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宪实 著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中古史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研究
  • 考古学
  • 北京大学
  • 学术著作
  • 文献解读
  • 历史文化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8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54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1
字数:4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一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教授,利用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和唐代墓志等出土资料,结合唐代基本典籍,探讨唐代的政治事件、民族和宗教管理制度、祥瑞制度、财政使职等重要议题的论文集。本书还对唐代敦煌、吐鲁番的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以及李恪、安乐公主、上官仪等唐代重要政治人物进行专题研究,颇有创见。

目录

在吐鲁番发现历史(代序)
民族管理与国家认同
一、胡客与唐臣
二、集中居住
三、职业选择
四、一体多元

略论唐朝祥瑞制度
一、祥瑞分等
二、祥瑞的发现、上报、确认和表贺
三、祥瑞的养护和入史

沙州祥瑞与沙州地方政治
一、《沙州都督府图经》所记沙州祥瑞
二、沙州刺史李无亏
三、提携地方势力
四、政治回报及其方式

武则天时期的“祥瑞”及其历史书写
一、传世文献有关武则天“好祥瑞”的书写
二、《沙州图经》及其祥瑞书写
三、祥瑞与造神
四、后武则天时代的批判

宇文融括户与唐代的财政使职
一、引言
二、户籍管理制度概述
三、逃户的认知和长安三年括户
四、宇文融括户
五、新制度的萌芽
六、结语

论社司转帖的书写
一、社司转帖:实用与非实用
二、实用性转帖的书写者——录事
三、录事等三官的社会地位
四、抄录转帖的书写者

伯希和、罗振玉与敦煌学之初始
一、敦煌初为人知
二、罗振玉和他的同仁们
三、中日异同

北凉高昌初期内争索隐——以法进自杀事件为中心
一、《高僧传》的记录
二、法进其人
三、法进自杀何为
四、北凉余部的内争

吐鲁番新出一组北凉文书的初步研究
一、文书录文
二、文书的时间性
三、文书所反映的县廷

麴文泰与佛教
一、高昌国的佛教基础
二、麴氏王室的佛教信仰
三、麴文泰的奉佛

论十六国、北朝时期吐鲁番地方的丝织业及相关问题
一、新资料
二、北凉高昌与阚氏高昌的丝织业
三、麴氏高昌时期吐鲁番丝织业及其转变
四、高昌丝织业转变的原因探索

绁布与丝绸——论西州的土贡
一、问题的提出
二、西州特产的传世文献记载
三、来自出土文书的证据
四、绁布与丝绸

国法与乡法——以吐鲁番、敦煌文书为中心
一、契约纠纷
二、乡法
三、国法

吐鲁番新发现的《唐龙朔二年西州高昌县思恩寺僧籍》
一、新发现的唐西州高昌县僧籍
二、唐朝的僧尼管理机构
三、僧籍的具体内容
四、僧籍法令

唐令中关于僧籍内容的复原问题
一、复原诸方案
二、僧尼数是否每年申报
三、令文与实用僧籍的异同

新出唐代寺院手实研究
一、新发现的唐代寺院手实
二、唐前期手实格式的演变
三、寺院手实与民户手实

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
一、僧尼等籍
二、寺院手实
三、从寺院手实到僧籍

吐鲁番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吐鲁番学与敦煌学
二、吐鲁番学的历程
三、吐鲁番学的研究课题与展望

论玄武门事变后对东宫旧部的政策——从《张弼墓志》谈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东宫属官上层
三、东宫的文学官员
四、魏征、王珪等特殊情况
五、总合分析

论吴王李恪之死——以《李恪墓志》为中心
一、《李恪墓志》
二、李恪之死
三、李恪谋反动机
四、唐高宗的作用

从新出高昱墓志看高士廉家族史事
一、北齐皇族
二、周隋境遇
三、幸与不幸

上官仪研究三题
一、上官仪的历官
二、上官仪与“废王立武”
三、上官仪与废后风波

《安乐公主墓志》初探
一、墓志
二、墓志释文
三、为何不记皇太女事

赵同墓志初探
一、墓志录文
二、高昌家世
三、唐朝历官
四、西域战功
附录一:《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卷》评介
附录二:《吐鲁番出土文书》壹、贰
附录三:《吐鲁番出土文书》叁、肆
后记
《秦汉史研究论集》 导言:重塑秦汉历史图景的学术探索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知名秦汉史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多维度、深层次探讨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经济变迁的学术文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其制度的奠基与文化的定型,对后世两千余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学的宏观叙事,聚焦于具体史料的精微解读与前沿研究方法的运用,力求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具张力的秦汉历史图景。全书共收录十八篇论文,分为“国家建构与制度创新”、“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与观念变迁”三大板块,兼顾宏观理论探讨与微观个案分析。 第一部分:国家建构与制度创新 本部分重点关注秦汉帝国自创立到成熟过程中的核心制度变迁与权力运作机制。 一、秦代郡县制的再审视:基于新出土地方档案的考察 该文通过对近年来在山西、甘肃等地发现的秦代简牍文书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了秦代郡县官吏的日常运作流程、对中央政令的执行细节,以及地方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变通”现象。研究指出,秦代的郡县制度并非铁板一块的中央集权模式,而是在高度集权的框架下,存在着一定的行政弹性与地方自主性。文章详细比对了《秦律十八种》与实际档案的关联,揭示了法令文本与动态治理实践之间的复杂张力。 二、汉代中央官僚体系的“冗官化”倾向及其对策 本文聚焦于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早期,中央政府中高级官职日益膨胀的现象。作者考察了光禄勋、尚书台等核心机构的职能演变,并结合《汉书·百官公卿表》的系年数据,量化分析了官僚数量与行政效率之间的关系。论文认为,冗官现象的产生,是地方豪强势力通过察举、征辟等途径进入中央的必然结果,并探讨了光武中兴后,皇帝试图通过分化尚书权力来抑制官僚集团的努力,但最终收效甚微的内在原因。 三、军事动员与边疆治理:汉代屯田制度的区域差异研究 通过对比河西、辽东、幽州等地发现的屯田相关简牍,本研究对汉代的军事屯田制度进行了细致的区域性考察。文章强调,屯田的组织形式和目的并非完全统一,河西的屯田更侧重于戍边和后勤保障,而关中周边的屯田则承担了更多的漕运和赋税职能。论文还探讨了屯田兵士的身份流动性,揭示了这一制度在维护帝国边防安全与平衡内部经济压力方面的双重作用。 四、汉代律法中的“私属”与“公权”边界探析 本研究聚焦于汉代法律条文中对“门客”、“私兵”以及地方豪强依仗私人力量进行地方控制的规定。通过对《汉律辑注》中古今注的梳理,作者分析了国家权力如何试图界定和约束私人力量的边界,以及在实际执行中,法律面对强大的士族门阀时所表现出的局限性。这为理解汉代地方政治的“半自治”色彩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支撑。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 此部分将目光投向广袤的社会基层,探讨经济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五、汉代土地兼并的微观模型:以巴蜀地区为例 依托出土的田地买卖和典契文书,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汉代中晚期土地兼并过程的微观模型。研究不仅关注了“豪强”与“自耕农”的对立,更细致区分了“贵族”、“富商”、“地方胥吏”等不同类型地权的获取方式和兼并速度。结论强调,经济流动性在秦汉时期是存在的,但阶层固化趋势在帝国中后期已然显现。 六、盐铁专营政策在地方的执行困境与“非官方”贸易网络 本论文通过分析汉碑、地方志以及对盐铁官府文书的解读,揭示了盐铁官营制度在偏远地区实施的巨大成本与治理难度。文章着重探讨了在严格的禁榷制度下,如何催生出高效的地下贸易网络,这些网络往往与地方上的低级官吏乃至少数贵族存在隐秘的利益输送关系。 七、汉代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与日常生活:以洛阳、长安周边简牍为中心 通过分析与市场交易、物资配给相关的简牍,本研究侧重于还原秦汉城市中下层居民的消费现实。研究发现,城市平民对粮食、酒类、纺织品的需求相对稳定,但对特定奢侈品(如漆器、精美陶器)的追逐,也反映了社会身份的模仿与竞争。文章对城市中的“行会”或“行伍”组织在物资流通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八、从“役夫”到“佃农”:秦汉时期劳动力身份的弹性与变迁 本研究通过对比秦代繁重的徭役负担与汉代逐渐加重的租佃关系,考察了秦汉转型期劳动力身份的复杂性。文章提出,许多失去土地的秦代“役夫”,在汉代可能通过依附富户或直接沦为佃农,这并非简单的线性退化,而是一种在国家税收压力与私人庇护体系之间寻找平衡的适应性策略。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与观念变迁 本部分关注秦汉时期思想的融合、学术的传承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 九、先秦诸子思想在秦代的“隐性传承”:以方士集团的活动为中心 本文颠覆了秦代仅以法家为核心的传统看法,通过考察秦始皇东巡和封禅活动中对神秘主义、阴阳五行思想的采纳,论证了方士集团作为先秦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载体,在官方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十、汉代儒学“今文”与“古文”之争的社会动因分析 该文不再局限于对经文文本的考据,而是将今古文之争视为不同政治集团对解释国家正统性话语权的争夺。研究指出,今文经学更多地与外戚、功臣集团的政治诉求相连,而古文经学则成为后期士人集团挑战既有权力结构的重要思想武器。 十一、汉代对“异域”的认知与帝国文化边界的建构 基于对《史记·大宛传》等早期文献的细读,本研究探讨了汉代人如何通过贸易和军事接触来认识西域、匈奴等周边族群。文章分析了“天朝”观念中实用主义的一面,即对资源获取的渴望如何影响了对外部世界的描述,以及这些描述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汉人的自我认同。 十二、汉代谶纬神学的政治功能与文化渗透 谶纬学作为一种糅合了天人感应、灾异学说的思想体系,在本部分得到了深入剖析。作者论述了谶纬学如何从民间信仰逐渐渗透到皇室政治活动中,成为合法性论证的工具,同时也探讨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规劝君主方面的双重功能。 结语: 本书通过汇聚不同研究路径的成果,试图从制度、社会和思想三个层面,全面而精微地展现秦汉帝国的复杂性与活力。它不仅是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与回应,更是对未来秦汉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议题和方法论上的启示。读者将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部鸿篇巨制所承载的厚重学术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中古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套丛刊的定位似乎非常专业和前沿。我通常是通过一些通俗的历史读物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的,但接触到“研究中心丛刊”这种形式,总会让人感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门槛。我希望这套书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在某些篇目中体现出一种对读者友好的态度。比如,对于一些非常晦涩的古文字或复杂的出土材料背景,能否提供足够详尽的背景介绍和白话释义,而不是直接跳入专业术语的辩析?我深知学术研究的深度不可妥协,但如果能像搭一座桥梁一样,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巧妙地引介给更广大的历史爱好者群体,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影响力。我期待看到那些能将复杂的历史细节,用清晰、有条理的叙事方式展现出来的文章,让知识的传递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独语。

评分

我对中古史的研究方向,一直比较关注制度层面的变迁。从汉承秦制到隋唐的制度成熟,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充满张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往往散见于不起眼的文书档案之中。因此,这套丛刊中如果能收录到关于中古时期地方行政、赋税制度,甚至是乡村基层治理的文书研究,那价值就太大了。传世的官修史书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性,对社会实际运作的描述常常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档案文书,特别是那些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临时性记录,更能揭示制度在具体执行层面遇到的困难、实际操作中的变通,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对这些制度的反应。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通过对档案细微之处的勾稽比对,重构出一段生动的历史侧影的精彩论述,而非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或简单的考证罗列。

评分

这套丛刊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中古史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惊喜。光是看到“出土文献”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们都知道,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许多过去仅凭传世文献难以廓清的史实,正逐渐浮出水面,为中古史的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特别是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竹简、木牍,甚至碑刻文字,它们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彼时的社会面貌、制度运作和思想流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非常好奇,这批文献究竟涵盖了哪些领域?是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演变相关,还是更侧重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如果能有对特定出土材料的深入考证,比如对某一批新发现的墓志铭的精细解读,那将是极大的贡献。希望该丛刊不仅能收录单纯的文献整理和释读,更能附带一些基于新材料的史学新论,真正做到“以新见老”,推动学科向前迈进。

评分

读史读久了,总会发现不同学派和研究群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话语权”的差异。某些研究领域可能因为史料的稀缺性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此,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补史之缺”的成果。中古史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更偏向于上层精英的活动或宗教思潮的演变。我热切期待这套丛刊能展现出更广阔的视野,比如对中古时期民间社会、经济生活、技术发展甚至是日常生活史的关注。想象一下,如果能有一篇文章,通过分析出土的窖藏钱币、生活器物铭文,甚至是私人信札,来描摹一幅普通百姓在战乱或转型期的真实生活图景,那将是对我们理解整个中古时代社会肌理的一次重要补充。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往往能带来颠覆性的认识,也更符合我们对历史全貌的追求。

评分

坦白说,对于专门性的学术丛刊,我通常会抱持一种谨慎的期待。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挑战既有的范式。如果这套丛刊只是重复前人已有的研究路径,那么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具有强烈方法论创新或跨学科视野的探索。比如,能否借鉴社会网络分析、计量史学的方法,对中古史的某些群体关系或经济数据进行新的量化分析?或者,能否将历史地理学的成果与出土文献的发现相结合,为我们构建一个更精确、更动态的中古空间图景?这种将传统文献学功底与现代研究工具相结合的尝试,往往能产生“化学反应”,突破以往研究的瓶颈。我希望这套丛刊能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汇聚那些敢于跳出舒适区,勇于探索新路径的研究者,让每一辑都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评分

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评分

文献很难得,值得一读

评分

经典作品,内容精彩,值得购买。

评分

作者照片帅啊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可以看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对于历史,我以敬畏之心细细品味。

评分

孟老师的新的论文合集,综论了一些吐鲁番和西域研究成果,其中祥瑞的研究颇为有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