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小说评论类(精装)包括《和青年朋友谈书法》、《桥梁史话》、《中国戏剧史讲座》、《新建筑与流派》、《论园》、《拙匠随笔》、《中国建筑艺术》、《沈从文讲文物》、《中国绘画史纲》、《中国舞蹈史话》、《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金石书画漫谈》、《梓翁说园》、《旧戏新谈》、《世界桥梁趣谈》和《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共计16本。该套箱装收录了16本艺术类的大家小书,该套装将会以新的装帧、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艺术类16种“小书”有14位“大家”作者,由如下两位作者呈现这个系列“大家”的风采:1、傅雷(1908-1966),上海人,著作等身的一代翻译巨匠,出色的美术批评家,在音乐、文学等诸多艺术领域均有高超的鉴赏力。1927年冬离沪赴法求学,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理论。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工作。“文ge”期间受迫害,和妻子一起含冤而死。2、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目录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
《桥梁史话》
《中国戏剧史讲座》
《新建筑与流派》
《论园》
《拙匠随笔》
《中国建筑艺术》
《沈从文讲文物》
《中国绘画史纲》
《中国舞蹈史话》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金石书画漫谈》
《梓翁说园》
《旧戏新谈》
《世界桥梁趣谈》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自汉以后,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很少建由多种不同用途的房间聚合而成的单幢大建筑,主要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重要建筑虽在院落中心,但四周被建筑和墙包围,外面不能看到。院落大都取南北向,主建筑在中轴线上,面南,称正房;正房前方东、西外侧建东、西厢房;南面又建面向北的南房,共同围成四合院;除大门向街巷开门外,其余都向庭院开门窗。庭院是各房屋间的交通枢纽,又是封闭的露天活动场所,可视为房屋檐廊、敞厅的延伸或补充。这种四面或三面围成的院落大多左右对称,有一条穿过正房的南北中轴线。院落的规模随正房、厢房间数多少而改变。大型建筑群还可沿南北轴线串联若干个院落,每个称一“进”。更大的建筑群组还可在主院落的一侧或两侧再建一个或多进院落,形成二三条轴线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的称“东路”“西路”。古代建筑,小至一院的住宅,大至宫殿、寺庙,都是由院落组成的(图12)。
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很少能从外部一览无余。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前奏院落在空间上的收放、开合变化,反衬出主院落和主建筑压倒一切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就单座房屋而言,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屋顶形式的选用和组合方式又受礼法和等级制度的束缚,不能随心所欲,主要靠庭院空间的衬托取得所欲达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平面上纵深发展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建于15世纪初的明、清北京宫殿是现存最宏伟、空间变化最丰富、最能代表院落式布局特点的杰作。甚至中国的园林,其建筑密度远高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园林,实际上仍是由轩馆亭厅为主体,辅以假山、土丘、树篱、月洞门等围成的平面上向纵深发展的院落和院落群,只是空间限隔较活泼自由而已。——《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
前言/序言
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大家小书 艺术类(套装共16种)(精装)”之外的,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内容简介,力求内容丰富、细节饱满,且不显现出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文明的脉络:全球史视野下的思想与文化精粹(精装典藏本)》 内容提要: 本套《文明的脉络》精装典藏本,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全球史叙事框架,深入剖析自史前时代至近现代以来,人类在哲学、宗教、社会结构、科技发展以及核心文化观念上所经历的关键转折与深层互动。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通过主题交叉、文明碰撞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全套共计二十卷,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史等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广度的知识体系。 卷目详述: 第一卷:人类的黎明与神话的起源 本卷聚焦于智人如何从非洲大陆走向全球,考察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早期雕塑等原始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宇宙观。深入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谷文明中早期文字的产生及其在宗教祭祀和国家构建中的作用。重点分析“创世神话”的普世模式及其对早期社会伦理的塑造,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与《创世纪》在主题上的异同与影响。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 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被视为人类精神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卷详细阐述了古希腊哲学的奠基工作,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探求。同时,对比分析了印度的奥义书传统、佛教的创立与传播,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探讨这些独立发展却又互为映照的思想体系,如何共同构建了此后数千年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尤其关注“超越性”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述差异。 第三卷:帝国的构建与法律的基石 本卷考察了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到罗马帝国,再到汉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重点分析了不同帝国在官僚体系、税收制度和军事动员上的创新。特别深入研究了罗马法的系统化过程,探讨其如何在地方治理和公民权利界定中发挥作用,并追溯其对后世欧洲法律传统的深远影响。比较了儒家礼法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中的独特机制。 第四卷:宗教的扩张与世界的整合 考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分析了早期教义的形成过程、教派冲突的社会根源,以及宗教经典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本土化适应。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宗教权力对世俗政治、教育和艺术赞助的全面控制,以及这如何促成了欧洲修道院文化和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繁荣。 第五卷:中世纪的知识传承与学术殿堂 本卷聚焦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体系的建立(如博洛尼亚、巴黎大学)及其初期学科设置,如“七艺”。同时,详细介绍了拜占庭帝国对古典文献的保存工作,以及伊斯兰学者(如伊本·西那、伊本·鲁世德)在医学、数学和天文学上的重大贡献。论述了跨文化知识交流(如十字军东征后的接触)对欧洲思想界的刺激作用。 第六卷:科学革命的序幕:观测与工具 本卷关注16、17世纪,科学思维范式的转变。从哥白尼的日心说革命开始,细致描绘了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以及牛顿经典力学的综合。强调了实验方法和数学建模在这一时期的确立,以及这些新知识体系如何开始挑战传统神学解释框架的内在矛盾。 第七卷: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萌芽 深入探讨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核心主张,包括洛克、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对理性、自由、人权和主权理论的构建。分析了“自然法”概念如何被重新诠释,并最终影响了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探讨了百科全书编纂工作对知识普及和公共领域的形成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第八卷:经济形态的巨变:商业革命与工业转型 本卷从地理大发现后早期商业资本的积累开始,探讨了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兴起。详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泉(蒸汽机、纺织技术)及其对社会阶层、城市化进程的重塑。关注技术创新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早期工人阶级意识的萌芽。 第九卷:民族国家的兴起与政治认同 考察19世纪欧洲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浪潮,分析了费希特、赫尔德等思想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探讨了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进程,对比分析了美国内战在维护国家统一和解决奴隶制问题上的复杂性。阐述了现代主权理论的演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 第十卷:达尔文主义的冲击与人性的再定义 聚焦于19世纪中叶生物学领域发生的根本性变革——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了《物种起源》在科学界引发的巨大反响,以及其理论如何被社会学(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哲学领域误用或引申。探讨了这一新理论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颠覆性影响。 第十一卷:艺术的现代性探索: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 本卷回溯艺术领域中对古典规范的反叛。详述了浪漫主义对情感、想象力与个性的推崇(如德拉克洛瓦、贝多芬)。继而分析了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描绘,最终落脚于印象派对光影捕捉和瞬间感受的科学化尝试,预示着对客观再现的彻底放弃。 第十二卷:帝国主义的顶峰与全球冲突 考察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浪潮,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资本输出)和意识形态辩护(“白人的负担”)。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包括军国主义、同盟体系的僵化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并分析了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缺陷。 第十三卷: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意识形态斗争 本卷集中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自由主义秩序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入剖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同时,详细探讨了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在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双重否定基础上,如何构建其极权主义政治文化。 第十四卷: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微观革命 本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颠覆性的两大支柱: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以及普朗克、玻尔等人奠定的量子力学基础。阐述了这些理论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认知,并对现代技术(如核能)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十五卷:文化批判与后现代思想的先声 本卷关注20世纪中期,知识分子对现代性“进步史观”的反思与批判。重点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如阿多诺、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以及海德格尔对“技术本性”的追问。探讨了语言学转向对哲学思维的影响,以及结构主义如何试图揭示隐藏在文化现象之下的深层结构。 第十六卷:大众传播与消费社会的形成 分析了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大众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塑造公众意见和构建消费文化中的关键作用。考察了美国“镀金时代”以来,广告业和市场营销策略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流行文化”如何成为新的社会整合力量。 第十七卷:冷战格局与全球两极分化 本卷描述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以及“铁幕”划分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影响。分析了核威慑理论、代理人战争的模式,以及非殖民化浪潮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独立发展的路径。 第十八卷:信息时代的曙光与网络文明的构建 聚焦于20世纪下半叶,晶体管技术、集成电路的发明,以及互联网协议的诞生。探讨了从“信息社会”理论到万维网(WWW)的商业化过程。分析了数字技术对传统知识传播方式、工作模式以及社会交往的颠覆性重构。 第十九卷:全球化浪潮与文化身份的重塑 考察冷战结束后,资本、信息和人员跨越国界流动的加速,分析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同质化的压力。重点讨论了后殖民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以及在身份政治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个体和群体如何重新定义其文化归属与历史叙事。 第二十卷:当代前沿:环境伦理与未来学思辨 本卷探讨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技术伦理(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梳理了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并总结了不同文明在面对“人类世”危机时,可能采取的道德与技术应对策略,展望人类文明的长期演进方向。 装帧特色: 本套丛书采用进口高磅数艺术纸张印刷,全套精装,封面设计以抽象的“时间之流”和“知识网络”为意象,采用烫金与凹凸压印工艺,确保收藏价值与阅读体验的完美结合。每卷内含数套高精度历史地图与珍贵历史图像资料的彩插,力求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 读者对象: 本套书适合对人类历史发展脉络、思想变迁、科技革命有系统性探究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高校师生、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希望构建宏大知识框架的终身学习者。它提供了不同于专业教科书的流畅叙事,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文明对话背景下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