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量身定做。内容全面,版本精良。高清印刷,绝不反光。如对真迹,物美价廉。
《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刻于陕西石门崖壁,王远书丹,书法飘逸多姿,是北魏体书格的典型,清康有为将此碑用笔归属圆笔一路。历来追求北派书风的书法家笔调多从此碑出。
《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陈阳静,四川大学书法硕士、博士(导师为吕金光、胡抗美先生),现为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明,博大精深,其中无与伦比的汉字文化、丰富多彩的字体艺术,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此基础上积淀产生的中国书法艺术,更是门类良多、风格各异,魏碑便是其中颇具特色而又实用的一种。据记载,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其中《石门铭》便是魏碑精品之一。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也称为《王远石门摩崖》。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位于陕西汉中褒城东北褒斜谷石门东崖壁上,由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字。《石门铭》碑高175厘米,宽215厘米,28行,满行22字,后书题记7行,每行9至10字。后汉开凿的石门道早已破废,本崖文记述了北魏重修褒斜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石门铭》全文融记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被康有为认定为魏碑三大神品(《爨龙颜碑》《灵庙碑阴》《石门铭》)之一。这件作品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雕刻技巧,均可谓浑然天成,雄浑大气。笔者就品味《石门铭》,想从以下三点来谈。
雄浑古拙的自然仪态《石门铭》地处人迹罕至的悬崖,因其石质坚硬,所以破坏得很少。这个摩崖非常宽阔,所以凿刻时不受纸张限制,凿字者又受大自然雄伟壮阔之景的影响,书风自然开阔,气势宏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
文字是反映一个民族文明进程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上古结绳而治』到『圣人易之以书契』,文字的肇始翻开了中华文明新的篇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以独特的书写方式,经历了形态丰富的书体演变与流彩纷呈的书风嬗变。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实用书写到艺术创作,汉字不仅作为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文化存在,同时又作为图式凝结着本民族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可以说,一部书法史既是一部关于汉字的历史,又是一部折射着书写者—人的内心世界的历史,正所谓 『书为心画』『书如其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因此,从古到今,国人对于书法的重视不言而喻,对于书法的热情更是历久而弥新。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脚步的迈进,书法艺术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当前,全国上下各种书法活动、书法展览 『争奇斗艳』;各类书法教育、书法学习『遍地开花』;尤其是书法学科建设日臻完备,书法学高等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普及起来。书法专业由五十年前浙江美术学院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全国超过百所院校的『百花齐放』,从而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到博士的相对完备的书法学高等教育培养体系。
相对于传统书法教育中家族相传、师徒授受的局限性,当代书法学高等教育更注重对学科特点与教育规律的把握,尽可能地排除门户偏见,力求于书法学科有全面的认识、深刻的体悟。因此,当代书法学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更具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更具宽广性。这并非薄古厚今,而是社会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最为保守的,以至于到今天,在面对古人所创造的书法艺术丰碑时,我们仍须仰视。不管愿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经典它就在那里。所幸的是,我们今天借助于先进的印刷技术,广阔的分享平台,更容易领略到存世经典法书碑帖的『真容』。就此而言,也可凸显今天书法学习的些许优势了。
鉴于此,我们精选了当前全国高校书法学专业教学中一般会涉及的历代经典法出碑帖七十五种,辑成丛帖。本丛帖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采用四色高清印刷,力求还原碑帖原貌。本丛帖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供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和书法爱好者使用。
作为一个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入门碑帖的“门外汉”,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碑帖的学习,需要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这本书,恰恰给我带来了这种“引导”。首先,它在字体选择上,就显得非常“智慧”。《石门铭》虽然是魏碑的代表作之一,但它在结构上又带着一定的“秀丽”和“灵动”,这使得它不像一些过于粗犷或严谨的碑帖那样,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书中的印刷质量,也让我印象深刻。每一笔的力度,每一墨的浓淡,都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让我能更好地观察和模仿。我尝试着去临写《石门铭》中的一些字,去体会它独特的用笔。我发现,《石门铭》的笔画,虽然看起来不似唐楷那般规整,但却有着一种天然的“骨力”,一种“内向”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沉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艺术魅力。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石门铭》的讲解,它没有使用过多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解释了《石门铭》的笔法特点和结构要领。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及时的“指引”。
评分作为一名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对碑帖的“品鉴”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生,我常常会觉得市面上很多碑帖的选本,都只是停留在“模仿”层面,而缺乏对碑帖“精神”的挖掘。《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将《石门铭》这一珍贵的碑刻,以最清晰、最完整的面貌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读者去“读懂”碑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发现,书中在对《石门铭》的分析上,不仅仅局限于笔画和结构,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字的“情感”表达。例如,它可能会解释某个字的用笔,是如何体现出书写者当时的心境,或者某个字的结构,是如何呼应了整篇碑文的主题。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不再是机械地去模仿,而是尝试着去理解,去体会。我注意到,书中在一些关键的字和笔画上,会进行放大展示,并辅以详细的讲解,这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石门铭》的精妙之处。例如,它的起笔常常显得非常“含蓄”,但一旦行笔,又变得“雄浑有力”,这种对比,在其他碑帖中并不多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学习书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碑帖选本,不仅仅是提供一份清晰的字帖,更重要的是,它能带领读者去“看见”碑帖背后的故事和精神。《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质量,首先体现在其精美的印刷上,每一笔的力度,每一墨的浓淡,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碑刻现场。我反复审视书中的每一个字,尝试去捕捉《石门铭》那独特的“魏晋风骨”。它的用笔,不像后世的楷书那样刻板,而是有一种天然的、流动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它在笔画转折之处的圆润和含蓄,这种“圆”与“方”的结合,让整个字显得既沉稳又不失灵动。我注意到,书中在对《石门铭》的讲解上,也颇为用心。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石门铭》的笔法特点、结构规律,甚至还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掌握技巧,更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积淀。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更加深入地理解《石门铭》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评分我一直坚信,好的书法,是能“说话”的。《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这本书,就是一本能够“说出”历史与艺术的宝藏。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就足以让我对其品质产生高度的信任。首先,其印刷的精良程度,让每一笔、每一画都栩栩如生,仿佛将我带回了碑刻的年代。我沉浸在《石门铭》的字里行间,试图捕捉那种独属于魏晋的“时代气息”。它不像唐楷那样工整、规范,也不像后来的行书那样洒脱、奔放,它有一种“古朴”与“秀丽”的独特交融,仿佛是一个沉静的智者,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石门铭》笔法细节的解析,例如,对于某个字的“提按”力度的描绘,或者某个笔画“转折”的微妙处理。这些精细的讲解,让我不再是单纯的“看”,而是学会了“品”,学会了“悟”。我尝试着去临写,去体会《石门铭》那种“瘦劲”中带着“弹性”的线条,去感受字形在“疏朗”中蕴含的“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临帖的范本,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在书法道路上摸索了些年头的“半路出家”者,我常常会陷入一种瓶颈,感觉自己的笔下总少了点“味道”。看名家作品,总觉得遥不可及,学临帖,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次偶然翻阅《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味道”的来源,是那么多元而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将《石门铭》的碑文以极高的清晰度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在细节上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注意到,书中对《石门铭》的笔法分析,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起笔、行笔、收笔”这样的基础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笔画的“提按、顿挫、转折”等更为细微之处。我尝试着去模仿,去感受笔尖在纸上游走时的力度变化,去体会墨色浓淡在不同笔画上的微妙差异。我发现,《石门铭》的线条,有一种天然的“弹性”,它不像一些碑帖那样“死”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书写者对情感的投入,对笔墨的驾驭能力。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它不是简单地将碑帖堆砌在一起,而是很有逻辑性地引导读者去理解。例如,它可能会在某个字旁边标注出一些关键的笔画特点,或者在某个章节解释《石门铭》在书法史上的独特贡献。这些信息,对于我这样一个渴望深入了解碑帖背后的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说实话,我并没有立刻投入到如饥似渴的学习之中。作为一个对书法充满好奇但又略显浅薄的爱好者,我更倾向于先从一些较为“亲民”的碑帖入手,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它们相对规整的结构和清晰的笔画,总能给予初学者一些直观的信心。然而,当我的目光真正落在这本《石门铭》上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开始悄然滋生。那是一种来自远古、带着历史沉淀的厚重感,仿佛能穿越千年,触碰到魏晋风骨的精髓。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印刷,每一笔每一画都清晰可见,甚至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能否“看清楚”是首要的,而这本《石门铭》在这方面做得无疑是极好的。我反复摩挲着字帖的拓片,试图捕捉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字的结构布局。我注意到,《石门铭》的用笔,似乎不像后世的楷书那样严谨刻板,而是流露出一种天然的、不受拘束的自由感。它的线条时而苍劲有力,时而又带着一种婉转的柔美。这让我开始思考,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我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了解它的书写者,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这本书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碑帖,更是一扇通往书法艺术深邃殿堂的窗口,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以来沉浸在书法学习中的“老兵”,我深知“神品”碑帖的价值。《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神品”。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石门铭》的精美复制品,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读者去“体悟”碑帖的“神韵”上,做到了极致。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书中的每一个字,去体会《石门铭》那独特的“古朴”与“秀丽”并存的风格。它不像唐楷那样规整,也不像行草那样奔放,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含蓄”和“内敛”,但又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我注意到,书中在对《石门铭》的笔法分析上,非常深入。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笔画形态,而是深入到了笔画的“力量来源”和“运动轨迹”。例如,它可能会强调某个笔画的“逆锋入笔”,或者某个笔画的“顿笔出锋”。这些深入的讲解,让我更能体会到书写者在每一个笔画上的“功力”。我尝试着去模仿《石门铭》的结体,去感受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我发现,《石门铭》的结体,有一种“疏朗”的美感,但又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书法学习,不仅仅是技巧的模仿,更是精神的传承。
评分对于我这种追求“形神兼备”的书法爱好者而言,选择碑帖就像是在选择一种精神的对话。《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将《石门铭》这一重要的碑刻以精美的复制品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在字帖的选择和编排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书中的每一个字,去体会《石门铭》那独特的魏晋风骨。它不像唐楷那样工整,也不像行书那样洒脱,它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一种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 transitional style,兼具古朴与秀丽。我在临摹时,特别留意到了《石门铭》中那些看似随意却又恰到好处的笔画连接。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转折,就能体现出书写者功力的深厚。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每一根线条的粗细变化,每一处墨迹的枯润,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我甚至能感觉到,字帖中的笔画仿佛在纸上“呼吸”,充满了生命力。我反复对比书中的不同版本,试图捕捉不同拓本的细微差异,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石门铭》的演变和传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帖的工具,更是一本让我领略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书。
评分我对书法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而《石门铭》一直是我心中一个绕不开的“高峰”。《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这本书,可以说满足了我对《石门铭》的所有期待。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让我惊叹不已,每一笔的力度,每一墨的浓淡,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仿佛让我触摸到了碑刻的真实质感。我反复品味书中的每一个字,去感受《石门铭》那独特的“刚柔并济”的风格。它不像一些碑帖那样追求极致的“瘦硬”,而是带着一种“圆润”的力量,同时又不失“挺拔”。我注意到,书中在对《石门铭》的笔法分析上,非常精辟。它不仅仅停留在“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上,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笔画的“微妙变化”和“微妙联系”。例如,它可能会强调某个笔画的“起笔含蓄”,或者某个笔画的“收笔内擫”。这些精辟的分析,让我更能体会到书写者在每一个笔画上的“巧思”。我尝试着去模仿《石门铭》的墨色变化,去感受墨色在笔画上的“枯润”差异。我发现,《石门铭》的墨色,有一种“丰富性”,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变化,这让整个字显得更加生动。
评分我一直对书法中的“自由”与“法度”之间的微妙平衡充满了好奇。《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石门铭》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将《石门铭》这一重要的碑刻以最高质量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读者去“感知”碑帖的“精神”上下了很大功夫。我反复摩挲着书中的字帖,尝试去体会《石门铭》那独特的“瘦劲”与“丰腴”相结合的风格。它不像一些碑帖那样追求极致的工整,而是带着一种天然的“野逸”之气,但又绝不失章法。我注意到,书中对《石门铭》的笔画分析,非常细致。例如,它可能会强调某个字的“顶天立地”,或者某个字的“藏锋寓露”。这些细致的讲解,让我更能体会到书写者在每一个笔画上的用心。我尝试着去模仿《石门铭》的行笔,去感受笔尖在纸上游走时的“提按”变化。我发现,《石门铭》的线条,有一种“韧性”,它不是硬邦邦的,而是富有弹性,仿佛能随着书写者的情绪而起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法度”的理解,也让我对“自由”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