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甲骨文丛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凯(Nicolas Tackett)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古史
  • 门阀制度
  • 家族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甲骨文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9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173
品牌:甲骨文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变迁的经典之作,它凭借海量的墓志数据的统计和研究,重新勾画出大唐帝国覆灭的另一种面貌。它揭示了在七至八世纪的社会、经济和制度变迁下,唐代门阀大族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成功。只有在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伴随而来的三十年大动乱时期,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才因大范围的肉体消灭而崩溃。

目录

图表目录/005
致 谢/009
凡 例/011
唐代中国地图/013

绪论/015
  中古精英的转型/017
  作为一种史料的墓志/028
第一章 中古中国的官僚贵族/042
  家族列表和大族分类/044
  中古世族的人口膨胀/050
  大族后裔的地理分布/059
  官僚化的门阀世族/076
  小结/080
第二章 权力的地理/084
  定位精英/086
  京城精英/095
  地方上的国家精英/102
  其他精英迁徙路径/111
  结语/118
第三章 京城精英的婚姻网络/120
  重构父子链/121
  定位父子链/126
  晚唐政治精英的地理分布与规模/131
  京城社会景观/135
  婚姻网络与社会资本/143
  结语/155
第四章 晚唐藩镇/160
  晚唐藩镇体系和河北独立藩镇/163
  宪宗中兴之后的再度中央化/169
  唐朝政治专制与藩镇/174
  藩镇幕府中的社会流动/184
  藩镇文化/192
  小结/198
第五章 黄巢和中古大族的衰亡/200
  黄巢治下的长安/204
  洛阳和地方的毁灭/217
  唐代精英的消亡/229
  幸存者与新兴权力结构/242

结 语/245
附录A 配套数据库的使用方法/253
附录B 估算晚唐京城精英的总量/258
附录C 九世纪出土墓志的来源/260
参考文献/262
人名索引/283
综合索引/300
译后记/317


图表目录
图0-1 李皋(733~792)墓志的拓片/031
表1-1 不在现存郡望列表中的44个主要大族统计表/049
表1-2 九世纪墓志所见(分区域)大族身份频率表/051
表1-3 九世纪墓志所见(分区域)大族属性的相关声望统计表/053
表1-4 居住于族源地对应州或藩镇的精英比例(分区域)统计表/062
图1-1 来自四个州的表示精英族源的郡望地点分布图/064
表1-5 居住于与族源地在同一州或藩镇的精英比例(分州)统计表/067
表1-6 长江下游本土和外来家族居于核心区或边缘区对比表/069
表2-1 个人死于所葬之州或藩镇(分区域)的比例统计表(800~880)/091
表2-2 葬于两京地区的个人去世地点统计表(800~880)/092
表2-3 中国不同地区墓志文本长度统计表/097
表2-4 精英之间家族仕宦传统(分区域)统计表(800~880)/098
表2-5 中央与地方精英仕宦程度(分区域)统计表(800~880)/099
图2-1 洛阳或长安精英在地方的住宅分布图/103
图2-2 拥有国家祖先的个人在地方葬地分布图/106
图3-1 部分父子链成员的葬地/129
图3-2 两支洛阳父子链的郊区葬地/130
表3-1 七十五支仕宦父子链的葬地分布/132
表3-2 京城(长安VS洛阳)精英的主要类型/133
表3-3 宰相家族子女葬地比例(分区域)/134
图3-3 晚唐精英家族婚姻网/136
图3-4 京城家族婚姻集群之构成/139
图3-5 长安城内精英居住模式/142
表3-4 基于父子链定居地与婚姻关系统计的九世纪高官/148
图4-1 两位九世纪幽州镇官员的任官迁转/167
图4-2 特定藩镇藩帅任命途径(分镇逐年)/175
图4-3 特定藩镇藩帅(文武)背景(分镇逐年)/176
图4-4 拥有仕宦家族史的藩帅(分镇逐年)/177
图4-5 居住于京城或与京城婚姻网络有联系的藩帅(分镇逐年)/178
表4-1 藩镇职官类型(分祖居地和职官层类)/190
图4-6 来自京城的州县官分布/193
图4-7 出仕家乡藩镇的州县官分布/194
图5-1 唐末五代初(875~920)北方中国(分镇逐年)统一进程/227
图5-2 唐末五代初(875~920)长江中下游(分镇逐年)统一进程/228
图5-3 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墓志数量(每十年)/236
图5-4 两京地区出土墓志数量(分阶段)/237
表5-1 750~919年万人以上伤亡的战役统计表/238

前言/序言

致  谢

首先,最为重要的是,我希望向我的博士导师韩明士(Robert Hymes)表示衷心的感谢!过去十年间,他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帮助和经久的鼓励,我由此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得以向更早的时段拓展,方有本书问世。在求学期间,我也有幸参与了其他老师所开设的研习班,这在我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的道路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对此我十分感激。他们是:韩文彬(Robert Harrist)、李峰、柯马丁(Martin Kern)、宁爱莲(Ellen Neskar)、Richard Bulliet、张希清、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Hal Kahn、韩森(Valerie Hansen)、裴志昂(Christian de Pee)和蓝克利(Christian Lamouroux)。另外要感谢史乐民(Paul Smith)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我也要感谢包弼德(Peter Bol),他在过去数年的研讨会上对我宣读的论文进行评议,并引导我们使用GIS和人物群体分析。
我能够在中国从事研究,得益于哥伦比亚大学游学奖学金(Columbia University Traveling Fellowship)的资助和富布莱特-海斯博士论文研究海外项目(Fulbright-Hays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search Abroad Program)的支持。我也在盖蒂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和斯坦福大学“人文入门”项目访问了一年。感谢所有帮我顺利得到这些奖学金的人,特别是Charles Salas和Ellen Woods的帮助。我也要感谢给我提供机会接近研究材料的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李举纲,上海博物馆李朝远,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以及常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内诸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撰写此书期间,我也受益于与诸多朋友的交流,他们是:Miranda Brown、丁爱博(Albert Dien)、黄义军、叶娃(Ye Wa)、Tim Davis、Alex Cook、Linda Feng、穆拉尼(Tom Mullaney)、Brian Vivier、邓百安(Anthony DeBlasi)、陆扬、朱隽琪(Jessry Choo)、张聪、李苏姬(Sukhee Lee)、Lewis Mayo、张天虹和饭山知保。当来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之后,我有幸与许多同事展开深入的讨论,他们的意见精彩而富于启迪,尤其在Lomas Cantadas(又名El Toyonal!),许多对话有时候甚至相当激烈。特别感谢姜士彬(David Johnson)和Geoffrey Koziol对我书稿详细的评议,以及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编辑Kristen Wanner的细致工作。数年来,我也得到了来自荣新江、李鸿宾、伊沛霞(Patricia Ebrey)、柳立言、陈弱水以及其他很多人的无偿帮助。从农民成为文化地理学家的刘侃,用她那独特的视角为我提供帮助。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我的父亲谭旋(Timothy Tackett),他最早启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二十年前关于法国一个省的档案),也一直是我持续动力的来源,并对我写作此书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

谭 凯


凡  例

1.本研究所用到的主要史料包括大量墓志和其他与丧葬有关的传记。书后所附人名索引提供了与本书中所有人物相关的墓志编号。在正文(不包括脚注)中,一个人名后所标的星号(﹡)表明此人有相关石刻信息存在。若要全部的引用信息,读者可以从人名索引中得到墓志编号,并查到全部的微软Access数据库(或链接到微软Excel表格)。若需下载操作指南,可参考附录A。
2.本研究主要统计所用原始数据都可以在附属的Access数据库中查到。附录A对此数据库有所介绍。它包含了比人名索引中提及的多得多的墓志(超过3000方)和人物(超过30000人)。对主要(并非全部)人物所进行的统计都能在数据库中找到,即通过Access导航界面中的“查询”(queries)窗口。这些统计已经被清晰地标注,比如表1.1的内容能够通过查询“Fig 1 1 Forty-four excluded eminent clans”得到呈现。另有一些脚注指向数据库中其他的查询,比如第一章第14个脚注,需要读者在数据库中查询“Fig 1 note14 9th c choronyms”,同样能够在导航界面中找到。
3.本书年代使用西方历法,以减少混乱。每一个中国年份都转换为相应的公历年份,即便中历新年比公历新年要晚几周。因此,在本书中的时间若标为一个年份的十二月,实际上在公历而言,已经到了下一个年份的一月或二月。
4.在关于中国的地图中,海岸线(不包括上海和渤海之间的部分)、河流(不包括黄河下游)和大部分东南县城以及一部分其他地区县城的经纬度,都取自第四版“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燕京学社,2007年1月)。一些增加的县城经纬度来自马瑞诗(Ruth Mostern)和Elijah Meeks制作的“宋代中国电子方志系统”(Digital Gazetteer of Song Dynasty China, v.1.1, 2010)。剩下的大部分地理信息,包括唐代海岸线和河流方向,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卷相一致。下一页的地图呈现了九世纪唐王朝实际可以控制的大致疆域。当然,唐政权实际上并未如此清晰地划定其疆界。把唐代中国的疆域放入当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之中,主要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参照。
漆器之华:东亚青铜时代晚期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 著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明德]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ISBN: 978-7-5789-1234-5 --- 内容提要 《漆器之华:东亚青铜时代晚期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是一部聚焦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东亚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及朝鲜半岛南部,以精美漆器为核心媒介,深入探讨该时期社会结构、技术传播、礼仪变革与区域互动的大型考古学与物质文化研究专著。本书突破了以往将漆器视为附属品或纯粹工艺品的传统视角,将其提升至理解社会权力、信仰体系与经济网络的核心要素的高度。 本书共分五编,二十章,以严谨的考古学证据为基础,结合材料科学分析和历史人类学理论,系统梳理了这一关键转型期的物质文明景观。 --- 第一编:技术的曙光与区域扩散(约300字) 本编着重考察了东亚漆艺技术在青铜时代晚期(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初期)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空间扩散机制。 第一章 漆源考辨: 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如长江流域的吴城文化、潘城遗址)与北方文化(如中原地区)所使用的漆料来源、采集区域的生态地理学意义,并引入了树脂成分的同位素分析数据,以辨明不同区域间技术交流的真实性。讨论了原始漆树种植与人工干预的早期迹象。 第二章 工艺的精细化与模具革命: 聚焦于从素地到朱绘、黑绘的技艺飞跃。本书通过对大克鼎、尹墟等遗址出土漆器的微观分析,揭示了早期用于制作木胎、竹胎的轮制技术和刮削技术的成熟度,以及对填彩、金银平脱等复杂工艺的初步尝试。重点阐释了模具(如陶范、木范)在标准化生产中的角色,预示着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化。 第三章 跨区域的物质流动: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追踪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河南信阳长台关等地的典型漆器风格元素,如何分散并影响到辽河流域及更偏远的文化节点,探讨了盐铁贸易路线与漆器传播的耦合关系。 --- 第二编:礼仪空间中的漆器符号(约400字) 本编深入探讨了漆器如何从日常用品转变为构建社会等级和宗教仪式的关键“媒介物”。 第四章 丧葬语境中的“生命舟楫”: 详细分析了东周时期,尤其在楚文化圈内,漆木明器(如漆制车马、卧具、乐器模型)的出现及其象征意义。这些明器不再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具有明确的、指向“彼岸世界”的符号系统。对比了以青铜礼器(如鼎、簋)为核心的周礼体系,与以漆器为代表的南方“巫术性”礼仪体系的差异与融合。 第五章 宴饮与权力的可视化: 研究了在诸侯国墓葬中发现的成套漆食具、漆奁(化妆盒)及漆酒器。本书提出“漆器列鼎”的概念,即在特定仪式中,漆器的数量和摆放位置,可以与青铜礼器一样,被用作衡量墓主身份的量化指标。着重分析了“凤鸟纹”、“蟠虺纹”等图案的宗教哲学内涵,并将其与当时的星象学联系起来。 第六章 女性与漆艺: 探讨了漆器制作中的性别分工。通过对部分墓葬人骨的病理学分析和出土工具的关联性研究,推测了在专业化作坊出现之前,女性可能在漆器初级加工和装饰环节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如何影响到家庭的物质财富积累。 --- 第三编:技术革新与社会重塑(约350字) 本编关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与兼并战争的加剧,漆器制作组织、材料供给与市场机制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七章 官营与私营的博弈: 基于对秦汉早期遗址中半成品和废弃物的分析,本书首次系统地描绘了官府控制的“工室”与民间手工业作坊之间的竞争关系。官营工室在标准制定和稀有材料(如丹砂、云母粉)的垄断上占优,而私营作坊则在创新速度和对地方市场需求的反应上更具活力。 第八章 颜料的供应链: 深入探究了漆器色彩的背后经济学。分析了朱砂(汞硫化物)的矿源分布、开采技术(如早期的水力开采),以及其贸易网络。揭示了秦统一后,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如何直接影响到新征服地区(如楚地)漆器风格的迅速“汉化”与统一化。 第九章 复合材料的滥用与衰退: 讨论了在战国晚期,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下,漆器装饰中过度使用金箔、蚌壳等昂贵材料的现象。这种过度装饰往往导致了器物实用性的下降,并为后来的化学腐蚀和考古发掘中的保护难题埋下了伏笔。 --- 第四编:区域比较与文化边界(约250字) 本编进行横向比较,界定漆器在构建区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第十章 楚式漆器的霸权: 详细对比了长江中游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漆器的差异,指出楚文化以其独特的动物神话造型和繁复的卷曲线条,构建了一种强大且具有排他性的文化符号。 第十一章 岛屿的镜像: 首次将朝鲜半岛(如乐浪郡遗址)出土的漆器与本土的铁器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了汉文化输入如何与当地的木作传统结合,形成一种具有半岛特色的“过渡风格”。 第十二章 技术的反向输出: 基于对中原地区出土的少量漆木器(而非青铜器)的分析,推测了南方技术人员向北方的迁移对中原地区手工业技术的影响,挑战了传统上单向度的文化传播模型。 --- 第五编:结语与未来展望(约200字) 本书总结了漆器在东亚青铜时代晚期作为“权力载体”、“精神图腾”和“技术标杆”的三重身份。青铜器代表了贵族的政治合法性,而漆器则代表了贵族对生命、福祉和超自然力量的深度介入。 研究结论指出,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核心动力之一,是统治阶层对物质文化符号的重新配置——从依赖稀有矿物(青铜)转向依赖复杂工艺(漆器)。这一转型为后续铁器时代的到来和手工业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本书最后呼吁,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漆木器考古现场保护技术的研发,并利用更先进的有机物分析手段,还原这些“华美易逝”的文化遗产的完整面貌。 --- 附录: 主要出土遗址列表、漆器纹饰分类图谱、材料科学分析报告摘要。 关键词: 漆器;青铜时代晚期;物质文化;礼仪;楚文化;技术史;东亚考古。

用户评价

评分

《甲骨文丛书》这个系列本身就给人一种严肃且扎实的印象,它暗示着对古代文献的深度挖掘。对于《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我的主要期待在于其叙事的节奏感。历史的演变往往是缓慢而渐进的,但伟大的历史著作却能将这种漫长的过程提炼得扣人心弦。我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安排不同家族兴衰的故事线,形成一种对比和映照,从而突显出共性的消亡规律,同时又不失个案的独特性。比如,某个家族是因为内部腐朽而自毁,而另一个家族则是因为未能跟上中央政策的转向而被边缘化。这种多样化的衰亡路径的呈现,会让读者对中古社会的复杂性有一个更为立体和丰满的认识,而不是一个扁平化的“衰落”标签。

评分

初翻开这套丛书的介绍,我的目光立刻被“中古中国”和“门阀大族”这两个关键词锁住了。这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与文化交融的时代,门阀士族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其兴衰荣辱无疑牵动着整个历史的走向。我个人对历史中的权力结构变迁抱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当精英阶层发生更迭时,社会风貌会随之发生怎样根本性的变化。这本书的视角如果能超越单纯的政治史叙事,深入到家族的日常运作、婚姻策略乃至精神世界的瓦解,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设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晦涩难懂的谱牒和地方志,试图从中找到门阀力量最终衰竭的微小信号。这种对宏大叙事下微观脉络的挖掘,往往才是历史研究中最迷人、最能引发共鸣的部分。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探讨“消亡”主题的书籍有一种莫名的偏爱。与其说关注事物如何崛起,不如说关注它们如何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结,这似乎更能体现历史的无情与必然性。中古时期的门阀,他们掌握着文化和政治资源,为何最终会被更具活力的新兴力量所取代?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描绘出这一过渡期的复杂性,比如士族如何试图通过依附权贵或转向文化领域来延续影响,但最终仍不敌时代大势,那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洞察。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消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吗?它是一种彻底的灭绝,还是一种形态的转化?这种界定本身就决定了后续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希望能看到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论证。

评分

这本《甲骨文丛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听起来真是让人心驰神往,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无尽的好奇心了。我常常在想,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尤其是在中古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门阀制度的根基是如何被动摇的?想象一下,那些世代相传的荣耀与权力,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化为尘土的,这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具体家族案例的剖析,比如他们是如何应对土地兼并、军事变革以及科举制度兴起带来的冲击的。这本书如果能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家族兴衰的戏剧性结合起来,那将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我希望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还原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家族内部的复杂张力,让我们仿佛能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自带一种史诗般的悲剧色彩,仿佛能让人闻到历史尘封的墨香。我一直认为,研究那些曾经统治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社会群体是如何终结的,是对当下社会变迁的一种隐喻。门阀大族的消亡,代表着一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旧秩序的瓦解,以及一个更强调个人能力与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的崛起。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不仅仅是文献考据,或许还能结合考古发现或思想史的演变,来佐证这一历史进程。如果书中能够细致描绘出在变革期,那些曾经的贵族子弟在新的制度下,如何挣扎、适应或彻底沉沦,那读起来一定会非常引人入胜,充满了人性的复杂纠葛。

评分

7.4

评分

豆瓣评分

评分

图书不错呀,包装不错,送货不错,内容不错,价格也很美丽,618,活动很给力,优惠券有点难抢,用优惠券的书都在原来基础上提了价,希望活动更给力一点!

评分

¥53.10甲骨文丛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评分

书都在京东上买,价格便宜,速度快!

评分

一大堆书 很满意很满意 京东活动超给力 慢慢看 估计今年年底ko

评分

想买这本书很久了。非常想看 哇 昨晚醉了一万收纳盒的梦孙你说你喜欢睡觉觉你休假数据线你多久放假呢非农数据那你的呢三年三班喜欢自己在不在呢你在哪呢上班小鸡小鸡

评分

凭借海量的墓志数据的统计和研究,揭示了唐代门阀大族只有在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伴随而来的三十年大动乱时期,其政治影响力才因大范围的肉体消灭而崩溃。

评分

买来后家里宝宝出生了,一直没来得及评。话说前段时间涨价力度不小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