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爱好者 国学爱好者 儒学爱好者 对汤先生感兴趣的读者 饶宗颐先生集国学大师、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三顶桂冠于一身,他学贯东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艺诸多领域皆有高深造诣,他是东学西渐的领军人物和欧洲汉学界的老师,被誉为东方文化坐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之一。该书选取其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涉及文学、史学、经学、甲骨学、敦煌学、宗教、简帛学、艺术几大方面,展示出饶先生广阔的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饶宗颐,字伯濂,号固庵,又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州。饶教授学问广博,著述宏富,学术视野涵盖上古史、甲骨文、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文献学、古典文学及中外艺术史等诸多领域,无不取得非凡成就。饶教授还精通英文、法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等多种语言,工擅诗、书、画、琴等多种艺术,集学问、艺术、才情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饶教授游学四海,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崇高声望,曾获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汉学儒林特赏、远东学院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俄罗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美文与铭文学院外籍院士等多项荣誉,是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
精彩书评
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刻要有一个观照全球的眼光,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性。根据这样的认识,中国文化书院一直在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有主体精神、更加开放、能容纳多元趋向的有朝气的学术团体。
——汤一介
他们在“左倾”思潮的一浪接一浪中,不断否定自我价值,努力改造自己心中的“小资产阶级王国”。纠结且痛苦,让他们在中年时代,荒废了他们的学识智慧。好在充满“思想启蒙”、“文艺复兴”气象的梦幻式的八十年代,又燃起他们的文化自觉。他们在思考西方学术的理论与方法,并理性的批评扬弃;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承继前贤学术成果,且又开创了新的研究课题方向。同时又针对社会丧失文化的主体性及自我价值的根源,做出深刻反思并发出肺腑之言。
——王守常
目录
文学
骚言志说
论战国文学
词与禅
论清词在词史上之地位
史学
论古史的重建
谈三重证据法——十干与立主
古史的二元说
《国史上之正统论》通论
经学
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
天神观与道德思想
神道思想与理性主义
宋学的渊源——后周复古与宋初学术
明代经学的发展路向及其渊源
甲骨学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自序
论殷代之职官、爵、姓
贞人问题与坑位
敦煌学
我和敦煌学
唐末的皇帝、军阀与曲子词
宗教
中国文化史上宗教与文学的特殊关系
道教与楚俗关系新证——楚文化的新认识
简帛
从郭店简追踪古哲之“重言”——儒、道学脉试论
从云梦《腾文书》谈秦代文学
艺术
关于中国书法的二三问题
词与画——论艺术的换位问题
明季文人与绘画
总后记
精彩书摘
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
许校长,各位学术界前辈、专家,首先,本人得衷心感谢北大教授委员会诸位先生的推荐,给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北大百年纪念论坛上发言。记得我在年前香港举行的炎黄学术会议上谈到郭店楚简中最后部分的《语丛》,可相当于庄子屡次郑重提及的“重言”(重言应当解释为keynotes,“重”不是重复)。古代政治领袖,像禹之“拜昌言”,这说明先哲是如何尊重传统。若干年来,由于出土简册的丰富,我亦曾多次提到未来的21世纪应该是重新整理古籍的时代,现在已正式进入2001年,我充满信心地预期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长期以来,人文科学与其他先进的科学接轨,近年三代断代工程的成就,正是重要的说明。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文化持续没有间断和转换的,在外人代我们操笔政所写的历史,认为我们的信史,只能从商代讲起,似乎很有问题。郭店楚简中显示的虞夏相继蝉联的史实,我们何能加以抹杀?所以,我们的古代史有由我们自己重写的必要。汉字的远源,从出土文物和各地陶器上刻划、书写的符号看来,正是文字的前身,北大现在正对此做全国普查,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整理简帛经典的过程中,最令人困扰的是“异文”的复杂性。陆德明当杨隋统一南北,总结六朝人的训诂工作,编著《经典释文》一书。我曾建议应该利用简帛的新材料,参考清代学者对异文的研究成果,去重编一部新的《经典释文》。这不仅是语文方面的贡献,实际上也是某一语汇的探讨,是文化史重点问题来龙去脉的综合性研究的基础。这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以后可能引导出许多新的发现,对于了解某一观念的产生与形成,可取得更进一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个基本问题——是“新经学”的提出。
我们现在生活在充满进步、生机蓬勃的盛世,我们可以考虑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他们的Bible(日本至今尚保存天皇的经筵讲座,像讲《尚书》之例)。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来看待,不免可惜!现在许多出土的简帛记录,把经典原型在秦汉以前的本来面目,活现在我们眼前,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楚简,诗、礼部分亦已正式公布了。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去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现在正如苏轼诗句“大千在掌握”之中,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再做一番整理工夫,重新制订我们新时代的Bible。什么是“经”?是否应考虑不限于《十三经》?问题相当复杂,我所预期的文艺复兴,不是一二人的事,而是整个民族的事,新材料引发古旧的问题,这是时代的赐予。我们不要辜负地下的宝物和考古家的恩惠。我的呼吁,可能不是我个人的想象,而是世界汉学家共同的期望。
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
“经学”的重建,是一件繁重而具创辟性的文化事业,不仅局限文字上的校勘解释工作,更重要的是把过去经学的材料、经书构成的古代著作成员,重新做一次总检讨。何者才值得称为经,有资格厕于经书之林?我的不成熟看法有下面几点:
(1)训诂书像《尔雅》,不得列作经书。(龚定庵已讥讽“以经之舆儓为经,《尔雅》是也”)
(2)与《尚书》具有同等时代与历史价值、一些较长篇而重要的铜器铭辞,可选取二三十篇,作为弥补《尚书》的文献。《逸周书》可选部分入于此类,两者作为《尚书》的羽翼。
(3)古代史家记言与记事分开。记言的重要,保存许多古贤的微言大义,像《国语》一类著述可以入经。
(4)思想性重要的出土文献,可选一些像马王堆的“经法”、“五行”等。
(5)儒、道两家是中国本有文化的两大宗教思想基础,儒、道不相抵触,可以互补,各有它的优越性,应予兼容并包。《老子》、《庄子》等书原已被前人确认为经(道藏的编纂已兼收《易》家及一些别类的子书,但嫌太广泛,不够严格),自当列入新的经书体系之内,作为一重要成员。
如果以后我的新经学观点,有人重视,认为有可取之处的话,我这一点小意见不妨作为一点星星之火,引起大家的考虑。
希伯来《圣经》的文字,一向说是出于神的默感和启示(revelation),被认为是天主的圣言。吾国早期经书,像《诗》、《书》、《易》,亦离开不了神。《大雅?大明》记牧野之役,有“上帝临女,无二尔心”的充满警惕的话言。《尚书?立政》述建官之制,亦兢兢地,以“灼见三有焯(明)心,以敬事上帝”。在神道设教的时代,不能不倚靠神,做任何事情,要燃烧起宗教情绪,洁净心灵,加强意志,方能有高度辉煌的成就。汤恩比写了比较21个文明的《历史研究》的大书,最后归结到至高精神的实体(supremespiritualreality),他相信这个实体便是神。评论家认为,他了不起的贡献即在他提出这个精神实体给予人们最终形上疑惑的保证。“经”的重要性,由于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相调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取得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
经书对现代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性的重大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和”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领先的时代下,更当发扬光大,以免把人沦为物质的俘虏。道家以老子为首,《道德经》所讲的道德是高一层次,使人不执着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儒家者流亦奉其书为圭臬,郭店楚简出土的儒家遗著,大家认为可能出于子思子、公孙尼子。同墓所出简册,亦有《道德经》的精选写本。刘向父亲刘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向亦著讲《老子》四篇,惜已失传,可见前贤兼治孔、老,这是《老氏书》必列入经的主要理由。
希腊辩师(sophists)对古典的解释,认为历史是“修辞学”的一分支学科,似有他的道理。吾国人以“文”为“史”,历史作为文学中的一门类,《文心雕龙》所以特辟《史传篇》,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必懂得行文的义法,然后可了然于前贤立言的要旨。换句话说,必懂得修辞的法则,然后可以言文。经学的重建,是我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
古经典旧本子的出现与整理,是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光辉,培养我们对过去知识的新的理解。我们对古代文献不是不加一字的不给予批判,而是要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保留在历史记忆中前人生命点滴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典的新发掘与认识,从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智识引起极大的启迪,像对近东的楔形文和埃及象形文、俗体字的辨认,考古工作对人文主义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古文明研究的扩大,使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有崭新的认知,添加了进一步对历史文化的洞察力。反观吾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丰富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历史古文化充满新鲜感、富有刺激性的古国。事实上,中国已成为世界国家的一个环节,在全球性的总的考察之下,中国的考古、古文明研究的事业,亦和世界分不开,如果自己不做,亦有人家为之越俎代庖,所以我们不能不急起直追。近时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十三经注疏》新校点本的印行,集合多位专家,历时五载,进行了精密的校勘工作,撰写新的校勘记二十余万条,超过阮元的旧刻本。这正说明北大同仁对经学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对经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欧洲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的产儿,过去学人,无不重视。蒋方震写有专著,请梁启超作序,梁氏奋笔为之,取清代经学,与之互相比较,一写就十几万字,成为另一部新书——《清代学术概论》。清代经学的成就,在方法与考证方面当然有它独到的成绩,但他们研究的对象,仍然是旧的材料,周仍旧邦,难以维新,和今天出土林林总总的文物,万万不能相比。
20世纪60年代,我的法国好友戴密微先生(PaulDemiēville)多次告诉我,他很后悔花去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源的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但中国人不一定知悉。当前是科技带头的时代,人文科学更增加它的重任,到底操纵物质的还是人,“人”的学问和“物”的学问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应该好好去认识自己,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我们的价值判断似乎应该建立于“自觉”、“自尊”、“自信”三者结成的互联网之上,而以“求是”、“求真”、“求正”三大广阔目标的追求,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在座的季羡林先生,多年以来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注脚。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阴符经》说:“天人合发,万变定机。”这是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来讲(“合发”是指“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两者同时发生,天发是“公道”,人发是“私情”)。我讲互益,是从积极和好的方面来讲。马王堆《易》卦的排列,最后的巽宫,以《益卦》作为最后一卦,结束全局。这与今本《周易》以“既济”、“未济”二卦作结不同,而异曲同工。以“未济”收场,表示保留“有余”,这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益”,是积极而富建设性的观念。《益卦》初九爻辞说:“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上九的爻辞说:“立心勿恒,凶。”我们如果要大展鸿猷,不是光说说而已,而是要展开“大作为”,这样或许可以达到像苏诗所说的“天人争挽留”的境界,是天与人所要共同争取的。经书里面,许多精义对现代人还是有极大的启迪的!谢谢各位。
2001年11月2日
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发言稿
……
前言/序言
《师道师说:饶宗颐卷》 序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饶宗颐先生,便是这样一位集大成者,他以其卓绝的学识、深邃的洞见和不懈的追求,在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的学术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不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更是一位薪火相传的师者,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以及对后辈的启迪,汇聚成了“师道师说”的宝贵财富。《师道师说:饶宗颐卷》便是 dessa 宝藏的汇集与梳理,旨在呈现饶宗颐先生在各个学术领域所展现的独特风采,以及他作为一位导师所传递的深刻智慧。 本书的编纂,并非是对饶宗颐先生一生著作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其学术成就的泛泛而谈。相反,我们致力于深入挖掘其学术思想的精髓,剖析其治学方法论的独到之处,并通过汇集众多与其有过学术往来、受其教诲的学者、弟子们的真实感悟,来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饶宗颐先生形象。我们期望通过这些视角,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这位学术巨匠的内在世界,感受其人格魅力,并从中汲取力量,启迪自身的学术人生。 第一篇:学术星空下的饶宗颐 一、 融汇百家的博大胸襟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领域之广,堪称古今罕见。从甲骨文、金文的古文字学,到《史记》、《左传》等史籍的史学研究,再到敦煌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史、音乐等多个学科,他都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书的第一篇,将着重展现饶宗颐先生在这些不同学术领域中所展现出的博大胸襟和融汇能力。 古文字学的开创与革新: 饶宗颐先生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继承了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证,对许多疑难字、字构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为古文字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仅注重文字本身的形体、结构分析,更将其置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了汉字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内涵。例如,他在《中国文字演变论》等著作中,对汉字从象形到表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汉字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史学研究的恢弘视野: 在史学领域,饶宗颐先生以其宏大的历史观和扎实的考证功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解读。他尤其注重史料的挖掘和辨析,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谜团,敢于提出新的见解。他对《史记》的研究,不仅在于字词句的考订,更在于对司马迁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史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准确把握。他对中国古代朝代史、思想史、文化史的梳理,勾勒出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图景。 敦煌学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敦煌学是饶宗颐先生的重要学术领域之一,他在敦煌文书的整理、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对敦煌文书的语言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更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解读,揭示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社会生活状况。他对敦煌学研究的执着,体现了他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强烈使命感。 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研究,始终贯穿着对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尊重与对话。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对西方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能够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艺术与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学术成果。例如,他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中,能够将其与西方艺术史理论进行对话,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二、 治学严谨的求是精神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成就,离不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是的精神。本书将通过其著作中的论证过程、学术辩论以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来展现他这一点。 “一事一考”的耐心与细致: 饶宗颐先生在治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一事一考”的精神。对于每一个学术问题,他都力求追溯本源,考证史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对文献的掌握,可谓博大精深,信手拈来。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他也会进行反复推敲,力求准确无误。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他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靠性。 “以史证文,以文证史”的辩证方法: 饶宗颐先生在研究中,善于运用“以史证文,以文证史”的辩证方法。他认为,文字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背景,而历史的研究也离不开文字的佐证。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解读,能够发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反之,他也能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证,来印证某些文字的含义和演变。这种互证的方法,使得他的研究更加深刻和全面。 敢于挑战权威的独立思考: 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饶宗颐先生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对于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观点,他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质疑和修正。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 对“真”的执着追求: 无论是对古文字的释读,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考证,饶宗颐先生都怀着对“真”的执着追求。他所做的,并非是为迎合某种观点,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是无数后辈学者学习的榜样。 第二篇:师者仁心与学术传承 一、 严师出高徒的殷切期望 饶宗颐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者。他对待学生,既有严格的要求,更有深切的关怀。本书的第二篇,将通过他与弟子们的互动、他对学术传承的理念,来展现其作为一位导师的风范。 “学问之道,贵在通透”的教诲: 饶宗颐先生在教导学生时,常常强调“学问之道,贵在通透”。他并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学问的内在逻辑和精神。他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他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耐心引导,启发思路,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为人为学,皆须谨慎”的品格塑造: 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传授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为人为学,皆须谨慎”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尊重他人,要有担当精神。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 饶宗颐先生鼓励学生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去体验生活,去观察世界。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书本,更在于实践。他会鼓励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参观博物馆,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从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饶宗颐先生与弟子们之间,并非单向的传授,而是“教学相长”的关系。他乐于听取学生的观点,甚至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启发。他对待学生的意见,总是虚心倾听,认真思考,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平等的、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得他的教学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性。 二、 薪火相传的学术血脉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思想,并通过其众多的弟子,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本书将通过一些弟子对饶宗颐先生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来展现其学术血脉的传承。 经典著作的解读与阐释: 众多弟子在继承饶宗颐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他的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释。他们通过发表学术论文、撰写专著、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将饶宗颐先生的学术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例如,一些弟子在甲骨文、史学、敦煌学等领域,在继承饶先生的治学方法的同时,也结合当代的学术研究方法,取得了新的成就。 新兴学术领域的开拓: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思想,也为弟子们开拓新的学术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些弟子在继承先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将其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人文等新兴领域,也能看到饶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子,这些弟子们将先生的跨学科研究理念,与当下的时代发展相结合,开辟了新的学术路径。 学术精神的代代相传: 真正重要的,是饶宗颐先生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博大的胸襟以及对学术的纯粹追求,这些都在他的弟子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们不仅在学问上有所建树,更在品德修养上,继承了先生的风范,成为了各自学术领域中的中坚力量。 结语 《师道师说:饶宗颐卷》是一次对学术巨匠饶宗颐先生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师道”精神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饶宗颐先生的学术贡献,感受其人格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学术的兴趣,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师道”的尊重。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之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他的人生,是一部不朽的传奇。愿“师道师说”的光辉,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后人,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