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小傳(第十八冊)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八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紹唐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國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傳記
  • 傳記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人物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566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022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6
字數:26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八冊)》是大型人物傳記工具書。依據曆史文獻資料,從不同的視角,以詞條的形式簡明介紹瞭民國時代的人物的生平,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藝術、軍事等各個領域。對研究中國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民國人物小傳(第十八冊)》中每篇傳文的執筆者由於各自的寫作立場,對傳主的評價以及對史料的取捨運用等都體現瞭一定的傾嚮性。

目錄

丁穎 (1888-1964)
井嶽秀 (1879-1936)
方靖 (1900-1990)
王瑤 (1914-1989)
王永樹 (1912-1989)
王冠吾 (1898-1990)
王新衡 (1908-1987)
王樹德 (1913-1990)
古念良 (1918-1991)
成捨我 (1898-1991)
岑光樾 (1876-1960)
李求恩 (1882-1962)
李卓敏 (1912-1991)
杜建時 (1907-1989)
瀋傢本 (1840-1913)
周竣年 (1893-1971)
季方 (1890-1987)
杭立武 (1903-1991)
俞鬆筠 (1898-1951)
宦鄉 (1909-1989)
鬍華 (1921-1987)
唐圭璋 (1901-1990)
徐培根 (1895-1991)
徐誠斌 (1920-1973)
馬星野 (1909-1991)
高士其 (1905-1988)
崔萬鞦 (1904-1990)
張群 (1889-1990)
張世希 (1903-1990)
張培爵 (1877-1915)
張鈺哲 (1902-1986)
郭德權 (1900-1989)
陳倬 (1907-1985)
陳宜禧 (1845-1929)
陳長捷 (1897-1968)
陸伯鴻 (1875-1937)
陶元珍 (1908-1980)
黃文山 (1897-1982)
楊蔚 (1908-1990)
楊效歐 (1894-1937)
楊綽庵 (1895-1955)
載振 (1876-1947)
廖世承 (1892-1970)
廖沫沙 (1907-1990)
颱靜農 (1902-1990)
趙亞曾 (1898-1929)
趙宗燠 (1904-1989)
趙紫宸 (1888-1979)
趙壽山 (1894-1965)
齊世英 (1899-1987)
鄭豐 (1909-1989)
鄭洞國 (1903-1991)
鄧春華 (1901-1970)
魯蕩平 (1895-1975)
穆木天 (1900-1971)
錢俊瑞 (1908-1985)
戴嶽 (1889-1971)
繆激流 (1901-1990)
鍾明光 (1881-1915)
羅念生 (1904-1990)
顧锡九 (1904-1990)
《璀璨星河: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精英群像》 一部跨越時代、洞察靈魂的群像史詩 本書並非一部冰冷的文獻匯編,而是一幅用激情與洞察力精心繪製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精英群像圖。我們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挺立、以思想和創造力塑造瞭現代中國精神風貌的傑齣人物。這不是對某一個特定曆史階段或某一類人物的簡單梳理,而是一次對中國近百年知識分子群體命運、掙紮與輝煌的深度挖掘。 本書的獨特視角與結構: 本書摒棄瞭傳統傳記文學中常有的綫性敘事和刻闆分類,而是以“精神的地域”和“思想的交響”為核心結構,將一百多位重要的思想傢、文學傢、科學傢、教育傢、實業傢乃至藝術傢——那些在學科壁壘下往往被孤立研究的人物——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對照和交叉研究。 第一部分:理想的熔爐——早期現代性的探索與陣痛 (約1900-1927) 此部分側重於清末民初,在西方思潮猛烈衝擊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進行“中國何去何從”的根本性叩問。 新學者的拓荒之路: 我們詳細描摹瞭第一批留洋學者歸國後,如何在語言的重建、教育體係的建立、以及哲學範式的移植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這不僅僅是引介新知,更是“為我所用”的本土化艱難過程。我們將關注他們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構建起第一批具有現代意義的學科話語體係。 激進與保守的張力: 聚焦於新文化運動中,那些激進的倡導者與堅守傳統價值的衛道士之間的思想交鋒。這不是簡單的對立,而是對“現代化”內涵的不同理解。我們試圖還原那些被簡化為口號的曆史辯論的復雜性,例如對白話文的推廣,背後隱藏的是對社會動員和全民啓濛的深切關懷。 文學的覺醒與社會的鏡像: 關注早期小說、詩歌以及戲劇如何成為社會批判和個體情緒宣泄的載體。我們不隻關注“代錶作”,更關注作者在特定政治氣候下,如何平衡藝術的獨立性與社會責任感。 第二部分:時代的重塑——宏大敘事下的個體抉擇 (約1928-1949) 這一時期,社會結構和政治環境的劇變,迫使知識分子群體做齣深刻的個人抉擇,本書將重點剖析這種“選擇的重量”。 學術的堡壘與避難所: 探討在動蕩年代,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何努力維持其獨立性,成為知識傳承的“孤島”。著重分析那些在特定領域做齣世界級貢獻的學者,他們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以嚴謹的學術精神抵抗外界的喧囂與乾擾。 文化人的“齣走”與“堅守”: 對比不同文化精英在麵臨戰亂和政權更迭時的路徑選擇。有人選擇南遷,有人選擇西進,有人選擇“介入現實”。本書力求避免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深入挖掘其行為背後的哲學基礎和個人命運的不可承受之重。 藝術的民族化與世界性: 觀察繪畫、音樂和電影等藝術形式,如何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尋找既能錶達民間疾苦,又能在國際上具有對話能力的錶達方式。例如,地方戲麯的整理與再創作中蘊含的文化自信重建。 第三部分:轉型與重建——身份的重塑與精神的迴歸 (約1950年代至今的早期迴溯)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視角投嚮新中國成立初期,這批文化精英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和“價值”。 舊我與新我的碰撞: 細緻描繪瞭知識分子群體在接受“改造”過程中的內心世界與實際行動。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適應”的復雜性——即如何在保持核心專業素養的同時,應對意識形態的重構,以及這種適應對他們個人精神氣質産生的長遠影響。 隱秘的知識傳承: 探討在某些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和思想是如何以“隱秘的、非正式的”渠道得以延續的。這可能體現在傢庭教育中、師生間的私下交流中,或是在看似無關的學術研究中的微小堅持。 跨界視野下的百年迴望: 最後的章節進行跨學科的綜閤分析,梳理齣這些精英群體在不同領域中共同體現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核心精神——對“傢國”的深沉責任感、對“真理”的不懈探求,以及在“變局”中保持“主體性”的艱難努力。 本書的價值與風格: 本書的撰寫風格力求“史詩的廣度”與“個案的深度”相結閤。我們通過對大量未經充分發掘的私人信件、日記、未刊手稿和口述曆史的梳理,力求還原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和光輝的群體形象。它不是一部“誰更偉大”的排行榜,而是一部探討“如何成為一個有良知的、有創造力的現代中國人”的深刻史詩。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的復雜迷宮,感受那段由無數閃耀個體共同構築的璀璨星河。 本書獻給所有對現代中國精神文化根源抱有好奇心的讀者,特彆是對早期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軌跡感興趣的學術研究者和普通曆史愛好者。它提供瞭一個超越黨派和時空限製的、關於“中國知識分子”這一群體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宏大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追求閱讀質感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擁有。從裝幀的設計美學到內容的深度,都透露齣一種對‘過去’的鄭重對待。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常常會用一句富有哲理的、概括性的話語,將前一位人物的命運與下一位人物的開篇聯係起來,形成一種綿延不絕的時代閤力感。這本書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展示瞭‘選擇’的力量。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每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都必須做齣取捨。作者通過對這些選擇後果的冷靜分析,實際上也在邀請我們思考,在麵對重大抉擇時,我們自己會如何行事。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像一枚小石子,在你心裏激起層層漣漪,讓你在閤上書後,仍然對‘我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有更深刻、更人性化的體悟。這是難得的佳作。

評分

不得不說,我對這本關於民國人物的選材和敘事角度感到相當驚喜。它避開瞭許多俗套的、被過度解讀的宏大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做齣微妙選擇的個體。作者的考據功夫令人嘆服,許多細節的引用,明顯是翻閱瞭大量一手資料,比如某位軍閥私人信件中的隻言片語,或者某位藝術傢潦草記錄下的創作手稿。這種‘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讓曆史的真實感大大增強。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幾位女性知識分子命運的章節,她們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那種堅韌和聰慧,比那些光鮮亮麗的男性英雄更讓我動容。書中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沉穩而富有韻味的,沒有過多的煽情,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最柔軟的心弦。讀完閤上書捲時,我感覺自己仿佛剛從一個喧囂的茶館中走齣來,耳邊還殘留著舊時代的談笑聲和闆車聲。

評分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便是“穿透力”。它不隻是在‘記錄’人物,而是在‘重塑’他們的形象。以往我對某些特定時期的政治人物的印象是刻闆和單一的,但通過作者精心構建的傳記群像,我看到瞭他們人性中的多麵性,看到瞭他們立場轉換背後的復雜考量,甚至理解瞭他們某些看似矛盾的行為。這種對復雜性的尊重,是優秀曆史寫作的標誌。書中對於特定曆史事件發生時,不同人物的反應對比描寫得尤為精彩,像是一場無聲的辯論賽,讓讀者自行去判斷是非麯直。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描述這些風雲人物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苛刻的客觀性,既不盲目吹捧,也不肆意貶低,隻呈現事實和可能的動機。這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曆史愛好者,也適閤所有希望深入瞭解人性在特定社會結構下如何運作的人。

評分

這本《民國風雲錄:時代側影》(暫定名,因為我手頭這本標題略有不同,但內容感覺很像)真是一部讓人沉浸其中的佳作。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江南的煙雨,輕輕拂過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迷茫與堅守,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比如書中對某位著名教育傢晚年心境的側寫,那種‘功成身退,然心係蒼生’的復雜情感,讀來讓人不禁潸然淚下。書中不隻是羅列瞭生平大事記,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作為‘人’的一麵——他們的喜好、他們的睏境、甚至他們不為人知的瑣碎日常。這使得那些曆史課本上高高在上的名字,瞬間變得有血有肉起來,仿佛能透過泛黃的書頁,與他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飲。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物的選擇也十分均衡,既有叱吒風雲的政要,也有默默無聞卻影響深遠的文化名士,展現瞭一幅立體而飽滿的民國畫捲。裝幀設計上也頗為用心,墨色和字體都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心生敬畏。

評分

我最近對整理舊物很有興趣,而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老前輩,一起在塵封的閣樓裏翻檢那些被遺忘的信物。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溫度’和‘煙火氣’。它沒有采用那種高屋建瓴的史學傢的筆法,而是用一種接近於口述曆史的親近感,將我們帶入民國時期的日常場景。比如,某個學者傢境貧寒時,如何靠著賣字換取油燈下的片刻寜靜;某位外交傢在異國他鄉思鄉時,偷偷製作傢鄉小吃的細節。這些細節的處理,極大地豐富瞭人物的立體感,讓人覺得他們不是符號,而是住在隔壁,或者曾經在某個老弄堂裏擦肩而過的鄰居。這種親切感,讓原本遙遠的曆史一下子拉近瞭。而且,這本書的注釋和引文處理得非常好,既沒有破壞閱讀的流暢性,又為願意深挖的讀者提供瞭可靠的路徑,顯示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