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历史。——伊凡·克里玛
全球知识分子的不安之书,展示多向度的声音和视域
分享希拉克、戈尔、米沃什、帕慕克、克里玛、阿多尼斯、埃科、桑塔格等人的心声
记录世界的伤口和动荡,每一种体悟都值得倾听
站在世界的维度,思考人的解放
本书为汇聚国际政治、文化、思想精英的访谈集,所涉主题聚焦当代生活,钩沉往昔历史,省察社会现实,彰显公共关怀。作者在其十年的职业记者生涯遍访享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探究他们的生命旅程,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和个人之思,重现他们对重大公共问题的自由发言。本书记录时代风云,呈现社会变迁,是一部集结世界各界精英的洞见之书。
当巨大而有震撼力的真相使人感到不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会努力试图把它遗忘。——阿尔·戈尔
抱怨不等于批判。抱怨只是絮絮叨叨,有气无力。抱怨也不算政治。我认为作为作家,美好之处不是帮人们抱怨,而是让抱怨之人阅读并理解他们抱怨的原因。——帕慕克
作家应该与政治尽量保持距离。更远的距离。文学和政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政治注重的是目标的实现,文学看重的是人。——伊凡·克里玛
以色列是这样的国家,即使有火山爆发,人们依然可以在侍弄花草。——阿摩司·奥兹
夏榆,作家、文化记者。多次访问海内外思想、文化、政治精英,报道大量具有公共意义的人文事件,成为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文本见证。应邀访问瑞典、挪威、波兰、德国,自2005年起,多次报道“诺贝尔奖颁奖盛典”。著有长篇小说《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我的神明长眠不醒》《黑暗纪》;随笔集《黑暗的声音》《白天遇见黑暗》等。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新浪潮奖、在场主义提名奖、中国报人散文奖。
将他们带进你的灵魂(代序)
站在世界的维度
阿尔·戈尔:全球性的紧急状态/3
伦德斯诺德:和平是暴力的缺席/17
希拉克:当我从政治抽身时,还有艺术在那里/25
吕克·巴雷:我经常被认成是那个影子写手/33
诺贝尔文学时间
略萨:我的国家不是叫我生气,就是让我伤心/43
奥尔罕·帕慕克:我喜欢排山倒海的忧伤/49
大江健三郎:“用粪弄脏自己巢的鸟”/67
哈罗德·品特:当你不能写作时,就被放逐了/73
斯图尔·阿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79
埃斯普马克:鲁迅拒绝了我们/86
最需要思考的是对人的解放
克里玛:我再没必要为任何悲惨的制度烦恼了/101
顾彬: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对人的解放/117
阿多尼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诗人/128
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144
马丁·瓦尔泽:制造政治雷阵雨的作家/154
特罗亚诺夫:世界很大,拯救遍地/163
哈瓦那的魔幻现实:经典作家古巴时光/174
不止是回忆,也是永久的创伤
黑夜的遗产:寻访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187
伊戈尔·施瓦茨:睡着是梦,醒着是梦,噩梦/203
不止是回忆,也是永久的创伤——马德里“3·11”七年祭/211
伊斯兰作家的爱与痛:我的故事就是中东的故事/223
阿尔伯特·伦敦奖:关注世界的伤口/233
在东亚的天空下
平山郁夫:核时代的救赎/243
矶崎新:未来城市是废墟/252
竹内好的鲁迅/260
日本的秘密与耻辱:华人眼中的日本文化/266
李泳禧:“韩国鲁迅”的鲁迅/274
在东亚的天空下/285
评估世界的尺度
纪念苏珊·桑塔格/291
离乡的米沃什/299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314
现在我们不要说任何关于玫瑰的事:告别埃科/326
“红色的切”:世纪偶像制造/342
将他们带进你的灵魂(代序)
1972 年6 月8 日,摄影师大卫· 伯内特和同在越南的美联社摄影记者黄功吾经过一个遭受美军战机轰炸的村庄。战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燃起冲天大火,他们看到一群在路上惊慌奔跑的孩子,一个哭泣的女孩裸体跑在最前边,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并按下快门。大卫照相机里的胶卷已用到最后一张,他迅速换上新的胶卷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的女孩已经跑到他们身后,大卫拍到那个女孩跑去的背影。黄功吾拍摄到了正面。这幅题为《火从天降》的照片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次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2004 年2 月17 日下午,我在北京惠新街附近一家咖啡馆采访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 普雷基。这一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四年,此时正激情满怀,被职业理想感召,追求卓越感,不辞劳苦奔走在新闻现场,寻找那些具有新闻价值和公共意义的人与事。普雷基曾为“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或“荷赛”)评委会主席,他讲述联系图片社旗下那些著名摄影师拍摄震撼世界的照片的故事,回忆起大卫· 伯内特与黄功吾的往事。普雷基视他们为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越战的提前结束跟那些在越南的杰出战地记者的工作有关,他们拍摄的残酷的战争影像促使美国人民反思越战,正视战争的创伤。”普雷基说。
对这些故事我怀有热忱,此前我看到过这些照片。从事新闻工作之前,我在一家出版公司做事,编辑过大型图文书。当时正值世纪之交,告别与缅怀20 世纪的情绪弥漫世界,在编辑部的档案室我看到20 世纪震撼人心的影像,看到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瞬间。我看到过那幅题为《火从天降》的照片,在空袭的轰炸中哭泣着裸体奔跑的女孩潘金淑和她身后惊慌失措的孩子的照片令我难以忘怀。普雷基将新闻记者的职责和摄影师相比,他说:“新闻记者的责任是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判断事物,认识现实。比如美伊战争中美国政府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就有吧,但要让我们亲眼去看看;比如说克罗地亚,他们的总统说没有大规模的种族屠杀,那好吧,就算没有,但要让我们亲眼去看看,必须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当你起航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
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此刻想起希腊诗人卡瓦菲斯于1911 年写在诗歌《伊萨卡岛》的诗句。我的始于千禧年的新闻职业在2002 年成为标志性转折,这一年加盟《南方周末》担任驻京文化记者,到2004 年进入职业生涯的深水区,我频繁地介入国际时事的报道,各种突发事件、海湾战争、地区冲突、恐怖袭击……我选择切入这些重大事件的角度,从文化的背景观察时代风云的变幻。
从这个时刻开始,我工作的领域在扩展,抵达的场域更遥远,访问的对象更纷繁。政治人物、学界精英、作家、艺人,都是受访者。倾听这个世界杰出者内心的声音,储存丰饶的精神遗迹成为我的工作。这些受访者的声音变成文字聚集在纸上。现在我写作这篇文字的时候,电脑前就放置着存有受访者声音的微型磁带,它们垒起来像是一堵微型的墙。在录音带的时代,我保存下来上百盘的微型录音带;在数码的时代,我保存着更多的访问音频。用坏了若干录音机,也用坏了若干录音笔。四海的漫游,环球的奔走强健了身体,也坚固了精神。
2012 年7 月,在新闻工作做到十年的时候我决定辞别,开始职业写作。整理旧物时看到放在木盒里的微型录音磁带,重新将它们垒砌成墙。以前台湾著名媒体人高信疆先生说过:“这些磁带可以捐给新闻博物馆,它们有文物的价值。”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当年访问过的人有的已经辞别人世,他们珍贵的声音储存了下来;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只要打开录音机,他们的声音就聚拢眼前。
不仅依靠记者的眼睛观察这些纷繁的人事,也要用作家的头脑注视世界的变迁。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所谓作家,就是注视世界的人。”苏珊· 桑塔格这么定义作家的工作。
此刻,重忆往昔,是对奇崛时光的纪念。汇集在此的文字,是时间的刻痕,是心灵的回声,也是精神的遗存。当我默诵卡瓦菲斯的《伊萨卡岛》时,觉得那些写于百年前的诗句契合这些文字的精神气质,也传达我的体验。
除非你将他们带进你的灵魂,
除非你的灵魂将他们耸立在你面前,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但愿那里有很多夏天的早晨。
夏 榆
2016 年9 月
这本《在异乡的窗口,守望》光是名字就很有画面感,让我立刻联想到许多经典的文学形象。也许是一个漂泊的旅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心灵的慰藉;也许是一个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窗前,思索着前方的路。我喜欢这种名字,它不张扬,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藏着一个关于坚持、关于思念、关于成长的故事。我不认为它会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书,更像是一首娓娓道来的长诗,或者是一封写给远方的情书。我期望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细腻、非常贴近生活化的笔触,去描绘主人公在异乡的点滴经历。那些可能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上的光斑,街角一家小店飘出的咖啡香气,又或者是一次偶然的陌生人之间的善意,都可能成为主人公内心深处触动的源泉。我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情,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或者看到了身边亲友的缩影。这本书,可能是在描绘一种普遍存在的、关于“寻找”与“等待”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自带一种莫名的诗意,"在异乡的窗口,守望"。单是读到这个书名,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陌生的地方,一扇紧闭或半开的窗户,窗户后面,有人在静静地注视着外面,也许是在等一个人,也许是在回忆一个地方,又或许,只是在感受这份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思念。这种意境,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站在那扇窗前,感受着同样的风,同样的寂寥,同样的期待。我常常会在咖啡馆或者图书馆里,看着窗外人来人往,想象着他们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他乡”与“故乡”、“离开”与“归来”、“等待”与“守望”这些主题的好奇。它没有直接点明故事的内容,却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去填充其中的空白。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探讨在外漂泊的人们,如何在陌生的环境里寻找归属感,如何在思念中找到力量,如何在看似平淡的日常里捕捉到那些微小而闪光的瞬间。它可能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情感的细腻描绘,也可能是一段关于自我发现与救赎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究竟会在这扇“异乡的窗口”后,为我展现怎样一幅动人的画卷。
评分“在异乡的窗口,守望”——这个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意境。它让我立刻想到那些在遥远的地方,独自面对生活,内心深处却始终怀揣着某种信念的人们。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在异国他乡的学子,每一天都在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观察着窗外的世界,内心却早已飞回了温暖的家;也可能是一位为了责任和梦想而远赴他乡的追梦人,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透过那扇简陋的窗户,凝望着星空,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的名字,仿佛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在孤独中生长的坚韧,在等待中沉淀的智慧。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朴实却又触动人心的语言,去讲述那些关于离别、关于重逢、关于坚持的故事。也许,故事中的人物,不是在等一个人,而是在等一个答案,或者是在等一个回家的契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希望的勇气。它可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归属”和“意义”的渴求,也可能是一盏灯,在迷茫时,给予我们方向和指引。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简洁却充满力量,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透露出坚韧的质感。我第一时间就被“在异乡的窗口,守望”这句话所打动,它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关于离别、关于思念、关于坚守的故事。我总是会被这种带有宿命感的名字吸引,总觉得里面藏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或者一份深沉的情感。我猜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快节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它更像是一杯温热的红茶,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主人公在异乡的所见所感,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融入骨血的思念。或许,主人公会在某个黄昏,望着远方,想起家乡熟悉的味道;或许,会在某个雨夜,独自一人,听着窗外的雨声,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这种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情感,往往是最动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共鸣,一种对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情感的理解。它可能是一首献给所有在外打拼的人们的诗,也可能是一本记录着在孤独中寻找温暖的日记。我准备好,静静地沉浸在这本书所营造的氛围里,感受那份属于“异乡”与“守望”的独特韵味。
评分“在异乡的窗口,守望”——这个书名仿佛自带一种低语,一种不急不缓的诉说。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不同的场景:可能是身处异国他乡的学生,每天从宿舍的窗户看向陌生的街景,怀念着国内家人的笑脸;也可能是远赴异地工作的年轻人,独自一人租住的公寓,从那扇承载着他所有喜怒哀乐的窗户,眺望着城市的灯火,心中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往的留恋。又或者,它是一个更宏大的隐喻,比如人类在面对未知时,内心深处的探求与等待。我喜欢这种留白较多的书名,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个引子,让我自己去探索。我预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是内敛而富有诗意的,不会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可能蕴含深意,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可能是一段段零散的观察,一个个触景生情的片段,然后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串联成一条情感的丝线。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静谧的阅读体验,让我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专注于书中人物的情感起伏,感受他们如何在这种“守望”中成长,如何在这扇“异乡的窗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的风格,京东的质量也足以保证,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的书,正品,快递很快。
评分一本好书,价格便宜。
评分一本国外作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看一看应该有帮助
评分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很喜欢封面,小小的一窗,就像window的图标,是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外面世界的中介。
评分我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呢……
评分本来以为是一本外国作家的创作谈,结果并不是。帕慕克,米沃什,阿多尼斯,克里玛,略萨,桑塔格,大江健三郎,等等等等,都是国外几代最好的作家们,他们讲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经历,受到的挫折,坚持的理想,各种有所变化的想法~~很多的人与事,都是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是给了我们除了微博微信之外了解世界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