節 引言 238 
第二節 最小變化理論 240 
6.2.1 變化的定義 240 
6.2.2 變化的原因和標準變化進程 241 
6.2.3 最小變化與最大聲壓級的關係 249 
第三節 揚聲器/房間鏈路:透視比 250 
6.3.1 量角器和比薩餅 250 
6.3.2 最大可接受變化量 251 
6.3.3 非對稱覆蓋的考慮 251 
6.3.4 覆蓋弓方法 251 
6.3.5 前嚮的透視比 252 
第四節 距離比 252 
第五節 最小聲級變化 254 
單隻揚聲器 255 
第六節 總結 259 
第7章 組閤 260 
第一節 引言 260 
7.1.1 耦閤的揚聲器陣列 261 
7.1.2 非耦閤揚聲器陣列 269 
第二節 組閤係統的頻譜變化 275 
7.2.1 透視比、波束寬度和揚聲器階次間的關係 275 
7.2.2 揚聲器陣列方法 285 
第三節 結論 315 
7.3.1 揚聲器階次和波束寬度 315 
7.3.2 最大功率與最小變化量的關係 315 
7.3.3 最小變化量覆蓋形狀 316 
第8章 抵消 318 
第一節 引言 318 
第二節 抵消的定義 318 
第三節 重低音揚聲器陣列 319 
8.3.1 耦閤和非耦閤綫聲源 321 
8.3.2 耦閤和非耦閤點聲源 324 
8.3.3 端射型 325 
8.3.4 雙單元直綫排列技術 328 
8.3.5 反轉式揚聲器組 328 
第四節 結論 329 
第9章 技術指標 331 
第一節 引言 331 
第二節 技術指標的原則 331 
9.2.1 技術指標的定義 331 
9.2.2 摺中的處理原則 332 
第三節 通道/係統類型 333 
9.3.1 單聲道 333 
9.3.2 雙聲道立體聲 333 
9.3.3 多聲道環繞聲 334 
9.3.4 聲源效果 335 
第四節 係統的細分 335 
第五節 子係統類型 336 
9.5.1 主係統 338 
9.5.2 側嚮補聲 338 
9.5.3 內補聲 338 
9.5.4 下補聲 338 
9.5.5 前區補聲 339 
9.5.6 延時 339 
第六節 挑颱戰爭 339 
第七節 縮尺設計 342 
9.7.1 功率的縮放比例 342 
9.7.2 功率的疊加 343 
9.7.3 形狀的縮放比例 343 
第八節 陣列設計程序 344 
9.8.1 主係統設計 344 
9.8.2 對稱耦閤點聲源 344 
9.8.3 非對稱耦閤點聲源 346 
9.8.4 非對稱復閤耦閤點聲源 351 
9.8.5 對稱非耦閤綫聲源 356 
9.8.6 非對稱非耦閤綫聲源 357 
9.8.7 對稱非耦閤點聲源 358 
9.8.8 非對稱非耦閤點聲源 360 
9.8.9 對稱非耦閤點目標源 360 
9.8.10 非對稱非耦閤點目標源 360 
第九節 多聲道環繞聲 360 
第3篇 優化 
第10章 檢驗 365 
第一節 檢驗的定義 365 
第二節 物理測量工具 366 
10.2.1 傾角羅盤 366 
10.2.2 量角器 366 
10.2.3 定角卡片 367 
10.2.4 激光筆 367 
10.2.5 溫度計 368 
10.2.6 濕度計 368 
第三節 簡單的聲頻測量工具 368 
10.3.1 伏特/歐姆錶(VOM) 369 
10.3.2 極性測量儀 369 
10.3.3 監聽小盒 369 
10.3.4 阻抗測量儀 370 
10.3.5 示波器 370 
10.3.6 聲級計 370 
10.3.7 實時分析儀(RAT) 370 
第四節 復雜的聲頻測量工具 372 
10.4.1 傅裏葉變換 373 
10.4.2 分析儀基礎 373 
10.4.3 信號的平均 380 
10.4.4 單通道頻譜的應用 383 
10.4.5 轉移函數的測量 385 
第五節 其他復雜的信號分析儀 410 
第六節 分析係統 412 
參考文獻 413 
第11章 驗證 414 
第一節 引言 414 
第二節 測試工作的構成 414 
11.2.1 測試階段 415 
11.2.2 測試觀測點 416 
11.2.3 測量的設置 417 
第三節 程序 421 
11.3.1 噪聲與頻率的關係 421 
11.3.2 總諧波失真+噪聲(THD+N) 422 
11.3.3 最大輸入/輸齣能力與頻率的關係 425 
11.3.4 反應時間 428 
11.3.5 極性 430 
11.3.6 頻率響應 431 
11.3.7 相頻響應 433 
11.3.8 壓縮 435 
第四節 傳聲器檢驗 436 
11.4.1 傳聲器的匹配 437 
11.4.2 傳聲器響應 438 
第五節 後期校準的檢驗 439 
第六節 其他考慮的因素 443 
第12章 校準 444 
第一節 校準的定義 444 
12.1.1 目標 445 
12.1.2 挑戰 445 
12.1.3 策略 445 
12.1.4 技術 446 
第二節 校準的方案 446 
12.2.1 校準的“無政府狀態”性 446 
12.2.2 校準的“君主製度”權威性 447 
12.2.3 校準的“資本主義”性 447 
12.2.4 “民主製度”的校準 447 
12.2.5 TANSTAAFL和排序篩選 448 
第三節 信息的獲取 448 
12.3.1 校準的細分 448 
12.3.2 物理信息的獲取 450 
12.3.3 電信息的獲取 450 
12.3.4 聲學信息的獲取 453 
第四節 程序 478 
12.4.1 聲學評估 478 
12.4.2 聲級設定 479 
12.4.3 揚聲器位置調整 482 
12.4.4 均衡 485 
12.4.5 延時設定 490 
第五節 操作步驟 496 
第六節 實際應用 501 
第七節 最後的處理 502 
審聽 502 
第八節 優化 503 
12.8.1 利用節目素材做聲源 503 
12.8.2 有觀眾的情形 504 
12.8.3 溫度與濕度 504 
12.8.4 舞颱的聲泄漏 505 
12.8.5 舞颱傳聲器的疊加 505 
12.8.6 反饋 506 
12.8.7 多聲道節目素材 506 
12.8.8 演齣時傳聲器的位置 507 
12.8.9 作為節目聲道的重低音 508 
12.8.10 結語 508 
第13章 音響係統應用案例 510 
第一節 引言 510 
第二節 劇場 510 
13.2.1 簡介 510 
13.2.2 舞颱中央位置揚聲器的垂直覆蓋區域 510 
13.2.3 兩側揚聲器的垂直覆蓋 514 
13.2.4 補聲係統 517 
13.2.5 中央位置揚聲器的水平覆蓋 520 
13.2.6 兩側揚聲器的水平覆蓋 524 
第三節 音樂廳 527 
13.3.1 簡介 527 
13.3.2 水平覆蓋 531 
第四節 在體育館內有舞颱的演齣 533 
13.4.1 簡介 533 
13.4.2 垂直覆蓋 533 
13.4.3 水平覆蓋 535 
13.4.4 重低音 537 
第五節 帶有中央記分闆的體育館 539 
13.5.1 簡介 539 
13.5.2 垂直覆蓋 539 
13.5.3 水平覆蓋 541 
第六節 教堂 542 
13.6.1 簡介 542 
13.6.2 水平覆蓋 542 
後記 545 
參考文獻 547 
詞匯錶 548      
精彩書摘
     《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
  這裏先用一點時間迴顧一下對稱形式的一些相關內容。雖然各個頻率下的中心進行瞭匹配,但是邊界還是不同的。從中我們會發現在隔離區存在一些紋理化的鏡像邊界,以及在耦閤區的一個大的圓形波束。中間的地帶會在兩種形狀之間漸變過渡。高頻範圍明確的邊界起到主導的作用。由於它的可塑性最強,所以在匹配非對稱的目標形狀時也最為容易。一旦我們得到瞭高頻範圍的覆蓋形狀,則我們的目標就將以同樣的形狀將其嚮下延伸至更低的頻率上。為瞭測量我們的進程,要對組閤的形狀進行監測。
  非對稱陣列的評估參數:
  ·中心(主軸上):陣列覆蓋最遠距離的取嚮角度;
  ·頂部/底部(離軸)在中心軸上下的目標形狀的—6dB點;
  ·總體(TTL)由上至下擴散的組閤角度;
  ·對稱百分比中心軸上和下角度覆蓋的比值。
  ……    
				
 
				
				
					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  內容簡介  《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並非一本關於特定品牌音響器材的技術手冊,也非一本純粹的技術參數堆砌的參考書。它是一部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和深入探討音響係統從概念到最終實現的完整流程的專業著作。本書的核心在於“設計”與“優化”,前者強調的是如何根據實際需求和聲學原理,構建一個完整、高效且符閤預期的音響係統;後者則聚焦於如何在既有係統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調校,最大限度地提升其錶現力,使其達到最佳的聽覺效果。  本書並非圍繞某一種特定的技術或某一種類型的音響設備展開,而是采取一種更為宏觀和普適性的視角。它關注的是貫穿於各種音響係統中的共通原理、方法論以及設計哲學。無論是專業錄音棚、大型音樂廳、電影院、現場演齣舞颱,還是傢庭影院、Hi-Fi試聽室,甚至是有聲廣播與電視的音頻製作,其背後的設計思路和優化邏輯都遵循著一係列基本規律。本書旨在揭示這些規律,並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思考框架和實踐指導。  本書所涵蓋的“音響係統”概念是廣義的,它不僅僅包括揚聲器、功放、播放器等核心組件,更涵蓋瞭信號源、音頻處理器、綫材、聲學空間環境,乃至信號傳輸、電源供給以及人耳的感知特性等一係列影響最終聲音錶現的因素。 因此,本書的內容並非局限於某個單一的環節,而是力求從整體上把握音響係統的構成與相互關係。  關於“設計”方麵,本書深入淺齣地講解瞭以下關鍵要素:     明確需求分析與目標設定: 這是任何成功設計的起點。本書會詳細闡述如何從應用場景(例如,是音樂欣賞、電影觀看、現場擴聲,還是特定類型的錄音製作)齣發,梳理齣係統需要滿足的核心聲學指標、功能性要求和用戶體驗目標。這包括對聲壓級、頻率響應、動態範圍、信噪比、指嚮性、瞬態響應等關鍵參數的理解,並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指令。    聲學原理的基礎講解: 本書將係統性地介紹與音響係統設計息息相關的聲學原理。這並非要成為一本聲學物理的教科書,而是側重於講解那些對音響係統設計者至關重要的概念,例如聲音的傳播、反射、衍射、吸收,房間的共振、駐波、混響時間,以及聲場分布的規律等。理解這些原理,是避免設計陷阱、創造良好聽音環境的基礎。    組件選擇與匹配的藝術: 音響係統由眾多組件構成,每個組件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不同類型組件(如各種揚聲器單元、功放電路、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信號發生器等)的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兼容性問題。強調的不是推薦某個具體型號,而是如何根據設計目標,選擇性能匹配、能夠協同工作的組件,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配置(如揚聲器布局、功放功率匹配、阻抗匹配等)來發揮係統的整體優勢。    係統架構的規劃: 無論是復雜的專業係統還是精簡的傢庭係統,都需要一個清晰的架構。本書會討論不同係統架構的優劣,例如模擬與數字信號的結閤、多聲道係統的構建、分布式音頻的設計等。重點在於如何構建一個穩定、可靠、易於管理且具有良好可擴展性的信號流程。    物理布局與聲學處理的整閤: 揚聲器的擺放位置、監聽角度、吸音材料和擴散材料的選擇與布置,以及房間的幾何形狀對聲音的影響,都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強調的是設計不僅僅是電子綫路的連接,更是物理空間與聲學環境的協調。  在“優化”方麵,本書則聚焦於如何讓係統“錦上添花”,使其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挖掘:     測量與分析技術: 離開瞭客觀的測量數據,優化將淪為空談。本書將介紹常用的音響係統測量工具(如頻譜分析儀、聲壓計、脈衝響應分析儀等)及其使用方法,並教會讀者如何解讀測量結果,從而準確地診斷齣係統存在的問題,如頻率響應不平坦、相位失真、瞬態響應不佳、噪聲乾擾等。    參數化調校技術: 現代音響係統普遍具備強大的可調性,特彆是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的應用。本書將詳細講解如何利用DSP對係統進行參數化調校,包括均衡(EQ)的設置、延時(Delay)的調整、分頻點(Crossover)的設定、動態範圍控製(如壓縮器、限幅器)的應用等。強調的是調校的科學性,而非盲目地調整參數。    聽覺心理與主觀評價: 最終的評價標準是人的耳朵。本書會探討主觀聽音評價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科學的聽音方法和技巧,幫助讀者在客觀測量與主觀感受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理解人耳的聽覺特性,例如掩蔽效應、音像定位感知等,有助於更有效地進行係統優化。    常見問題的診斷與解決: 本書會列舉音響係統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典型問題,並提供係統性的診斷思路和相應的解決策略。例如,如何處理房間的低頻駐波,如何消除高頻的刺耳感,如何改善聲音的清晰度和結像,如何解決串擾和噪聲等。    係統維護與升級思路: 一個優化的音響係統並非一勞永逸。本書也會觸及到係統的日常維護、故障排除以及如何在技術發展中對現有係統進行升級和改進的策略。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體廣泛,包括:     音響設計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為他們提供係統性的設計理論和實踐指導,提升專業技能。    錄音師、混音師和母帶工程師: 幫助他們理解和構建更精準的監聽環境,以及掌握更有效的混音與母帶處理的聲學基礎。    音頻愛好者和發燒友: 幫助他們深入理解音響係統的運作原理,掌握科學的選購和搭建技巧,以及提升傢庭影院和Hi-Fi係統的聽音體驗。    廣播、電視、電影製作領域的專業人士: 幫助他們理解音頻在視聽作品中的重要性,並掌握相關的技術要求。    音樂廳、劇院、會議中心等場所的聲學設計與聲學技術人員。    對聲音科學和音響技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音響係統設計與優化(第2版)》以其係統性、實踐性和前瞻性,旨在成為一本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探索音響係統奧秘,並切實提升其設計與優化能力的專業讀物。它強調的是對原理的透徹理解,對方法的熟練運用,以及對最終聽覺效果的不懈追求。本書不是為瞭介紹一種“終極”的音響解決方案,而是為瞭賦予讀者獨立思考、科學設計和有效調校的能力,使其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創造齣真正令人滿意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