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深文存(套装上下册)

赵景深文存(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景深 著,江巨荣 编
图书标签:
  • 赵景深
  • 清史研究
  • 史学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文献
  • 清代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3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6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复旦中文先哲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52
套装数量:2
字数:9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赵景深文存》为“复旦中文先哲丛书”之一,收录赵景深先生研治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代表性论文。《赵景深文存》对中国戏曲、小说研究中的众多关节性问题,有具体入微,而有主旨鲜明地论证;对中国戏曲、小说中的主要故事素材,详加爬梳,考证故事源流、剥析情节演变。《赵景深文存》是研究中国戏曲、小说所不可越过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赵景深文存(套装上下册)》收录赵景深先生研治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代表性论文。《赵景深文存》对中国戏曲、小说研究中的众多关节性问题,有具体入微,而有主旨鲜明地论证;对中国戏曲、小说中的主要故事素材,详加爬梳,考证故事源流、剥析情节演变。《赵景深文存》是研究中国戏曲、小说所不可越过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赵景深(1902—1985),浙江丽水人,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等。在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的辑佚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对昆剧等剧种的历史和声腔源流及上演剧目、表演艺术均有研究。著有《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实考》、《中国小说丛考》等十多部专著。

目录

追忆父亲赵景深(代序)赵易林1

第一编戏曲研究
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3
中国戏曲剧目的丰富性11
我对于中国古典悲喜剧的看法14
《王十朋荆钗记》17
《刘智远白兔记》31
《王瑞兰拜月亭》37
《杀狗记》47
《蔡伯喈琵琶记》52
《黄孝子寻亲记》63
《陈光蕊江流和尚》72
《张资鸳鸯灯》83
《崔怀宝月夜闻筝》87
《王祥卧冰》和《十孝记》92
《太平钱》戏文和传奇97
《苏秦衣锦还乡》103
《周羽教子寻亲记》110
宣德抄本南戏《金钗记》的发现113
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的新发现116
宋元戏文与《黄钟赚》123
《雍熙乐府》与南戏126
元明南戏的新资料133
《九宫正始》与明初南戏139
《秋夜月》147
过去对南戏研究的成就和缺点——《元明南戏考略》序158
南戏研究的新途径——《南戏新证》序169
采茶歌中的宋元南戏177
有关马致远生平的几个问题180
《西厢记》作者问题辨正192
我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五点看法——蒋星煜《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196
辩白朴非豪放派201
白朴的《金凤钗》203
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206
论元曲故实211
元剧结构的成因215
元曲札记223
元曲中的增句格231
读《元剧俗语方言例释》234
元曲时代先后考238
元曲的二本251
读《诚斋乐府》随笔253
安徽曲家考略263
《盛明杂剧初集》284
《盛明杂剧二集》286
《清人杂剧初集》291
《清人杂剧二集》294
明代的戏曲和散曲306
读《香囊记》341
沈受先的《三元记》343
沈鲸的《双珠记》345
沈采的《千金记》348
《玉合记》的三个印象354
屠隆的传奇356
汤显祖的《紫钗记》365
沈璟368
《红梅记》与《红梅阁》380
《狮吼记》杂采诸小说384
许自昌的《水浒记》389
高濂的《玉簪记》391
《投梭记》乃徐复祚作394
叶宪祖的《鸾记》397
王玉峰的《焚香记》400
王的《春芜记》403
历史剧《玉镜台记》405
无心子的《金雀记》407
范文若乃吴江派传奇家409
袁于令的《西楼记》411
无名氏传奇四种413
读曲随录420
《樱桃记》与《打樱桃》424
许自昌的《桔浦记》428
《忠义璇图》与《虎囊弹》431
昆曲《十五贯》的来源、剧本和整理434
抄本《雷峰塔》436
《织锦回文》的演变440
茂腔《罗衫记》442
董永卖身的演变445
目连救母的演变453
从《下山》到《僧尼会》468
《思凡?下山》的来历和演变(复文力信)471
明代的民间戏曲476
说弋腔506
昆山腔五论512
魏良辅创始昆曲的商榷520
昆曲的闭口音523
昆曲的鱼模韵532
关于唱曲用的曲谱537
唱曲偶记544
凌廷堪论曲绝句疏证551
读曲小记562
宣鼎和他的《粉铎图咏》573
南曲联套述例582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597

第二编小说研究
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先生655
关于《中国小说史略》658
中国笑话提要663
南宋说话人四家699
重估话本的时代707
《清平山堂话本》712
《雨窗?欹枕集》715
《青琐高议》的重要719
《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723
《七国春秋后集》与《前七国志》729
《前汉书平话续集》与《西汉演义》735
《残唐五代史演传》744
《说唐传》非罗贯中作751
《水浒传》简论756
《水浒传》杂识775
《英烈传》780
《英烈传》本事考证787
杨家将故事的演变815
《杨家府》与《宋传续集》821
读《四游记》823
《四游记》杂识828
八仙传说831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年谱853
《三宝太监西洋记》863
《西洋记》与《西洋朝贡》897
谈《金瓶梅词话》902
《金瓶梅词话》与曲子908
谈明代短篇小说912
《喻世明言》的来源和影响920
《警世通言》的来源和影响928
《醒世恒言》的来源和影响938
《拍案惊奇》的来源和影响948
《二刻拍案惊奇》的来源和影响957
关于《西湖二集》973
《豆棚闲话》979
关于石天基的话本小说982
《国色天香》985
《剪灯》二种987
《觅灯因话》996
读《儒林外史》1000
《野叟曝言》作者夏二铭年谱1008
《品花宝鉴》考证1020
《花月痕》与《青楼梦》1030
读《海上花列传》1033
《三侠五义》前言1036
关于石玉昆1040
包公传说1042
所罗门与包拯——解答振铎兄的一个问题1061
《施公案》考证1069
《老残游记》及其二集1079
曾孟朴的《孽海花》1084
小说原理1094

编后记江巨荣1125

精彩书摘

  过去我们对南戏的专题研究有专书刊行的,是下列三种:拙编的《宋元戏文本事》、钱南扬先生的《宋元南戏百一录》以及陆侃如、冯沅君两位先生合编的《南戏拾遗》。我的那本是1934年9月发行的,《钱》著比《本事》仅迟三月,而陆、冯合著的却是由于《九宫正始》的发现才在1936年“拾遗”补充的。总的说来,这三书大都是从佚文的搜录、本事的考证、曲文的安排三方面着手的。因此,都忽略了南戏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故事演变的时代背景及其现实意义的说明——而这两点,恰恰也是研讨南戏极其首要的部分。
  现在,本书(编者按,指《元明南戏考略》)所收的第一组短文,像《蔡伯喈》《王十朋》《刘智远》《拜月亭》等篇,就希望补充地谈到故事演变的现实意义,从而也可约略看到南戏发展成为传奇的大致“规律”。虽然在这些短篇中所谈的也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但我却认为,像《琵琶》《白兔》《荆钗》《拜月》等剧的演变是可以代表南戏发展的主要方面的作品的。它们不论在文学内容上、音律上、舞台演出上,都是站在南戏演变为传奇的主导地位的。
  解放后的今天,我们必须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整个南戏。由于种种原因,宋元南戏传留到现在的资料比起北曲杂剧来真是太少了;不过,我们已经可以肯定,它是一直为人民大众所爱好的戏剧。南戏在我国戏剧史上,也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没有足够的研究资料,就会产生种种的“猜测”和“推论”,这也能变成危险的论断。即就现今所见的三书而言,就都存在过这种缺点。大都是因为研究的精益求精和新资料的提供,才使我们发现从前的错误的推论,而且这里面有些事实,在今天看来,不免有当时幼稚可笑的感觉。先就我个人对《宋元戏文本事》的缺点来加以批评吧。
  这本书收录的剧曲计五十种。其中的《周孝子》和《破窑记》两剧当时已有全本,却还不自觉地当作“辑佚”来收录(《拜月亭》是以附记形式出现的,姑且不论),这是粗枝大叶的作风,会给予读者不好的印象。此其一。
  第二,当时在小序中曾提到:“为了恐怕专载佚文太枯燥,断简残篇凑在一起也令人有丈二金刚之感,于是也附一点本事,把残文贯串起来,使得读者看这一本书不像是摹挲古董,而像是在读几篇很有趣味的短篇小说。”这样,虽然有本事连贯的长处,但原曲的次序却多有任意安排的缺点,并且这个缺点也不算太小。现在证明,像《黄孝子》剧就是错简得很厉害的。
  第三,是运用资料的疏漏。当时只引用到《南九宫谱》《新编南九宫词》《雍熙乐府》《九宫大成谱》这四部书来辑录逸文,撇去了其他可以为据的像《九宫谱定》《南词定律》等书;并且就单从这四书来说,也有遗漏的曲文,如《黄孝子》的[三嘱咐][喜还京]两曲原见《南九宫谱》是。此外,对于本事还有叙述不够充实的部分;《王祥卧冰》和《太平钱》还有错误。
  ……

前言/序言

  父亲赵景深,生于1902年4月25日,逝于1985年1月7日,享年84岁。父亲出生在浙江丽水(即处州)曾祖父赵亮熙知府任上的衙门内。履历表中所说的四川宜宾人,其实是他的祖籍。我家是以五行相生之金水木火土来排列的,具体生序为:赵亮熙——赵增琦——赵锡嘉——赵景深——赵易林——赵焕文……
  一、文学底子打得厚实
  父亲自幼聪慧,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重要章节,被称为神童。他是生长在书堆中的!衙门内书架无数,全是线装书。他的幼年生活,详见他自己所写的一篇《外甥皇帝》——原来他是被姨父带大的。姨父名叫金梦麟,人称梦麟公,是我祖母章梅福的妹夫。
  梦麟公陪小外甥赵景深同睡。天还没有亮透,小外甥就吵闹起来。于是梦麟公吟诗云:
  这是一首甬语打油诗。其中“阿诺”是赵景深的乳名;“大唠鸣”是甬语“大声吵闹”的意思;“老阿林”则是一位烧火师傅,就在隔壁厨房间烧火。
  吟诗作对是旧社会文人阶层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此父亲在幼时便能诵小诗以及对对子。作对或对对子,又称“对课”,有上下联。上联几个字,下联必须也用同样的字数对答。举例来说:梦麟公说“天”,小外甥便说“地”;梦麟公说“天上”,小外甥便说“地下”;“天上小鸟飞”,则可对答“地下老虫(即甬语“老鼠”)爬”……以此类推。总之,在书香门第的环境下,父亲自幼便认得不少方块字,还会背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名句,以及吟诗作对。被人称之为神童,便是由此而来。这样,在梦麟公面上,也觉得十分光彩。有文友来访,往往要叫他的小外甥出来显显本事,同时也证明自己教导有方。幼时的父亲受到称赞地高兴不已。
  1906年,梦麟公的祖父金知县官迁芜湖,于是举家移居安徽,父亲就读于芜关小学。因为文学底子打得厚实,所以还跳了一级,变成初小二年级中年纪最小的一个“高材生”。但也因此被年龄比他大而嫉妒他的同学们欺负,哭着回家。好在他深受老师们和家长们的疼爱,也就得到补偿了。其间1911年曾随母赴宁波省亲,借读白衣寺小学;返芜湖后,仍读芜关小学。到下一年,即1912年,又转读襄垣小学以及美国圣公会所办的小学。
  当时,小学的校长是一位外国牧师,能说中国话。他对成绩优异常考第一的赵景深十分疼爱;看到小景深自修到夜深而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便亲手把孩子抱到床上去睡,并且操着外国腔的中国话道:“快快快!快把你的身体,放到床上。我拍你,拍拍拍!快把你的眼睛,闭了拢来!”


《赵景深文存》(套装上下册)图书简介 一、 文脉溯源:赵景深其人与时代印记 《赵景深文存》集结了著名学者、教育家赵景深先生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散文、评论、书信等各类文章,旨在全面展现其深厚的学养、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宝贵思想印记。赵景深先生(1897-1960),字季伦,号鲁钝,祖籍山东章丘。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尤其在明清小说、戏曲、俗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套文存的编纂,不仅是对赵景深先生学术贡献的系统梳理,更是对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的一次深刻回溯。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旧思潮激烈碰撞,文化传承面临挑战。赵景深先生以其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并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文字,既有对故纸堆的细致爬梳,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照,更有对人生哲理的真挚体悟。 《赵景深文存》的出版,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一位学者的人生轨迹,感受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体会他温润的人文情怀,理解他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以笔为犁,耕耘于文学与思想的沃土。这不仅是一部个人文集的汇编,更是一幅展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重要侧面的生动画卷。 二、 上册精粹:学术之光与思想之核 《赵景深文存》上册,主要收录了赵景深先生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戏曲、俗文学等领域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 1. 明清小说研究的开拓者: 赵景深先生是研究中国明清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早期重要学者之一。在上册中,读者可以读到他对于《红楼梦》人物分析、情节解读、版本考证等方面的系列文章。他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深入文本,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例如,他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核心人物的分析,既有对性格特征的精准勾勒,也有对其命运悲剧的深刻同情。他对《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为后世学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他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经典小说的研究,同样展现了他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功力。他不仅仅满足于对故事内容的概括,更着重于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金瓶梅》的作者考证,《水浒传》人物形象的演变,都是他研究的重点,其考证严谨,论证有力,至今仍为学界所称道。 2. 戏曲与俗文学的探索者: 除了小说,赵景深先生在戏曲和俗文学领域的研究也 equally 值得关注。他重视被传统学术界视为“小道”的俗文学材料,如评书、鼓词、弹词等,认为它们是了解民间生活、民俗风情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窗口。上册中收录的关于元杂剧、明清传奇的评论,以及对各类俗文学作品的赏析,展现了他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民间文化的珍视。他对戏曲的唱腔、表演、人物塑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3. 文学批评的理性之声: 赵景深先生的学术文章,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文学批评意识。他不仅梳理史料,更注重对作品艺术性的评判和对作者思想的解读。他的批评文字,语言洗练,逻辑严谨,不激进,不武断,充满了学者的理性与审慎。在上册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他如何将深厚的国学功底与现代批评理论相结合,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4. 治学态度与学术传承: 上册内容还集中体现了赵景深先生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他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考据,反对脱离文本的空谈。他的研究方法,既继承了传统目录学、版本学、考据学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对于当下青年学子和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是宝贵的学术财富。 三、 下册精览:性情之流与人生之思 《赵景深文存》下册,则更多地展现了赵景深先生作为个体生命的情感世界、生活感悟以及与人交往的点滴,包括他的散文、书信、序跋以及一些随感性质的文字。这部分内容,让这位严谨的学者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可亲。 1. 温润的散文诗篇: 赵景深先生的散文,如其人一样,温润而有情。它们或是对故乡的眷恋,或是对往昔的回忆,或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或是对人生哲理的体悟。这些文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触动人心。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对师友的真挚情谊,以及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他笔下的童年记忆,故乡风物,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读来如饮陈酿,回味无穷。 2. 师友情深的信札往来: 下册中收录的大量书信,是了解赵景深先生人格魅力和学术交游的重要窗口。这些信件,上至名家大家,下至后进学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的谦逊、热情与真诚。他乐于与人分享学术见解,也关心晚辈的成长,字迹虽简,情意深重。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与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孙犁等同时代文化巨匠进行思想交流,如何提携后进,如何展现其作为一位长者和师者的风范。这些信件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史料,更是温暖人心的情感见证。 3. 序跋中的见解与情怀: 赵景深先生为他人著作所作的序跋,同样体现了他的学术功力和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学术著作的品评,还是对青年学者的鼓励,他都能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并常常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这些序跋,既是对被评价著作的精彩解读,也展现了他对文学、对学术、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4. 随感与杂著:生活的回响与思想的闪光: 下册还收录了一些赵景深先生的随感、札记以及一些零散的评论文章。这些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蕴含着他对人生、社会、文化现象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它们如同生活的吉光片羽,捕捉了时代的气息,映照出作者的思想火花。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鲜活、全面的赵景深,一个既有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深情的人。 四、 价值与意义:传承经典,启迪未来 《赵景深文存》(套装上下册)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学术价值: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明清小说、戏曲、俗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和深入研究的范本。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学术洞见,对于当下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价值: 本套文存不仅是学术的集大成,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展现了赵景深先生在动荡年代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视角。 人文价值: 通过赵景深先生温润的散文、真挚的书信,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其人格魅力,感受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滋养。 教育价值: 对于文学、历史、中文等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本套文存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通过阅读先生的著作,可以学习其治学方法,提升学术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启迪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赵景深先生那种沉潜致思、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平和温润的人生态度,对于激励我们保持独立思考、追求真知、热爱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赵景深文存》不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思想世界的大门,一扇通往严谨治学与温润人生的窗。它期待与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学术精神、感悟人生哲理的读者结缘,共同品读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留下的不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捧起这套《赵景深文存》,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温润而深邃的文字风格。它不像当下许多作品那样追求感官的刺激,而是像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醇厚和回甘。上册中的散文,尤其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无论是对季节变化的描摹,对寻常器物的赞美,还是对故乡的回忆,都被他赋予了诗意的光泽。他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重新认识了身边熟悉的世界。这种能力,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下册的文集,则展现了作者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想。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他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复杂性。读他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重感,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翻阅《赵景深文存》,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书房,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上册中的散文,带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情,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洞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我尤其喜欢他描写故乡风物的那些段落,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儿时的嬉闹声。这种怀旧的情感,不是伤春悲秋的哀愁,而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溯和对温情的呼唤。下册的文学评论和思想随笔,则展现了作者更加犀利和深刻的一面。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既有独到的见解,又不乏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读他的文字,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启发思考,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自我超越。

评分

这套《赵景深文存》,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上册的许多篇章,读来如同微风拂面,舒缓而惬意,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作者擅长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折射出人生的普遍性困境与闪光点。比如,他对童年回忆的那些细腻刻画,虽然简单朴实,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时光模糊的过往。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触动人心最深处。下册的论述性文章,则显露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批判精神。他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剥离表象,直击本质。读他的文字,总能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他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既有深情,也有理性,这种结合,使得他的作品在具有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保持了思想的独立性和前瞻性。

评分

翻开这套《赵景深文存》,脑海中瞬间被一种久违的、深沉的氛围所笼罩。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与作者一同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初翻上册,那种古朴的纸张触感,就已勾起了我对过往岁月的无限遐思。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当年伏案疾书的身影,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对那个时代、对人生百态的细致体察和深刻反思。那些描摹的场景,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文人雅士的清谈,都被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一一呈现,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乏细腻入微的人情世故。读来,总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陷入了对自己生命轨迹的审视。作者对语言的掌控力,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世界,让人身临其境。这种境界,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岁月沉淀后的智慧闪光,令人不禁为之折服。

评分

不得不说,《赵景深文存》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冲击。它的力量并非来自激昂的文字或直白的论断,而是隐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叙述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思想能量。上册中,作者对社会风貌的描绘,尤其是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让我深感震撼。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制造戏剧化的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蕴含的无奈、挣扎和对命运的反抗,却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具穿透力。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反而让读者在静默中感受最深刻的情感共鸣。读到一些片段时,我甚至会停下来,久久不能回神,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下册的篇章,则将视线转向更宏大的历史进程,作者在其中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洞察,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约定俗成的观念,用一种冷静而理性的笔触,剖析历史的真相。

评分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帮朋友买的 帮朋友买的

评分

艺术戏曲的大家赵景深先生的集子,拿到手后非常物有所值!

评分

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高二适先生(1903-1977)批校的《刘禹锡集》,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高先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书法家,曾参与“兰亭”论辩,独树一帜,又撰《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他以通行的《刘宾客文集》为工作底本,以董康影印的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刘梦得文集》为祖本,此书不断为学人所评述,然一直未公开面世。该书兼具学术和书法价值。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帮朋友买的,很喜欢,快递也不错

评分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评分

早就想买了,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