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的經典著作,成為優秀中醫必讀的經典,涵蓋理法方藥及醫案諸多方麵,精校而成,疏朗易讀。
《本草從新》,清代吳儀洛撰,18捲,刊於公元1757年。本書是在明末清初汪昂所撰《本草備要》基礎上重訂而成,全書載藥721種,對藥物真僞僞和同一藥名而性味、功用所以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本書分類仿《本草綱目》,較為簡明實用,在近代本草學著作中流傳較廣,有很高的學習和臨參考價值。
徐長卿,原名周鴻飛,男,碩士,主治醫生,2006年畢業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及中醫內科臨床工作,業餘從事中醫古籍整理點校工作,自2007年至今,整理點校齣版中醫典籍20餘部。其中“日本漢方醫學叢書”係1936年陳存仁先生“皇漢醫學叢書”之後,再次係列整理齣版日本漢方醫書的一大舉措,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及學術意義。
捲一 草部(山草類五十四種)
捲二 草部(芳草類三十四種)
捲三 草部(隰草類六十五種)
捲四 草部(毒草類三十種)
捲五 草部(蔓草類二十八種)
捲六 草部(水草類七種 石草類六種 苔類三種)
捲七 木部(香木類二十五種)
捲八 木部(喬木類二十四種)
捲九 木部(灌木類二十八種 苞木類四種 寓木類六種)
捲十 果部(五果類六種 山果類十五種 夷果類九種 味類五種 蓏類五種 水果類十種)
捲十一 菜部(葷辛類三十三種 柔滑類二十種 蓏菜類七種 水菜類五種 芝栭類四種)
捲十二 榖部(麻麥稻類十一種 稷粟類十六種 椒豆類十二種 造釀類十六種)
捲十三 金石部(金類八種 玉類三種 石類二十六種 鹵石類十二種)
捲十四 水部(天水類十六種 地水類十七種)
捲十五 火土部(火類十種 土類十種)
捲十六 禽獸類(原禽類十一種 水禽類七種 林禽類三種 畜類九種 獸類十五種 鼠類二種)
捲十七 蟲魚鱗介部(化生類五種 卵生類十一種 濕生類四種 有鱗類十八種 無鱗類十五種 龍類四種 蛇類四種 龜鱉類三種 蛤蚌類十六種)
捲十八 人部十六種
大道甚夷
——杏林傳習十三經?序
進入21世紀以來的十多年時間裏,中醫中藥成為持續熱門話題之一。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學術領域,能像中醫中藥這樣吸引普羅大眾的熱切關注,其中以下幾個映像片段,尤其讓人記憶深刻。
其一、劉力紅,《思考中醫》。一部副標題為“傷寒論導論”的學術著作,意外地賣成瞭暢銷書,引爆瞭國人的潛在熱情,以“xx中醫”為題名的圖書齣版市場一時風起。關注中醫由此成為大眾思潮,不少青年纔俊由於《思考中醫》的因緣而入岐黃之門。
其二、張功耀,“告彆中醫中藥”。韆人諾諾的輿論氛圍裏,突現一人之諤諤,自然地就成瞭焦點事件。這一場兆啓於互聯網新媒體的“中醫存廢之爭”,雖然學術內涵無多,更像是一場口水戰,但影響所及,甚為可觀,終以國傢行政權利乾預而收場。
其三、張悟本,中醫養生亂象。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熱切關心自身健康的錶象背後,是對醫療消費沉重負擔的隱憂,由此形成一個追求“簡、便、廉、驗”保健養生之道的巨大訴求空間,於是綠豆、茄子、泥鰍、拍打、拉筋、颳痧等等紛然亮相,大都以假以中醫之名。
其四、屠呦呦,諾貝爾奬。四十多年前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終於獲得國際學術大奬,一慰國人多年的“諾貝爾情結”。 受一部中醫古籍文獻的啓示,纔有此項科研成果的關鍵性技術突破,由此更加強化瞭“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的著名論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立法程序進展順利,中醫中藥發展契機甚好。
身處這樣的社會人文氣交之中,對於藉以安身立命的中醫中藥學術發展,中醫學人自有切身感觸與深入思考。現代著名中醫教育傢任應鞦先生名言:“乏人乏術難後繼,中醫中藥總先憂。傳承 未解窮薪火,侈口創新緣木求。”自從西學東漸,中醫學術遭遇生存危機,近一百多年來,如何傳承中醫學術,始終是縈繞不去,無可迴避的大問題。就像一種沉屙痼疾,迄今沒有理想的診療之道;然而,保一分胃氣,便留得一分生機。《山東中醫學院學報》自1980年第3期起開闢專欄“名老中醫之路”,曾經陸續發錶97名當時全國著名中醫學者和名老中醫的迴憶文章,著重介紹他們走過的治學道路和積纍有年的治學經驗,從中可見一個學術共識:深入學習中醫經典,纔能打下良好的學術根基。
近現代大凡取得一定學術成就,擁有較高臨床造詣的名老中醫,無不強調經典古籍的重要性。如李剋紹先生說:“中醫學的根抵是什麼呢?就是《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這些經典著作,對於生理、病理、藥理、診斷、治則等,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掌握這些,就會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要把中醫學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中醫現代教育模式實施已近百年,與之配套的新編教材體係漸趨豐富。然而,莘莘學子被新編教材引入中醫門牆之後,欲求熟練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並在臨床工作中遊刃有餘,能在中醫學術研究方麵有所造詣,則仍須深入研讀經典古籍。
所謂經典,是指具有權威性的、曆來被尊奉為典範的學術著作。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言“獨尊儒術”之後,儒傢文化一直在中國文化史上居於主導地位,其核心典籍由最初的“五經”(《易》《書》《詩》《禮》《春鞦》),逐漸發展衍化,至南宋時定型為“十三經”(《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爾雅》《孝經》《論語》《孟子》),由此構成儒傢問學必讀經典,為儒傢文化最為核心的學術構架基礎。
相較之下,中醫學術體係中亦有類似“十三經”的經典著作,在中醫學術界,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醫學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唐代太醫署教學及考試基本書目為:《明堂》《素問》《黃帝針經》《本草》《甲乙經》《脈經》。這些科目基本囊括瞭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藥物學、針灸學及脈學方麵的知識。宋代在以上科考書目基礎上,將《傷寒論》列為方脈科必學書目,因其深遠影響所及,形成瞭中醫學術研究的基本書目。
1960年人民衛生齣版社“中醫學院試用教材”係列圖書時,明確提齣“本教材取材於四部古典醫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曆代名著的基本內容”,可算是當時中醫教育界的共識。另有一說,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列為“四大經典”,其要點在於將明清時期漸興的溫病學說納入瞭經典考評體係。
任應鞦先生認為,雖然祖國醫學豐富多彩,文獻記載氣象萬韆,“但它總有一個係統,這個係統就是《靈樞》《素問》《傷寒》《金匱》等幾部經典,把這幾部經典弄通瞭,在祖國醫學領域中,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並曾於1963-1966年間,身體力行類分整理10部經典著作,包括《素問》《靈樞》《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脈經》《中藏經》《甲乙經》《太素》。在此工作基礎上,2001年5月學苑齣版社正式齣版“十部醫經類編”,所收書目列《諸病源候論》,未收《太素》。根據1982年國傢衛生部製定的《中醫古籍整理齣版規劃》,人民衛生齣版社曾組織全國中醫專傢學者進行中醫古籍整理工作,並陸續齣版“中醫古籍整理叢書”140餘種,其中作為重點研究整理對象的,即任應鞦先生所主張的10部經典著作,加上《諸病源候論》,共計11部。
權衡古今先賢以上各種觀點,詳細考察曆代中醫學人成纔之路,綜其學術大要,分析中醫學術體係架構組成,切閤中醫研究及臨床實踐的指導價值,將那些構成中醫學術根基、欲窺中醫學術門牆而必讀不可的經典著作,從浩瀚的中醫學術文獻典籍中遴選齣來,作為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實踐中醫、傳承中醫的奠基之作。仿儒學十三經之例,鄙人以為可將《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黃帝八十一難經》《華佗中藏經》《脈經》《針灸甲乙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神農本草經》《本草從新》《醫方集解》《古今醫案按》等13部著作,列為中醫學術理論體係的核心經典,僉擬名曰“杏林傳習十三經”。
1.《黃帝內經素問》
《素問》,成書於春鞦戰國時期,原書分9捲,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捲,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論述攝生、髒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麵,強調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為現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醫學著作,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奠基之作。
2.《靈樞經》
《靈樞》,原書分9捲,計81篇,經南宋?史崧改編為24捲,論述瞭髒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等內容,重點闡述瞭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為中醫經絡學、針灸學及其臨床實踐的理論淵源。
《靈樞》與《素問》閤稱《黃帝內經》,曆代名醫,未有不遵《內經》經旨,不精研《內經》者。
3.《黃帝八十一難經》(附:《難經本義》)
《難經》,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瞭81個問題,包括脈診、髒腑、陰陽、五行、病能、營衛、俞穴、針灸、以及三焦、命門、奇經八脈等,在闡發中醫學基本理論方麵占有重要的地位。
《難經本義》,元??滑壽撰,2捲,刊於公元1366年。本書參考元代之前《難經》注本及有關醫籍而詮注,對其中部分內容予以考訂辯論,博采諸傢之長,結閤個人見解予以發揮,被譽為注解《難經》的範本,故附於此。
4.《華佗中藏經》
《中藏經》,舊署華佗所作,具體成書年代不詳。全書前半部屬基礎理論範疇,其學說稟承《內經》天人相應、以陰陽為綱的思想,發展瞭陰陽學說,較早地將髒腑學說的理論係統化,提齣瞭以形色脈證相結閤、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髒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後半部為臨床證治內容,以內科雜病為主,包括陰厥、勞傷、中風偏枯、腳弱、水腫、痹證、痞證、瘕積聚等內容,兼論外科疔瘡、癰疽等病癥,所列諸方大多配伍嚴密,方論亦有精義,為後世臨床醫傢所珍視。
5.《脈經》
《脈經》,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共分10捲,計98篇。本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取《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分門彆類,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係臨床實際。本書首次將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24種,並對每種脈象均作瞭具體描述。後世的脈學著作,可以說都是在《脈經》基礎上的發展。
6.《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晉?皇甫謐編撰於魏甘露四年(公元259年),共10捲,南北朝時期改為12捲本,計128篇。本書集《素問》《靈樞》與《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中之有關針灸學內容等分類閤編而成,對人體生理、病理,經脈循行,腧穴總數、部位、取穴,針法、適應癥、禁忌癥等,都進行瞭係統的論述,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為曆代醫學傢、針灸學傢所重視。
7.《傷寒論》(附:《注解傷寒論》)
東漢?張仲景於公元3世紀初撰著《傷寒雜病論》,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係統地闡述瞭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啓後的作用。原書在流傳過程中曆經波摺,逐漸形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書。
《傷寒論》突齣成就之一是確立瞭六經辨證體係,為診治外感疾病提齣瞭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瞭辨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瞭辨證論治的基礎;記載113方,精於選藥,講究配伍,主治明確,切閤臨床實際,韆年來反復應用,屢試有效,被後世譽為“眾方之祖”。
《注解傷寒論》,金?成無己注,10捲,書成於公元1144年,是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全書貫以《內經》之旨,注解比較詳明,能夠闡析仲景辨證論治之理、立法處方之趣,對後世傷寒學派産生瞭巨大影響。
8.《金匱要略》(附:《金匱要略心典》)
《傷寒雜病論》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學士王洙發現於翰林院書庫,書簡共3捲,上捲為辨傷寒,中捲則論雜病,下捲記載藥方。後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重予編校,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仍厘訂為3捲,改名《金匱要略方論》,習稱《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列舉病癥六十餘種,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産科等病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古今醫傢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
《金匱要略心典》,清?尤怡著,3捲,成書於公元1729年。本書是尤氏集十年寒暑的心得之作,文筆簡練,注釋明晰,條理貫通,據理確鑿,對仲景遣方用藥,給予精當貼切的解釋。由於《心典》一書能夠較好地闡發仲景奧義,而成為注本中的範本,後來學者闡發《金匱》多宗此書。
9.《溫病條辨》(附:《溫熱論》《濕熱病篇》《外感溫病篇》)
《溫病條辨》,清?吳瑭撰,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完成,6捲,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乾,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溫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本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傢成就的基礎上,建立瞭溫病學說體係,創立瞭三焦辨證綱領,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
《溫熱論》,清?葉天士述,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1捲,創立瞭溫病衛氣營血辯證體係,為溫病學說的奠基之作。
《濕熱病篇》是一部係統論述外感濕熱病辨證治療的專著,相傳為清代著名醫傢薛生白所撰,全篇內容以濕溫、暑濕等夏鞦季節的常見病證為主,也包括瞭痢疾、夏日感冒、傷於寒濕等病證。
《外感溫病篇》相傳為清代溫病學傢陳平伯所撰,對風溫的治療,緊扣病機,治在肺胃,清熱生津是最基本法則,清熱強調輕提外透,養陰以甘寒生津之品,風溫傳變迅速,要嚴密觀察,及時投藥,嚴防動風內陷之變,具有極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這三部書皆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各有學術特色,是深入研究溫病學術的重要參考,故附於此。
10.《神農本草經》(附:《本草三傢閤注》)
《神農本草經》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分3捲,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將東漢之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瞭係統總結,其中闡述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齣的“七情和閤”原則,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中國醫學史上具有代錶性的幾部本草類著作,如《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是基於《本草經》發展起來的。
《本草三傢閤注》,清?郭汝聰輯,6捲,刊於公元1803年。本書係將張誌聰《本草崇原》、葉桂《本草經輯要》及陳念祖《本草經讀》三書注釋予以閤編,對深入學習研究《本草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1.《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清?吳儀洛撰,18捲,刊於公元1757年。本書是在明末清初?汪昂所撰《本草備要》基礎上重訂而成,取其“捲帙不繁,而采輯甚廣”之長,補其“雜采諸說,無所摺衷,未免有承誤之失”。全書載藥721種,對藥物真僞僞和同一藥名而性味、功用所以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本書分類仿《本草綱目》,較為簡明實用,在近代本草學著作中流傳較廣,有很高的學習和臨參考價值。
12.《醫方集解》
《醫方集解》,明末清初?汪昂撰,刊行於公元1682年,共3捲。本書搜集切閤實用方劑800餘首,分列21門,以《內經》理論學說為指導,以仲景學說為基礎,裒閤數十醫傢碩論名言,對所采集方劑予以詮釋,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癥、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方劑專著。
13.《古今醫案按》
《古今醫案按》,清?俞震著,成書於公元1778年,共10捲。本書按證列目,選輯曆代名醫醫案,上至倉公,下至葉天士,共60餘傢,1060餘案,通過按語分析各傢醫案,對各傢的學術思想擇善而從;並結閤自己的臨床經驗,析疑解惑,明確指齣辨證與施治的關鍵所在,為研究前人醫案難得佳著。章太炎先生曾說:“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綫索可尋。循此專研,事半功倍。”欲由中醫理論學習而入臨床實踐,本書可為首選。
綜上,“杏林傳習十三經”叢書體量不大,而“理、法、方、藥、針、案”齊備,且具有內在的學術邏輯關聯性,而不是簡單的圖書拼盤,較為完整地涵蓋瞭中醫學術體係的核心內容。諸多中醫前輩主張:經典學習,宜先讀白文本,然後參閱各傢注釋,以免被各自一傢之說紛擾而無所適從。無論中醫從業者,還是中醫愛好者;無論初涉杏林者,還是沉潛已久者;無論關注理論研討,還是注重臨床實用;無論深入學術研究,還是一時文化涉獵,都將能從中獲益良多。至於注釋參閱之用,市麵上多有各種注本,方便易得,尤其是電子文獻檢索極為快捷。至於深文大義,對於一部經典著作而言,可以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宜以某傢臆見為框囿。
中醫學術現狀,異彩紛呈,各有主張。現代中醫學院教育體製,能夠提供一種基礎性學術訓練,做為中醫學術健康發展與有效溝通交流的基本共識,不可或缺。其不盡如人意處,近十多年來頗受詬病。尤其是在強調民間中醫特長、傳統師承優勢的時候,學院教育就成瞭眾矢之的。然而,取消學院教育,行麼?子曰:“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
想要主張一種學說,必要立起一麵旗幟,為瞭吸引他人注意,就免不瞭言辭偏激。若是認定這些偏激言辭,則必然形成一種“刻闆印象”,諸如“李東垣←→補土”,“張從正←→攻邪”,“硃丹溪←→滋陰降火”,“吉益東洞←→萬病一毒”,“鄭欽安←→火神派←→附子”,類似這種簡化版的旗幟標榜,果然是其學術主張的本來麵目麼?誠如清?郭雲颱所言:“若夫醫為司命,一己之得失工拙,而韆百人之安危死生係之,是故病萬變,藥亦萬變,活法非可言傳,至當惟存恰好。倘惟沾沾焉執一人之說,守一傢之學,傳者偏而不舉,習者復膠而不化,尚涼瀉則虛寒者濛禍,慣溫補則實熱者罹殃。”即便被尊崇為“火神派鼻祖”的鄭欽安先生,也曾言辭無奈:“人鹹目餘為‘薑附先生’,……餘非愛薑附,惡歸地,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耳!”
值得關注的是,近百年來,中醫學術朝野頗有一種風氣,對於中醫自身理論闡述,顯得有些底氣不足,有意援引其他領域理論言辭以壯膽,或藉現代科學,或藉佛道性理。
藉助現代科學,固然可以助力我國科技進步,如屠呦呦關於青蒿素的研究,畢竟現代科技已經深入各個角落、各個層麵;若是意在藉現代科學來支撐中醫學術自信,則這般短暫而脆弱的學術自信,終究不能為中醫學術進步提供堅實基礎。
若是藉助佛道性理,以圖引領中醫學術發展,這一條路決然行不通,或者引嚮虛玄空談,並非中醫學術發展的吉兆。畢竟這是一門應用技藝,宏觀上關乎國計民生,微觀上兼及實用、義理兩端。正是由於中醫具有的許多切於實用的理論和技術,纔得以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在義理受到本質性衝擊與質疑時,藉助其廣泛的實用性,中醫纔能堅守自己的生存空間。
舉例而言,受鑒真大和尚的深遠影響,日本社會文化,尤其是主流精英階層,受佛教思想浸染近韆年。當然,醫學也曾沉浸其中,直至十八世紀初期,“時醫皆剃發,著僧衣,拜僧官”;援引佛理以闡述醫理,也曾是真實存在的曆史事實。然而,“古方派”草創者之一後藤艮山“深非之,首植發”,影響所及,“門人及世醫多幕達風,漸嚮正俗”。(淺田宗伯著《皇國名醫傳》)醫學逐漸擯棄瞭玄言空論,轉以臨床實證為主流。
老子曰:“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中醫學術理論體係,有其自身的學術理路,有其自洽的發展動機。解決學術傳承問題,正如前文所述,經典學習是最基礎性的入門路徑,而臨床實證是學術理論發展的不竭源泉。根基在此,坦途在此,何必他求?
行文已盡,窗外大雪飄飛,天地間蒼茫一片,時值大寒交節第3天。再過12天,節交立春,萬物復蘇。中醫學術,亦如這般,陰陽更替,生生不息
周鴻飛
2016年1月22日,於鄭州
這本書,在我手中已經翻閱許久,但它帶給我的感覺,卻像是初次邂逅。每一次翻開,總能在字裏行間捕捉到新的意趣,仿佛作者並非將知識傾瀉而齣,而是精心布置瞭一場場充滿驚喜的尋寶遊戲。我喜歡它那股子古樸的勁兒,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晦澀,而是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娓娓道來,每一句話都帶著歲月的沉澱和實踐的智慧。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古人辛勤采藥、細緻辨彆的畫麵,那種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和探索精神,躍然紙上,令人心生欽佩。書中的描述,細緻入微,仿佛能讓我親眼見到那些珍貴的藥材,感受到它們在手中沉甸甸的質感,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藥香。即使有些篇章晦澀難懂,我也從未感到氣餒,反而覺得這是一種挑戰,一種學習的動力。每一次的查閱和理解,都像是在攻剋一座小小的知識高峰,當豁然開朗的那一刻,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疊,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古老而博大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對我而言,絕非僅僅是一本“參考書”,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技藝和知識充滿瞭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渴望。它不像一些現代的科普讀物,充斥著各種專業的術語和復雜的圖錶,而是以一種非常樸素、直觀的方式,將那些珍貴的經驗傳承下來。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想象著那些古人,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下,是如何憑藉著他們的智慧和毅力,去探索自然的奧秘。這種精神,讓我深受感動。而且,書中的一些論述,雖然年代久遠,但卻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它們所揭示的道理,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我喜歡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感覺,它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知識,也更加堅定瞭我學習的決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知識的生命力,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為市麵上類似的著作太多瞭,我擔心它會和其他書一樣,內容陳舊,缺乏新意。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住瞭。書中的內容,條理清晰,邏輯嚴謹,而且,作者在講解的時候,總是能夠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解釋清楚。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這些案例都來自於真實的生活,而且,作者在分析的時候,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齣發,給齣非常獨到的見解。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藥學著作,更是一本人生的智慧書。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陷入沉思,思考書中的內容,以及如何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藥學感興趣的人。
評分老實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的期待值並不高,畢竟市麵上的同類書籍琳琅滿目,想要脫穎而齣絕非易事。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僅僅羅列藥材名稱和功效,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味藥背後的故事,那些關於采集、炮製、應用的曆史淵源,以及曆代醫傢對它們的認識演變,都被娓娓道來。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述過程中,那種不偏不倚的態度,既有對傳統經驗的尊重,又不乏對前人不足之處的審慎探討。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在當下的快節奏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時常會在讀到某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論述時,停下來反復咀嚼,思考作者的邏輯推導,以及它與我個人所學所見的異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也讓我對“傳承”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籍,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而非僅僅提供答案。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就像一個睿智的引導者,在你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齣問題,引導你去探索、去聯想。我常常會在讀到某些藥材的性味歸經時,不由自主地聯係起自己曾經接觸過的其他類似藥物,或者思考它們在不同病癥中的應用可能性。書中的一些論述,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需要反復體會,纔能領略其精妙之處。我喜歡這種“留白”式的敘述,它給瞭我足夠的空間去發揮想象,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極其考究,雖然古樸,但卻異常精準,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不容絲毫挪動。這種文字的魅力,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這本書,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在我迷茫時指點迷津,在我睏惑時給予啓發。
評分老版本的三傢注沒有瞭,這個看看怎麼樣。
評分好~
評分包裝不是很好,內容不錯
評分最愛京東的圖書優惠活動,物美價廉送貨快,一下入瞭好多之前看中的書,滿意
評分老版本的三傢注沒有瞭,這個看看怎麼樣。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物美價廉,多快好省 京東加油(? •?_•?)?
評分速度快,包裝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