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行宇宙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My Quest for the Ultima]

穿越平行宇宙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My Quest for the Ultim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迈克斯·泰格马克,[Max,Tegmark]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宇宙学
  • 平行宇宙
  • 数学
  • 理论物理
  • 量子力学
  • 多重宇宙
  • 科学哲学
  • 终极理论
  • Max Tegmark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9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119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财富汇
外文名称:(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My Quest for the Ultim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湛庐文化“科学素养”书系重磅出新。MIT物理系终身教授,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迈克斯·泰格马克近30年科学追索,一部让你脑洞大开的宇宙学之作!关于平行宇宙的所有脑洞,这一本就够了!

一场关于现代宇宙学的盛大巡礼。跟随平行宇宙的超级英雄泰格马克教授穿越平行世界,共同找寻宇宙的本质,一探物理学前沿和哲学边界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

我们的宇宙,不过是大象背上的一只蚊子!所有对我们的宇宙怀揣深深忧思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及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科学作家、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同人于野),理论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李剑龙,著名弦理论家布赖恩·格林,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未来学家、奇点大学校长、畅销书《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雷·库兹韦尔,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菲尔茨奖得主爱德华·威滕等全球科学家集体盛赞!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作者余晨诚意跨界推荐!

湛庐文化特设“科学素养”书系专家委员会。其中,“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担任委员会主席,其他委员有的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有的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有的来自国内物理学界知名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山大学,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的名校加州理工学院。这些专家学者汇集到一起,只愿把前沿的科学成果传递给读者,将科学家的真实的科研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彗星来的那一夜》《蝴蝶效应》《银河系漫游指南》《奇异博士》等众多烧脑科幻大片争相借鉴的主题——平行宇宙!在另外某个星球、甚至某个不同的宇宙中,存在另外一个甚至无数个你,过着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在那里,逝去的挚爱仍然还在,某个不可挽回的错误还未曾发生……

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迈克斯 泰格马克教授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可能发生!苍茫宇宙可分为四层多重宇宙,每一层多重宇宙又包含无数层平行宇宙。也就是说,所有已经发生的和即将可能发生的,都有可能在不同平行宇宙中重演!而生命、宇宙和万物的问题的答案也隐藏其中!

在这场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智力冒险中,迈克斯 泰格马克教授从“实在是什么”开始,从极大的尺度和极小的尺度开始,带领读者踏上了探索宇宙本质的神秘旅程,并得出了堪称“惊世骇俗”的结论:宇宙不只是被数学所描述,宇宙本身就是数学!无论你能否接受他的假说,这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都将让我们感慨宇宙与生命的微不足道!


作者简介

迈克斯 泰格马克


1969年出生于瑞典。本科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攻读了博士学位。

MIT物理系终身教授,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科学》杂志“2003年度突破奖”获得者,被誉为“接近理查德 费曼的科学家”“当今具原创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未来生活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智库创始人,致力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精彩书评

21世纪初,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精密宇宙学时代:通过对大量天文数据的分析,对大爆炸以来的宇宙演化,人们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完整图景,而且理论预言与观测高度一致,某些模型参数的测量精度甚至高达1%。本书的作者是精密宇宙学时代的主将之一,提出和发展了许多宇宙学数据分析方法,也因此赢得了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同行们的尊敬。但不为人知的是,他的内心却和普通孩子一样,一直渴望着去探寻那些人们通常只在科幻小说里看到的、对宇宙疯狂的奇思妙想。本书将带你走进MIT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的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一个普通男孩是怎样从厌恶到喜欢上物理,如何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宇宙学家,之后又是怎样想象和思索平行宇宙的。

陈学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及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

这是一本有关多重宇宙的有趣的科普书籍。作者泰格马克教授作为世界知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一开始就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如何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以至于让他偷偷选了前女友学校的物理课程,并从经济学专业转到了物理学专业。而从人类的认识史来看,自从人类诞生在地球上,就一直在思考着宇宙从何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作者对这个提出了一个近似疯狂的想法:我们的宇宙实在就是数学理论的体现,宇宙存在着众多的多重宇宙。100年前,爱因斯坦也认为相对论中的黑洞仅仅存在于数学之上,而如今,黑洞已被认为普遍存在。多重宇宙,无论未来能否被验证真的存在,《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

当代年轻科学家力作精选,敲开中国科幻新世界的金砖!

吴 岩

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是现代物理学科普书里的热门话题:时空、平行宇宙、量子力学、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泰格马克写得特别流畅易懂,而且用了一个有个人特色的、有温度的写法。等到了后半部分,连职业物理学家都会屏住呼吸:泰格马克回答了一个看似应该留给哲学家的问题:所谓“实在”,到底是什么东西?答案是数学!宇宙和人,都是数学的一部分——如果你能真正理解这个还有争议的观点,你的世界观将会有一个跃迁。

万维钢(同人于野)

科学作家,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

“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专栏作家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网络上曾流行过这样一种错误的说法。然而,每一个科学理论都有它的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外,科学家以现有的手段暂时还没有办法触及。例如,可见宇宙之外有什么?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坍缩”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的问题触及这个边界时,有的科学家会站在边界之内摊摊手,表示无能为力;有的科学家则会像泰格马克教授这样,带上科学的武器,大胆地向前迈出一步、两步,甚至很多步。也许他已经误入歧途,也许他正在同风车搏斗,也许他的某个不经意的想法超出这个时代。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科学故事。我们有幸看到一位正统的科学家在践行哈姆雷特的那句名言:“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

李剑龙

理论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科学漫画微信公众号“Sheldon42”创始人

此书勇敢地面对了物理学与哲学交界处深邃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数学在描述宇宙的任务上表现得如此出类拔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解释,迈克斯 泰格马克这位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为读者带来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同时,他向读者展示了,假如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将会如何改变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

布赖恩 格林(Brian Greene)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弦理论家,《优雅的宇宙》《隐藏的现实》作者

大胆、激进、创新。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如果泰格马克博士是正确的,这将在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上掀起一场范式转变,迫使我们修正教科书。所有对我们的宇宙怀揣深深忧思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加来道雄(Michio Kaku)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平行宇宙》作者

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实在和生命,泰格马克提供了一个崭新且迷人的视角。他帮助我们从整个宇宙的语境来看待我们自身,强调了生命的未来在宇宙中的大好机遇。

雷 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未来学家,奇点大学校长,《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

无论读者拥有什么背景,都会喜欢这本书。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学到新东西、找到值得思索的话题,或许也会找到一些不甚同意之处。

爱德华 威滕(Edward Witten)

著名物理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获得者

科学家和业余爱好者都会觉得泰格马克的书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发人深思。你或许对他的理论退避三舍,但每一页都会让你期待能与他面对面地辩论这些话题。

朱利安 巴伯(Julian Barbour)

物理学家,《时间尽头》作者

这本鼓舞人心的书由一位真正的专家写就。本书展示了一个由物理学、数学和哲学组成的爆炸混合物,可能改变你对实在的看法。

安德烈 林德(Andrei Linde)

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在暴胀宇宙学的成就而获得格鲁伯奖和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伽利略曾有句名言,说宇宙是由数学的语言写成的。如今,迈克斯·泰格马克则说,宇宙就是数学。你不必非要同意他的观点,就可以享受这段深入现实本质的迷人旅程。

马里奥 利维奥(Mario Livio)

天体物理学家,《杰出的失误》《上帝是数学家吗?》作者

在此书中,泰格马克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旋风般穿越宇宙、过去、现在等各处的旅行。通过透彻的语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宇宙的宏观认识——这个宇宙不仅包括我们自己所在的宇宙,还包括所有可能的宇宙。我们的宇宙或许很寂寞,却从不形单影只。

赛斯 劳埃德(Seth Lloyd)

MIT 量子力学工程教授,《设计宇宙的程序》作者


目录

全球顶尖科学家集体盛赞

跨界推荐 宇宙中不能承受之轻

余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作者

引 言 穿越平行世界,找寻宇宙的终极本质

第一部分 星际空间之旅

01 我们在空间中的位置:从地球到宇宙

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吗

被低估的空间

哥伦布的好运气

误打误撞解开日地距离的谜题

地球和太阳之间有多远

恒星离我们有多远

从百万到十亿再到万亿,不断刷新尺度的星系

空间的本质皆数学

02 我们在时间中的位置:溯流至时间源头

太阳系制造机:45亿年的引力与压力之战

星系,宇宙里的“超级大比萨”

宇宙最深处,一窥微波的神秘

原子是大爆炸的产物吗

03 数字中的宇宙

通缉令:寻找精密宇宙学

精确的微波背景起伏,让预测符合观测

幸运降临

我们宇宙的终极地图

大爆炸从何而来

04 宇宙的起源:是谁制造了宇宙大爆炸

我们的大爆炸哪儿错了

1秒的1035分之1,暴胀在须臾之间

不断给予的礼物

大爆炸只是宇宙之树上的一个枝丫

05 欢迎来到平行宇宙

第一层多重宇宙,地球的孪生兄弟

第二层多重宇宙,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种子已经埋下,所有故事必然自行徐徐展开

第二部分 穿越粒子世界

06 神奇的宇宙乐高

原子乐高

原子核乐高

粒子物理学乐高

数学乐高

光子乐高

凌驾于物理定律之上?

量子与彩虹

轩然大“波”

量子怪诞性

共识的崩塌

关不住的怪兽

量子力学的困惑

07 第三层多重宇宙,最狂野不羁的现实

隐身于希尔伯特空间

随机性的幻觉

被审查的量子怪诞性

被人抢先,苦中作乐

你的大脑为什么不是量子计算机

支配我们宇宙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量子自杀奇案

量子永生?

多重宇宙统一了

多世界,还是多废话?

第三部分 探秘数学宇宙

08 万物理论的追索之旅

心灵之眼并不能看到真正的外部实在

真相,所有真相,只要真相

共享的共识实在

外部实在与共识实在的桥梁

09 宇宙是由数学写就的伟大之书

数学,到处都是数学!

我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纯粹的数学

数学结构到底是什么

10 重新认识自我:时间是幻觉吗

物理实在怎么会是数学的

你是什么

你在哪里

你在何时

11 第四层多重宇宙,万物的终极答案

为什么我相信第四层多重宇宙

探索第四层多重宇宙:那里有什么

第四层多重宇宙的启示

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中吗

数学宇宙假说、第四层多重宇宙和其他假说之间的关系

检验第四层多重宇宙

结 语 生命,宇宙以及万物的未来

推荐阅读

致 谢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宇宙中不能承受之轻

余晨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看见未来》作者

米兰 昆德拉在其最负盛名的哲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以尼采的“永恒轮回”作为开篇:曾经一次性转瞬即逝的生活,会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而不断重演的历史,或许才能摆脱存在的虚无而获得沉重的意义。

你是否有过深深的悔恨,叹息生活中错过的机会,失去的爱人,难以挽回的挫败,无可奈何的衰老......你是否经历过无法言喻的欣喜,那种突如其来的顿悟,两颗心灵热烈的碰撞,夏日里菩提树下的宁静,海边微风中落日余晖的绚烂......你是否有曾想过:如果我能够再活一遍......其实,你曾经活过,正在活着,并且必将重活同样的人生,一切都会永恒轮回。

对于尼采来说,永恒轮回或许至多是一种哲思的推断和诗意的遐想;而在《穿越平行宇宙》中,泰格马克却告诉我们,永恒轮回是数学的确证和逻辑的必然。在遥远的时空之外,另一个你,不,无穷多个你,正在同样读着这本书。

《穿越平行宇宙》是一场关于现代宇宙学的盛大巡礼,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物理学前沿和哲学边界上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这本著作的英文原名为《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可直译为《我们的数学宇宙》),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惊叹于为何数学能够如此有效地描述我们的世界。伽利略曾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自然的语言;而泰格马克却激进地认为:“宇宙不只是被数学所描述,宇宙本身就是数学。并且,宇宙不仅某些方面是数学,它的全部都是纯粹的数学,包括你我在内。”这个疯狂的想法被他称为数学宇宙假说,看似违背直觉和常识,却并不违背逻辑和理性。某种意义上,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主义的轮回再生:万物皆数,只有理念和形式才是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当我们剥开一层层的表象而看到存在的终极结构时,便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像颜色、质地这样实实在在的“内禀性质”,留下的只是数字、集合、信息、模式等一组组抽象的数学关系。宇宙的本源不是沉甸甸的物理实在,而是没有“人造包袱”的轻飘飘的数学结构。宇宙、生命、意识、自我……万物的存在都被交织在一个宏大而自洽的图景之中。你不见得能接受泰格马克教授大胆创新且极具争议的假说,但这一切仍会让你感受到令人晕眩的理性之美,进而产生宗教般的敬畏。

当你读完这本书而仰望星空时,或许会意识到:你的所有欢乐与痛苦,所有成就与失败,所有荣耀与屈辱,所有美丽与丑陋,所有爱恨与情仇,都会在平行宇宙中一遍遍地重演,一切都似乎毫无意义,却又不可避免。在浩渺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中,人类的存在是如此微不足道,然而,我们或许承受了这个轻虚的数学宇宙中最沉重的使命:“并不是宇宙赋予生命以意义,相反,生命将意义赋予了宇宙。”


前言/序言

眼见不一定为实

一秒钟之后,我即将死去。我的脚离开自行车脚蹬,手猛捏刹车闸,但是一切都太迟了。我只看见不断闪烁的车灯和逼近的卡车。40 吨钢铁,像一条喘息的巨龙,挟着沉重的呼啸向我袭来。我看见卡车司机满眼的惊恐。我感到时间仿佛变慢了,我的过往人生一幕幕闪现在眼前。那一刹那,我脑中唯有一个念头:“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呜呼哀哉,直觉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然而,我如何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这不是梦境呢?假如在被撞之前,我曾无意中瞥见一些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场景,会不会有转机呢?比如,我已过世的老师英格丽竟然活了过来,好端端地坐在自行车后面;再比如,5 秒钟之前,我视野的左上角突然蹦出一个对话框,上面写着:“你确定不看看右边,就贸然冲出地下通道吗?”下面还有两个可以点击的按钮,分别标着“确定”和“取消”,那一切又会怎么样呢?如果我看了太多类如《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的电影,也许会开始怀疑我的人生是否只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甚至开始质疑我从前深信不疑的那些关于真实世界的基本假定。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些怪事,我一个也没有经历过。死亡,是唯一的证明。毕竟,还有什么会比40 吨重的大卡车压过来的感觉更真实呢?

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卡车,甚至“实在”本身,都是如此。这种说法不仅来自哲学家和科幻作家,还源于物理实验。一个多世纪之前,物理学家们了解到一个奇妙的事实——在坚硬钢铁的内部结构中,其实大部分都是空荡荡的空间。这是因为,占原子质量99.95% 的原子核,其实只占据了原子0.000 000 000 000 1% 的体积。为何近乎空无一物的钢铁摸起来却实实在在、固若金汤呢?这是因为,让原子核各就其位的力量非常强大。另外,通过仔细测量,人们发现亚原子粒子甚至能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这是一个著名的量子力学谜题(我们将在第6 章进行探讨)。

既然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而我又是由这些粒子构成的,那我是否也能拥有分身术呢?实际上,在车祸发生的3 秒钟前,我的潜意识已经决定了是只往左看,还是为以防万一也看看右边——左边是我每天都要转向的路,通往我在瑞典时所上的文理中学,这个路口通常没什么车。1985 年那个清晨的瞬间,我草率作出的决定差点儿让我丢掉小命。这一切都源自一个小小的钙原子是否要进入我前额叶皮层某个特定的神经突触,它将决定这个神经元是否发射出电信号,从而激活其他神经元,并触发一阵瀑布般奔流的神经活动,最终在我的脑中编码出一句话:“不用看右边。”此刻,假如这个钙原子同时出现在两个相去不远的地方,一个在突触外,一个在突触内,那么半秒钟后,我的瞳孔将同时瞥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两秒钟后,我将同时骑向两个相反的方向。那么,不久之后,我将同时处于“活着”和“死去”两种状态。这究竟有没有发生的可能?我们的世界是否将走向拥有不同历史的平行宇宙呢?主流的量子力学家们正在热烈地辩论着这个话题。换句话说,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薛定谔方程,是否需要一些修正呢?现在问题来了,我究竟有没有死?在这个平行宇宙中,我差点儿死掉,但最终捡回了一条命。那在其他平行宇宙中,我是否有可能已经死了?(在那里,这本书也就不可能写出来。)既然我同时处于活着和死去的两种状态,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修改一下我们对“实在”的看法,让它更加名正言顺?

如果你认为我刚才所说的这些听起来荒谬可笑,只是用物理学来搅浑水,那么,当你听到我接下来要讲的个人看法时,你会更加头昏脑涨。如果每时每刻,我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都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位置,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意外,总有一个宇宙中的我能死里逃生。下面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每次都会这样,那么,至少存在一个平行宇宙,其中的我会永远活下去。由于我的意识只会存在于我活着的宇宙中,那是否意味着,在主观上我会觉得自己长生不死?如果真是这样,你也能找到一个你永远不会死的宇宙,最终,你将成为这个宇宙上活得最久的人。我们将在第7 章讨论这些问题。

很惊讶吧?物理学竟然揭开了“实在”的面纱,让我们看到它怪异的面目,简直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其实,这还不算太惊奇,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达尔文的进化论吧,它会让你更惊讶。对某些物理现象,我们拥有着毋庸置疑的直觉。比如,当你扔出一块石头,直觉告诉你,它一定会以抛物线的轨迹落地。这是进化的馈赠,因为这些现象对我们远古祖先的生存具有价值(这也许正是人类对棒球感兴趣的原因)。一个山顶洞人如果总在思考“物质最终由什么组成”这种问题,可能就会忽略掉潜藏在身后的老虎,而被一口吃掉,最终被清除出大自然的基因库。于是,达尔文的理论作出了一个可检验的预言:每次,当我们使用科技去窥探人类尺度之外的实在时,进化带来的直觉都会被打破。这个预言被检验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达尔文都以压倒性的优势取胜。

比如,爱因斯坦认为,物体做高速运动时,时间会变慢。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那些坏脾气的委员们觉得这个想法实在太疯狂,拒绝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颁发诺贝尔奖。再比如,在极低的温度下,液氦会向上飘。而在高温时,粒子相撞后会变身为其他东西,比如电子与正电子相撞会变成Z 玻色子。如果仅凭直觉,我会认为这听起来就像“两辆车相撞变成了一艘游轮”一样怪异。还有,在微观尺度下,粒子就像得了人格分裂症,会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产生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量子力学谜题。而在天文学的大尺度下,咄咄怪事依然存在,比如,

仅凭直觉,人类根本无法理解黑洞的性质。如果你能从直觉上理解黑洞的方方面面,那你绝对是凤毛麟角!赶紧扔掉这本书,快去出版你的理论吧,免得有人在量子引力的诺贝尔奖上抢在你前面。

让我们把尺度继续放大,还有更多怪事在等着你,那里的现实比最高级的望远镜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大得多。我们将在第4 章中探索宇宙的早期,关于此,主流理论叫作“宇宙暴胀”(cosmological inflation)。这个理论暗示着,空间可不仅仅只是宏大而已,它实际上是无限的,包含着无穷多个你。这些“你”,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平行宇宙中,经历着所有可能出现的人生道路。如果这个理论被证实,那么,即使我前面提及的量子力学观点(“另一个我被撞死在上学路上”)存在一些谬误,在太空中极遥远之处,也可能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其中生活着无数个我,他们过着完全相同的日子,直到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到来——决定不向右看。

也就是说,不管从极小的尺度还是极大的尺度看,物理学的发现都挑战着我们对实在最基本的看法。在本书第10 章,你会看到,当我们利用神经科学来钻研大脑运作的方式时,即使在人类这个不大不小的尺度下,有关实在的观点也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另外,数学方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大自然运行规律的窗口。然而,为何我们的物理世界会展现出如此极端的数学规律呢?这种数学规律非常重要,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宣称大自然是“一本用数学语言写就的书”;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则强调说,“数学在物理学中不可思议的有效性”简直就是一个亟待解释的神秘事件。我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正是回答这个问题。在第9 章和第10 章,我们将探索计算、数学、物理学和意识之间的迷人关系,并探索我的一个听起来很疯狂的信念——我们的物理学世界不仅是被

数学所描述,它正是数学本身,而人类正是这个巨大的数学体中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我们将看到,这个信念将开启一扇门,门后暗藏着崭新的、终极的平行宇宙。这些平行宇宙是如此庞大和奇异,以至于我之前提到的所有稀奇古怪之事都将黯然失色,迫使我们放弃关于实在的那些最根深蒂固的观念。


探寻宇宙的终极奥秘:《我们的数学宇宙》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头顶那片浩瀚星空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遐想。从仰望星辰的古代先哲,到驾驭飞船遨游太空的现代探险家,我们从未停止对宇宙本质的追问。那些闪烁的星光,那些神秘的星云,那些难以捉摸的暗物质与暗能量,都在诉说着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宏大、更加精妙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核心,或许就隐藏在那些看似抽象的数字与公式之中。 《我们的数学宇宙》这本书,正是一次深入宇宙最深层结构,探寻其终极奥秘的壮丽旅程。作者以一位数学家兼物理学家的独特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层层迷雾,直抵构成我们存在根基的数学真理。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智力的探险,一次对宇宙终极解释的深刻追寻。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通常被认为艰涩难懂的数学和物理概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与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并没有将读者置于枯燥的公式堆叠之中,而是巧妙地将数学转化为一种语言,一种能够描述宇宙运行规律的普适语言。我们将会看到,那些冰冷的数字,在宇宙的宏大叙事中,是如何焕发出勃勃生机,描绘出宇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我们所处的宇宙,其本质上是一个数学结构。换句话说,宇宙的规律、形态,乃至我们自身的意识,都可以被数学模型所捕捉和描述。作者将带领我们回顾从古希腊几何的优雅,到牛顿力学对宏观世界的精确预测,再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时空结构的颠覆性理解,最终深入到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的奇妙描绘。这些伟大的科学理论,无一不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之上,它们如同石碑,镌刻着宇宙的奥秘。 在《我们的数学宇宙》中,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些构成了我们现代科学基石的数学概念。从微积分的无限小与无限大,到群论的对称性,再到拓扑学的连续性变形,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将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符号,而是理解宇宙运行机制的钥匙。例如,当我们谈论宇宙的膨胀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描述一个动态的几何结构;当我们讨论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我们是在运用量子场论的数学框架。 这本书特别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作者将数学的视角拓展到了宇宙的终极问题。他探讨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并追溯到那最初的、极度致密的状态,那里可能蕴含着所有物理定律的种子。他还深入讨论了宇宙的膨胀、星系的形成、黑洞的性质,以及宇宙的最终命运。在每一个环节,作者都强调了数学在理解和预测这些现象中的核心作用。 更进一步,本书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领域,如弦理论和多重宇宙假说。这些理论虽然尚在探索之中,但它们同样建立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之上。作者将带领读者一同思考:我们的宇宙是否只是一个更大的数学结构中的一个“切片”?是否存在着其他遵循不同数学规律的平行宇宙?这些问题,不仅挑战着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也揭示了数学作为一种探索未知工具的强大力量。 《我们的数学宇宙》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是作者个人探索宇宙奥秘的真实写照。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坚持与创新,他在实验室里的思考,他在黑板前的演算,他在学术会议上的辩论,这些都使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作者分享了他如何被数学的美丽所吸引,以及他如何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探索宇宙真理的动力。 本书还对“为什么宇宙是可被理解的?”这一哲学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什么我们能够用数学来描述自然界?这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更深层的联系?作者认为,数学并非人类凭空创造的工具,而是宇宙本身内在的结构。我们通过数学来认识宇宙,就像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一样,语言和世界是紧密相连的。 对于读者而言,《我们的数学宇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我们将会惊叹于,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星系,从时间的流逝到空间的延展,无不遵循着一套严谨而优美的数学法则。这本书将帮助我们打破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认识到科学的创造性与哲学性,以及数学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我们的数学宇宙》是一次献给所有对宇宙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读者的盛宴。它以数学的语言,诗意地描绘了宇宙的壮丽图景;它以深刻的洞察,揭示了我们存在于宇宙中的位置。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对宇宙产生全新的认识,你可能会惊叹于数学的力量,你更可能会因此而激发自己对探索宇宙奥秘的无限热情。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一次让你灵魂与宇宙深度对话的旅程。它不只是关于宇宙,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宇宙,以及宇宙如何理解我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称得上是一场智力上的饕餮盛宴。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需要我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精髓,但这丝毫没有削弱我的热情。相反,这种挑战性反而激发了我的探索欲。作者对逻辑的严谨性要求极高,但他巧妙地将这种严谨性融入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推导变得生动起来。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最深奥的数学结构,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清晰可见的画面。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那种“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顿悟感,是无与伦比的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极为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宇宙背景和闪烁的星光,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对未知世界的遐想之中。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它的,当时只是随手翻了几页,但很快就被那种宏大的叙事感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那些复杂的概念,他总能找到一种既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让人在理解科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理或宇宙学的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冒险,引领读者去探索我们所处世界的终极奥秘。那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我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星辰大海中追寻真理的探险家。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对现实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这种体验是其他很多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向很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但每次推荐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对一些偏向人文社科的朋友,我会着重强调它对哲学思考的启发,因为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存在的本质、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微小地位。而对于那些对科学抱有热情的人,我会告诉他们,这本书是目前市场上关于前沿物理概念阐述得最清晰、最有启发性的作品之一。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即便在探讨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时,也从不显得晦涩难懂。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平衡艺术,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只有享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自己对“现实”的定义。作者提出的那些前沿的理论和观点,无疑是对我们现有认知的一次巨大冲击。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定律,而是将物理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一种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体验。叙述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时而深沉,时而激昂,就像一场精彩的交响乐,高低起伏,扣人心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问题时,总是能保持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这种纯粹的求真精神,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魅力,并不在于它能解答多少问题,而在于它能提出多少更深刻、更引人入胜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想象的要深远。它让我学会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日常的小烦恼和不确定性。当你的视野被拉伸到宇宙的尺度,时间的概念也随之被重新定义时,许多日常的焦虑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作者在书中透露出对自然界规律的深深敬畏,这种敬畏感感染了我,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对新知识的接触和每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会时常被我重新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力量的精神食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启发性的世界观。

评分

确实啊,关于平行宇宙此书很不错

评分

很喜欢在京东上买书,不管大人的还是宝宝的,都是在京东上买,价格实惠到货也快,品种也很全,满减活动多,每次忍不住要买买买!日用品书籍什么的都最爱京东,啦啦啦!

评分

物流飞速,完整又无损坏,非常喜欢!

评分

书还没看呢,包装好。

评分

我相信平行宇宙,也相信时光机。我相信未来的科技会发达,我的后代会做时光机来帮我。因为我现在很难。

评分

不太懂。慢慢看。不知道为啥,突然想看看平行宇宙的书。在想是不是还有第二个我,在经历不一样的生活。

评分

价格太贵,不是618真太贵了。

评分

还可以吧,下次再继续购买看看。

评分

只是被标题所吸引,内容待看过后再评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