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

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林曉東,[新加坡] 陳榮幸 著,徐暉,周巍 譯
圖書標籤:
  • 車載網絡
  • Ad hoc網絡
  • 安全性
  • 隱私保護
  • 無綫通信
  • VANET
  • 網絡安全
  • 信息安全
  • 車輛安全
  • 移動網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467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5374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汽車先進技術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汽車電子技術人員
  Unlike any other book in this area,this book provides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security issues,making this book a must read for anyone working with or study security measures.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關注VANE中的消息認證和隱私問題,我們首先描述瞭VANE中安全和隱私問題的概述,以及解決這些問題麵臨的挑戰。第2章描述瞭VANET中不同設備之間(OBU和RSU)之間通信的安全和隱私需求。本書確定瞭閤適的密碼原語,並設計瞭安全和隱私保護協議,該協議融閤瞭群簽名和基於標識(ID)的簽名來滿足為車載通信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

目錄

譯者的話 前言 縮略語 第1章概述1 1.1背景1 1.2專用短程通信(DSRC)和車輛 自組織網絡(VANET)2 1.2.1專用短程通信(DSRC)2 1.2.2車輛自組織網絡(VANET)3 1.2.3VANET的特點5 1.3安全和隱私威脅6 1.4安全和隱私保護需求7 1.5挑戰和展望8 1.5.1VANET中有條件的 隱私保護8 1.5.2VANET中有效撤銷的認證9 1.6標準化和相關的活動9 1.7安全原語11 1.8本書概要15 參考文獻15 第2章GSIS:基於群簽名和基於 ID簽名的安全和隱私 保護協議18 2.1概述18 2.2預備知識和背景介紹19 2.2.1群簽名19 2.2.2雙綫性對和基於 身份的加密19 2.2.3威脅模型20 2.2.4安全需求20 2.3安全和保護隱私協議21 2.3.1麵臨的問題21 2.3.2係統設置23 2.3.3OBU之間的安全協議24 2.3.4RSU和OBU之間的 安全協議32 2.4性能評估34 2.4.1流量負荷的影響36 2.4.2加密簽名驗證延遲的影響37 2.4.3成員撤銷和跟蹤效率39 2.5結論40 參考文獻40 第3章ECPP:高效、有條件的 隱私保護協議43 3.1概述43 3.2係統模型和麵臨的問題44 3.2.1係統模型44 3.2.2設計目標45 3.3ECPP協議46 3.3.1係統初始化46 3.3.2OBU短時匿名密鑰生成48 3.3.3OBU安全消息發送52 3.3.4OBU快速跟蹤算法54 3.4有條件隱私保護分析55 3.5性能分析56 3.5.1OBU存儲開銷56 3.5.2OBU驗證計算開銷57 3.5.3TA進行OBU跟蹤的 計算復雜度58 3.6結論59 參考文獻59 第4章位置隱私的假名 改變策略61 4.1概述61 4.2問題定義63 4.2.1網絡模型63 4.2.2威脅模型64 4.2.3位置隱私保護需求64 4.3位置隱私的PCS策略64 4.3.1PCS策略的KPSD模型65 4.3.2針對位置隱私的匿名 集分析68 4.3.3PCS策略的靈活性分析73 4.4性能評估74 4.5結論76 參考文獻77 目錄●●●●●●●●●●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第5章RSU輔助消息認證79 5.1概述79 5.2係統模型和預備知識80 5.2.1係統模型81 5.2.2假設81 5.2.3問題描述82 5.2.4安全目標83 5.3RSU輔助的消息認證方案83 5.3.1概述83 5.3.2RSU和車輛之間的雙嚮認證和 密鑰協商84 5.3.3哈希聚閤85 5.3.4確認86 5.3.5隱私擴展86 5.4性能評估88 5.4.1消息丟失率88 5.4.2消息時延89 5.4.3通信開銷90 5.5安全分析91 5.6結論92 參考文獻93 第6章基於TESLA的廣播 認證94 6.1概述94 6.2高效安全的車輛通信方案95 6.2.1預備知識95 6.2.2係統模式96 6.2.3建議的TSVC方案97 6.2.4支持不可否認性的 增強TSVC方案102 6.2.5討論106 6.3安全分析111 6.4性能評估112 6.4.1車輛移動速度的影響114 6.4.2車輛密度的影響115 6.5結論116 參考文獻116 第7章分布式閤作消息認證119 7.1概述119 7.2問題描述120 7.2.1網絡模型120 7.2.2安全模型120 7.3基本閤作認證方案121 7.4安全閤作認證方案123 7.4.1用於實現公平的證據和 令牌123 7.4.2認證證明126 7.4.3方案的流程128 7.5安全性分析128 7.5.1鏈接性攻擊128 7.5.2沒有認證成果的搭便 車攻擊128 7.5.3用假認證成果的搭便 車攻擊129 7.6性能評估129 7.6.1仿真設置129 7.6.2仿真結果130 7.7結論131 參考文獻132 第8章上下文感知的閤作認證133 8.1概述133 8.2VANET中的可信消息135 8.3係統模型和設計目標138 8.3.1網絡模型138 8.3.2攻擊模型139 8.3.3設計目標139 8.4預備知識139 8.4.1配對技術139 8.4.2聚閤簽名和批量驗證139 8.5AEMAT方案140 8.5.1係統設置140 8.5.2注冊140 8.5.3SER生成和廣播141 8.5.4SER機會轉發141 8.5.5SER聚閤認證142 8.5.6SER聚閤可信144 8.6安全討論146 8.6.1共謀攻擊146 8.6.2證人隱私保護147 8.7性能評估147 8.7.1傳輸開銷147 8.7.2計算開銷147 8.8結論148 參考文獻148 第9章基於移動預測的快速 認證切換150 9.1概述150 9.2車聯網架構151 9.3基於移動預測的快速切換 認證方案152 9.3.1多層感知分類器152 9.3.2建議的認證方案154 9.4安全性分析159 9.4.1重放攻擊159 9.4.2前嚮安全159 9.5性能評估159 9.6結論161 參考文獻161

前言/序言

  目前,道路安全受到瞭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工業界和學術界在減輕交通事故影響方麵已經做瞭很多工作。無綫技術的發展給道路安全和交通管理帶來瞭新的技術手段,多數車輛都配備瞭無綫通信設備。該設備稱為車載單元(OBU),可以和其他車輛、路側設備(RSU)進行通信。   OBU和RSU形成的自組織網絡稱為車輛ad hoc網絡(VANET),通過車車通信實現的應用(如緊急製動警告)可以提高道路安全和效率,以及提高駕駛經驗。新技術的采用帶來瞭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帶來瞭巨大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解決由新技術帶來的安全和隱私問題。如果我們在廣泛部署這種網絡之前不考慮安全和隱私問題,那麼VANET吸引人的特點將不可避免地承擔更高的濫用風險。   VANET作為移動自組織網絡(MANET網絡)的一種特殊實現方式,具有許多獨特的功能和應用。首先,節點(車輛和RSU)之間的連接經常是短暫的和一次性的事件;在有限的時間內,兩車之間在傳輸範圍內或者經過幾跳保持連接,這樣導緻的結果是車聯網的網絡拓撲結構是高度動態的。此外,VANET是一個巨大的網絡,可能包括數以百萬計的節點(在道路上的車輛和RSU),使得VANET在保證安全性和隱私方麵麵臨巨大的挑戰,特彆是消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保護與用戶相關的隱私信息,如駕駛人姓名、車牌號碼、車型和行駛路綫等信息。現有的通信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研究和解決方案沒有考慮車聯網相關的伸縮性和通信開銷,因此不能有效地應用於VANET。消息驗證是確保信息可靠性的常用工具,但它在VANET中麵臨巨大挑戰,當車輛收到大量的信息時,傳統的認證機製可能産生車輛無法負擔的計算開銷,並且有可能給時間要求嚴格的應用(如事故預警)帶來不可接受的延時。另一個挑戰是通信的隱私保護,如不應該被未經授權的第三者獲得車輛的身份、位置和移動軌跡等隱私信息。在本書中,匿名消息認證的概念是將信息的真實性和私密性進行瞭融閤。   本書主要關注VANET中的消息認證和隱私問題,我們首先描述瞭VANET中安全和隱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麵臨的挑戰。   第2章描述瞭VANET中不同設備(OBU和RSU)之間通信的安全和隱私需求。本書確定瞭最閤適的密碼原語,並設計瞭安全和隱私保護協議。該協議融閤瞭群簽名和基於標識(ID)的簽名來滿足車載通信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   第3章進一步描述瞭VANET的隱私保護,即如何有效地應對日益嚴重的撤銷列錶而實現有條件的可追溯。在OBU和RSU之間采用基於on-the-fly short-term的匿名密鑰生成技術,本書提齣瞭一種有效的條件隱私保護協議,其特點是通過提供有條件的隱私保護,提高OBU存儲最小化的匿名密鑰和安全信息快速驗證的工作效率。   前言●●●●●●●●●●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第4章討論瞭VANET中位置隱私的假名改變策略,即使一個OBU持有大量VANET假名,如果假名沒有在閤適的時間和閤適的地點改變,則位置隱私仍然受到侵犯。為瞭使汽車實現高層次的位置隱私,本書提齣瞭一個高效的在聚集點進行假名改變的策略。其中,聚集點是指許多車輛臨時聚集的地方。   隨後,本書采用協作的方法應對復雜的匿名消息驗證挑戰。在VANET中,匿名消息認證協作可以被定義為車輛和RSU一起工作以確保接收信息的完整性,以及驗證消息確實是從閤法用戶發齣。協作可采取多種形式,例如車輛和RSU或隻在車輛之間采用協作的方式。根據組內車輛和RSU角色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協作方式,例如,VANET中資源豐富的RSU通常被視為可信實體,因為這種RSU一般由政府或服務提供商部署,它們的位置是固定的。這種情況下VANET可以利用RSU的資源和固定位置的優勢實現消息驗證,通過允許資源豐富的和值得信賴的RSU在消息驗證過程中作為主要的處理角色,RSU可以協助車輛驗證它們收到的信息。   對於VANET早期常見的隻有車輛之間協作(由於缺少RSU)的情況,車輛可以按照自己的計算能力驗證一定比例的消息並報告檢測到的任何無效的消息。當各單元一起工作時,不必要的消息認證和驗證也可以被最小化。此外,可以根據車載網絡中傳送的消息內容決定是否進行協作,例如所有車輛通信網絡應用中在特定的區域傳播緊急消息是最重要的,嚮附近的車輛快速地傳播緊急狀態和本地警告消息可以防止發生二次事故,尤其是在能見度不好的條件下(例如大霧的情況)對車輛的安全駕駛很有幫助。在大多數情況下,VANET以多跳傳輸的方式實現緊急消息的傳播,特彆是在安裝較少RSU的郊區。在緊急情況下,同一地區的多個感測車輛可以檢測到相同的公共事件,因此充分利用緊急事件交叉驗證的特點可能成為提升VANET整體安全級彆的方法。通過收集證人的反饋來交叉驗證緊急事件的方法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投票機製。該機製最初用於檢測在沒有任何集中安全授權的分布式自組織網絡中行為不端的節點。這種協作往往適用於處理特殊類型的消息,如緊急消息,並且該機製可以移植到VANET中,以提高突發事件認證的整體安全性。   本書將VANET協作認證機製分為四類:RSU輔助認證(第5章)、基於TESLA的認證(第6章)、分布式協作認證(第7章)和上下文感知協作認證(第8章)。對於每類機製,本書引入瞭相應的消息認證協議,同時還對這些協議的安全性、效率和效益進行瞭分析。理論分析和仿真結果錶明,對車輛通信消息的安全認證來說,協作認證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有效的方式。   由於車輛的移動,車輛可以在路旁部署的RSU之間漫遊。最後一章討論瞭在VANET中實現無縫移動的挑戰。通過考慮車載通信網絡的一些固有特性如可預見的車輛移動,介紹瞭一種基於移動預測的無縫認證方案,實現快速認證,減少認證延遲時間。   本書主要介紹瞭我們對VANET中匿名消息驗證的研究結果,並且提供瞭一個綜閤性研究及VANET中安全和隱私問題的解決方案。   我們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助,他們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研究工作水平。特彆是,我們要感謝下述研究人員,他們與我們一起為本書所描述的這個令人興奮的研究課題努力:Prof.Xue min(Sherman)Shen,Prof.Pin-HanHo,Prof.HaojinZhu,Dr.ChenxiZhang,XiaotingSun,Dr.XiaoyuWang,Dr.XiaohuiLiang,Dr.TomH.Luan,和Dr.XuLi。與他們之間的討論和閤作為這本書打下瞭基礎。此外,還要感謝IEEE允許我們使用IEEE-版權作品。   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學Xiaodong Li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Rongxing Lu   在提供更多的連接已經成為車輛智能化重要標誌的大趨勢下,隨著更多車輛接口的開放和更多接入方式的引入,車輛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一書對車輛自組織網絡的安全和隱私保護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本書涵蓋瞭安全技術、通信技術和車輛工程等學科的知識,專業程度較高,其齣版對我國車聯網的應用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為科研人員的研究提供參考。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經變成瞭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交通安全問題也成為世界性的大問題。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和汽車性能的提高,汽車行駛速度也相應加快,加之汽車數量增加以及交通運輸日益繁忙,汽車事故增多所引起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汽車的行車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雖然汽車行業已經采用各種方法來保證駕駛人的安全,但是如何避免事故發生纔是未來車輛安全的討論重點。可以預見,車輛的主動安全性將成為未來汽車安全技術發展的重點和趨勢。   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開始研究車聯網技術在汽車主動安全性領域的應用,近年來已經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歐美等國傢已經基於802��11a協議開發齣瞭專用短距通信(DSRC),即802��11p協議,而我國企業主導的LTE-V標準也已經在3GPP成功立項,2016年9月將推齣V2V版本。   從目前車聯網的發展趨勢來看,提供更多的連接已經成為車輛智能化的一個重要標誌。但隨著更多車輛接口的開放和更多接入方式的引入,車輛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又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這本書對車輛自組織網絡的安全和隱私保護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該書的齣版對我國車聯網的應用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為科研人員的研究提供參考。   本書由大唐無綫移動創新中心車聯網産品綫的徐暉和周巍負責翻譯,前言、1~5章由徐暉負責翻譯,6~9章由周巍負責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得到瞭機械工業齣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作為一本學術專著,本書涵蓋瞭安全技術、通信技術和車輛工程等學科的知識,專業程度較高,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保留原著的寫作風格,但是由於自身的水平有限,在翻譯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希望能夠得到讀者的悉心指正。   譯者
《雲原生環境下Kubernetes應用的高可用與容災策略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蓬勃發展的雲原生浪潮中,以Kubernetes為核心的容器編排平颱在保障應用高可用性及實現有效容災方麵所麵臨的關鍵挑戰與應對之道。隨著企業業務越來越依賴於微服務架構和容器化部署,如何在復雜多變的雲原生環境中構建穩定可靠、故障隔離、快速恢復的應用係統,成為技術實踐中的重中之重。 全書圍繞“高可用”和“容災”兩大核心主題展開,逐層剖析瞭Kubernetes集群自身的健壯性建設、上層應用服務的可靠性設計、以及針對各類潛在故障的預防與恢復機製。 第一部分:Kubernetes集群的高可用基礎 本部分首先從Kubernetes集群的底層架構入手,詳細闡述瞭如何構建一個具備高可用性的控製平麵。這包括對etcd集群的冗餘部署、高可用API Server的配置、Controller Manager和Scheduler的副本部署等關鍵組件的講解。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探討瞭Worker節點的高可用性設計,例如利用Node Anti-Affinity確保關鍵Pod不會調度到同一物理節點,以及通過Node Health Check機製自動隔離故障節點,保障業務Pod的平滑遷移。此外,還詳細介紹瞭Kubernetes的網絡高可用性,包括對Service LoadBalancer的策略選擇、Ingress Controller的冗餘部署與健康檢查,以及DNS服務的容錯設計。 第二部分:Kubernetes上應用服務的高可用設計 在夯實集群基礎後,本書將重點轉嚮應用層麵。首先,深入分析瞭Kubernetes的ReplicaSet、Deployment和StatefulSet等控製器在實現應用實例冗餘和自動伸縮方麵的作用。書中提供瞭詳細的配置指導和最佳實踐,演示如何通過閤理設置副本數量、滾動更新策略、就緒探針(Readiness Probe)和存活探針(Liveness Probe),來確保應用的持續可用性和無中斷升級。 其次,本書詳細介紹瞭狀態化應用(如數據庫、緩存)在高可用場景下的部署與管理。通過StatefulSet控製器,結閤PersistentVolumeClaim(PVC)和StorageClass,探討瞭數據持久化與高可用存儲方案的整閤,包括對分布式存儲係統(如Ceph, Rook)在Kubernetes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Operator模式簡化復雜有狀態服務的管理和高可用部署。 第三部分:Kubernetes環境下的容災策略與實踐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亮點之一,著重於構建一套全麵且行之有效的容災體係。 數據備份與恢復: 詳細講解瞭Kubernetes環境下數據備份的最佳實踐,包括使用Velero(原Heptio Ark)等工具對Kubernetes資源和應用數據進行統一備份,以及針對不同存儲類型的備份策略(如文件係統備份、捲快照等)。書中還提供瞭詳細的備份恢復流程演練,以及驗證備份數據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方法。 多區域/多可用區容災: 深入分析瞭如何在跨區域或跨可用區部署Kubernetes集群以實現地理級彆的容災。本書詳細闡述瞭集群聯邦(Cluster Federation)的原理與應用,以及如何通過灰度發布、藍綠部署等策略,將流量逐步切換到備用區域,從而在主區域發生大規模故障時,實現業務的平滑遷移和快速恢復。 故障注入與混沌工程: 為瞭主動發現和修復潛在的薄弱環節,本書詳細介紹瞭故障注入(Fault Injection)技術和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的概念與實踐。通過使用Litmus Chaos等工具,在生産或預生産環境中模擬各種異常場景(如網絡延遲、Pod驅逐、節點宕機),提前暴露係統的脆弱性,並指導讀者如何改進係統的容錯能力。 災難恢復(DR)計劃的製定與演練: 本書強調瞭製定清晰、可執行的災難恢復計劃的重要性。從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的定義齣發,指導讀者根據業務需求,製定分層級的容災策略,並進行定期的容災演練,以確保在真實災難發生時,能夠快速有效地恢復業務。 第四部分:安全性與性能的協同 在高可用與容災的建設過程中,安全性與性能同樣不可忽視。本書在討論容災策略的同時,也兼顧瞭安全性考量,例如如何安全地進行數據備份與恢復,如何管理跨區域部署的訪問控製策略等。同時,書中也融入瞭性能優化的建議,例如通過閤理的資源配額(Resource Quotas)和限界(LimitRanges)來保障關鍵應用的性能穩定性,以及如何利用Kubernetes的監控與告警體係,及時發現潛在的性能瓶頸。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於Kubernetes運維工程師、平颱工程師、DevOps工程師、雲原生架構師以及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如何在雲原生環境中構建高可用、可容災的Kubernetes應用係統的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係統性地掌握Kubernetes高可用與容災的關鍵技術和實踐方法,從而為企業構建更加健壯、可靠的雲原生應用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個人對智能交通和自動駕駛技術非常關注,而“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這個主題,正是這個領域中最具挑戰性和關鍵性的部分。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車載Ad hoc網絡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此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安全漏洞和隱私泄露風險。例如,車輛之間的數據交換如果不安全,可能會導緻交通信息被篡改,進而引發交通事故;如果個人駕駛數據被濫用,則可能侵犯用戶隱私。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安全防護體係。這可能包括對通信鏈路的端到端加密,對數據內容的完整性校驗,以及對網絡節點的身份認證。在隱私保護方麵,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先進的隱私增強技術,比如如何在不暴露用戶具體身份的情況下,進行位置共享或交通數據分析。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用戶可控的數據管理模型?這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方麵。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能夠滿足我對這些問題的求知欲。

評分

我對“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這個主題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原因在於我深知隨著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一旦安全防綫被攻破,其潛在的破壞力遠超我們想象。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棘手的問題:如何保證車輛之間的通信不被惡意攔截或篡改?如何確保敏感的駕駛數據和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從而避免身份盜竊、精準追蹤甚至敲詐勒索?我期待書中能夠係統地梳理齣車載Ad hoc網絡所麵臨的各種安全威脅,從網絡層麵的脆弱性到應用層麵的漏洞,做到麵麵俱到。我想象中,這本書的章節會詳細解析不同類型的攻擊,例如數據包竊聽、惡意節點注入、定位欺騙等等,並對每一種攻擊的原理、影響和防禦方法進行深入剖析。而隱私保護方麵,我更傾嚮於看到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比如零知識證明在身份驗證中的應用,或者聯邦學習在保護用戶數據隱私方麵的潛力。這本書如果能夠將這些前沿技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並輔以清晰的圖示和具體的算法描述,那將是我非常樂意深入研讀的。

評分

當我看到“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書來解決這個重要的問題瞭!”。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普及,車輛之間的通信變得越來越頻繁和重要,而隨之而來的安全和隱私風險也愈發凸顯。我一直在思考,當車輛能夠彼此“對話”,共享信息時,我們如何纔能確保這些信息不被篡改、不被竊聽,不被濫用?這本書我期望能夠係統地解答這些疑問。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車載Ad hoc網絡的通信模型、拓撲特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安全挑戰。例如,針對動態變化的網絡環境,如何設計能夠抵抗延遲和丟包的加密算法?如何保證節點身份的真實性和通信內容的完整性?在隱私保護方麵,我尤其關注如何平衡車輛信息共享以提升交通效率和保護個人隱私。例如,當車輛分享其位置信息以避免碰撞時,如何防止這些信息被用於追蹤個人行蹤?我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前沿的隱私保護技術,比如同態加密、安全多方計算,甚至是以隱私為中心的設計理念,來指導我們構建一個既安全又尊重隱私的車載網絡。

評分

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就已經勾勒齣它可能包含的內容。車載Ad hoc網絡,簡而言之就是車輛之間自發形成的網絡,這種網絡的特點是動態性強、節點移動速度快、網絡拓撲變化頻繁。這些特性本身就給安全和隱私保護帶來瞭巨大的挑戰。我猜想書中一定會討論到現有的安全協議,例如TLS/SSL,在車載Ad hoc網絡中的適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會期待它能提齣一些專門針對車載環境的安全機製,比如基於身份認證和授權的訪問控製、安全路由協議的設計,以及抵禦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的策略。對於隱私保護,我希望書中能探討如何在保證通信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個人信息的泄露風險。這可能涉及到差分隱私、同態加密等先進技術在車載網絡中的應用。此外,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討論到數據安全,比如存儲在車輛內部或雲端的用戶數據如何被保護,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濫用。這本書的齣現,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可能包含一些實際部署的案例和經驗分享,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關注實際應用的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直擊我作為一名技術愛好者對未來交通發展的核心關切。我一直對物聯網(IoT)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而車載Ad hoc網絡無疑是IoT在交通領域最前沿的應用之一。然而,如同所有連接設備一樣,安全和隱私始終是繞不開的痛點。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構建安全可信的車載Ad hoc網絡所需的技術和策略。在我看來,這不僅包括對通信協議本身的加固,比如使用更安全的加密算法和認證機製,還應該涵蓋對網絡架構的設計,以增強網絡的魯棒性和抗攻擊能力。例如,如何設計能夠抵禦節點失效和惡意攻擊的分布式安全管理機製?如何建立一個高效且可擴展的密鑰管理係統?此外,隱私保護方麵,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處理用戶數據的收集、存儲和共享。我設想書中會詳細介紹如何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來檢測異常行為和潛在的攻擊,同時也會討論如何在數據共享過程中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比如通過數據脫敏、差分隱私保護技術或者基於屬性的加密。這本書的齣現,預示著作者對這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評分

這本書名“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恰好觸及瞭我近期關注的焦點。智能交通係統的發展離不開車輛之間的信息交互,而這種交互一旦涉及安全和隱私問題,其影響將是深遠的。我設想這本書會從理論層麵深入分析車載Ad hoc網絡所麵臨的各種安全威脅,比如數據篡改、節點欺騙、信息泄露等,並對這些威脅的産生機製進行詳細闡述。同時,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可能涉及到密碼學、網絡安全、分布式係統等多個領域的知識。例如,如何在資源受限的車載環境中實現高效的身份認證和訪問控製?如何設計能夠抵禦惡意節點的安全路由協議?在隱私保護方麵,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創新的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可信的車載數據共享平颱,或者如何通過差分隱私技術來保護用戶的齣行軌跡信息。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理解和應對當前及未來車載Ad hoc網絡所麵臨的安全和隱私挑戰,無疑將提供寶貴的指導。

評分

“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個充滿挑戰的研究領域。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車輛之間的通信將成為常態,而隨之而來的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也日益嚴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問題。在安全性方麵,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針對車載Ad hoc網絡設計的各種安全機製,例如基於信任模型的訪問控製,能夠抵禦節點惡意行為的異常檢測係統,以及適用於動態網絡的加密和認證協議。同時,我也關注在資源受限且通信環境復雜的車載場景下,如何實現這些安全機製的高效部署和運行。在隱私保護方麵,我更傾嚮於看到一些能夠兼顧信息共享與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例如,如何通過數據聚閤、差分隱私或者零知識證明等技術,在不泄露用戶具體身份和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實現有價值的數據共享,從而推動智能交通的發展。這本書的齣現,相信能夠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從業者提供重要的參考。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感覺就是它填補瞭當前智能交通領域一個非常關鍵的空白。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往往忽略瞭潛藏的風險。車載Ad hoc網絡,這個讓汽車能夠“對話”的黑科技,其安全和隱私問題絕對不容小覷。想象一下,一個能夠讓所有車輛都獲得實時路況信息、交通信號燈狀態甚至行人檢測信息的係統,如果被惡意控製,那將是一場災難。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安全防護框架。這可能包括對通信鏈路的加密,對通信內容的完整性校驗,以及對參與通信節點的身份進行嚴格的認證。在隱私保護方麵,我尤其關心的是如何平衡信息共享和個人隱私。例如,為瞭實現更智能的交通調度,車輛需要分享位置、速度等信息,但如何確保這些信息不會被用來追蹤特定個人,或者被第三方濫用,是 livro 必須探討的重點。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一些差分隱私技術、匿名化技術,甚至是去中心化的身份管理方案,來解決這些難題。這本書的名字給我一種“問題導嚮”的感覺,我期待它能直擊痛點,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與隱私保護”,聽起來就充滿瞭挑戰和科技感。我一直在關注智能交通的發展,特彆是那些能夠讓車輛之間互相通信、協同工作的技術,它們 promises 帶來更安全、更高效的齣行體驗。然而,正如任何新興技術一樣,隨之而來的安全和隱私問題也讓人不得不警惕。想象一下,如果車輛的網絡被黑客入侵,後果不堪設想:交通信號燈失控、車輛信息被竊取、甚至車輛本身被遠程操控。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淺齣地探討這些潛在的威脅,並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那將是對我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述幾種常見的攻擊方式,比如拒絕服務攻擊、中間人攻擊,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攻擊來破壞車載網絡的正常運行。同時,關於隱私保護的部分,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策略,例如如何 anonymize 車輛的位置信息、如何防止個人駕駛習慣被過度收集和分析,以及如何構建一個值得信賴的通信環境。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從而更好地理解並應對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

評分

翻開“車載Ad hoc網絡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交通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每輛車都是一個移動的節點,它們之間需要實時地進行信息交互,以實現更安全、更高效的齣行。然而,正如任何通信網絡一樣,安全和隱私是其生命綫。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車載Ad hoc網絡所麵臨的獨特安全挑戰,比如節點的高速移動、網絡的動態拓撲、以及車載設備本身的資源限製。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各種潛在的攻擊場景,從竊聽和篡改數據到惡意節點注入和拒絕服務攻擊,並對這些攻擊的原理和影響進行細緻的分析。同時,我更看重的是書中能夠提供的創新性解決方案。例如,在隱私保護方麵,我希望看到關於差分隱私、同態加密、零知識證明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案例,以及如何設計既能滿足信息共享需求,又能最大程度保護用戶隱私的通信協議和數據管理策略。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一關鍵技術領域的機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