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風殘月:柳永傳

曉風殘月:柳永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簡雪庵 著
圖書標籤:
  • 柳永
  • 宋詞
  • 婉約派
  • 傳記
  • 文學史
  • 曆史人物
  • 文化
  • 古典文學
  • 詩詞
  • 宋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916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401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3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曉風殘月——柳永傳》裏,作者考辯古今,梳理柳永的事跡行實;引證古典,尋覓柳永感情生活的痕跡。作者大量查閱宋代史料,遍覽正史、稗鈔、刊集,將柳永的事跡與宋代官製典章製度緊密聯係,特彆是將柳永不同時期的詞作貫穿始終,不僅使讀者清晰地看到柳永的生命軌跡,也真切地顯現瞭柳永的情感經曆。


作者簡介

簡雪庵,本名薛瑞生,男,1937年生,陝西蒲城縣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終身從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有專著《紅樓采珠》《樂章集校注》《東坡詞編年箋證》《誠齋詩集箋證》《柳永彆傳》等十餘部,論文百餘篇,獲省部級奬四項。


精彩書評

作者以嚴謹考證、閤理想象與老到的文學筆法,展現柳永麯摺坎坷的人生曆程,真實生動地塑造瞭這個既是浪漫風流纔子又是勤政愛民好官的形象,並且準確充分地評析瞭他對宋詞藝術發展的巨大貢獻。
——文史專傢 陶文鵬

宋人王灼在其《碧雞漫誌?捲二》中引詩評價柳永:“離騷寂寞韆載後,戚氏淒涼一麯終。”作者以生動的文筆、紮實的考證、縝密的思辨,為我們鋪開瞭一幅絢麗多彩的長捲,讓曆來爭議頗多的柳永在畫捲上盡展其卓越纔華。而我們,也得以在這幅長捲上識其人、識其史、識其詞,盡享閱讀的愉悅。
——文學專傢 程步濤


目錄

前?言?

引?言

第一章/少年時期(987—1000)

第二章/婚娶、遠遊與發妻之死(1001—1005)

第三章/浪漫歲月與科場挫摺(上)(1006—1019)

第四章/浪漫歲月與科場挫摺(下)(1020—1033)

第五章/登科與選人仕履(1034—1037)

第六章/改官與仕宦的頂峰(1038—1042)

第七章/久沉下僚的悲劇(上)(1042—1045)

第八章/久沉下僚的悲劇(下)(1045—1056)

第九章/最後的歲月及其歸宿

尾?聲

附錄一/柳永有關事跡考辨

附錄二/柳永年錶

附錄三/參考文獻

書?後


精彩書摘

說曆史是一筆糊塗賬,未免以偏概全。但曆史的確給後人留下瞭不少糊塗賬,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當這些糊塗賬糊塗得越久,也就越應瞭《紅樓夢》中那兩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的竟然變成瞭真的,而真的反倒沒有人相信瞭。即如本傳傳主、宋代詞壇啓山林手柳永,他的齣身本末、仕履行實就被弄糊塗瞭將近韆年。從宋人開始,就說他因寫浮艷之詞而得罪仁宗,吏部不敢改官,終官屯田員外郎,蹉跎終生。又說他甘與妓女為伍,終老無子,死後沒有人殯殮,由眾名妓齣資纔得安葬。如此等等,這些近乎戲說的傳奇故事,一代一代地流播下去,卻沒有人去問個究竟。到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文化界戲說曆史的風起雲湧,柳永也成瞭戲說對象,戲說的內容大體上不齣宋人的窠臼,也給柳永研究帶來瞭不必要的混亂。但曆史又好像在有意和人捉迷藏,將那些真實的資料,撒鬍椒麵似的散落在群籍之間,等待著耐心而又有心的人去發現,剝開重重迷霧,露齣廬山真麵。本傳就是要揭開曆史的煙塵為柳永濛上的層層迷霧,還讀者一個真柳永、活柳永。

韆餘年前,在秀色可餐的福建崇安縣五夫裏,齣瞭一位令後世颳目相看的宋詞啓山林手柳永。他的遠祖可追溯到晚唐時的柳奧,隻做到建州長史的小官,這說明柳傢的起根發苗,隻是個小小的官吏傢庭罷瞭。奧生誕,誕生瓊,瓊生祚,祚生瞪,此四世無考。瞪生崇,字子高,為柳永之祖,曾被闢為沙縣丞,因厭亂世民不聊生,辭歸,終生為布衣,稱處士而已。崇曾兩娶,原配夫人生宜、宣,續弦夫人生寘、宏、寀、察。宜字無疑,乃柳永之父,南唐時官至監察禦史,入宋後降職知雷澤等地。宜之胞弟宣,亦由南唐入宋,降職為天平軍節度推官。宜之異母弟除寀外,寘、宏、察入宋後皆中進士。宜生三復、三接、三變(柳永),皆進士齣身。三復子嗣無考。三接生淇,三變生涗,亦皆進士齣身。涗生彥輔,柳永之孫,為江湖術士。

柳永(987—1060?)初名三變,字景莊,後因病更名永,字耆卿。在族中大排行老七,世稱柳七郎。為什麼排行老七呢?因柳宜五位弟弟的子嗣無傳,無以確知,隻好存疑。

從上述可以看齣,柳傢入宋後可謂進士滿門,這當然是崇安柳氏的榮耀,但是除瞭柳永之外,都默默無聞,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官位沒有超過柳永,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在文學上幾乎留下瞭一片空白(當然並不排除他們有一些詩文傳世)。為官者聞名於當世,為文者聞名於後世,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正像後來的楊萬裏說的:“自古詩人太瘦生,可憐辛苦選虛名。詩傢雜壓君知麼?壓盡三公況九卿。”這兒還須對“雜壓”略作解釋:封建社會官員朝覲皇帝時,文臣由宰相壓班(按:站在最前麵。),武臣由樞密使壓班,文武混同稱“雜壓”。“壓盡三公況九卿”,就是說詩人與文學傢對後世的貢獻,可以壓倒所有的文武官員的。這是楊萬裏對詩人與文學傢的評價,柳永是當得起這個評價的。

為尊重曆史真實,本傳隨他的名字的改變而改變,即前稱柳三變,後稱柳永。此外,凡涉及傳主有關傢世、生平行實以及柳詞評價有爭議處,則仿效古人慣例,邀約異史氏與詞癡子詰問、辯駁期間,以明所以,力避行文之沉悶與單調。又撰附錄一《柳永有關事跡考辨》,供讀者參考。

遍檢宋人野史筆記所記有關柳永事跡者,雖正誤參雜,猶有不少記載。但涉及其少年事跡者,唯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捲八說他“少有俊纔,尤精樂章”八字而已。這八字記載,盡管可與柳永的侄子柳淇後來為柳永所寫的《墓誌銘》(殘文)中所說的“叔父諱永,博學善屬文,尤精於音律”可互相印證,但還是語焉不詳。所以關於柳永少年事跡,我們隻能根據柳永之父柳宜的仕履行實以及柳詞的紀實性,來作一個大體的判斷與記述。

柳三變生於哪一年?至今尚無定論。唐圭璋先生斷其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雖所據資料有誤,但大體不差,若提前或推後也隻是一二年而已,否則與其父及其子年齡對不上茬兒瞭,所以凡提到柳三變生年,均以唐斷為準。他生在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寜市),四至六歲時與母親在故鄉崇安生活瞭兩年,後來又迴到汴京。他的少年時期,是在任城、崇安、汴京度過的。

第一節?任城有幸降文麯

為什麼閩纔魯降呢?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宋代士人齣仕之後,是允許攜帶傢眷前往的。當然允許帶和帶不帶是兩迴事,有些官員初齣仕就不帶傢眷,但王禹偁在為柳宜之父柳崇所寫的《建溪處士贈大理評事柳府君墓碣銘並序》(下簡稱王《銘》)中對此卻說得十分清楚:“公以行義著於州裏,以兢嚴治於閨門。……諸子、諸婦,動修禮法,從宦韆裏,若父在旁,其修身訓子有如此者。”所謂“從宦韆裏”,不就是指“諸婦”跟隨丈夫“從宦”於其地麼?

柳三變的父親柳宜,原在南唐官至監察禦史,宋太祖開寶九年(976)隨“江南僞官”歸宋,為雷澤令,他的大兒子柳三復這時已六歲瞭,當然也隨官在雷澤。這期間,他結識瞭名噪宋代的文學傢王禹偁,成為生死之交,終生往來不絕。兩年之後,到瞭太平興國三年(978)五月,即移任沂州費縣,到太平興國六年(981),又移任濟州任城,兩年之後,即到瞭太平興國八年(983),次子柳三接降生,恰巧王禹偁這年既中進士,又喜得長子王嘉祐,兩人自然互相緻函,以慶弄璋之喜。轉瞬間又過瞭三年,到瞭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四五月間,柳宜的妻子又懷孕瞭,他隻是叮嚀幾位侍妾與丫鬟多加關照,自己仍然忙於政務。轉眼間又到瞭雍熙四年(987)二月十二日這天,柳宜正風塵僕僕視察農事歸來,隻見一位侍妾麵帶喜色,躬身揖前報道:“恭喜老爺!夫人剛剛分娩,是位公子。”另一位說:“今日正好是花朝節,是百花的生日,生來就宮花滿頭,正好是貴為公卿的象徵。”

且說這宋代,育子風俗十分講究,孕婦臨盆這天,以銀盆或彩畫盆,盛粟稈一束,用色彩鮮明的錦綉帕覆蓋,上麵插上花朵及通草,粘貼五男二女花樣,用盤閤裝送饅頭,稱作“分痛”,同時將事先做成的臥姿眠羊放在炕上,取其“小兒安臥”之義,並將小兒衣物繈褓等置放在孕婦之側,稱作“催生”。這柳宜已經五十歲瞭,晚年得子,當然喜不自勝,他無暇看擺在炕頭的這些勞什子,即急忙小心翼翼地抱起繈褓中的嬰兒,見他剛剛降生,雖為赤子,卻看得齣眉目清秀,不由得嘖嘖稱賞。誰知這柳宜治民有方,抱起繈褓中的兒子來,卻顯得笨手笨腳,惹得兒子哭叫起來。奶娘忙從他手中接瞭過去,疲憊的夫人不由得瞅瞭他一眼,遂又報之以微笑。

這柳傢得瞭第三位公子,左鄰右捨也都忙活起來,爭送粟米、炭醋之類,錶示賀喜。三日落臍灸囟門,七日稱作“一臘”,十四日稱作“二臘”,二十一日稱作“三臘”,都有客人來慶賀。這柳宜卻隻顧忙於政事,直到滿月辦洗兒會這天,可算是赤子降生後的第一個盛典,他的胞弟天平軍(後改為鄆州)節度推官柳宣正好來濟州辦公事,也順便趕來慶賀。同來慶賀的,免不瞭也有同僚與左鄰右捨,隻見傢人按當時風俗,早在當庭擺好瞭洗兒盆,盆上綳著用鮮艷色彩的絲綫縫製而成的綉錢,上麵綴著各種果子。煎香湯於盆中,下果子、彩錢、蔥蒜等,用數丈彩纏繞,稱作“圍盆”,以釵子攪水,稱作“攪盆”。親朋賓友盛集於盆周圍,觀者各撒錢於水中,稱作“添盆”。大傢看著浴兒畢,隨即剃掉胎發,遍謝座客,這纔抱小兒入另一房間,稱作“挪窩”,纔算完成瞭洗兒會。

於是賓客入席,席間祝賀聲此起彼伏,觥籌交錯,好不熱鬧。柳宜當然也喜氣洋洋,嚮來賓一一敬酒。慶宴過後,賓客散去,柳宜、柳宣兄弟倆傢常閑談,提起瞭給孩子取名的事,柳宜說:“這本來是要請父親取的,可誰知他老人傢卻早早仙逝瞭。”說著不由得滿臉淒然,“幸好母親尚健在,我早寫信告知母親。孰料三弟代母親來信說:她不會識文斷字,就交由咱倆處理。幸好你今日來瞭,就順便給取個名吧!”柳宣忙說:“豈敢!豈敢!長兄如父,還是你取吧。”柳宜說:“那就順著他兩個哥哥三復、三接的名字叫下去,名三變吧!錶字如何,就該你瞭。”柳宣知道這名字齣自《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於是就說:“《詩》雲:‘有美一人,碩大且儼。’《毛傳》:‘儼,矜莊貌。’錶字景莊,妥否?請兄長裁奪!”柳宜連連說:“正閤吾意!正閤吾意!”第二天,柳宣就迴天平軍瞭。

其後百日置會,稱作“百晬”,取長命百歲之意。柳宜本不通庶務,加之因忙於政務,就交由傢人處置。轉眼間又到瞭來年生日,稱作“周晬”,這可是馬虎不得的。況且按當時風俗,“周晬”是預測孩子來兆的日子,乃小兒之盛典,妻子早就等著這一天。傢人也已準備好瞭一切物什,隻見當庭盤盤羅列,用各色器皿滿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樂器、書捲、算秤、經捲、針綫、胭脂等一應什物,擺滿瞭一庭,觀其所撿拾者以為徵兆,稱作“試晬”。柳宜本來就不信這些,隻是隨俗而已,賓客卻等著圍觀。隻見奶母將三變抱瞭齣來,小心地放在當庭。這孩子看見周圍那麼多人,喜得呀呀亂叫,倒像是對客人錶示歡迎。後來看見滿地的什物,就爬來爬去亂抓,先抓起一管胭脂,三變的母親不禁看瞭丈夫一眼,唯恐丈夫不高興,這柳宜卻並不在意,隨即有客人搶先說道:“這孩子將來妻命好,準能娶個知書達理、纔貌雙全的嬌妻。”眾人也都附和。接著又見他抓起一管蘄笛(宋代蘄春所産之竹,做的笛最好,稱作蘄笛),盡管十指還按不到每個笛空上,卻橫在小嘴巴上吹齣瞭聲,惹得賓客哈哈大笑,有僚友說:“這孩子將來肯定是製禮作樂的能手瞭”。在封建社會,“製禮作樂”可是大官纔能有的一份差事呀。隨後他依次抓起筆硯、書捲,最後又將那一紙官誥拿在手裏玩來玩去。隨著他的動作,眾人有說他是王羲之再世的,有說他是文麯星下凡的,有說他是王佐之纔的,不一而足。柳宜也隻是抿嘴一笑,連連拱手感謝大傢的好意。隻是這兒子將來究竟能成個什麼人纔,他心中也把不準,唯言傳身教,嚴加訓導,庶幾有成,但願不要像自己那樣坎坷終老。可命運似乎在和他開玩笑,他的三個兒子都中進士較晚,這是後話。

前言/序言

是蘇軾將我吸引到宋代文學研究的道兒上來的,沒承想卻在柳永身上花的時間最多。這次寫柳永,是將近三十年來柳永研究的集成與終結,也是必然中遇到的偶然。我的學術生涯到瞭該“打烊”的時候瞭,《柳永彆傳》就是“打烊”之前計劃修訂的著作之一。恰在這個當口,中國曆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編委會委員兼文史組專傢何西來君,聽說我寫柳永有年,便決然鶚薦。誰知當此書寫成之時,他卻遽歸道山,今又恰值清明,願將此書奉獻泉颱,略錶對這位早相知卻不相識的朋友的感念!

但這次寫柳永卻與以往不同,它是文學傳記,要求真實性與文學性的統一,必須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準則,不僅要求真,而且要求活。坦誠地說,要寫齣真柳永,我不用花更多的精力,隻須調動我以往的研究成果就行瞭;而要寫齣活柳永,卻等於第二次創作,對我來說還是個嘗試。

盡管是嘗試,卻未敢淺嘗輒止。恰恰相反,倒是全身心投入的。僅耗費時日竟是寫學術著作的數倍,三年三易其稿,小改更不計其數。至於夢寐以求的甘苦,是久耕紙田的人都深知的。連湯顯祖寫《牡丹亭》寫到“賞春香還是你當年舊羅裙”時,跑到柴房裏抱頭痛哭的感情,我在寫到柳永為結發妻送葬時,也體味到瞭。

感情歸感情,寫作之初卻是要理性思考、通盤考慮的。首先是將柳永放在宋代的政治生態、社會生態與文化生態中去,讓他在那個壞境中活動。也將讀者引領到那個壞境中,去觀察體味柳永的立身行事及其詞作的內容與韻味。我總覺得當代文化界的柳永熱熱得過瞭頭,熱到六七十度甚至八九十度,企圖像鳳凰涅槃一樣,讓柳永在烈火中重生。其實那是心造的當代的新柳永,隻不過與宋代的柳永重名重姓罷瞭。宋代的柳永已經被熱死瞭、燒焦瞭,實在到瞭應該大聲疾呼“迴歸曆史”的時候瞭。

當然,“迴歸曆史”並不是迴歸到宋人對柳永的評價與記載上去,而是在眾多記載中辨僞存真,用現代精神去審視,重新為柳永在曆史上與文學史上定位。在我看來,柳永就是忠君愛民、勤政倔強的循吏與少雋不羈、倜儻風流的纔子,二者又在民胞物與中統一起來,並在宋代的文化氛圍中,成為宋詞的開山手,為宋詞開創瞭一個新天地。

要讓這樣一個柳永活起來,就必須在真實記載中,去尋找引爆柳永性格與立身行事的火花。“大事不虛”,也要進入藝術創作,因為學術著作重視的是結論,而文學傳記重視的是過程。譬如柳永的應試與改官,不能僅滿足於何年改官,改為何官,必須有人物描寫與對話,有人物的心理活動。讓讀者在聽你講故事中,親自看到這“第一次跳龍門”與“第二次跳龍門”有什麼區彆,為什麼“第二次跳龍門”比“第一次跳龍門”還難。但因為現在距宋代已經相當遙遠瞭,誰也沒有經過這兩次“跳龍門”,尤其是年輕讀者,難免有一種時代的隔膜,還是看不懂甚至不相信。這時候,就需要用資料來說話瞭,但又不能單擺資料,而是將這些資料變成講故事的方式,讓讀者去聽,力避托爾斯泰式的說教。即使“小事不拘”也應該如此。如餘杭巡視、陵颱除暴、姑蘇築堤、成都建學、華陰鋤惡,凡此等等,都有曆史事實依據,均可稽查。

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有一個“迴歸曆史”的問題。這個“迴歸”,不是“迴歸”到“之乎者也”中去,而是要有曆史的質感。其實在宋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已經不是滿口“之乎者也”瞭,而是宋代式的口語化,隻要翻翻《硃子語類》就可略知一二,那是硃熹的弟子將他與門人之間的問答記錄下來的,成書過程和《論語》相同。可到瞭官場或其他場閤就不同瞭,尤其是人物語言,君臣之間、朋友之間、父子之間、丈夫與妻妾之間,要讓讀者看瞭的確是宋代人在說話,而不是現代人。這些在人物的相互稱呼上,尤顯齣其特色,如“官傢”“罪臣”“微臣”“賤妾”“奴傢”等等,所以寜肯加上必要的注釋,而不去“你”“我”“他”地亂用。總之,是要迴歸到宋代的語境中去,讓讀者去領略宋人的談吐風情。在描寫語言上,力求詩的簡約、雋永與韻味,絕不做大塊文章,剝奪讀者的想象空間。至於作者的敘述語言,則崇尚並努力學習巴爾紮剋與曹雪芹式的“笨拙”,絕不與人物爭席。

如上諸端,是我盡力在追求的,至於究竟是破繭成蝶,還是破蛹成蟲,不得而知,隻好讓讀者評頭品足瞭。不然,我是不是還像那個壽陵少年,學國步未成,反落得個匍匐而歸的下場,那就隻好貽笑大方瞭。若笑之亦不足,則覆瓿或擲之可也。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有兩位甘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朋友,一位是這套叢書、文史組專傢、我的老友陶文鵬君,另一位是我早已聞其名至今卻不相識的文學組作傢程步濤君。他們耗費瞭不少時日閱讀全稿,提齣瞭許多寶貴意見。至於本書責編,則花的精力尤多。在此一並緻謝!

簡雪庵2014年11月初稿,2015中鞦前夕二稿,

2016年清明日結稿於西北大學蝸居軒。


瓊樓玉宇,空對月明:宋代文人士大夫群像與時代悲歌 一捲風流史,幾度夢迴時。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一位特定的詞人或傳主,而是將筆觸投嚮瞭那個風雲變幻、詩酒唱和的宋代。我們試圖描摹的,是一幅廣闊而細膩的時代畫捲,其中囊括瞭北宋由盛轉衰,至南渡後偏安一隅的曆史進程中所湧現齣的士大夫群體的群像、他們的精神世界、以及在時代洪流麵前,個體命運的無奈與掙紮。 我們將探究的,是如何在繁華的都市景象與殘酷的邊境戰事之間,文人們如何在“經世緻用”的儒傢理想與追求個體情感錶達的“文人情趣”之間進行拉扯與平衡。 第一部分:燈火闌珊處的繁華——北宋中後期都市文化與士人階層的興起 本部分將詳細梳理北宋,特彆是汴京(開封)作為當時世界級大都會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生態。 一、城市化的引擎與市民階層的崛起: 宋代商業的空前繁榮,打破瞭唐代以來嚴格的坊市製度,孕育齣瞭一個龐大且富有活力的市民階層。這不僅催生瞭瓦肆、勾欄等娛樂場所的繁盛,也對文學的走嚮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考察: 1. “說話人”與市井文學的互動: 那些在茶肆酒樓中講述故事的說書藝人,他們如何吸收民間傳說、曆史典故,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傳播?這為後世的敘事文學奠定瞭怎樣的基礎? 2. 消費文化與士人的參與: 雅集、宴飲、園林之樂成為士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名貴的器具、精美的食物如何成為彰顯身份和品味的符號,以及士人對這種物質性享樂的態度——是批判還是沉溺? 二、理學思潮的暗流湧動與文人精神的重塑: 程硃理學的興起,是宋代知識分子精神生活最深刻的變革之一。它對“存天理,滅人欲”的強調,深刻影響瞭士人對自我、對女性、對藝術創作的態度。 1. “格物緻知”與學術風氣的轉嚮: 探討理學如何將知識分子的關注點從華麗的辭藻、感性的抒發,轉嚮對宇宙本源、倫理綱常的嚴肅探討。 2. 邊緣化的“閑適”文學: 在主流學術界對空談、柔靡之風進行批判的背景下,那些堅持抒寫田園生活、個人情性的作者們,他們的作品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展現齣獨特的價值? 三、官僚體係的睏境與“冗官”現象: 宋代重文抑武的國策,使得文官數量激增,但行政效率與晉升空間卻麵臨巨大壓力。 1. 仕途的擁擠與“朋黨之爭”: 詳細分析新舊黨爭對文人集團的深刻影響。政治上的失意,如何轉化為文學創作中的隱晦諷喻或激烈的個人錶達? 2. “外放”的意義: 地方官的任職經曆,既是士人深入瞭解民生、實踐抱負的途徑,也是他們遠離權力中心、轉嚮內心探尋的起點。 第二部分:風雨飄搖中的傢國情懷——南渡前後的文人士大夫群像 靖康之變是理解宋代文人群像的關鍵轉摺點。本書將深入刻畫在國傢存亡之際,文人階層所經曆的心理斷裂與精神重塑。 一、從“太平氣象”到“亡國之痛”的驟變: 1. 戰前文人的歌舞升平: 選取代錶性人物在北宋末年對時局的警覺或麻木狀態的文本進行分析,揭示繁華錶象下的危機感。 2. 淪陷與流離: 探討在金兵南下、國都陷落的巨大衝擊下,文人的第一反應——是逃亡、是堅守,還是徹底的心灰意冷?記錄那些被迫流離失所,從“廟堂之高”跌落至“江湖之遠”的群體。 二、南渡後的“重整河山”與“遺民情結”: 偏安江南後,朝廷的重心從恢復舊土轉嚮穩定統治。文人階層因此分裂為不同的精神陣營。 1. 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筆墨交鋒: 分析在朝堂上主張抗金的士大夫如何通過詩賦、檄文鼓舞士氣,以及他們麵對朝廷妥協時的復雜情感。 2. “江左情思”的誕生: 探討南方士人如何接納並融閤瞭北方的文化遺産,形成新的、更具感傷色彩的地域文化認同。對故都的懷念,成為一種集體記憶。 三、隱逸與齣世的迴歸: 麵對無法挽迴的政治現實,一部分文人選擇徹底退迴個人精神的疆域。 1. “半隱”的生活哲學: 考察那些在官場邊緣遊走,既不願完全依附朝廷,又不甘徹底放棄社會責任的文人,他們如何通過園林、書畫、修身養性來構建一個微型的精神烏托邦。 2. 對山水田園的重新書寫: 南宋山水畫和山水詩的興盛,不僅僅是審美的迴歸,更是對喧囂塵世的逃離和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 結語:不朽的文學,流逝的青春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一個時代文人群體的全景式掃描,展現齣他們在國傢命運的劇烈震蕩下,如何用自己的筆墨,記錄下那個時代獨有的雅緻、悲涼與堅韌。他們的作品,如同在曆史的殘垣斷壁上留下的精緻苔痕,嚮後人訴說著那個黃金時代隕落時的最後一聲嘆息。這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精神史、關於文化自覺與時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曉風殘月:柳永傳》,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典的詩意,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煙雨朦朧的宋代詞壇。柳永,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總是與那些婉約動人的詞篇聯係在一起,他的作品,總是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角落。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傳記,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描繪他與時代背景的互動,以及他如何在那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用自己的纔華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我很好奇,在那個科舉製度森嚴、文人仕途多舛的年代,柳永是如何憑藉自己的詞纔,在風月場上縱橫,又如何在失意中沉澱齣那些流傳韆古的佳句?他是否曾有過對仕途的渴望,又是否在現實的磨礪中,選擇瞭另一種活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柳永的內心世界,去描繪他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彷徨與堅持。一個詞人的傳記,如果僅僅是羅列事實,那便失去瞭溫度;如果能將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的藝術追求,都融匯於筆下,那纔是一本真正動人的傳記。

評分

這本《曉風殘月:柳永傳》,書名就如同他筆下的詞,帶著一絲絲淒婉,一抹抹月光。柳永,這位宋詞大傢,他的名字總是讓我聯想到那個繁華卻又充滿無奈的時代。我總是在想,一位纔華橫溢的文人,如果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他的內心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是憤世嫉俗,還是選擇在風月場中尋求慰藉?柳永的詞,總是那麼真實地描繪瞭那個時代的眾生相,尤其是那些市井生活中的情感流動,以及文人的羈旅愁緒。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柳永的真實生活,去瞭解他的成長環境,他的人生選擇,以及他與那個時代,與那個社會,是如何互動和碰撞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記錄他的生平事跡,更能挖掘他詞句背後的情感密碼,去理解他為何會寫齣那樣觸動人心的文字。一個好的傳記,應該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物的靈魂,也映照齣那個時代的影子。

評分

這本《曉風殘月:柳永傳》的封麵,恰似一幅水墨暈染的江南畫捲,沉靜的色彩中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韻味,仿佛能聽見雨絲輕落,又仿佛能嗅到淡淡的花香。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傳記,不僅要記錄他做瞭什麼,更要描繪他“如何”做的,他的內心是如何想的,他的選擇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掙紮與情懷。柳永,這位纔子,他的名字總是與“落第”、“羈旅”、“風月”這些詞語緊密相連。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曆,造就瞭他那些纏綿悱惻、感人至深的詞句?是怎樣的生活,讓他如此深刻地體味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我對書中可能描寫的他與其他文人的交往,他與青樓女子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以及他對於功名利祿的態度,都充滿瞭好奇。一個詞人,如果僅僅是寫寫風花雪月,或許容易,但若能將這些情感融入對人生、對社會的觀察,並賦予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那就絕非等閑之輩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近距離地審視這位傳奇人物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選擇的道路,去感受他字裏行間的風骨。

評分

拿到這本《曉風殘月:柳永傳》的書,感覺封麵設計就很有意境,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江南水鄉的柔美撲麵而來,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翻開書頁,柳永,這位宋詞大傢的名字,總會勾起我對那個風流倜儻、纔華橫溢卻又命運多舛的文人的無限遐想。這本書的裝幀也相當考究,紙張觸感溫潤,排版疏朗,閱讀起來十分舒適。我一直對宋詞頗有興趣,尤其喜歡柳永詞中那種細膩的情感描繪和對市井生活、離愁彆緒的深刻刻畫。想象著他筆下“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彆場景,或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的孤寂心境,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一位詞人的生平,更是試圖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他曾經的喜怒哀樂,感受他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以及他與詞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柳永,一個不僅僅存在於詩詞中的靈魂。

評分

《曉風殘月:柳永傳》這個書名,讀起來就有一種淡淡的愁緒,一種在清風中搖曳的殘月般的寂寥感,讓我立刻聯想到柳永詞中那種纏綿婉轉、情深意長的風格。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的生活狀態和心路曆程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纔華橫溢卻又命運多舛的詞人。柳永,無疑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的詞,總能那麼精準地捕捉到離彆的愁苦,羈旅的孤寂,以及對世事無常的感慨。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生活經曆,造就瞭他如此深刻的人生體驗?是怎樣的情感糾葛,讓他寫齣瞭那麼多動人心魄的詞句?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平介紹,更希望它能深入地剖析柳永的內心世界,去描繪他如何麵對人生的起伏,如何處理與周圍人的關係,以及他的詞是如何與他的生活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我想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的柳永。

評分

《曉風殘月:柳永傳》,既是一本通俗的讀物,又是一本功底深厚的學術著作,非常值得一讀,從中獲益良多。

評分

全套書每本都是精品 趁活動拿下

評分

東西很好,很喜歡,越來越喜歡京東瞭。

評分

柳永麯摺坎坷的人生,是否造就瞭他的曉風殘月

評分

每一次購書都是極開心的經曆。作傢齣版社的中國曆史文化名人傳還是會堅持收下去。

評分

東西很好,很喜歡,越來越喜歡京東瞭。

評分

重溫經典,讓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評分

全套書每本都是精品 趁活動拿下

評分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錶人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