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银行间市场综合知识读本 |
| 作者: | 谢多 |
| ISBN: | 9787504974594 |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 定价: | 43.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4-08-29 | 版次:1 |
| 页码:252 | 字数: |
第一章 银行间市场概述
第一节 银行间市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银行间市场的范围与特征
第三节 银行间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银行间市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债券市场
第一节 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债券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债券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章 同业拆借市场
第一节 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同业拆借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同业拆借市场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同业拆借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章 票据市场
第一节 票据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票据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票据市场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票据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外汇市场
第一节 外汇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外汇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外汇市场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外汇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章 黄金市场
第一节 黄金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黄金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黄金市场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黄金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第七章 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第八章 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第二节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节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节 上海黄金交易所
第九章 银行间市场中介机构
第一节 承销业务机构
第二节 经纪业务机构
第三节 信用评级机构
第四节 信用增进机构
第五节 其他业务机构
第十章 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
第一节 自律管理的概念、边界与由来
第二节 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银行间市场综合知识读本/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系列培训教材》由十章构成:第一章是概述,对银行间市场产生的历史背景、范围与特征、构成要素、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介绍,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市场全貌,也为后续章节的详细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至第七章按银行间不同子市场展开,依次介绍债券、同业拆借、票据、外汇、黄金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各自的形成发展历史、构成要素、制度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介绍外汇交易中心、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等市场基础设施,以及承销、经纪、评级、增信机构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挥的作用;第十章对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的理论沿革和交易商协会的实践进行简介。
作为一名侧重于风险管理的研究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传导机制的论述。坦率地说,市面上很多关于金融市场的书籍,在谈到风险时往往止步于风险的定义和量化模型,显得有些空中楼阁。然而,这本书却非常接地气地结合了近些年发生的几次市场震荡事件,剖析了这些风险是如何在银行间市场这个“血脉系统”中迅速扩散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作者引用的数据链条非常完整,从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到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行为,再到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影响,逻辑链条严丝合缝,令人信服。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分析风险传导的同时,也探讨了监管层面所能采取的工具和局限性,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风险分析不再是单向度的恐惧,而是转化为一种更具前瞻性的应对策略。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系统性风险”有了更立体、更具操作层面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严谨,但又保持了一种令人愉悦的学术节奏感。它很少使用那些花哨的、吸引眼球的修辞手法,而是用精准、克制的术语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打磨,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我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采取的“先宏观后微观,先理论后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某个金融工具的定价模型时,它会先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建立起一个直觉上的理解,然后才引入复杂的数学公式,这样大大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同时也保证了高阶读者的理解深度。这种对学习者心理的细腻把握,使得阅读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却少有挫败感,反而是一种持续被激励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就有种专业且严谨的感觉。封面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立刻明白这是一本严肃的学习资料,而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速成手册。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数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侧面反映了编写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学习者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每部分内容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好像引导者在温柔地将你从一个知识的起点,稳健地推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你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可能会被那些看似庞大的信息量震慑,但一旦翻开书本,就会发现作者们已经精心铺设好了学习的路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这种清晰的结构感,是任何一本好的教材都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读其中关于市场微观结构的部分,简直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过去我对某些交易机制的理解总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模模糊糊,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战模拟的描述,将那些抽象的规则具象化了。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运作”,以及不同参与者在特定市场环境下会采取何种策略。这种深入骨髓的解析,远超出了我对一般性金融读物的期待。举例来说,书中对不同期限国债的回购利率波动的剖析,细致到连我这个圈内人都感到有些惊讶,它揭示了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博弈和流动性陷阱。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反思和修正,感觉自己的认知框架正在被悄悄地重塑和升级。这种“颠覆性”的学习体验,正是专业教材的价值所在。
评分从整体的知识覆盖面来看,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几乎触及了中国银行间市场运作的方方面面,从货币政策的传导工具到债券市场的发行与托管,再到外汇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它不像某些专注于单一领域的专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带着你全面地巡视整个市场。这种“全景式”的呈现方式,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建立起宏观视野、想要跳出自己狭窄工作范围去理解整个行业生态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提供了一个中立且全面的参照系,让人能够准确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点嵌入到更广阔的市场背景中去审视。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提供了一份行业内的“官方导航图”,指引我们清晰地认识当前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